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三节 参加生产

受国家表彰的集体和个人


  (一)全国女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工业劳动模范1名;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9名;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5名;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工作者4名;1979年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劳动模范1名(国务院表彰);1979年出席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1名(国务院表彰);198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6名。
  (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5年3名;1986年3名;1987年2名;1988年3名;1990年4名。
  (三) 全国优秀女企业家:1987年,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
  (四) 全国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和个人:1960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四方区太平村第一民办食堂、台东区国营青岛实业棉织厂女工委员会、胶南县海崖公社高峪生产队妇女造林队、市建公司第二工程队向秀丽青岛突击队、市北区胶州路办事处茌平路居委会、台东八路群众生活服务站、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郝建秀小组、胶县城关人民公社丁家寨生产队“五姊妹”、崂山夏庄公社沙沟生产队集体福利事业、青岛第四棉纺厂托儿所、市交通公司青年服务线张传香售票小组、江苏路街道托儿所、山东省海运局机械队、青岛第二橡胶厂家属委员会;1960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张增兰、李淑萍、刘淑娟、邱廷凤、王琦金、纪华漪、李玉香、苟秀仙、钮洪菊、李吉美、孙先珍、张玉桂、王蹲起、张淑秀、李建仁、韩桂香、郑柏林、许桂花、王淑芳、毕秀兰、宋桂花、曲秀英、牟秀美、林玉秋;197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三八”红旗集体标兵,市北区向阳红幼儿园、“三八”红旗集体4个;197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王淑贞、于振华、李桂珍、江爱珍、朱秋华、曹秀英、杨秀花、李宗华、杨富华、刘淑敏、周桂香、李翠英、盛方珍、 玉花、刘惠贤、单桂兰、王文琴、宫云芳、常彩云、陈秀珍、李翠芝、毕秀兰、于爱花、刘秀美、韩秀美、杨希娥、屠爱珍、蒋志远、苗华珍、曹兰珍、郑柏林、徐桂英、田美云、许秀芹、郑守仪;1983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李致兰、刘梅香、管恩德、周波、徐桂英、王端华、王秀香、周继美、刘惠贤、蒋志远、方瑞华、刘志文、纪淑芳、曾秀兰、徐惠芝、田美云、孙宪芬、李翠芝、陈秀珍、王文芹、宫云芳、屠爱珍、纪爱云、杨希娥、刘美兰、王秀兰、郑柏林、李新华、周君敏、李香亭、贾素亭、苏金兰、官美花、尹秀芳、陆颐真、姜秀爱、陈瑞芝;1983年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郝建秀小组、青岛刺绣厂一车间六班、青岛市民建会、工商联妇女工作委员会、青岛市北区向阳红幼儿园、青岛市南区金口路幼儿园、青岛市沧口区振华路饭店妇代会、胶南县灵山卫公社台子沟大队妇代会、平度县大泽山公社南台村大队妇代会;1985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李守先;1987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李德珍;1989年表彰的“三八”红旗手,李德珍、石珍荣、徐淑贞、李素香、姜玉玲、刘爱玲。
  (五) 1989年全国妇联表彰的青岛市从事妇联工作30年以上的老妇女工作者有岳淑卿、靳国芳、李顺翠、卢秀芬、林启英、郑延、石秀卿。另外,1983年5月全国少儿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宋君等9人被授予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全国妇联表彰的“五好”家庭41户;1986年全国妇联表彰的优秀妇女工作者,刘秀英、于淑玲;1989年全国妇联授予刘爱玲“敬老好儿女金榜奖”;1989年全国妇联授予刘芳英“老有所为精英奖”;1990年全国妇联授予周君敏“美好家庭户”(全国铜牌);1990年全国妇联授予李杰民为全国优秀女能手称号。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三节 参加生产

家务劳动服务


  1959年,市妇联在市内组织经济生活服务站(组)58处,管理人员529人,服务人员2 846人,服务项目一般有20多种,最多达40多种。到1990年,全市妇联系统已建立各类服务网点3 719处,服务人员7 500余人,有82%的居委会基本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吃饭、做衣、孩子入托难等问题,25%的居委会实现了10项以上家务服务不出居,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服务点分四种形式:一是邻里互助义务服务。全市有义务服务队947个,服务点970个,义务服务员4 700多人。二是以服务为主,少量收费。有服务点6 555个,占全市服务点87%。先后建立78处居办幼儿园、所,开办289处个体托儿户,收托儿童1.05万人,建立170余处儿童活动站,解决了就近入托难问题。三是成立家务劳动服务专业公司。市北区辽宁路办事处家务劳动服务所开业后,咨询登记的人络绎不绝,电话预约接连不断。四是协调社会力量,促进家务劳动服务深入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7个方面的网络(为儿童服务,拥军优属,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康复、医疗、红白喜事服务等),这些网络遍布全市,方便了群众生活。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三节 参加生产

