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四节 思想政治及文化技术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青岛解放初期,工会思想教育的重点是宣传以“约法八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城市工作政策,对职工进行时局形势、经济政策、工会常识等教育。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座谈会和上大课形式,共召开大小座谈会350多次,宣传党的政策,沟通党与群众的联系。在座谈的基础上,在工人集中的大厂上大课,每天学习两小时,市军管会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各机关主要负责干部都曾参与讲课。中纺和齐鲁实业公司等所属26个单位,上课186次,用时196天,参加人数23 392名。第二阶段,办短训班,半天上课,半天做工,一周一期。全市共举办49期,12 494人参训,培养工会积极分子1 209人。第三阶段,开办工会小组长、车间委员训练班和工人夜校,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工人夜校,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到1949年底,共开办各种训练班12处,夜校补习班84处,18 863人参加。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全市职工响应党和Gov的号召投入抗美援朝运动。各级工会普遍召开控诉会,揭发、控诉美帝国主义在青岛的暴行。为配合宣传教育,12个产业工会都举办骨干培训班,约2 000人参加。全市107处业余学校暂停文化课一周,进行时事教育,约16 000名职工参加。7月1日开始,全市职工踊跃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有104 086名职工签名。12月12日,全市6万职工举行示威游行。通过教育,提高了职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觉悟。全市800余名青工报名参加军干校。电信局职工自动发起每人每月捐献工资的1%~2%,用于购买飞机,直到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为止。全市职工积极参加国防建设,公路运输和建筑业职工在参加青岛军用飞机场修建中,涌现劳动模范33名。
  1951年初,青岛市总工会发出“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工会工作的八项要求”,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文件,并在全市组织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广大职工提出“机器是武器,工厂当战场”的口号,开展个人、小组、车间之间及厂际和向外地部分产业的挑战竞赛。纺织、机器制造、店员、印刷、海员等行业的竞赛活动最为活跃。3月12日,铁路职工志愿赴朝运输队(两台机车、18名乘务员和两名检修人员)出发。10月13日,113名汽车司机志愿赴朝。全市职工捐献人民币1.5亿余元(旧人民币),慰问袋1.1万个,慰问信4 000余封,慰劳物品1.4万余件。到1953年,全市职工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共捐献935 460万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捐献5架“青岛工人号”战斗机的任务。     1955年市总工会根据市委关于向广大职工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在全市展开宣传活动。11月初召开各产业工会、各区俱乐部和500人以上基层单位的宣传干部会议,各级工会采用授课、办展览会以及黑板报、广播、幻灯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市总工会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图片展览,用340幅图片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规模、远景和工人阶级的历史责任,21 800多人参观。市文化宫会同科普协会举办6期第一个五年计划讲座,每期吸收基层党政工团干部500人左右。纺织、轻工、铁路等产业的职工受教育面达90%以上。
  1958年,全市增加39万名新工人,其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各单位普遍加强对新工人的政治和生产技术教育。开展回忆对比,进行生产知识、劳动纪律、规章制度教育。充分发挥老工人的作用,以老带新。对新工人中较为突出的思想问题,还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批工人后来绝大部分都成为生产上的骨干。
  1964年,各级工会组织在党委领导下,围绕初级阶段教育运动,广泛开展回忆对比、访贫问苦活动。组织一些苦大仇深、觉悟高的老工人,向职工和家属进行“三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教育。并通过戏剧、歌曲、革命故事等形式,广泛开展形象化的宣传活动。全市共创作各种文艺作品2 440件,有力地配合了运动的开展。由市文化宫筹办的青岛市阶级教育展览会,自1963年7月开展,历时3年,观众达50万人次。同年,全市职工积极投入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据65个企业的统计,经常参加学习的有40 918人,占职工总数的58.4%,共举办学习辅导讲座194次,参加职工达99 181人次。
  1981年,市总工会响应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配合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形势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工人文化宫举办“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各区和基层俱乐部也配合举办展览会14次,观众达12.9万人次。四方俱乐部为45个基层单位作了40场雷锋事迹报告,听众达3.6万人。该俱乐部还成立青岛工人故事队,编写革命故事90多个,至1987年,共演出520场。各基层工会引导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制定“文明守则”和“五讲四美”公约,修订立功计划,使职工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3年6月22日,市总工会党组向中共青岛市委写了“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请示报告”,经市委同意由市总工会、团市委、文化局、出版办公室联合在全市职工中发起读书活动。6月29日,召开青岛市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动员大会,并成立青岛市职工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会上,市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的几点意见”。同年,全市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14万人,成立职工读书小组8 703个。
  1984年3月30日,市总工会召开“青岛市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国棉二厂、同泰橡胶厂一车间、公交公司868号车组、莱西县化肥厂原料车间等单位介绍经验。全市建立县、区、局(公司)级读书指导机构58个,厂级1 094个,初步形成三级职工读书指导体系。
  1984年9月13日,市总工会召开“在改革中做好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青岛麻纺织厂、青岛水泥制品厂、平度县拖车厂、青岛自行车零件三厂工会代表发言。
  1986年,全市开展读书活动的单位发展到1 889个,建立读书小组15 000余个,各级演讲团(队)274个,累计演讲1 650场,听众达40万人次。市总工会编辑出版《崛起者之歌》、《开拓者之歌》两本职工读书演讲集,在全国工会系统发行。1985~1987年,市总工会分别组织“讲理想,守纪律,做主人”、“讲形势,树信心,促改革”、“讲职业道德,做文明职工”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4个演讲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90多场,听众8万余人。1986年,市总工会制定《青岛市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条例》,同年6月和1987年6月召开全市职工读书自学表彰大会,共表彰先进集体104个,优秀小组165个,优秀组织者123名,积极分子434名,自学成才者28名。
