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伏龙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伏龙路南,面积2.15万平方米,周围是居民宿舍建筑群。伏龙山在群众性植树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绿化基础,但树种单调,只有黑松和刺槐。1990年初,Gov投资21.9万元进行建设,建成围墙660米,游览路700米,管理间1处,公厕1处,示意门1处,栽植各种乔木、花灌木共180株。配备了石桌、石凳。公园于当年年底简易开放。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观海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南部,距海岸线600余米,海拔66米,公园占地面积5 300平方米,是青岛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观海山,青岛建置前后,称为“小北岭山”,后一直沿用此名。20年代初,建方亭1座,以供游人登亭观海景,市民遂称此山为观海山。《胶澳志》载:“当市内之中央,遍山植松,山巅有观海台,登山遥望海西胶州湾之曲折,了如指掌。” 
  1984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观海山属建园范围。规划设计是根据此山可凭栏观海这一特点进行的,突出表现海的主题形象:主门内长廊的墙壁上建有大型壁画“海底世界”1幅;山南坡分别建成形似“水母”、“扇贝”、“海星”的凉亭各1座;“哪吒”故事雕塑1组。用海中的鹅卵石铺成公园主干道;方形观海亭亦维修翻新。建园总投资18.23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2.68万元,国家投资5.55万元。另外建大门1座、挡土墙110平方米、围墙162.5平方米、铁围栏80平方米、园内游览路633米、石桌石凳2组、厕所1座、售票房1处。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增植常绿乔木和灌木1 562株;植草坪1 176平方米;栽植绿篱60米。绿化工程总投资为3.16万元。 
  建设观海山公园时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人民Gov、青岛市政协、中共青岛市纪委等机关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青岛市医药公司、青岛市建材公司、青岛海滨风景区管理处等单位。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基础较好。有区域性公园4处,以山头功能为依据而建。  



信号山公园


   信号山,位于市南区中部,海拔98米。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1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命名为“华兹马克山”,市民称“挂旗山”或“旗台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整理青岛区划及地名时更正为“信号山”。 
  1984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决定将信号山改建成山头公园。以其与海滨风景区遥相呼应的地理特征和在青岛历史上起过通讯中枢作用为规划主题,在山的顶部建观景转楼及传递、控制信号的微波通讯站,逐步建成能向青少年传播航海知识及信号传递知识为内容,集观景、科普教育为一体,近观和远眺相结合的山头公园。 
  三年建园的总投资为119.53万元,其中社会集资89.49万元,国家投资30.04万元。公园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成花廊1座、亭子2座、观景台1处、小桥1座、露天茶座1处、公园大门3座、厕所4座;修通主干路648米、游览路2 297米;维修围墙900平方米、新建围墙300平方米、花墙110平方米、钢制花墙290平方米;设置石桌凳12套、石条凳44件。 
  园林绿化方面,力图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在山上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增植了黑松、龙柏、冬青等常绿植物,栽植樱花、海棠、迎春、连翘、红叶李、火炬、枫树、月季、石榴、紫薇、大花金鸡菊、千首兰等观叶、观花植物。新栽各类乔木、灌木17 853株;建绿篱124.6米;绿化工程部分的总投资额为16.5万元。山顶转楼工程总投资为140万元,由青岛市园林工程公司负责施工,于1989年竣工交付使用,对外开放。 
  在信号山公园建设中,参加义务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市外贸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青岛公司、青岛市粮食局、青岛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农业银行青岛分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山东省外贸局、青岛市乡镇企业局、龙山宾馆、青岛市公安局、武警部队等。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附 录 纪念性园林


   
  青岛市的纪念性园林分为烈士纪念馆(堂)和烈士陵园两类。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市区太平山东侧湛山寺以北,占地面积为2.62万平方米,由青岛市民政局投资140万元于1977年4月动工兴建,1981年6月落成,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处纪念性园林。 
  该纪念馆除园林绿地外,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1 709平方米)、烈士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1 452?平方米)和烈士群雕。园林布局呈三级平台式,平台斜坡铺植草坪,平台处设花坛,顶部平台以常绿灌木为篱,四周栽植雪松、黑松等常绿树木,设计工整而对称,配合建筑主体,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纪念园林风格。


平度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平度城区西北侧的丘埠之上,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始建于1958年。 
  陵园布局设计属工整对称型,主要建筑为“工”字型的纪念堂、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骨灰堂。陵园植物以松、柏等常绿乔木为主体,辅以草皮和花卉。