拓宽工作领域


  自1985年以来,先后在知识界妇女中成立“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在女领导干部中成立“妇女人才促进会”,发展会员1 500余人。1985年开展“做事业和生活的强者”的经验交流汇报活动,全市各行各业400余名会员作汇报发言。组织召开“中青年女领导干部思想工作汇报会”。1988年3月,市妇联邀请著名微循环专家、青岛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修瑞娟专程回青岛讲学。1986年下半年,联谊会举办“巾帼智慧杯”创造发明竞赛活动,有41个项目获奖。青岛玻璃厂副厂长、工程师陈佩芬对玻璃窑炉进行改造,获竞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自1987年起,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市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争当优秀女企业家”的竞赛活动,在3年评选中,有76人获市优秀女企业家称号,6人获省优秀女企业家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称号。
  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李德珍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的称号。1989年3月6~13日,市妇联组织14名女企业家代表团进京,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经营成果博览会。党和国家擎天柱参观博览会时和青岛市女企业家亲切交谈。代表团受到全国妇联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接见,并邀请到国务院作客,参观中南海、怀仁堂。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三节 参加生产

参加农村改革


  80年代初期组织县妇联主任到烟台地区参观学习,召开多种经营经验交流会,全市农村参加各种经营的达101万多人,其中妇女72万人,占71%,参加家庭副业的66万人,妇女54万人,占82%。    1986年,遵照中央关于脱贫致富的指示精神,市妇联召开专业户、女厂长、女能人代表座谈会,要求她们在发展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市妇联要求农村妇联一手抓致富,一手抓脱贫,并在胶南县卫东村建立了扶贫工作点,各级妇联先后建立扶贫联系村203个,扶贫组织4 270个,村妇代会建立扶贫点25 413个,结姊妹村676对,姊妹户15 262对。由点到面形成全市妇联系统扶贫工作网。到1987年,全市有196个贫困村和15 97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有22个妇联组织受到党和Gov的表彰。   1987年,市妇联召开全市农村妇女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妇女改革意识和商品观念。当年,全市有近百万妇女参加商品生产,占妇女劳力的61%,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达?27 727?户,占专业户45.5%以上,创经济价值占全市商品经济总额的47.3%。市妇联表彰勤劳致富、苦干实干、敢富会富的女养貂能手潘进香;靠科学、信息、劳动致富的葡萄女专业户李杰民;身残志坚,靠一把剪刀勇闯自谋职业之路的裁剪姑娘邹惠峰;发挥自身技术特长,吃苦耐劳,用一身汗水换来丰硕果实的山楂育苗女能人程素兰;敢于破除旧观念,刻苦钻研技术、以质取胜、誉满乡邻的女木匠刘敬兰等。1986年,各级妇联先后表彰了8 259名先进典型,被各级党委、Gov命名表彰的达6 009人。
  1989年“三八”期间,全国妇联等12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各族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联合通知》。市妇联发动全市农村妇女深入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全市有110万名妇女参加,占农村妇女劳力90%以上。全市成立以分管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和市妇联主任为副组长共16个有关单位的领导组成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层层成立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全市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竞赛活动领导网络。由妇联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5年规划。1989年以来,市妇联与教育局联合在妇女中进行扫盲,到1990年已扫除妇女文盲(15~45岁)2.8万余名,非盲率已达到98.5%。全市有扫盲班2 042个,在学妇女15 120人。1990年“三八”节,全市表彰了20个先进协调组织、50名优秀女能手。其中李杰民被授予全国优秀女能手,胶南协调小组被授予省先进协调小组,潘进香等7名妇女为优秀女能手。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三节 参加生产

