·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一篇 中药
第二章 中成药生产



  青岛地区中成药生产的历史较长。至清末,青岛市区的万年春等药店,以生产中成药著称。辛亥革命后,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乐氏家族,于1915年、1935年先后在青岛开设了达仁堂和宏仁堂之后,青岛中成药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宏仁堂生产的中成药门类之全、品种之多、产量之大,为山东省中药店的前茅。宏仁堂掌握中成药配本达170余种,经常交替生产的200余种。永乐堂掌握原达仁堂中成药配本,经常生产的百余种。其他药店生产几种到几十种不等,产品主要自销。
  建国初,各药店仍按原有方式继续生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中成药实行集中统一专业厂生产。通过建设新厂房,增添各种生产和质量检测设备,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生产工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形成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中成药制造工业。产品保留了传统剂型,并增加了片剂、糖浆、酊剂、软膏新剂型,还创新了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环心丹、肤螨灵等受国内外欢迎的名优产品。1987年,中成药产量达到蜜丸927万丸、水丸16979公斤、片剂49312万片、糖浆250吨、酊剂4吨,工业总产值867万元,利税133.1万元。其中,利润97.1万元,销售税金36万元,人均创利3985元。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第二节 加工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行业各药店都有各自的传统药材加工工艺,其方法不尽相同,标准也不一致。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药材加工工艺,系统整理总结各地药材加工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药材加工工艺进行继承和改进,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将药材加工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采集加工 建国前,青岛地区药材采集加工,主要由药农在产地按传统方法加工,主要是:(一)整修,包括去芦头、去残茎、去须毛、去杂质、去泥土;(二)去皮;(三)去壳;(四)去木心;以及蒸、烫、熏、硫、发汗、柔握、晒干、阴干、烘干、加固包装等。药店部分加工。鲜药材靠日光晒干或阴干,遇到连阴天用火炕烘。带壳的药材用脚踏、手搓和石碾等方法脱壳。药材打包用人工。
  建国后,随着地产药材的不断发展,药材采集加工量越来越多。为解决药材加工的矛盾,青岛地区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加工条件的种药村、种药队和种药户,由县药材公司传授技术,指导其在产地加工,对不具备加工条件的,由县药材公司收购鲜药材集中加工。鲜药材仍充分利用日光晒干,遇到阴雨天进烘房烘干。带壳药材用电动碾米机或脱粒机脱壳。药材打包改用打包机。用打包机打包,既牢固又提高效率。
  切片 建国前,青岛地区饮片切制多为手工制作。平度县春和堂为提高饮片质量,高薪聘请河北省安国制药高手李维中到平度为其制药。他以色、味、净、光谓之四要诀,切制的饮片,行家叹为观止。胶州德全堂、鉴古堂、大生堂等药店、饮片加工专业人员均在10人以上。他们原使用当地传统的白子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10公斤左右。30年代引进安国制药技术,改用安国产的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可达25公斤。炮制的饮片在北方享有盛誉。即墨县祥泰药庄有专职切药技工7人。青岛宏仁堂、万年春、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保和堂、遵古药房等药店切制的饮片均颇有名气。
  建国初,青岛地区药店都是前店配方,后场饮片加工,仍为手工操作。1955年,山东省土产公司青岛支公司集中私营药店老药工20余人和部分生产工具,在湖北路设药材加工组。1956年,该组迁至上海路,改名为饮片加工厂。职工增至40人,增添了个子、把子切药机各1台,首次用机械切药,加工品种近百种,年切药5~6万公斤。1960年,饮片加工厂迁至青岛药材站城阳仓库院内,实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之后,陆续新建生产厂房,增添晒药台、切药机和烘干设备,人员增至60余人。1983年,饮片生产达到183种,70万公斤。1984年12月,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全国重点饮片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发展饮片生产、提高饮片质量的规划部署,将青岛中药饮片厂(前为饮片加工厂)列为重点技术改造企业,在崂山县李村镇枣园路征地21亩建设新厂。项目投资198.8万元。1985年9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建成切片车间1980平方米,提炼车间1460平方米以及其他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339.5平方米。新厂建成后,更新增添了大量专用设备,使青岛中药饮片厂走上了科学化、机械化生产的道路。1987年,饮片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公斤。