莱西县烈士陵园


   位于莱西县望城镇,占地面积约7.1万平方米,建于1955年7月。整个陵园由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地和纪念广场三部分组成。陵园布局随山坡地势呈不规则对称,纪念广场位于中央,两侧分列15个方形墓区,东侧6个,西侧9个。陵园栽植以松、柏为主要树种的常青树木,辅以灌木和山花类,形成了人工和自然融合的陵园风格。



即墨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即墨城区北侧,占地面积为3.59万平方米,初建于1955年4月。1986年投资130万元新建了纪念馆、纪念碑、集贤亭及围墙。纪念馆是一座双层挑檐仿古建筑,集贤亭为单层挑檐仿古建筑。园中绿化以侧柏为主要树种,配以部分灌木和草坪。


胶县烈士陵园


   位于胶州市郑州东路53号,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建于1955年10月。园内建筑有纪念堂、方柱形纪念碑及纪念亭,呈不规则对称。园内绿化以松、柏、桧类乔木为主体,辅以常绿及落叶灌木、草丛。



胶南县烈士陵园


   位于胶南县胶南镇曹戈庄村东北,占地面积约8 000平方米,建于1958年,园内建筑为一纪念堂,绿化树种以松、柏为主,配以部分常绿灌木、草丛及花卉。



崂山县烈士陵园


   位于崂山区李村南侧的枣儿山西麓,占地面积为3 200平方米,1970年初建,1988年增建。主要建筑有纪念堂、纪念碑,园内绿化树种以松、柏为主,辅以草丛及少量灌木。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第三节 贮水山儿童公园


   
  贮水山,原名为马鞍子山,海拔90米,位于小鲍岛村东南。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山顶建成两个贮水池,同时在山上修建炮台,派军队驻守。在山东南一侧建有1处小公园专供守军操练后休息所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小公园更名为“若鹤公园”,同期在山西北侧建起1座“日本神社”,俗称“日本大庙”。山亦因此称“大庙山”。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将此山定名为贮水山;改若鹤公园为第二公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山东侧、南侧辟建日本侨民居住区,第二公园被毁。 
  建国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贮水山上的植被得到恢复。1956年起,整修山下的荷花池,修整上山主道干路,在路两旁栽植雪松。1957年修建大门垛。1972年,青岛电视台在此山建起电视发射塔。1982年,市Gov、市妇联发动社会广泛集资,兴建贮水山儿童公园,在公园内增设了一批儿童游乐设施和12生肖雕塑群。 
  1984年3月12日和6月4日,青岛市人民Gov相继发出《关于封山植树建园的通告》和《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发动社会大规模集资建公园,贮水山公园为十处山头公园之一。 
  1984年春到1986年12月,贮水山建设总投资约人民币23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9万元,社会集资约为203.9万元。参加集资、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活动的单位有青岛港务局、青岛铁路分局、青岛海运局、青岛市水产局、青岛海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商检局、青岛电视台、市北区人民Gov、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区等。 
  儿童公园的规划建设以少年儿童活动为主,同时兼顾到青年、中老年人活动的需要。全公园划分为儿童游艺、文化娱乐、登高眺望、安静休息四大功能区域。 
  儿童游艺区以儿童乐园为基础,添设了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电动小火车、单轨游览车等大型游乐玩具。 
  文化娱乐区从西大门到电视发射塔,内设音乐控制喷泉、“园丁”雕塑、花廊,配有石桌、石凳、围树凳。 
  登高眺望区设在山顶,建有亭廊连接为一体的“观港亭”1处,带亭的园廊1处。 
  安静休息区设在山北坡,建有儿童阅览室1处、温室1处、12生肖雕塑群1组、长廊1处及大象、袋鼠、猩猩等动物雕塑。 
  公园绿化,北、西两侧以黑松为基调;南侧以樱花、碧桃为主体,在游艺室周围及道路两侧栽植月季、玉兰、牡丹、紫薇,在黑松林中配以红叶李、枫树、合欢等观叶观花植物。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第二节 青岛植物园


