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棉纺织
第一章 生 产
第一节 原 料
原棉 原棉是青岛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初期的手工作坊皆用山东生产的棉花为原料。20年代初,日商在青岛的各纱厂和华新纱厂年用棉量在4万吨左右,主要为山东棉。至1928年,山东棉花产量年平均在5万吨左右。其中1921年、1927年因军阀混战、自然灾害等影响,棉花产量分别只有17250吨和30300吨,不能满足青岛各纱厂需用,各纱厂每年需分别从外地及国外进口棉花。另外,山东棉纤维短而粗(长度一般为19~22毫米),工艺上需与上海等地国棉及进口的美国棉等混用,因此,外棉耗用量不断增加。1927年,购外地国棉8150吨,进口外棉17850吨,占当时青岛七大纱厂年用棉量的一半以上。
1931~1936年,日商又增设纱锭12.07万枚,青岛大纱厂增至10家,年用棉量6.5万余吨,原棉的供应更趋紧张。1931年进口美国棉11450吨、印度棉6050吨;1932年进口外棉8100吨;1933年购外地国棉4.5万吨。
日商为确保棉花供应,在青岛设立日本棉花株式会社青岛分店、三菱商事会社等29家棉花经营店行,将青岛的棉花统配基本控制于手中。1933年秋,日商又在青岛建立山东棉花改良协会和北支日本工商会议所,进一步控制棉花产销,并遏制华新纱厂,致使该厂原料短缺、亏损严重。为摆脱困境,华新纱厂开办了植棉试验场,并在高密、安丘、昌邑、平度等地开办美棉运销合作社350多处。在原棉的收购上,华新纱厂拥有优先承购权,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原棉供应。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的棉花市场被日商垄断。因战争困扰,棉农大多改棉种粮,山东原棉产量跌至5万吨以下,1940年仅16800吨,青岛各纱厂所需原棉只得依赖进口。1940年,青岛共进口棉花约10500吨,其中,进口美国棉4960吨,印度棉3200吨,巴西棉2080吨。1941年进口外棉9500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内外贸易受阻,原棉紧缺,进口外棉锐减至550吨,日纱厂开工率降至40~50%。至1944年后,各纱厂开工率仅有10%左右。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原棉实行统一配给。青岛棉纺织业的用棉由中纺公司拨进,青岛分公司业务科原料股办理,并在济南、陕西、郑州、汉口等省、市设点收购。1946~1948年,收购量分别为1.8万吨、3.3万吨和2.35万吨。其间,自愿植棉者不多,棉产量低,各棉纺织厂主要以进口棉维持生产。1946年,外棉占总购入量的97.7%,国棉仅占2.3%。至1948年,外棉占总购入量的比重基本与国棉持平。三年总计,各厂共耗用国棉占38.56%;耗用外棉占61.44%(其中美国棉占34.58%,巴西棉占16.68%,印度棉占8.08%,其他棉仅占2.1%)。1948年底,青岛水陆交通阻滞,各棉纺织厂的国棉和外棉供应均失去保障,时常停工停产。
青岛解放后,国家实施扩大棉田、适当提高粮棉比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各厂的生产用棉。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683.5万亩,产棉8.1万吨;至1951年扩大到1065万亩,产棉12.35万吨;1953~1956年平均年产棉17.7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青岛棉纺织业为保证原料供应,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开源挖潜、节约用棉,件纱用棉量平均由建国前的410斤以上降至395斤以下。
60年代初,由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加之自然灾害影响,棉花产量大减,青岛各棉纺织厂原棉短缺严重,被迫发展野杂纤维产品,青岛棉纺织业的原料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64年后,山东省棉花生产得以恢复,各棉纺织厂的原棉供应出现新的转机。1966~1970年,山东各地纷纷建立小棉纺织厂,分流了供给青岛的原棉,青岛各棉纺织厂的原料供给趋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各棉纺织厂通过老厂改造、设备更新,生产能力不断增大。1982年,新增纱锭3万枚,县、乡镇企业亦不断发展,促使青岛棉纺织业用棉量猛增,棉花生产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青岛棉纺织工业的需求。
1985年初,原棉供应实行自选自购方式,由厂方直接到产地看样订货,减少中间环节。此方法实行后,工商双方均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常发生“撞车”现象。下半年,青岛成立了青岛地区棉花联合选购办公室,联合选购生产用棉。1986年后,国家又规定棉花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各厂所需原棉需按计划由青岛纺织供销公司采购,并实行少量计划外供应。1988年,山东的棉花产量虽回升较大,原棉供应紧张状况仍未消除,青岛各大棉纺织厂共耗用原棉9.08万吨(包括化纤)。
化纤 60年代初,青岛棉纺织业开始尝试采用化学纤维为原料,生产混纺产品和纯化纤产品。1961年,青岛第一棉纺织厂首先以英国和芬兰产的粘胶纤维为原料,生产出人棉30支纱和101号人棉绸,使青岛棉纺织业的原料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其后,其他棉纺织厂先后采用化学纤维为生产原料,并不断增大其在原料投入中的比重,各厂使用的化学纤维原料主要有粘胶纤维、涤纶、维纶和腈纶等品种,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少部分由青岛市及国内化纤厂提供。80年代前期,各棉纺织厂开始大量使用国产化纤原料,产地主要是辽阳、丹东、南京、天津、上海及山东省、青岛市。1985年,由于青岛市化纤厂停产粘胶短纤维,各厂所需的粘胶短纤维全部由内地供应和国外进口。同年,青岛棉纺织业共耗用化纤2.4万吨,约占原料总耗用量的1/4。1987年青岛市计划单列后,青岛纺织供销公司开始经营进口化纤原料,各棉纺织厂所需的化纤原料基本由青岛纺织供销公司供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