  炮制 建国前,中医处方炮制品种繁多,各药店都设有专职药材加工技术人员,从事药材炮制。
  建国后,药材炮制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1955年后,中国药材公司先后多次召开了全国药材系统中药材炮制经验交流会。青岛药材站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聘请该站药材知识丰富的老药工赵永昆等以师带徒,跟班学习,言传身教,并举办短期培训班以及中药加工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了职工药材加工技术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为改变药材炮制分散落后的状况,青岛药材站和各县药材公司相继以商办药材加工厂的形式,逐步开展了大宗药材炮制加工业务,零售店只搞零星品种炮制。196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所合作,在整理全国28个大中城市药材炮制经验的基础上,汇编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75年,山东省卫生厅颁发了《山东省中药炮炙规范》。青岛饮片在继承传统药材炮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杜仲含胶质,妨碍有效物质溶解,传统炮制方法用清炒或盐炙炒,以断丝为合格,损耗率有的高达40%。改用砂炒或盐浸砂炒新工艺,损耗率降到15%左右。
  1980年,青岛饮片加工厂药材炮制加工品种达到73种,产量48万公斤,基本上能满足青岛药材经济供应区9个县(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莱阳、海阳、日照)的需要。各县药材公司药材炮制逐渐减少。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第一节 药源


  自然资源分布青岛地区野生中药材80%以上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池沼、海滨沙滩分布较少。
  崂山面积474平方公里,气候温暖湿润,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在种类上居山东省第一位,主要有紫草、细辛、竹节香附、天门冬、黄精、玉竹、藁木、映山红、络石、松萝、苍术、白前、骨碎补、草乌、东北天南星、菝葜、卷丹、崂山百合、玲兰、羊乳、鹿药、竹叶椒、太子参、五味子、阿穆尔小蘖、木通、有柄石苇、瓦苇、木灵芝、贯众、盐肤木、蜈蚣兰、绶草、獾、土元、全蝎、蜈蚣、蜂房、夜明砂、桑螵蛸、紫石英、白石英、云母石、黄连木、喜树、扶芳藤、桔梗、柴胡、辛夷、木兰、洋玉兰、山胡椒、红楠、野茉莉、史氏忍冬、海川常山、紫箕等,引种栽培的有杜仲、山茱萸、法氏玉兰、厚朴、藏红花等。
  大珠山位于胶南县南部,海拔486米,南北横贯十几个村庄,气候温暖。野生药材有桔梗、石苇、百合、玉竹、前胡、防风、马兜铃、丹参、苍术、野山楂、黄精等。其中,苍术蕴藏量多、质佳。
  大泽山位于平度县北部,北峰海拔736.7米,山区植被茂密,素有天然药源宝库之称。药材资源有玉竹、百合、黄精、苍术、连翘、何首乌、杜仲、黄柏、厚朴、元参、盘龙参、石苇、卷柏、酸枣、葛花、桔梗等。其中,桔梗根条粗长质实、白肉黄心,质量颇佳,是平度县特产之一。
  小珠山、铁橛山、灵山小珠山、铁橛山位于胶南县境,灵山位于即墨县境内。这些山区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资源。向阳山坡,由于光照时间长,气候较干旱,一般多分布一些对水分要求不太严格的药材。有地榆、桔梗、丹参、米口袋、锦枣儿、芜花、酸枣、柴胡、远志、地椒、瞿麦、木防己、石竹、马尾莲、银柴胡、中华卷柏、防风等;背阴山坡,分布有草乌、紫草、藁本、天南星、全叶延胡索、竹节香附、半夏、玉竹、太子参、百合、紫参、羊乳、白前、藜芦等;林下及林缘,多产太子参、玉竹、苍术等;山沟溪边和湿草丛中,主要分布有枫杨、毛茛、水蓼、酸模叶蓼、鸭趾草、灯心草、香附、芦苇、泽兰、葎草、杠板归等;田边路旁,主要分布有紫花地丁、米口袋、茵陈、锦鸡儿、蛇含、蛇莓、车前等。
  以上山区丘陵除分布大量的药用植物外,还有一些药用动物和矿物。药用动物有全蝎、蜈蚣、蛇、獾、刺猬等。药用矿物有滑石、阳起石、磁石、石英、云母石等。
  平原地区由于耕种历史悠久,农作物早已代替了自然植被,野生药材资源分布较少。主要有沙参、黄芩、桔梗、延胡索、半夏、白术、丹参、黄芪、木瓜、怀牛膝、大青叶、薏苡、太子参、黑芝麻、川乌、荆芥等。
  即墨县东北的金口湾、胶州湾北沿、胶南县东南沿岸及平度县北部、莱州湾南沿等地区,由于含盐量和地下水位比较高,主要分布一些适合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的药用植物,如罗布麻、地肤子、蛇床子、滨蒿、蔓荆子、二色补血草、滨旋花、北沙参、猪毛菜等。
  池沼生长一些水生药用植物,如浮萍、槐叶萍、荷花、荆三棱、泽泻、芦苇、菖蒲等。
  海洋中药资源主要有海带、海藻、紫菜、石花菜、海龙、海马、海螵蛸、石决明、牡蛎、瓦楞子等。
  青岛地区历史上还出产较多享有盛名的地道药材。主要有北沙参、丹参、苦参、太子参、远志、桔梗、半夏、柴胡、金银花、葛根、黄芩、黄精、连翘、漏芦、蔓荆子、栝楼、天花粉、石苇、艾叶、徐长卿、杏仁、桃仁、酸枣仁、槐米、胡桃、全蝎、海龙、海马等。其中,远志、丹参、黄芩、柴胡等,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长期采挖,保护不当,产量逐年减少,造成资源枯竭、濒临绝迹状态。