  自1987年7月开始,在职工中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学习讨论。全市有1 008个基层开展讨论,组织辅导2 972次,对话4 299次,征文386次,知识竞赛346次,展览75次,参加人数36万人。同年在职工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举办各级学习班2 700多期,培训骨干4.4万人。市总工会组织由先进人物组成的“党在我们心中,初级阶段在我们心中”报告团,巡回报告22场,听众1.3万人。
  1988年6~8月,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怎样把工会建成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宣传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工会知识的再教育,动员全社会支持、关心工会组织建设。全市有2 357个基层单位开展“大讨论”,占基层数的91%,50万职工参加。撰写“大讨论”文章9 111篇,其中干部和各级党政领导占955篇。市委副书记孙炳岳、副市长胡延森、市政协主席牟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延农、市委宣传部长王玉成等都写了论文,并在市总工会组织的大型讨论会上发言。有11名领导同志的文章编入省总工会出版的大讨论专集。全市有930个基层单位举办1 304场对话会,1 926个基层举办7 187场讨论会,716个基层举办928场演讲会。全市职工提出各类建议22 493条,被各级工会采纳并整改9 610条。各级工会协助党政为职工办实事4 513件。全市有9 743人在“大讨论”中加入工会组织。二轻局、平度县、海运公司、青岛钢铁总厂、四方机厂和化纤厂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大讨论”先进集体。
  1989年1~6月,市总工会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忆十年、话改革”四大讲(讲成绩、看变化;讲问题,查原因;讲改革,想办法;讲前景,看未来)形势教育。全市有2 338个单位开展这一活动,参与职工近68万。市总工会于4月22日召开经验交流会,青岛钢铁总厂、毛巾厂、港务局大港公司和胶南县工会介绍经验。全市举办各级培训班1 800多期,培训骨干3.6万多人,举办各级演讲会1 216场。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市职工“忆十年、话改革”演讲比赛,有近百名选手参赛。各基层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青岛阀门厂开展“忆十年、话改革”一日一题解答活动,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日公布一题,全厂职工、家属参答,当日公布最佳答案,按成绩取前三名并给以奖励。青岛港务局大港公司举办“家在大好形势下,人在十年改革中”职工幸福生活彩照联展,一次展出2 700多幅,40多米长的展牌前每天参观的职工络绎不绝。青岛毛巾厂举办“车间改革变化联展”,组织职工说自己的事,算自己的帐,讲自己的变化,谈自己的体会。青岛海运公司举办形势教育“点将台”,上至党委书记,下至普通职工,人人竞相参与。市总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忆十年、话改革”形势教育先进单位。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期间,全市职工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守生产岗位,以实际行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6月2日,市总工会召集由40名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参加的座谈会,学习杨尚昆、李鹏5月19日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向全市职工发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动乱的《倡议书》。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获青岛市劳动模范人数


  1950年,出席市首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913人;1952年,出席市第二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679人;1954年,出席市第三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188人;1956年,出席市首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832人;1957年,出席市第二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679人;1958年,出席市第三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76人;1959年,出席市初级阶段建设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804人;1960年,出席市工交基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625人;1960年,出席市工交基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 138人;1963年,出席市工交基财文教卫生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653人;1964年,出席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五好职工706人;1965年,出席市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工作)者1 024人;1966年,出席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五好职工911人;1979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37人;1982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51人;1985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命名大会的劳动模范150人;1988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302人。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人数


  1951年,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劳动模范43人;1956年,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246人;1958年,出席山东省第二次工、交、基、财方面初级阶段建设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81人;1959年,出席山东省初级阶段建设工业、基建、交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90人;1960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101人;1960年,出席山东省文教群英会的先进工作者74人;1963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文、卫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的先进生产(工作)者84人;1966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方面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63人;1975年,出席山东省第一次财贸战线“双学”大会的先进生产者4人;1977年,出席山东省第二次财贸战线“双学”大会的先进生产者4人;1978年,出席山东省科学大会的先进科技工作者31人;1982年,出席山东省职工劳模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134人;1984年,出席山东省劳模大会的劳动模范14人;1985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6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6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职工劳动模范76人;1987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8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8人;1989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职工劳动模范78人;1990年,山东省人民Gov追认的劳动模范1人。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名单