参加社会劳动


  青岛是山东女工最多的城市,计有女工21 075名,分布在15个产业中,特别在纺织行业中女工占绝大多数。因此,青岛市刚解放,市民主妇联筹委会就派出干部,协助工会深入到纺织工厂对女工进行教育发动工作,使女工在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安排一千余名妇女就业,发动组织3 200名女工用55天时间突击完成制作9万套军服,涌现 出464名骨干分子,给开展街道工作打下有力的基础。支前任务减少后,又采取多样的分散的方式,组织家庭妇女生产劳动,发展手工业生产,举办技术培训班,使2 463名妇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通过生产劳动,不仅解决了街道妇女的生活困难,而且提高了妇女的政治觉悟和社会地位。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市民主妇联向全市妇女发出积极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号召,1952年全市有16 454名妇女参加竞赛,占妇女总数的57.6%,评出女劳模1 222名,占劳模总数的23%。1951年为了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市民主妇联配合市总工会,抽出3名干部靠上去,帮助总结经验。1956年,在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工作的女职工有48 266人,占职工总数的21%,其中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的就有?2 013?人,出席1957年全市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女代表就有110人(占会议代表总数的16.7%)。在农村,主要对妇女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1956年,崂山郊区参加劳动的妇女,已占妇女劳力90%以上。1956年3月,首次举行青岛市妇女建设初级阶段积极分子代表会,表彰了12个集体,500名积极分子。1959年,杨坡兰、许桂花、王秀芳、张玉桂、李吉美等5人出席了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60年,全国妇联授予张增兰等26名同志为“三八”红旗手,江苏路街道托儿所等15个单位为“三八”红旗集体。1960年2月召开了青岛市妇女建设初级阶段积极分子会议,总结广大妇女群众在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在工业战线上,1959年女职工已发展到86 985人,比1957年增长近一倍。全市有53 769名家庭妇女参加街道工业生产,占街道妇女劳力的85%。全市女职工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达187 788人次,比1958年增加了5倍以上。在农业战线上,全市农村共有妇女整半劳动力437 013人,经常出勤的达80%以上,妇女完成工作日占总工作日的40%左右。财贸战线上的女职工积极参加以增产节约服务为中心的红旗竞赛运动。会议选出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等14个先进集体和国棉五厂织布工许桂花等14名先进个人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三八红旗手”;选出海运局机械队“三八司机组”等19个单位和钢铁三厂电焊工毛淑芳等643名先进个人由省妇联授予的奖章,并向全市74个妇女先进集体颁奖。
  从1960年开始,在党中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动员大批女职工、职工家属、街道妇女回到农业第一线。全市妇女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所面临的困难。纺织女工说:“棉花不足停下来,我们姐妹暂时分开,临时停工搞农业,有了棉花再回来。”许多不具备回农村条件的女职工也自动回家,她们说:“虽然回家也有困难,但比国家困难还是小得多。”在这期间,市妇联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使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同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逐步相适应。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创建妇女之家


  1984年秋开始,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创建“妇女之家”的活动。把“妇女之家”建设成为对广大妇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学习科学文化的课堂,致富信息交流的窗口和活跃文化娱乐生活的场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1986年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王德意视察时,对市妇联组建“妇女之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年全国和省妇联召开会议,先后转发了这一经验,并播放青岛市“妇女之家”建设的专题片《春意满园》。1986年全市已建“妇女之家”5 648处,建家率达93%。市妇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妇女思想文化素质,制订不同的建家标准,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达一类标准的285处,占5%;二类的3 502处,占62%;三类的1 861处,占33%。“妇女之家”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广大妇女学习,提高素质。市妇联采取长期与短期培训、普及与提高、面授与函授结合的方法组织学习。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加强“四自”教育,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的80年代新型妇女。在科学文化方面主要组织扫盲和文化学习,有针对性的对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在致富方面为妇女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寻找致富门路。在科学文化生活方面,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成立文艺宣传队,开展对电影、电视和文学的评论,提高文艺欣赏能力。成立体育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莱西市牛溪埠乡向阳岭村的女子健美活动,先后被全国几个新闻单位报道,得到国内健美操大师芷玉芳的重视,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也特意来信表示赞赏。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教育


