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组织公民义务献血


  1965年,青岛市红十字会组建了青岛市献血管理站,有职工4人,统一管理全市的献血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医院分散管理的状况。1967年,市红十字会献血站移交市卫生局管理。1982年,市红十字会购进科教片《崇高的义务——献血》,配合义务献血宣传。1986年,编写了《献血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一书,印发了10万册。发动基层红十字会员、民兵检验血型、建立血型档案,并资助血站3000元。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社会救护训练


  1982年6月17~24日,市红十字会受山东省红十字会委托,举办水上救护师资训练班。有济南、青岛和驻青部队等30个地、市、县的师资学员79人参加,学习水上救护的基本技术、溺水者救护和水上战伤救护知识和技术。
  1982年10月13日,市红十字会举办触电急救科普讲座,讲授触电的条件、触电后的临床症状、触电后的急救和用电安全常识等,学员64人。为加强救护训练,市红十字会与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播映科教片《水上救护》。
  1983年,市红十字会举办战地救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和水上救护训练班6期,226人参加,使受训者初步掌握了救护基础知识。同年,各基层红十字会还开展小型、多种形式的救护技术训练和讲座活动。胶南县、即墨县、市北区、四方区、青岛第四十七中学红十字会分别举办各种学习班、训练班、报告会等,共1 118人参加。
  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全市举办4期红十字干部学习班,1 677人参加;进行战地救护“四大技术”训练,2 572人参加学习。
  1985年,市红十字会组织举行卫生知识、战地救护、急救技术“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知识技术训练等,共37 138人次参加。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四章 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些旅居海外的科学家、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冲破重重阻挠,纷纷回到祖国参加初级阶段建设。1952~1953年,因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大批朝鲜华侨回国。其中许多归国华侨被分配来青岛工作、学习和定居。为了更好地调动归侨和侨胞的爱国积极性,加强侨务工作,广泛团结归侨、侨眷,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于1953年底成立青岛市归国华侨联络组(即侨联小组),归市政协领导。归侨联络组的成员共19人,组长谢天瑞。
  195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侨委《关于在济南、青岛、烟台、昌邑、福山等地成立侨联的意见》,青岛市民政局侨务科与市政协商定,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人选在归侨联络组原有成员的基础上经协商产生。经市政协常委会21次会议同意,1957年5月8日报请上级批准,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成立。
  青岛市侨联筹备会议于1957年5月17日在市政协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归侨、侨眷和侨生代表20人。市政协、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分别作国内外形势和侨联性质、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成立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产生筹备委员15名,方宗熙为主任委员,张德瑞、谢天瑞、王理民为副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侨联中止活动。1979年7月侨联恢复工作。1989年全市有侨联小组277个,基层侨联9个。
  1980年前,市侨联无编制、无驻会工作人员。1980年,市Gov批准市侨联编制5人。1980年至1984年11月,市侨联逐步配齐驻会工作人员5名,下设办公室,由专职干部分工负责日常事务。1988年,市编委批准市侨联编制增至8人。
  历次代表大会
  青岛市第一次归侨代表大会 1961年12月15日在新新公寓(现华侨饭店)召开,出席大会的各界归侨正式代表共65人,另有列席的港澳台胞代表9人。大会听取和通过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青岛市侨务处负责人作的题为《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任务和关于侨务、侨汇政策问题》的报告,市侨联筹委会作的几年来工作总结的报告。会上,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正式成立,选出了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王理民、李有箴、曾文选为副主席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7人。大会号召广大归侨、侨眷和侨生,同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援农业,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加强与国外亲友的联系,大力争取侨汇,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积极参加红旗竞赛运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初级阶段建设贡献力量。
  青岛市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 197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参加大会的归侨、侨眷代表和侨务工作干部代表共317人。大会听取了市侨联副主席张德瑞作的《关于侨联工作报告》和市侨联副主席曾文选作的修改市侨联章程的说明,通过市侨联新的章程,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青岛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9人。大会还通过《动员起来,为实现祖国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的决议。
  青岛市第三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26日在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1名,特邀代表5名,列席代表82名,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人民Gov、青岛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到会讲话,省侨联主席曾呈奎和各人民团体代表姜华山致祝词。大会审议通过方宗熙代表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三届委员会,委员47人。工作报告提出在新历史时期青岛市侨联的主要任务。大会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民间渠道作用,广泛团结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同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努力进取,为振兴青岛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青岛市第四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6日在崂山宾馆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2人,列席代表86人,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Gov、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和致公党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代表们学习了市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第四次侨代会精神,审议通过曾文选代表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以翁维权为主席,曾文选、李洪普、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6人。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台胞返乡探亲定居、落实政策和做好“三引进”工作