  1985年,任钦祖、张菊萍(女)、陈佩芬(女)、刘世光、安文山、刘呈初、谢立信、徐铭义;1986年,曹俊松、李桂美(女)、宋懋良、赵贤达、仇美春(女)、郭爱珍、李安乐;1987年,汪海、曲魁遵、乔聚林、韩庆萍(女)、唐吉杰、管恩德(女);1988年,王泽华、李德珍(女)、陈茂田、孙中来、唐宗明、刘惠贤(女)、王彩文(女);1990年,于国萍(女)、汪希华、孙爱国(女)、车公进、宋君(女)、李为旭、张德顺、曹玉英(女)、严力宾。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单


  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工业劳动模范:陈淑德(女)、张作良。
  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刘京传、牛锡梅、王惠民、阎昌居、耿秉英(女)、吴炳旭、孙宝山、杨祝成、沈铮、李淑萍(女)、刘桂美(女)、刘淑惠(女)、吴桂云(女)、杨坡兰(女)、赵玉珍(女)、宋桂花(女)、侯秀美(女)、孙志梅(女)、辛秀美(女)、谭秀香(女)、由桂珍(女)、阎恒存、胡维选、李凤英(女)、言国权、徐玉兰(女)、鲁好臻、黄恩深、张德香(女)、苟希福、宁兆清、刘锡成、韩英芳(女)、杨文福、李玉香(女)、杨振威、王希山、马腾海、刘瑞庆、刘熙寄、李德乐、郭玉贵、焦升旭、郭振瑞、高祀田、郭千里、王吉芳、宫班、吴玉山、于芳洲、李万太、苗仁华、刘福元、李华(女)、张成法、任瑞卿、盖洪友。
  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房吉全、马学顺、苏振平、李敦惠、曲春君、刘熙寄、徐洪太、薛振德、郑明章、许桂花(女)、杨坡兰(女)、王秀芳(女)、申德安、刘子居、徐呈龙、戚其庄、王世亮、王光孝、李吉美(女)、杨志圣、徐培洲、顾岳荣、郭祚显、杜希贤、辛兆峰、张玉桂(女)、薛方增、齐筱荣(女)。
  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工作者:张雷声、何光临、刘金民、于建容(女)、任瑞卿、马秀珍(女)、于建梁、宋慧如(女)、李玉香(女)、姚玉卿、王命夫、滕学亮、杨树山。
  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先进生产者:徐孟田。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科技工作者:方宗熙、曾呈奎、索如瑛、方国洪。
  1979年出席国务院表彰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郭金城、江爱珍(女)。
  1979年国务院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郑守仪(女)。
  198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李安乐、孙中来、苏国渊、汪海、张瑞敏、纪玉君、黄元臻、王顺寿、贺再奎、张玉琴(女)、郭爱珍(女)、赖双玲(女)、李德珍(女);先进工作者,蔡重民、李桂美(女)。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出席全国职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


  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青岛染料厂硫化碱车间、四方机厂汽缸铸造小组、青岛交通公司售票组、青岛印染厂硫化蓝小组、四方机厂压铆车间、青岛市汽车修理厂底盘修理小组、青岛电业局线路管理所第六变电站、青岛市立医院、胶县供销社油脂加工厂、国营东风盐场张松林小组。
  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第一车间零点五吨转炉班组、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炼钢车间、青岛第三钢铁厂一号十二立方米高炉班组、青岛第三钢铁厂第八车间轧钢二工段、青岛第五钢铁厂二车间、青岛铸造机械厂三车间车工五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配件车间电镀室、国营青岛纺织机械厂冷作车间链条小组、青岛电业局供电所变电工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纺纱车间、公私合营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印染车间、国营青岛实业棉织厂基层工会、国营青岛第三棉纺织厂文艺宣传队、青岛市交通局第五汽车队、青岛市交通局四方汽车修配厂徐樟小组、青岛建筑公司第一工地王吉芳瓦工小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地、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地杨珠贤铁工青年突击队、山东省青岛纺织品批发站、青岛市台东区财政局。
  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单位: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化学系、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冶金科青年突击队、青岛纺织专科学校生产劳动科、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山东海洋学院业余大学、青岛第十七中学、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局、青岛第二中学、胶县城关农业中学、青岛市单县路街道幼儿园、即墨县阴岛人民公社宁家生产队业余学校、即墨县城阳人民公社小寨子生产队红专学校、平度县古岘公社古岘小学、青岛市蔬菜果品公司业余学校、青岛市建筑工程局红专学校、国营青岛印染厂红专学校、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车辆段埠头列车检修所红专分校、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列车段青京第三包乘组、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青岛工人疗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青岛市立医院三病房、平度县卫生局、青岛市纺织机械厂体育协会、青岛师范学校体育协会、青岛日报社编辑部。
  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先进集体(大庆式企业):交通部青岛港务管理局第一装卸作业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青岛肥皂厂、即墨县第一农具厂、胶县锻压机械厂、胶南县化肥厂。
  先进企业:青岛钢厂、青岛石棉制品厂。
  先进集体: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郝建秀小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第十施工队第一抹灰小组。
  1978年出席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的先进集体(大庆大寨式企业):青岛市第二面粉厂、胶南县供销社、青岛市人民市场蔬菜副食品商店、青岛市绸布呢绒商店、崂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胶南县宝山营业所信用社。
  先进企业(单位):胶南县、胶南县财政局、青岛交电采购供应站、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四方区办事处、青岛市台东财政分局。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集体: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动力海洋实验室、青岛“四一八”协作组、青岛染料厂科研所。
  1979年12月国务院决定表彰的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青岛市第二面粉厂。  青岛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1987年有青岛染料厂、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青岛港务局第二装卸作业区三队七班。1988年有青岛汽轮机厂。1990年有青岛电冰箱总厂。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先进集体、劳动模范的选树与管理