  1950年1月,在全市街、区和农村妇女群众中开展扫盲运动。1953年,全市有民校336处,速成识字班483个,39 050人参加学习。1956年全市成立扫盲协会,同年,市民主妇联和市教育局、市工会、团市委联合召开青岛市扫除文盲、业余教育活动积极分子大会,1 100余人出席大会,市委书记处书记周化南作“关于掀起扫盲、业余教育新高潮”的报告。市教育局副局长方志坚作扫盲、业余教育工作报告。胶县、青岛建筑公司,胶县普集公社和即墨阴岛公社分别在大会上介绍经验。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卓青作大会总结。大会向全市发出倡议,将全市妇女的扫盲、业余教育推向新高潮。全市妇女在扫盲中提出“一人学习,全家保障。文盲入学,全院支持。扫盲工作,全面保证”的口号。   1985年,全市16岁以上的成年妇女220万,其中中共党员54 299人,共青团员16 97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 237人,中专和高中的95 471人,初中的761 337人。已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22 493人。各级妇联制定分层次提高妇女素质的规划。1986年底,市妇联制定《关于七五期间充分发挥青岛市妇女在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规划》,使提高妇女素质从宣传舆论到实际工作都得到有效保证。
  在改革开放中,市妇联组织城乡妇女以家庭生活为依据,开展算帐对比,发动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进行广泛的调查,对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变化。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妇女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农村妇女怎样才能大有作为”、“妇女怎样才能做到四自”等专题讨论。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妇女事迹,掀起人人争做“四自”新型妇女的高潮。    1986年“三八”节,市妇联表彰命名了十大窗口行业11个集体为“三八红旗集体”。在旅游高峰季节,市妇联为青沪女子包乘组和公交公司6路车队牵线搭桥,使这两个“三八”文明集体结成“文明服务姊妹线”,开展对口竞赛。市委、市Gov表彰的十大窗口行业百名服务状元中有74名妇女状元。
  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市妇女以实际行动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形成风气。1985~1986年培训妇女干部、夜校教师7 500余人,完成省妇联下达的指标的40%。在市区积极发动女职工参加初、高中文化补习和各种专业学习。全市需要进行文化补课的女职工有76%取得合格证书,有?594 071?名女职工参加各种专业学习。在农村创办“妇女夜校”4 937处,举办教育、缝纫、养殖、种植等各类学习班?7 330?期,有59万余名妇女参加学习,有1.8余人脱盲,脱盲率60%。66万人掌握了两门实用生产技术。有725名女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其中有310名获得中专和大专文凭。市妇联与教育局还于1986年9月联合举办青岛第一所“女子职业中专”,世界知名微循环专家修瑞娟任名誉校长。开设护士、文秘、营养保健三个适合妇女特点的专业。市郊也办了职业学校,招收女学生1 700名,为妇女学技术提供了条件。市妇联配合市教育局、劳动局、劳动服务公司和民主党派创办适合妇女特点的幼师、财会、烹调、缝纫专业班25个,参加学习的达3 894人。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拥军优属


  1949年8月1日,全国民主妇联发出慰问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市民主妇联筹委会除普遍发动外,还以妇联团体名义写慰问信。1950年2月市民主妇联组织军属、新兵家属、拥军优属模范百余人,慰问驻军某部。1964年7月召开三级干部工作会议,贯彻省妇女工作会议精神时,将学习解放军,促进妇女干部思想、工作革命化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1985年,市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向老山前线战士学习的“十看十比十学”活动,教育妇女学习解放军,通过各种形式慰问老山前线指战员,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全市设有7 258个拥军优属小组,539个“三八”送温暖小组,农村妇代会成立了2 892个“三八义务助耕队”。莱西县望城镇红旗村妇代会主任李杰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她先后帮助12名烈军属和退伍转业军人脱贫致富。市妇联先后配合有关部门为14户参战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同年春节前,市妇联成立青岛市前线军人婚姻介绍所,召开前线战士未婚妻座谈会,将她们的座谈录音和倡议书寄往前线。为5对回青结婚的前线战士及他们的新婚妻子举行联欢会,为15名从前线凯旋归来的战士举行集体婚礼,省顾委委员李治文为新郎新娘证婚。
  1985年,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假如我是战士的母亲”、“战士在我心中”为题的拥军优属活动。同年,济南军区和市Gov先后授予市妇联“拥军支前模范”和“拥军支前先进单位”的称号。198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54832部队回访时,赠给市妇联一面“姐妹情励我挺胸沐弹雨,慈母恩壮我杀敌报国志”的锦旗。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贯彻“两勤”方针


