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供气
第一章 液化石油气
第二节 储存 灌装
青岛液化石油气发展初期,1972年、1973年由于借址营业,没有站地厂房和储存、灌装设备。1973~1990年的18年间,先后建成了四方灌装场,楼山后液化石油气总储配站、大山灌装场,液化石油气储存能力达到1 400吨,灌装能力达到年33 500吨。
四方灌装场
1973年1月,四方灌装场由市城建局批准,市液化煤气站负责建设。场址按照尽可能利用荒地、劣地,考虑方便群众和改善环境卫生的原则,选在四方北岭人民路北头大荒沟,占地4 820平方米,主要建有储存罐、灌瓶间、锅炉房。该场于1975年建成。功能以灌装为主、储存为辅。储存设施有:液化石油气储存卧罐9个(其中37.4立方米卧罐4个、72.7立方米卧罐2个,63.7立方米、68.9立方米、69.4立方米卧罐各1 个),储存能力180吨。灌装设施有手动灌装把子5个,工序从推瓶、倒残、灌装、检漏、验磅均用手工操作,设计灌装能力5 100吨/年,供应5 000户。
楼山后液化石油气总储配站
1975年,青岛市制定了民用液化石油气发展规划,计划到1980年发展民用户6.5~10万户。依据这一精神,市城建局规划处、市液化煤气站开始了建设液化气储配站的论证工作,经过反复勘查选择,决定将新站建立在楼山后石油化工厂以西。1980年2月1日,青岛市计划委员会以青计字(80)第32号文批准建立青岛楼山后液化石油气总储配站。总储配站于1980年开工,1982年11月竣工,1983年3月12日正式运行。该站占地66.5亩,建筑面积39 900平方米,内分储灌区、生产区、生活区三部分,主要建设项目有400立方米球型储罐4座、100立方米卧罐6座、连接石油化工厂与储配站灌瓶车间1 327米管道1条,同时建有办公楼等综合设施,总投资437万余元,设计储存能力1 100吨。
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投资30万元在总储灌场(原总储配站)内建专用铁路线一条,全长445.94米,同时配套建设扳道房、卸车栈桥。这是青岛第一条液化石油气专用铁路。1987年,投资扩建总储灌场。在罐区内安装100立方米卧罐2座,储灌场储存能力达到1 200吨。总储配站以储存为主,灌装为辅。灌装设备有灌装把子5个,链条输送,日灌装1 044瓶,折合21.06吨,属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大山灌装场
随着青岛市政建设的发展,位于四方北岭大荒沟的四方灌装场四周已被居民楼包围。出于安全考虑,1986年,采取了限量储存等临时措施,同时计划择址外迁。青岛市建设委员会经论证批准建设大山灌装场,建成后四方灌装场迁址合并。大山灌装场位于崂山区萍乡路东段,占地24.1亩。该工程于1987年10月正式动工,1990年底主体工程竣工,总开挖土石方8.75万立方米,场区分储罐区、灌装区和生活区,工程设计由中国市政华北设计院承担,土建工程由李村建筑公司承担,青岛市煤气公司职工技术协会负责设备安装。主要工程包括100立方米储存卧罐4座、20立方米卧罐1座和自动化灌装设备,设计储存能力420立方米。
该灌装场引进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成套液化石油气钢瓶自动灌装设备,包括灌装转盘、自动灌装秤、残液检测机、超装检测机和钢瓶检漏机。灌装转盘安有12台灌装秤,空瓶由输送链条推上转盘,灌装后经气动灌装秤运出,设计灌装能力为每小时560瓶;残液检测机利用伽马射线检测瓶内液位,用微机处理和全自动方式自动将残液超重钢瓶推入倒残间,产率1 000瓶/小时;钢瓶检漏机利用红外线照射测定液化气泄漏量,由电子、电动两部分控制,将泄漏超标钢瓶剔出,灌装质量达到100%。设计日灌装能力3 360瓶,供应用户12万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