  建国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与党政紧密配合,在制订先进集体、先模人物的评比条件,总结模范事迹,推广先进经验,进行表彰奖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90年,全市共有89个单位出席全国职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123人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1 435人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不含部级劳模);9 831人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37人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243人获山东省总工会颁发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为充分调动和保护先模人物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加强对先模人物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1963年,中共青岛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加强先进生产者、先进班组的管理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意见》,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同先模人物交朋友,市委、市人委和各区、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与先进生产者建立固定联系的制度。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市总工会各部门负责人每年至少主动与其所联系的先模人物联系两到三次,听取他们的意见。1983年,市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上级关于《保护劳动模范身体健康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级工会对所管理的劳模、先进人物的身体状况、住房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进行普遍调查,同时给他们分别建立档案。市总工会还先后组织先模人物400多人次,分批到外地休养。为提高劳动模范的素质,市总工会于1983~1990年,先后在职工业余大学举办7期劳模高考文化补习班,帮助199名劳动模范考入了各种大专院校。
  1987年,市委下发《关于市职工劳动模范评选、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市级劳模的评选标准和条件,审批和命名程序,奖励和待遇以及对劳模的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劳动保护


  建国初期,市总工会便设立劳保部,在各工矿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保护组织,开展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1955年全市168个百人以上的基层单位建立劳保委员会72个,百人以上车间建立73个,在6 190个生产小组中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2 664名。1956年市总工会转发全总关于《工会组织实施工人职员伤亡事故调查、登记、统计、报告规程的规定》,对填报伤亡事故概况、报送季度伤亡事故分析报告、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等都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级劳保组织进一步重视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对预防职工伤亡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1973年,市总工会恢复劳保部,着手恢复各级工会劳保组织。197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市总工会重点抓了各级工会劳保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劳保队伍的培训。到1980年,31个区、县、局工会都配备了专兼职劳保干部。重工、轻工、化工、纺织、建工局所属173个单位中,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的有145个,有劳保委员1 603人;426个200人以上车间,建立劳保委员会的368个,设委员1 718人;465个200人以下的车间设劳保委员835人;14 662个小组配备安全检查员11 511人。在抓劳保队伍建设的同时,全市各级工会采取办学习班等形式,培训劳保委员,提高劳保队伍素质。1978~1981年共举办学习班179期,培训小组安全检查员以上的骨干1 445人。全市共组织检查组1 407个,参加检查人员6 297名,查出不安全隐患12 935处,整改7 306处。     1985年,全国总工会颁发有关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3个条例,市总工会在全市工会系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先后举办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学习班4期,500多人参加。市总工会按照条例要求,对其中297名经考试合格者,分批任命为青岛市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颁发证书和证章。各区、县、局(公司)工会和基层工会也抓了3个条例的贯彻,共举办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班22期,培训近?5 000人?。随着3个条例的贯彻实施,全市劳动保护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到1990年底,全市612个基层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占应建数的84.9%;设委员2 763人,占应设数的95.1%;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27 094名。根据条例要求,从1989年开始,市总工会与卫生局联合对全市粉尘作业点进行普查,普查结果,全市共有66 176人不同程度的接触作业点。市总工会会同卫生部门对其中26 590人进行体检,列出重点复查对象964人,查出89人患尘肺病,对这些职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从1989年开始,根据全总《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实行工会监督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市总工会参加了全市75项新建、扩建、改建、续建、引进及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提出建议90条,全部被采纳。加强了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的监督作用。
  1990年,在全市开展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工作。共建立380项重大事故隐患档案,由市总工会负责跟踪监督检查的有81项。其中青岛蓄电池厂有1 091平方米危房,多年来未得到解决。市总工会向市长写出要求改建危房的报告,市长指示后引起经委、建委等有关部门的重视,联合现场办公,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1990年市总工会被评为省劳动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集体(共保)合同