  到1986年,青岛地区药材总蕴藏量为2632万公斤(不包括平度县滑石30万吨、胶南县阳起石50万吨)。其中,蕴藏量较大的有桔梗43万公斤、丹参13.5万公斤、地榆165万公斤、茵陈21万公斤、苦参32万公斤、翻白草22万公斤、柴胡33万公斤、海藻120万公斤、海螵蛸12万公斤。
  人工种植与养殖19世纪初,胶州西南部里岔、张应、冷家村、杜村等丘陵地区,农民利用园边沟旁种植木瓜,年产鲜果1000公斤左右。产品部分供果农“烘柿子”,部分售给药店入药。
  20世纪30年代,即墨县王村、洼里、丰城、店集等沙滩地带,农民中有种植沙参者。1930~1936年,年平均种植沙参136亩,年产量1万余公斤。40年代,胶州墨水河两岸,农民中亦有种植沙参者,年产量千余公斤。
  建国后,1956年,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药材公司联合通知,将即墨县列为山东省8个发展人工栽培沙参重点县之一。同年,即墨县人工栽培药材89亩。其中,沙参产量为13259公斤。1957年,青岛药材站在崂山北宅凉泉村及毕家村西山岗辟地30亩,首次建立了人工栽培药材试验基地,种植了薄荷等6个品种。同年,青岛各县引种试种了沙参,栝楼、苏子、蛇床子、黑(白)丑、白扁豆、故纸、薄荷、荆芥、木鳖子、川羌活、苍术、白术、大青叶、茜草、杜仲、栀子、款冬花、芍药、牡丹、草红花、郁金、砂仁、姜黄等品种,种植面积197亩。1958年,胶县药材公司组织农民种植药材60亩。其中,栽培木瓜2万株。胶南县药材公司组织农民种植白芷等3个品种,种植面积300亩。平度县药材公司组织灰埠、三堤乡及淄阳河两岸农民栽培沙参。至此,青岛地区人工栽培药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9年,青岛地区人工栽培药材面积增到4961亩。1960年又增到11807亩。由于未掌握好种植技术和受“浮夸风”的影响,多数引种试种品种未取得成果,部分产品造成积压,产销失调。1961~1962年基本停产。1963年开始复苏,1964年恢复到900亩,1965年增到1400亩。至此,药材生产渐趋于正常。在此期间,为了搞好中药材生产,国家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1961年,对紧缺药材实行收购奖售粮食、棉布。1962年,有72种药材收购奖售粮食、棉布和化肥。1963年,部管药材22种、省管药材6种,实行收购奖售。1966~1970年,青岛地区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设点太多,生产战线拉得过长,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都跟不上去,结果是种得多产得少。
  1971~1980年,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将零星分散生产改为基地专业队为主生产。根据地理、技术条件,将取得药材种植优质高产的专业村、专业队和专业户,列为药材生产基地,实行定地片、定品种、定专业人员。在生产计划布局上,优先安排基地的生产。即墨县药材公司在组织药材生产中,总结出“一村”“两户”(“一村”是年种植药材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两户”是专业户和重点户)的经验。在1985和1986年山东省中药材生产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了这一经验。同时,将多品种、小面积生产改为突出重点品种(杜仲、金银花、沙参、白术、黄芪、泽泻、党参、生地、玄参、附子、草决明、款冬花、黄芩、木瓜等)大面积生产,推广种子田、丰产田经验。此时期,山东省农村大搞合作医疗,掀起“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群众运动,促进了中药材的生产。年平均药材种植面积达9818亩,中药材生产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1980年后,国家实行放开搞活的经济政策,中药材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生产组织由专业队集体种药逐步转为专业户种药。1981~1985年,年平均药材种植面积增到11840亩,总产量119万公斤。这一时期,为了稳定种药采药者的积极性,国家不断提高药材收购价格,并拨给一定的科研经费和开发基金,扶持药材生产和品种开发。1982年,青岛药材站拨给胶南县王戈庄公社大溧水村等种药队种植科研经费万元,金银花繁殖扶持基金7000元,酸枣资源保护扶持基金2775元。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用于药材生产投资都在5万元以上。
  30多年来,青岛地区先后引种试种、养殖动植物药材共96种,成功的为64种。其中,易地引进的植物药材60种,成功的32种;国外引进的植物药材3种,成功的2种;野生变家种的植物药材28种,全部成功;野生药用动物饲养繁殖的5种,成功的只有土鳖虫、鹿茸2种。1981~1985年,土鳖虫总产2300余公斤;1983年,商业收购鹿茸16公斤。

TOP

第一篇 中药
第一章 药材生产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材资源无系统考证。建国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普查。
  1972年,根据中共中央(1971)26号文件关于各地要组织力量查清中药材资源的指示,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崂山县卫生局、台东区医院、青岛中药厂、青岛贝雕工艺品厂等单位联合组成野生动植物药材调查队,对崂山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编写了《青岛中草药手册》,书中记载中药材600余种。