  1982年以来,为使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能顺利返乡探亲定居,青岛市台联会做了大量工作。市台联负责人深入到台胞所在单位进行协商,宣传中共对台方针政策,落实有关台胞返乡探亲定居的待遇问题,详细地向他们介绍海峡两岸形势,讲明共同做好对台工作对促进两岸民众的交往和对祖国大陆发展的意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台胞提出的合理要求,市台湾台胞联谊会竭诚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为15名台籍同胞返台探亲定居补助路费1.6万元。热心解答问题,提供方便,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对去台台胞进行行前政治思想和祖国统一形势的教育,鼓励他们回到台湾后,向亲朋好友积极宣传祖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多做有益的工作。
  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自成立以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提高了居住在青岛市台胞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入党、入团、升学的人数增加,“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的党对台胞的基本政策得到落实。参政议政的人数增加,许多台胞被选为市、区级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市台胞中,中共党员10人,致公党党员3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2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2人(其中1人为市政协常委),区人大代表2人(均为人大常委副主任),区政协委员2人(1人为区政协副主席)。自1989年以来,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每年春节期间对居住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户给予一次性补助,金额达2.6万元,体现了党和Gov对居住在大陆台胞的关怀。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妥善解决了15户台胞的入托、升学、就业和住房等问题。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和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台胞的积极性,激发了台胞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青岛,建设青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有5名台胞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4名台胞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2户台胞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有的台胞被晋升为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职称。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联谊工作,积极为青岛的改革开放,吸收外资服务。至1990年,为台胞牵线搭桥,提供咨询118次。为来青岛市的海外台胞投资、设厂办企业和开展经贸穿针引线,实现协议金额280万美元,实现贸易金额7.5万美元。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宣传党和Gov对台方针政策,反映台胞的意见和建议


  自建会以来至1990年,在联络接待和宣传工作中,主要通过广交朋友、联络乡亲情谊,面对面交谈,举办座谈会,用画册、旅游指南、投资指南、录像带及其他宣传材料,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介绍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成就以及祖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更多的岛内台胞及海外台胞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理解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增强对祖国统一的共识,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对台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市经贸委、市计委、市建委和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反映,共反映上百条意见和建议,并妥善解决了在青台胞升学、就业、农转非和住房困难等20多件。其中,会同市对台办、市房产局等有关部门为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统一联盟执委刘文超先生在青亲属解决了住房困难。为表示谢意,台胞刘文超先生赠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乡里情深》锦旗一面。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联络接待国内外台湾同胞


  至1990年底,共接待来青岛市的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265批,857人次;国内台胞89批,1 109人次。向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发宣传品及贺年片1 032份。1982年11月组织居住在青岛市的台胞青年赴厦门寻根访祖活动;1986年7月接待美国南加州台湾旅馆业同业公会访问团;1986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山东省台联会承办第三届全国台胞青年夏令营山东营;1988年11月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台胞赴山东曲阜、邹县参观;1989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承办全国首届台湾省籍大学生夏令营的接待服务工作;1989年9月接待台湾“双十八联谊会”赴青考察团;1990年4月接待美国台湾商人经济考察团。
  参加1985~1990年山东省对外贸易洽谈会的台胞邀请联络接待服务工作。1990年4月与齐鲁画院联合举办由台湾著名画家参加的书画联谊笔会。
  1990年8月配合青岛市Gov举办1990青岛市“海峡两岸经济贸易联谊会”的联络邀请接待服务工作。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86年,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有40户106人(含家属)。其中,高山族台胞8户9人,白族台胞1户3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于1982年9月28日成立,办公地址青岛市太平路29号。机构设置:会长1人,秘书长1人,文字秘书1人,行政秘书兼司机1人,人员编制共4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台湾各族同胞的爱国民众团体。其宗旨是:高举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旗帜,团结联络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在爱国统一的旗帜下,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及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同心同德,积极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初级阶段现代化国家,为增进台湾人民的福祉而贡献力量。
  历次代表会议
  青岛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2年9月28日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召开。会议通过筹备小组关于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工作报告,通过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决定。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7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李明仁、吴声铭。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维理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0人。
  青岛市第二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5年4月23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由9人组成,选举会长李明仁,副会长黄清银、吴声铭、陈繁虎。由市委统战部任命副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台胞代表会议的台胞、台属和特邀代表共52人。
  青岛市第三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8年9月6日在市工商局招待所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市台联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1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陈繁虎、李惠卿,与前二届理事会有所不同的是此届理事会新增加3名第二代台胞青年。按照台联会章程,由会长提名,经理事会通过任命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3人。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开展科学普及智力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