  建国初期,在私营企业较普遍的实行订立集体合同制度。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是,首先由厂工会发动工人以小组为单位,就工资、福利、工作时间等涉及工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条件要求,由工会统一归纳为劳方草案。资方则在劳动局协助监督下,由同业公会选出代表,针对劳方提出的条件并结合本身生产经营的能力,拟定资方草案。然后由劳资双方在各自草案的基础上,本着“劳资互利、发展生产”的原则,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代表签订集体合同,由劳动局批准公布。1952年底,全市有1 108个私营厂店,同21 432名职工签订合同或行业劳资协议书。
  1986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规定,在企业内部可以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的确立,由厂长代表行政,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共保)合同。1987年,青岛国棉五厂首先试行签订共保合同,取得良好的效果。1988年4月,市总工会在国棉五厂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该厂签订和实施共保合同的经验。11月,市总工会又与市计委、市体改委、市城乡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我市实行承包经营企业中推广共保合同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签订共保合同的程序和内容,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196个单位签订共保合同。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技术协作


  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是1964年在市“五好职工”代表大会上,由部分“五好职工”挂钩串联逐步发展起来的。1965年,全市组建热处理、铸造、钳工、焊接、木工、机械等7个专业研究组,帮助企业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关键问题85个。同年5月15日,市总工会召开技协工作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群众技术协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组织把群众技协活动纳入工会工作议事日程,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1975年,群众技协活动再度兴起。市总工会与有关部门协作,采取举办学习班、讲座、现场会等形式,交流并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仅市总工会举办的科技学习班就先后开设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热处理等13个专业,70多个班次,有6 700多名职工参加学习,这些学员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实现300多项革新,其中有40项属于重大革新成果。
  1979年6月,青岛市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1984年8月更名为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技术交流站,负责技协活动的日常工作,隶属市总工会领导。全市按专业划分建立热处理、焊接、电子、自控等10个市级技术协作队,发展队员493名。同时在化工、轻工、交通等14个系统和单位建立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各系统技协组建技术协作队40个,队员381人,初步形成职工技术协作网络。1980年全市实现技术协作、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82项,创经济效益达449 992元。市自动控制协作队与温泉工人疗养院协作研制成功的HQ—1型脊柱牵引机,获市优秀科技成果奖,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奖励。1984年市技协选拔出111项技协优秀项目,参加国家经委和全国总工会在京举办的“全国部分城市职工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成果展览会”,其中有11项技术革新成果具有国际水平,2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有31项。1985年,职工技术协作改为有偿服务。1989年统计,自职工技协成立以来,全市各级技协组织为全市和20多个省市的1 000多个企事业单位,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两万多项,创经济效益3.7亿多元。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管理培训、讲座、研讨会等6 600多期,参加人数达23万人次;组织技术表演35 000多场,参加表演和观摩的达24万多人次;研制开发新项目1 800多项。全市在机械、化工、电子、轻工、粮食等30个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中建立职工技协组织405个,有偿技术服务机构300多个,各种专业技术协作队254个,发展技协会员3万多人,基本上形成上下贯通、门类齐全的职工技协组织网络。青岛市总工会技协办公室、市技协金切协作队、自控协作队和电子协作队分别被评为全国职工技协先进集体。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合理化建议与“三技”活动


  建国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发动职工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把合理化建议与劳动竞赛结合起来,全市职工每年提合理化建议都在万件以上,合理化建议的质量也逐步提高。1986年6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同年7月,市总工会会同市委企业政治工作部、市经委、市财办、市科协和团市委等有关部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联合通知》,对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领导、受理与实施以及奖励表彰等作出具体要求,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加规范化。1986~1990年,全市职工提合理化建议478 762件,其中被采纳204 381件,实施139 201件,创造经济效益约6.2亿元。
  1988年7月,市总工会与市经委、市建委、市劳动局和市职教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意见》,决定从1989年8月至次年9月,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成立了由市总工会牵头,市经委、市建委、市劳动局、市职教委参加的“三技”活动选拔赛委员会,全市有72万多名职工参加。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有441人参加了省级比武,在159个团体和个人项目比赛中,全市186人获前六名,青岛市获团体亚军,市纺织总公司等21个单位被授予“青岛市职工‘三技’活动优胜单位”称号。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劳动竞赛


  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号召,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仅中纺、铁路、邮电、齐鲁、市政等产业就有58个单位,近4万职工参加竞赛。通过竞赛,中纺各厂的纱产量由每个纱锭原平均每10小时0.507磅,提高到0.528磅。棉布由42.7码提高到44.24码。四方机厂在创造新纪录运动中,有1 447名职工创造生产新纪录,平均提高产量39%。
  随着形势的发展,劳动竞赛的各种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多样,并成为各级工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56年在初级阶段革命和初级阶段建设高潮中,广大职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全市有12万多人参加厂际、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等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占纺织、轻工、机械、铁路等11个产业职工总数的96.8%。