   
  1976年,青岛市园林处在太平山南麓成立植物园小组,在太平山南麓植树、整地、建苗圃和花圃,进行土壤、水源、水质等方面的普查,为筹建植物园作前期准备。 
  1979年青岛园林科研所成立,植物园小组归属科研所。在继续筹建植物园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植物科学研究与试验工作,先后取得了耐冬的种子繁殖、雪松人工授粉育种、马尼拉草的引种繁殖试验等项目的成功。 
  植物园的建设主要以植物为内容,已具有植物分布区的雏形。1990年底,植物园占地面积为64.7万平方米,共有植物1 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600余种,草本植物400余种。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青岛市的专类公园有两种:一种是从综合性公园中分离出来的,如青岛动物园,基本与中山公园同步产生;一种是为适应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建设的,如青岛植物园、儿童公园。另有正在向专类方向发展的,如文化公园。



第一节 青岛动物园


         
  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在植物试验场西南侧划地30亩,建熊笼1座、水禽笼1座,是为“旭公园”的动物展出部分,这也是青岛动物园的雏型。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于1923年对原来的熊笼、禽笼进行了维修;1931年农林事务所又对上述动物笼进行维修,同期增设猴笼2座、鹿棚栅1处;1933年增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豹笼1座。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于1939年建马厩1座,养有菊花青马1匹。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中山公园破坏严重,动物展出部分几乎全部破坏。 
  建国后,中山公园内的动物展出部分得以发展。1953年建狼笼1座;1954年建虎笼1座;1955年建孔雀笼1座、猴笼1座、鸟类综合笼舍1座;1957年建狮笼1座,为木质结构,196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2年建鸸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动物笼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园共有各种动物达80余种,其中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狮、虎、棕熊、鸸鹋、丹顶鹤、红面鹤、鹈鹕、葵花鹦鹉、鹩哥、四川鹦鹉、海南鹦鹉等20余种。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园管理混乱,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受到较大阻力,正常的动物管理无法实施,致使动物的品种降到60余种。一大批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鸸鹋、鹩哥、葵花鹦鹉、海南鹦鹉相继死亡。70年代有所恢复。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爱国人士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园赠送白掌长臂猿、黑猩猩、狒狒、山魈、黑天鹅等珍贵动物;1974年,重修鹿苑及骆驼园;1975年起又陆续从广西等地引进黑叶猴、平顶猴、熊猴、斑犀鸟等珍贵动物,遂规划在中山公园北部山坡建设动物园新区。 
  1977年1月,中山公园动物养护组正式从中山公园分离出来,在中山公园北部建造动物笼舍并陆续进行动物搬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的青岛动物园。 
  1979年建成鸣禽馆和百鸟笼之后,鸟类首批进入新园;同年建成猿猴馆,猿类、猴类搬迁新居;1980年建成新动物笼舍3座,相继迁移一批动物;1981年建成孔雀楼1座、走禽馆1座;新动物园西大门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鸡笼3座和一部分中型动物笼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狮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动物迁居新园的全部工作。青岛动物园以全新的面貌对社会开放。 
  自80年代起先后引进的动物有:自北京引来的食火鸡、猞狸;自东北引进的白鹳、驯鹿、驼鹿;购入非洲狮1对;由济南转引东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别引入各类雉鸡共60余只。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三节 管理


   
  中山公园的管理分为: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园内卫生保洁管理,游园治安安全管理,游乐设施的经营管理,机械动力设施的使用管理,经营服务项目的服务管理及内部人员管理等。 
  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主要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和游园活动的安排及时进行土壤改良、施肥、浇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园艺措施。 
  园内卫生保洁管理 是公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游客入园游览,食品、饮料的外包装使公园每天有大量的垃圾产生。公园除制作一批文明游园宣传牌外,还抽调一大批员工及时清除垃圾,以保证为游客提供清洁环境。每到秋末冬初,清除落叶、朽枝和杂草保持园容整洁,消除了火灾隐患。 
  游园治安安全管理 中山公园每年接待各界游客数百万人次,游园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多达20~30万人次,几个主要游览区人流拥挤。为保证游客安全建立了必要的治安安全保证体系。公园的治安安全由园林局属的中山公园派出所具体负责;游园高峰期间由公园主要负责人与市公安部门专派的干警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游园治安安全的指挥工作。各主要通路、主要游园区都有分工明确的干警和公园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同时,公园通过广播等宣传工具向游客作安全宣传,公园还配备医护人员、药品及车辆,以保证游客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得到救治。 
  游乐设施经营管理 中山公园内大型游乐设施逐年增加,为保证游乐项目安全可靠,凡属具有强刺激作用的游乐设施均有劝告性说明,对某些不宜参与活动的病人作出劝阻。对操纵这类设施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上岗。定期对设施进行检修,将安全要求与经营指标紧密结合。每项游乐活动都明码标价,保证了游乐设施经营的文明、安全。 
  经营服务项目的服务管理 60年代后期,中山公园经营服务项目有餐饮、照像、小卖等。在管理上注重“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在游园高峰期,公园自管的经营项目满足不了游园需要,则加设一批由市区的饭店、食品店或商店派出的临时定位服务摊点。这些摊点的审批、检查和管理,由中山公园、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税务、物价、卫生、防疫站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游园管理小组实行,并组织人员每日巡查或样品抽查,保证了食品卫生和物价合理。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二节 游园活动