  1985年经市人民Gov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和1986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科联业余学校,为普及科学知识、进行智力开发、培训专门人才、开展咨询论证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5年来,市社联抓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科普活动:举办全国性的讲习班。1985年配合价格体系改革,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讲授价格理论。1988年举办“股份制及证券市场高级研修班”。举办全市性的学术讲座,如“德国侵占胶州湾90周年学术报告会”、“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专题学术报告会”等。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如1987年有近万人参加的读报知识大奖赛和青岛市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等,其中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法、日、德、美等国的人文科学专家,就文学、历史、经济贸易、世界市场、哲学等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截至1990年底,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培训班达24 500次,有近百万人次参加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建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和舆论阵地的建设


  1984~1990年全市社会科学界共撰写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4.8万余篇,论著近200部。其中许多优秀成果进入市党政部门决策圈,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影响。为进一步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多出成果,市社联1985年组织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市委、市Gov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以青办发(1989)28号文件下发《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规定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市社会科学的最高奖励形式,评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活动纳入正常轨道。市社科联按照市委、市Gov文件要求,相应制定评奖实施细则和方法,由专家、学者、领导组成评奖委员会,使整个评奖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到1990年已进行4次全市性评奖活动。申报成果6 000多项,评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235项,有近百人在省和国家组织的评奖活动中获奖。
  1990年全市学术刊物25种,为全市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理论研究提供阵地,形成社会科学舆论传播网络。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服务


  先后召开青岛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青岛市精神文明理论研讨会、青岛市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强化了理论界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
  组织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国情、市情教育。如1989年召开“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理论研讨会”、1990年召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等。
  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1989年召开全国性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全市近百名企业领导与市内外专家,共同商讨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对策。在港务局等单位,与基层领导和政工宣传干部,就如何防止和平演变,搞好职工“双基”教育等问题,进行理论咨询和研讨,为稳定全市职工队伍,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服务。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加强初级阶段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自1985年先后召开全市性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研讨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初级阶段理论专题研讨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研讨会等,发挥在理论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开展学术研究和专题调研活动


  1984~1990年市社联直接组织大型学术活动60多次,全市社会科学界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会达4 500多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5年举行“青岛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对青岛市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市委、市Gov主要领导参加研讨会,收到高质量论文61篇,会后编印《认识与探索》论文集。为确定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起到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1989~1990年,市社联联合有关学会集体攻关,先后召开“青岛市信贷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青岛市启动市场、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研讨会”。联系青岛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研讨宏观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青岛经济走出低谷探索路子,受到来青视察工作的省人大、省政协领导的重视,为发挥社会科学界宏观理论优势,组织了一些大规模规划论证活动。1986年对青岛市“七五”规划进行理论论证,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受到自然科学界和分管市长的肯定和好评,中国社科院《学术交流》转载其主要观点和设想。1990年,市社联受市Gov委托,牵头组成论证委员会,对青岛市“八五”重点产品发展规划进行论证,指出了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规划的建议。1988年,为加快发展青岛外向型经济,设计了五方面的49个专题进行研讨和调研。完成了“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青岛市外向型经济人才对策研究”等调研报告,得到许多部门领导的肯定,在多家理论刊物上转载。市社联还组织科技教育发展、胶州湾开发、城市基础建设、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人口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讨活动。市社联还应有关部门的要求,承担一批重点课题。1987年,组织几十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编写的《青岛市综合国土规划》,客观地分析了青岛市域国土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和战略重点,为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承担了市二轻局“青岛市集体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组织由专家、领导、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课题组,考察了全国21个地区,完成5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在《消费时报》、《轻工集体经济》等报刊上作了详细登载和介绍。青岛市农资公司在开展配方施肥的农资科技系列化服务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使全市农民增加收入达1.5亿多元。1989年,市社联及时组织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通过考察,从理论上总结这一经验,将调查结果报市委、市Gov建议推广,受到分管书记的重视,由市委加编者按,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文件下发,并在市内外6家刊物发表。市社联注意组织社会科学界向企业靠拢,为企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围绕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与企业界联合举行深化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理论研讨会、企业股份制理论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还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到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车公司、国棉六厂、针织七厂等十几家企业,为他们实施股份制、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厂内银行等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和经验总结。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发展社会科学队伍,加强学会管理


  1984年市社联刚成立时,全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仅有13个,会员人数3 000余人。到1990年,有学会、协会、研究会71个,会员人数达3.1万多人。学科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文学、教育、科学初级阶段等。全市已形成以市社联为中心、学会为网络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活动体系,组成了一支学科齐全、门类众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社会科学队伍。市社联始终把加强对学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协调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1988年制定《青岛市社会科学市级学术团体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全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人才和成果档案,制定全市社会科学科研规划,指导和协调各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举行一年一度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先进学会、学会优秀工作者评选活动,建立定期的学会秘书长会议制度及各种学会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把握全市社会科学界活动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研究会