  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市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全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系统开展厂际竞赛的基础上,又开展同工种对口赛和挂钩协作赛,在参加厂际竞赛的单位中,有2 388个车间、工种、科室开展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有220个单位开展挂钩协作竞赛,有的还开展“一条龙”竞赛。通过竞赛,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59~1961年,全市先后涌现出19 802个先进集体,236 391个先进个人,15 591个五好小组。1960年6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工业系统的108名技术工人被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学习推广上海先进经验1 000多项。
  1980~1982年,市总工会动员全市职工广泛开展“为四化立功”的劳动竞赛。竞赛活动以增产节约为中心,以优质、高产、低消耗、多品种为重点,以小指标百分赛为基础,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目标,把为“四化” 立功活动与劳动竞赛统一起来,开展竞赛立功活动。全市4县、5区、20个局和5个直属基层的1 104个单位,开展小指标百分竞赛的有793个单位,开展立功活动的有523个单位。全市同工种竞赛中有932台锅炉(占73%),78个车队(占83%),46个铸造车间(占86%)参赛。1980年全市共节煤18万吨,节油5 300吨,节电1亿多度。
   1987年,在全市300多个出口创汇企业中,开展“出口创汇超标争先”厂际竞赛活动。至1989年9月,创汇4.2亿美元。有20个企业和41人分别获得“青岛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青岛市出口创汇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全市工交基财系统的广大职工,响应市总工会的号召,开展以“做主人,多贡献,每人节约一百元”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劳动竞赛,全市节约2.44亿元,人均250元。有20个单位获“青岛市职工双增双节先进单位”称号。10人获“青岛市职工最佳节约能手”称号。
  1990年,针对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的经济形势,为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克服困难,促进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全市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要内容的“金马奖”初级阶段劳动竞赛。竞赛设“丰收杯”、“技术进步杯”、“管理进步杯”、“节俭杯”、“优质创新杯”、“优质服务杯”、“奋发杯”等7个单项奖,简称“七赛、七比、创七杯”活动。青岛市成立了以副市长秦家浩为主任、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竞赛委员会,各市直单位和基层也成立竞赛领导机构,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通过竞赛,全市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7%,优质产品率达到34.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5.9%,有15种产品创国家金、银奖。全市有40个单位获得竞赛综合“金马奖”,200个单位分获“七杯”单项竞赛奖,150人获“节约能手”和“优秀合理化建议”荣誉证书。
  建国以来,在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所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大批技术革新能手和革新成果。其中,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过积极影响的主要有:
  郝建秀工作法 1950年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青年挡车工郝建秀,创出300纱锭每班只出6两白花的成绩(比一般工人少出一半多),引起纺织行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市纺织工会把郝建秀的经验总结为“三勤三快”工作法。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得悉后,于1951年5月,派人到青,与市党政工团的有关干部、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17人,组成“郝建秀工作法研究会”,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车间跟班测定,并对郝建秀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作出较完整科学的总结,并将其经验命名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1951年6月,市纺织工会和纺织局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和优秀细纱工人,组成“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在市内各棉纺厂巡回示范表演,收到良好效果。随后,“郝建秀工作法”很快便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1952年“五一”节前夕,郝建秀小组又向全国细纱工人发出劳动竞赛挑战书,得到全国细纱工人的响应,形成一个全国性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电工木板对缝机 木板对缝是木器制作行业中一种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工艺过程。过去一直用手工操作,操作者必须具备技术五级以上的水平。这个技术难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木器行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技术关键,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革新能手徐呈龙,从1950年开始进行用机器代替手工对缝的革新。1954年研制成功手推木板对缝机,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2.5倍,但仍未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又在手推木板对缝机的基础上,进行电动木板对缝机的研制。运用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解决了跑盘误差等问题,经过20多次失败,于1957年8月研制成功电动木板对缝机。这一机器能在一次刨出木板双面的同时,左右两面各凸凹一丝,使木板对缝丝毫不差。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20倍,不仅解决了木工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有二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即可操作,质量合格率达100%。1959年徐呈龙在参加全国“群英会”期间,介绍木板对缝机的性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使这一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木器制作行业推广。
  多头车刀 1958年,四方机厂工具车间金属旋工马学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始研制多头车刀,并获得成功。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多刀多刃刀具及强力切削车刀。这几种新型刀具的特点是,多刀同时车削,节约转动刀架的辅助工时和换刀时间;刀具结构和强度结合工件形状和材料而定,能“吃”大刀,充分发挥设备潜力;采用更加科学的几何角度,抗热、抗冲击,加大走刀量;一刀多用,节约刀体,为国家节省钢材。经过推广使用,工效一般可提高1~3倍,最高达7倍,精密度也大大提高。这几种刀具参加了全国刀具交流展览会,被定为全国推广刀具。1959~1966年,马学顺曾先后4次参加全国机械工业冷加工先进经验观摩团和全国先进刀具观摩推广队,到全国各地表演交流推广。