   
  青岛市区的游园活动,有旺季和淡季之分。通常情况下,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青岛游园的旺季;10月下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为淡季。 
  中山公园的游园活动主要是春季樱花会、夏季灯会和秋季菊展,由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三大游园盛会。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


   青岛的夏季气候凉爽,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成为避暑胜地。 
  70年代后期,夏季游客与日剧增,为丰富夏夜文化娱乐活动,自1987年起,市Gov决定在中山公园内举办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活动。青岛之夏艺术灯会举办以来参观的游客,1987年为45万人次,1988年为60万人次,1989年为30万人次,1990年为20万人次。



秋季菊展


   青岛地区的菊花多达数百个品种,每到秋季,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菊花竞相开放,菊展便成为青岛秋季赏花的传统项目。 
  中山公园自50年代起每年秋季都举办小规模的菊展。60年代初又在中山路南端的中苏友好协会大院和园林处花卉门市部举办菊展,展出品种最多时达700余种。 
  80年代初,青岛城市园林部门相继提出了“四季长春,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绿化目标。各所属单位研究培植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花卉,菊便作为深秋季节耐寒花卉被列为青岛地区的主要展览花卉品种。1987年,中山公园在园区南部布置菊展,当时规模仍比较小,品种也较少。从1988年始,青岛市绿化委员会号召培养菊花的单位和个人参加秋季菊花展览,并根据其参展菊花的品种、造型、规模等进行评比和奖励。此后,市属各大系统、各单位及培养菊花经验丰富的个人都以自己培育的菊花精品参展和交流,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80年代末,菊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参展的单位越来越多,经过几年的经验交流,新品种、名贵品种不断增多。1989年参加菊展的有市内五区和38个行业、部门的上百个单位,共展出各种菊花200多个品种,其中新、名贵品种40余个。不少单位还利用菊花编制出各种造型,创出了以菊为原材料的造型艺术,而且每年都有新的造型出现。菊展期间,邀请青岛市著名书画名人题字作画,使菊展成为一种观赏品位较高的游园活动。 
  除每年一度必办的游园活动形式外,中山公园还不定期举办杜鹃花展览、书画展览、根雕艺术展览、绿石艺术展览等活动。


春季樱花会


      
  中山公园自20世纪初从日本引进栽植樱花后,每年4月中、下旬单瓣樱花和重瓣樱花相继开放,形成了小规模的春季赏花活动,但当时仅限于日本侨民,一般市民并无赏花习俗。 
  进入20年代中期,第一公园的游园活动开始普及,首批引进的樱花也进入盛花期。春季,上百株樱花竞相怒放,前来观花的不仅有市区的市民,李村、沧口、崂山等近郊农民也蜂拥而至,一年一度的春季樱花会由此沿习而生。 
  30年代末,春季樱花会被称为“东园花海”,成为当时驰名海内外的青岛十大胜景之一。50~60年代,中山公园春季樱花会活动长盛不衰,成为青岛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樱花会期间,公园内同时举办各种展览、宣传、娱乐活动,当地和外地的许多杂技团、艺术团在公园内演出,增添了新的游园内容。 
  从50年代起,公园为了丰富花会的花色品种,相继栽植玉兰、贴梗海棠、碧桃、海棠、连翘、榆叶梅等大量同期开花的乔、灌木,使春季观花的品种不断增加,花色也越来越丰富,中山公园樱花会的规模和声名远播山东省内外。 
  80年代,前来观花游园的客人既有来自即墨、胶州、平度、莱西、胶南、高密、掖县等近郊市、县的农民,也有来自烟台、潍坊、淄博、济南、临沂、德州、泰安等地的旅游团体。 
  青岛市人民Gov对春季游园活动十分重视,作为开展旅游的主要项目。花会前,对公园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布置;春季游园会期间,“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游园高峰,每天游园的人数多达20余万,每年春季游园人数都超过100万。