  青岛市幼儿教育研究会 1981年12月成立,1986年12月换届。第一届理事长周直,秘书长赵梅筠。第二届理事长周直,秘书长韩曙黎,共有会员167人。办公地址市教育局初教处。 
  青岛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1984年9月成立。研究会设在市委企业部调研处。1988年2月,市委企业部撤销后,改设在市委宣传部调研处。研究会成立时,聘请市委副书记孙炳岳为名誉会长,会长由市委企业部部长孙喜茂担任,副会长12人,市委企业部副部长王永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6年4月,市委副书记杨在茂为名誉会长,孙喜茂继续担任会长。市委企业部副部长温法尧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5月,会长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成担任。1989年5月市委宣传部调研处处长刘玉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90年8月,增聘市委副书记刘镇为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孔心田任会长。全市形成市、局、公司、厂级研究网络,有研究会600多个,会员1万余人。市研究会吸收110个市直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研究会为团体会员。1984年10月,市研究会分别被全国和省研究会吸收为团体会员。会刊《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于1984年10月创刊(季刊)。 
  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 1984年12月成立。会员36人,第一届理事会(1984~1988年)理事长张挺,秘书长王照青。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张挺,秘书长高培文。办公地址青岛师专。 
  青岛市经济法研究会 1985年1月成立。研究会设秘书处,挂靠市Gov法制局,会员200余人。办有会刊《经济法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和举办培训班等业务收入。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韩洪勋。现会长董焕章,秘书长刘学政。 
  1988年2月,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长滕学朗,秘书长吴克训。 
  1990年5月8日召开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聘请赵明甫、王稔五、许云湘为名誉会长。会长刘伯圣,秘书长张德伟。团体会员34个,个人会员824人。办公地址青岛市粮食局。 
  青岛市统战理论研究会 1985年6月成立,1988年12月、1991年10月两次换届。会员200人,基层研究会(组)20个,研究会设秘书处。第一、第二届会长郭存忠,秘书长孙道生。第三届会长王玉成,秘书长黄建青。会刊《统战理论研究通讯》。办公地址太平路29号。 
  青岛市康有为研究会 1985年10月成立,会址在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处。会长周振业,秘书长周荃。1987年有会员72人。 
  青岛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1986年6月成立。每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由高校党委书记、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轮流担任正副理事长,每届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至1989年,有团体会员14个,其中包括普通高校7所(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大学、青岛师专),成人高校5所(青岛教育学院、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青岛冶金矿山大学)等。团体会员12个,含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500余人。 
  办公地址设在会长单位宣传部,即各届秘书长工作单位,联系人是各届秘书长。日常挂靠单位:市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 
  青岛市现代文化研究会 1986年12月成立,会员60人,理事长金又新。刘以娴、郭彦、宣弘先后担任秘书长。会内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另设理论部、创作部。办公地点设在市文联。 
  青岛市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会 1986年9月成立,挂靠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理事长杨在茂,秘书长王永生。有会员64人。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协会


  青岛市计划生育协会 1985年4月成立,挂靠在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会长李宝芳,秘书长高启成。1987年有会员61人。 
  青岛市工业经济管理者协会 1985年5月成立。个人会员75人,团体会员58个,机械分会1个。会长秦家浩,秘书长钱元芳。1989年3月换届,第二届会长、秘书长不变。办公地址青岛市松山路10号。 
  青岛市世界语协会 1986年5月成立,理事长丁先,秘书长高风。会员57人。1988年换届,理事长丁先,秘书长王胜安。会员95人。1989年换届,理事长李祖衡,秘书长王胜安。办公地址市委宣传部外宣处。 
  青岛市新闻战线老战士协会 1986年7月成立。协会设秘书处、编辑部、培训部、咨询服务部,会员86人。办公地址青岛市安徽路19号,会长姜迅,秘书长郝鸣。 
  青岛市消费者协会 1986年9月成立,常设机构是消费者协会办公室,设宣传指导部、监督检查部、处理投诉部。1988年底,青岛市所辖12个区、市普遍成立消费者协会。1990年底,全市共建立乡镇、街道消协分会169个。1990年1月,经市编委批准,青岛市消费者协会办公室列编12人,为处级单位,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隶属市工商局。会长毕兴华,秘书长黄树智。办公地址广西路34号。 
  青岛市翻译工作者协会 1986年12月成立,挂靠青岛市外经贸委。会长田如平,秘书长吴澄,有会员300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