  八字节油法 由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第一汽车队客车驾驶员刘呈初于1979~1981年期间总结。主要经验概括为“脚轻、手快、多滑、少带”8个字。3年中,刘呈初驾驶的JT—661客车,全年平均百车公里耗油15.85升,比定额降低36.45%,共节油16 568升,约合10 470元。刘呈初的节油经验,得到上级的肯定,1982年7月以后,青岛公路客运公司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并安排刘为脱产专职节油辅导员。同年,由省经委、省总工会、省节能办和省交通厅共同组成“刘呈初安全节油驾驶技术推广队”,在全省进行技术交流。到1984年,共表演81次,3000多人观摩。有近400个车队,应用这项技术后,收到明显效果。从1985年到1986年底,他在“市汽车驾驶安全节油技术推广站”工作期间,向全市6 900余名司机传授“八字”操作技术。还应邀到四川等省传授经验。
  张作良式煎火炉 1950年由青岛冀鲁针厂淬火工张作良发明。在此之前,手缝针淬火炉一直沿用落后的桶式炉,产量低,淬火不均匀,且淬火、回火、清洗需用3次炉。张作良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将固体反射炉改成明火反射炉,扩大炉膛容量,由原来容纳坩锅96个,增到122个。并利用余热再将回火槽、清洗槽联成一片,进行流水作业,使一炉三用,每月可节煤13吨,焦炭1吨,使手缝针热处理工艺跨进一大步。这一革新成果,被命名为“张作良式煎火炉”,在全国同行业推广。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二节 民主管理


  建国初期,首先在企业里取消封建把头,废除搜身制度,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国(公)营工厂企业建立工厂(企业)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工厂管理委员会由驻厂军代表、厂长、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为常务委员,由职工代表会选出代表参加,一般由13~17人组成。1951年,全市有中纺公司13个厂、齐鲁公司7个厂、胶东实业公司3个厂以及青岛造船厂、青岛啤酒厂、四方铁路工厂等26个单位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青岛电业局、电信局、邮政局、山东烟草公司4个单位成立企业管委会。生产和管理中的各项重大问题,如生产计划、经济核算、生产定额、劳动组织、劳动纪律、人事调动、工作制度、劳保福利、安全卫生等,都在管委会上讨论决定后才实行。有的会前还用意见书、提案纸等方式,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这种形式在组织职工参加工厂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7年开始在全市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会制度,作为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到1961年,全市工业、交通、基建系统有131个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45个直属基层单位中有42个建立职代会制度。1958年后,职代会多为誓师大会或干部大会所代替,职代会一度存在形式主义。1961年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党委加强领导,民主管理才不同程度地有了改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代会制度中断。     1978年,全国工会“九大”以后,开始恢复职代会制度,当年在全市770个单位中的26个单位恢复和建立职代会。
  1980年9月,市总工会与市经委联合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代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的经验。市纺织工业局、汽轮机厂、国棉四厂工会介绍推行职代会制度,发挥职代会作用的经验。青岛手表厂党委介绍民主选举班组长、车间主任的经验。1981年,国务院颁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市总工会于同年9月与市经委、建委、财委、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会议。纺织局、汽轮机厂、啤酒厂、自来水公司、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化工采购供应站等6个单位交流了党委、行政领导支持执行职代会制度的经验,并对全市民主管理工作提出要求。1984年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单位发展到1 426个,占应建单位的63.43%。
  1985年2月,市总工会成立组织民主管理部。同年4月,组织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大检查。各单位采取自查、互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对职代会制度的建立、职权的行使、三级民主管理体制的健全和职代会作用的发挥等问题进行检查。在各单位检查的基础上,市总工会对17个单位进行抽查。9月,市总工会与市委企业政治工作部、市经委联合召开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四方机厂、橡胶九厂、麻纺织厂、红星电器厂、青岛碱厂、国棉八厂等单位从党委、行政、工会的不同角度,介绍加强民主管理的经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孙炳岳到会讲话。年底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单位达1 557个,占应建单位的68.11%。
  1986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室批转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发挥我市工会组织参政议政作用的几点意见》,对各级工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做了明确规定。同年4月,又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几点意见的报告》,《报告》就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加强对干部的民主监督以及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6年5月,市总工会对全市文教、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检查。11月,召开全市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教育局党委、即墨县人民医院党总支、四方车辆研究所和青岛三十六中学工会介绍经验。这次会议推动了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到1990年,全市文教、卫生、科研系统建立职(教)代会制度的已达102个单位。占基层总数的86%。为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深化企业改革中的作用,1987年6月市总工会先后举办两期工会干部学习班,667名各级工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系统、各单位的工会组织也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学习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个条例。据机械、纺织、二轻、建材等系统统计,共举办学习班96期,5 000多人参加。