  1957年9月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初级阶段而奋斗”的工作方针(以下简称“两勤”方针)后,市妇联召开各界妇女代表会,提出以勤俭持家作为开展“五好”的中心,并编印宣传材料发到基层。市内6区共培训报告员268人,组织报告会610场,参加人数95 581人,受教育面达85%。市内各区先后召开勤俭持家经验交流会。当年,全市节约粮食?10 859 362?斤。有118 210户居民改了炉灶,仅下半年即节约煤2 479吨。节约储蓄逐步形成风气,淄川路妇代会202户,除3户救济户外,全部参加储蓄。全市居民购买公债超任务42.55%。涌现出大量的勤俭持家积极分子。
  1959年全市7万余名女职工中有4 276名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1962年1月市妇联召开全市妇女脱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妇联主任联席会议精神时,要求干部在思想上进一步明确长期贯彻“两勤”方针的重要性,加强对广大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1949年12月,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市民主妇联在妇女中广泛开展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各界妇女向亚洲妇代会送展品和礼品890多件。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提高广大妇女群众对抗美援朝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市民主妇联及时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发动10多万名妇女在全市开展的“和平签名运动周”中签名。组织控诉美帝国主义的罪行。许多妇女纷纷投书报社,揭露日、美帝国主义种种惨无人道的罪行。1951年1月9日,全市各界妇女3万人及?7 000?名少年儿童,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一致通过《青岛市妇女界爱国公约》。同年3月22日,市北区邹平路王福林家响应“家家爱国、人人爱国”的号召,制定第一份爱国公约,短时期内市内6区街道居民的爱国公约达到?107 295?份,占总户数的84.4%。全市有上千名女学生报名参加军干校,有72名女医务工作者自愿报名参加赴朝医疗队。金口一路妇女刘研箴的3个儿子都在学校报名参军,她以“母亲的光荣”为题投书报社,支持子女报考军干校。1950年10月,市民主妇联号召全市妇女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生产运动,女职工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许多模范人 物。其中国棉四厂于花泽、国棉五厂黄人美、国棉六厂郝建秀以及齐鲁橡胶厂王淑娥和她们的小组,都是全市闻名的劳模和模范小组。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布《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6月10日,市抗美援朝分会妇女支会召开扩大会,号召全市妇女积极增产捐献,购买“青岛妇女号”战斗机一架支援前线。市家庭联合会20名姐妹在学习时,刘淑美将自己刻有“花好月圆”的结婚锁片捐出,全组立即响应,当场捐献金银首饰30件,人民币40万元(旧人民币)。捐献活动历时半年,超额完成购买一架战斗机的任务。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统战工作


  解放后全市有修女院11处,1956年剩8处,有修女74名,贞女(姑娘)12名。市妇联派服务部副部长宋健勇配合宗教部门做工作,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加强修女的内部团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的高潮中,全市有工商业者家属5 166人,通过走访、谈心,涌现出600余名家属积极分子,以她们为骨干,组成青岛市工商业者家属宣传大队,宣传和带动其他家属积极参加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3月青岛市召开首届妇女初级阶段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有7名工商业者家属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16名列席会议。工商界家属肖 卿曾任省、市妇联执委,省、市政协委员。
  1987年积极在民主党派中建立妇女组织,同时在妇联组织中增加知识界和爱国妇女的比例。民建、工商联的妇女平均年龄68.7岁,自成立妇女组织后,工作积极性很高,每年“八一”建军节,她们都到部队慰问,帮助部队开发海岛,改善生活条件。她们还坚持暑期组织少年儿童活动,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妇联擎天柱冯沅君、刘智白、段超人、金修霜均为市教育界知名人士。市妇联六届执委会吸收港胞张文敏为执委,她每年专程回青参加执委会,并把会议精神带回去,发动妇女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原国民党台湾行政院院长 孙运璇的养母李蔼如是家庭妇女,80多岁一个人生活,市妇联向统战部门反映后,安排她当市政协委员,每月发给她补助费。她说:“Gov对我照顾这么周到,我真感激不尽,我要把这一切告诉在台湾和美国的儿女。”中国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三八”红旗手郑守仪和海洋大学教授郑柏林被列入《中国名人词典》。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参政议政