  1984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全国中药材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制订发展规划的指示及《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方案》的要求,由青岛市经济委员会牵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青岛市卫生局、青岛市环卫园林局、青岛市林业局、青岛市农业局、山东省青岛药材采购供应站等单位组成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墨、崂山、胶县、胶南、平度、莱西等县分别建立县中药资源普查机构。1986年9月普查工作结束,编撰了《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总结》、《青岛市中药资源普查与区划》、《青岛市中药资源名录》。普查结果,中药资源分属222科879种。其中,药用植物172科814种、药用动物50科57种、药用矿物8种。1949~1987年,野生药材采集利用共有193种。
  建国前,青岛地区有少数药农零星种植药材。
  建国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十分重视人民身体健康,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药材需求急遽增长。但是,由于不断开荒造田和对药材无节制采挖,野生药材资源逐渐减少。为解决药材资源危机。青岛药材站和青岛地区各县药材公司,贯彻1956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人工栽培”和195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对青岛地区无资源和资源不足的中药材开展了易地引种和野生变家种家养。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工栽培药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65~1985年,人工栽培药材年平均种植33个品种,播种面积8525亩,产量82.7万公斤。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行业各药店都有各自的传统药材加工工艺。其方法不尽相同,标准也不一致。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药材加工工艺,系统整理总结各地药材加工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药材加工工艺进行继承和改进,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将药材加工纳入了国家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TOP

第一篇 中药



  青岛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栽培发展较快。中药生产、经营历史较长。至清末、采集加工、饮片炮制、方剂等已趋于规范化。1911年,青岛市区有中药房2家。到1937年,中药房增至145家。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中药业处于萎缩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期间,物价暴涨,民不聊生,中药业市场萧条,百姓买药治病没有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十分重视中药事业。1952年12月,毛主席对发展中药事业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运用近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我国旧有的中医和中药”。
  1955年3月,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同年6月,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和统一核算,从而结束了中药材分散经营和私营商业起主要作用的局面。
  1956年,中共中央将药材生产纳入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8年,国务院将药材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青岛地区各县开展了家种药材易地引种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改变了长期依靠野生药材和从外地大量购进的状况。
  青岛地区中药事业,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材生产,由建国初只有少数药农零星种植,发展到以生产基地、专业队、专业户大规模人工栽培。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达10497亩、品种33种、产量957000公斤。中成药生产,由前店后场手工操作,发展成为专业机械化生产。1987年,中成药产值比1956年增长了35.6倍;中药经营,与1955年相比,总购进额增长了30.6倍,总销售额增长了37.6倍;中药科研取得可喜的成果。至1987年,引种试种中药材60余种。其中,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中成药科研获奖和出口产品达9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