TOP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一节 公园建设


  
  青岛中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北依太平山,西北靠青岛山,西南临汇泉湾,面积73.3万平方米,年游客量200万人次,是青岛市唯一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西南侧地势平缓,明朝即有渔户聚居,清朝初期已形成小村落,清朝中期归斩山村(现湛山村),位于台东镇清溪庵以南,清溪庵每年正月的庙会称“萝卜会”。因该村落在庙会会址前,故定名为“会前村”。章高元率兵设防胶澳后,会前村归胶澳总兵衙门管辖。1901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收买太平山、青岛山进行造林,1904年又强行收买会前村,将360户渔民迁走,辟建为植物试验场。 
  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1915年,在植物试验场东北侧建“忠魂碑”,并修筑通往“忠魂碑”的游览路,在路两侧栽植百余株日本樱花,定名为“旭公园”。青岛人称其为“樱花公园”。同期,又在林地西南侧建起动物笼舍,养有熊、鹤、鸭等动物。 
  北洋Gov统治青岛时期,公园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接收。1923年3月,该公园定名为“第一公园”。同年,对第一公园开始进行规划建设,春季在公园西部造人工湖,建木曲桥和湖心亭,称“小西湖”。又在公园内修道路,辟花圃,铺草坪,建花坛,并建造小型喷水池1座。夏、秋,在公园内建起两幢简易观赏温室,合计面积为340.92平方米。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Gov接收胶澳商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5月22日接收专员公署下令将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到1949年,在中山公园内新辟花圃多处,整修了原有的熊笼、禽笼,新添猴笼2处,鹿棚圈、豹笼舍各1处。 
  1953年,在公园内建成芍药园、玉兰园、月季园等专类植物园。1954年,公园又增添了熊、狼、猴等动物。1956年在公园樱花路东侧建占地1 380平方米的桂花园,栽植金桂、银桂、刺桂共66株。同年又在北部建成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牡丹亭,建筑面积为354平方米。并在儿童乐园建设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圆顶柱亭1座。1957年,对原月季园进行改造,扩建后的月季园占地?2 960?平方米。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发动全市各部门义务劳动,在公园东北部太平山脚下建成面积为10 400平方米的人工湖。同时还在临近公园果园处建成面积为3 300平方米的小水库1处。1970年将公园西南门废弃,在小西湖南侧修建新西门。1972年改建公园南大门。同年,在公园南部辟地3 400平方米,从南方引进毛竹、刚竹、紫竹,建起竹园。1974年,在公园南大门内建成雕塑喷泉。1977年在樱花路东侧建起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茶食厅1座,面积为500平方米。同年还在儿童乐园建起儿童游乐设施电动转盘1座。 
  1986年,在公园南部建大型观赏温室,面积为1 500平方米,用以举办室内花卉和艺术品展览。1987年,对儿童乐园地面全部进行硬质铺装,并增添了碰碰车、小火车、多样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1988~1990年,陆续将公园的二级路进行花岗岩石板铺装,共铺路面6 500平方米,拆除动物笼舍,铺草造园,初步形成了花卉展区。同时扩建了儿童乐园,增加了滑行龙、双人飞天、碰碰船、摩天车等大型游乐设施。

TOP

第一篇 公园



  
  20世纪初,随着青岛市区的规划建设,青岛的公园也逐步发展起来,这些公园都具有欧洲自然式园林风格。  
  1904年,在会前村旧址建立了植物试验场。1906年,胶澳总督府前小游*园完工,被称为“督署前园”。1908年,“督署楼”庭院完成,被称为“督办官邸花园”,又称*为“官邸公园”,这是青岛最早具有公园性质的园林绿地。1908年,植物试验场局部开放,有人*开始称其为“森林公园”。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森林公园”定名为“旭公园”,将贮水山东南侧德军*操练场坡地称“若鹤公园”,继而又建起“新町公园”、“深山公园”、“千叶公园”,将前*时期建的“梯利华兹街心公园”改称“大村公园”,将天后宫前绿地称为“舞鹤公园”。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依次将“旭公园”、“若鹤公园”、“新町公园”、“深山公园”、“千叶公园”、“大村公园”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公园,将“舞鹤公园”改称“天后公园”。1930年在汇泉湾西北侧建“若愚公园”,1931年改称“海滨公园”。同期在栈桥入口两侧建“栈桥前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城市公园近于荒废。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公园亦受到破坏。 
  建国后,市区公园建设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区公园建设发展较快,1990年末,市区公园总数为22处,公园总面积达到378.3万平方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