  1950年召开的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中有妇女代表30名,候补妇女代表6名,女学生代表5名。1951年经过土改等运动,在市郊农村有173名妇女当选农协委员,各级农代会中妇女代表占1/3。1952年全市有女干部3 715名,其中参加Gov工作的610名,从事财经工作的900名。市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有女代表302人,占代表总数的18.4%。1954年郝建秀、冯沅君、魏秀英等3名妇女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市内各区均有1名女同志任副区长。市民主妇联主席宋兹心1952年当选为青岛市人民Gov委员会委员,1956年10月任中共青岛市委秘书长,1960年11月任青岛市副市长,1980年任市人大副主任。1975年8月杨坡兰、郝建秀在中共青岛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市委副书记。1980年7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在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会议上当选为青岛市副市长,她还是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1987年全市有干部126 852人,其中女干部37 876人,占干部总数的29%;市直县级以上女干部82人,占7%;中层女干部842人,占14.7%。县级企事业领导班子中女干部54人,占7.2%;科级女干部1 079人,占14.5%;县级女干部8人,占11.43%。在1989年换届中,全市县级女人大代表802名,占代表总数的24.5%;五大班子中有女干部24人,占同级领导干部总数的7.6%,其中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14人,占同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66%。全市12个市区五大班子中均有1~3名女干部,其中11个市区党政领导机构中各有1~2名女干部。有59个市直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占总数的32.2%。1989年换届后,从妇联干部中输送25人进入市、乡两级领导班子。
  1986年市妇联与市委组织部等5个单位联合在全市县属以上公交、基建、财贸等企事业单位的女厂长、女经理、女书记中开展争当优秀女企业家竞赛活动。市妇联通过各类报刊和拍摄《巾帼之光》、《美的奉献》等电视专题片,大力宣传各类妇女典型,同时将专职妇联干部分两批进行岗位培训,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岗位培训证书。全市先后参加各种大专班学习的女干部共40名。1986年全国律师统考,有7名女干部参加,5名合格。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


   建国初期,青岛市有人口916 846人,其中妇女432 406人。市民主妇联的工作方针是以女工为主,团结争取其他各阶层妇女,迅速恢复生产。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不断对基层妇代会进行整顿。
  1952年冬在街道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同时,对市内67个妇代会,1147名妇代会委员,3 786个妇代小组普遍进行整顿,使妇代会组织进一步健全与纯洁。1955年,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的基础上,进行民主选举。新的组织成立后,领导成员中95%以上是职工家属和其他劳动人民,领导成分的改变,使妇代会真正成为团结各阶层妇女的核心。
  1964年,通过学习全国妇联印发的城市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和农村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妇女组织,使大多数妇代会都能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耳目,居委会、生产队的助手,妇联工作的落脚点,妇女群众的“好娘家”。台东区广饶路妇代会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在初级阶段教育中使90%以上的人受到教育,60%的居民参加小额储蓄,73%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实行计划生育。     1973年,市妇联筹备小组成立后,集中力量重建、恢复基层组织,并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1979年,对25 000多名妇代会委员进行培训,从组织上对妇联组织进行整顿和充实。1981年,在全市改选妇代会、建立健全代表制,组建街道妇女工作委员会,培训基层妇女干部,并在667个乡镇企业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妇委会大多数由企业党委副书记分管,厂级领导中有女同志的,则都兼任主任。妇女“五期”(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等,均由妇委会负责。通过整顿,农村原有的三类妇代会已有633个升为一、二类,转变率为52%。在市区各街道民主选举妇联班子。在基层妇女组织的班子配备上,农村将有文化、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致富有方的女能人、女专业人员选进妇代会班子。在城市,居民妇代会主任约98%以上由离退休人员担任。为拓宽城市妇女工作领域,市妇联在7个民主党派中,先后建立6个妇女工作委员会。在政协建立妇女工作组,在个体劳协建立妇委会,在女知识分子、女科技工作者、女教师、女领导干部中建立“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妇女人才促进会”。在科教文卫系统中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140个。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基层组织

青岛市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5~28日召开。出席代表662人,列席代表75人。市妇联主任刘秀英代表六届执委会,向大会作《全市妇女团结起来为青岛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市委、市纪委、市人大、市Gov、市政协、驻青部队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代表市委、市Gov讲话,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俞正声到会讲话。大会通过青岛市妇联第六届执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出第七届执委会委员79人、常委10人。主任刘秀英,副主任刘晓萍、 勇军、高爱民、朱庆兰。
  大会确定今后任务是: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市六次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充分发挥妇女群众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多作贡献。要坚持加强“四自”(自尊、自重、自主、自强)教育,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深入发展,推进妇联的改革和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社会职能明确、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众团体。

TOP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基层组织

青岛市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11月2~6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代表852人,列席代表57人,特邀代表35人。市妇联副主任姜逸华代表五届执委会向大会作了《全市妇女奋发努力,在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立新功》的工作报告。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王今吾和省委常委、省妇联主任杨衍银到会讲话。通过了有关决议,选出第六届执委84人、常委10人。主任刘秀英,副主任姜逸华、林志伟、金修霜。
  大会通过了成立青岛市科技工作者协会的倡议书。
  大会确定今后任务是:要动员和组织城乡广大妇女,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认识妇女在改革中所肩负的历史任务,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旧观念、旧框框,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以新的姿态为“四化”建设立新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