  1987年,为指导帮助基层健全职代会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落实职代会的职权,市总工会研究制订《青岛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实施规范(试行)》。规范对职代会的筹备和召开,职工代表的产生和培训,职代会的组织机构和职权的落实,车间、班组民主管理和职代会与厂长、党委、工会的关系以及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一一列出具体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为加强职代会工作,落实职代会职权,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章程。1988年12月,市总工会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企业中的18名市人大代表,对国棉九厂、第二毛纺厂、青岛造船厂、铸造机械厂、晶华玻璃厂、缝纫机厂、青岛化工厂、海洋化工厂等8个单位贯彻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加强民主管理的情况,进行视察。1989年6~7月,为纪念《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布实施一周年,由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总工会、市城乡委、市财办组成联合视察组,对全市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情况进行视察和检查。据对纺织、机械、一轻、二轻、化工、橡胶、电子仪表、建材、公路运输、商业等10个系统332个企业的检查分析,通过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职代会职权比较落实,发挥作用好的单位有127个,占38.2%,发挥作用较差的单位36个,占10.84%。
  在落实职代会职权中,普遍地注意建立健全民主评议监督干部制度,成立民主评议干部领导小组,认真行使评议监督权。全市自1981年贯彻实施《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后,民主评议监督干部工作逐步深入。1982年,在全市1 700个基层单位中,有113个单位进行民主评议干部,占6.6%。1986年达到989个,占42%。在被评议的5 467人中,326人受到奖励,46人被免职。1988年,开展评议的单位达1 142个,占45%。被评议的16 761人中,受奖励的754人,被免职者303人。
  市二轻局党委还专门作出关于推行民主选举厂长和实行厂长任期负责制的决定,规定在集体企业内普遍实行民主选举厂长。凡民主选举厂长的单位,每年由职代会对厂长评议一次,信任票在50%以下者,则自动辞职。
  1990年初,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对1987年制订的《青岛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实施规范》(试行)进行修订,正式下发。同年,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加强一部(党支部)、三会(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市总工会抽调人员与市委研究室一起,就职代会工作情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向市委提交了调查报告,对加强职代会工作提出建议。经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后,市委、市Gov于1990年12月以“青发(1990)58号”文发出《关于加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意见》。《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精神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就充分认识职代会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职代会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职代会职权的落实、拓宽民主管理渠道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还特别为建立职代会宏观保障机制,优化职代会外部环境,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把民主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检查、考核企业工作的同时,检查考核企业民主管理。凡需经职代会通过并报上级审批的方案,Gov主管部门在受理审批前,须有企业工会签署的职代会意见。要保障职代会参与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无论是职代会选举,还是由Gov主管部门委任、招聘的厂长,凡得不到多数职工信任的,主管部门要根据情况进行批评帮助或调整撤换。要把坚持职代会制度,保障职代会依法行使职权,作为企业管理上等级和企业厂级领导评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一年内无故不召开职代会,或职代会5项职权不落实,不认真执行职代会依法做出的决定的单位,企业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及各级各类先进,企业党政工主要领导干部也不能评为先进、模范人物。
  1990年全市有1 627个单位建立三级民主管理网络,占已建职代会单位55%。市总工会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职工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建设职工之家


  1984年下半年至1987年9月,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职工之家”活动。1984年7月,市总工会下发《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制订出“职工之家”的标准和条件,到1986年底,全市共建成合格“职工之家”1 954个,占应建总数的97%。市总工会于1986年12月13日召开全市“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职工之家”表彰大会。56个基层工会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家”,202个车间、科室、工会工作委员会和工会小组被评为“工会先进集体”,175名党政工干部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友”,456名职工被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建国初期,工会干部是按照《工会法》的规定进行配备和管理的。1950年全市市级产业以上专职工会干部共475人,基层工会专兼职干部4 485人。1961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调整、充实基层工会干部问题的请示》指出:“大、中企业基层工会的专职主席,由相当于企业党委副书记或副厂长的干部来担任比较合适,凡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请企业党委逐步予以调整。”全市67个较大企业中,有22个按要求配备了专职工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24号文件再次强调企业工会主席要按同级党政副职干部配备。为把中共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于1985年和1986年分别下发文件,明确工会协助党委管理干部的范围是:各级工会原则上向下协管一级工会领导干部。协管的任务是:(一)协助党委调整配备好所属单位工会的领导班子;(二)管理党委管理以外的工会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三)调查研究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政策性问题,及时向党委和上级工会反映;(四)干部培训;(五)制定有关协管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并强调工会干部要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配备。到1990年,全市1 172名基层工会主席中,按同级党政副职配备的1 089名,占92.9%,是同级党委成员的929名,占79.3%。全市有专职工会干部4 006名,基层工会干部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得到改善,399名县级单位正副工会主席的平均年龄,由1983年的47.5岁下降到44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由1983年的48.7%提高到72%。
  1988年开始,在胶南县和市二轻局、市自行车公司所属的6个基层单位进行直接民主选举工会主席试点。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于1988年5月12日联合下发《关于直接民主选举基层工会主席的意见》,1989年市总工会又制订了《基层工会民主选举试行规则》,对民主选举工会主席的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89年底,全市到期换届的有690个基层单位民主选出工会主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