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五篇 计划生育
第三章 宣传教育
第一节 社会宣传
青岛市计划生育社会宣传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号召,青岛市即在城乡开展了宣传活动。1956年8月,市卫生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避孕工作的通知》,全市“广泛宣传避孕常识”、“加强避孕指导”。1963年,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和农村逐步展开,计划生育宣传与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和初级阶段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使社会宣传活动逐步深入。为保证宣传工作的开展,各县区首先选聘、培训计划生育宣传员,城乡每50户设1名不脱产的宣传员,并逐步做到定人、定点、定制度、定任务。在宣传方法上提出了“五个结合”:一般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领导教育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单位内部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宣传中,将计划生育与发展社会经济相结合,宣传“五个有利”:有利于保护母亲和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教养后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利于初级阶段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男女职工、社员在生产、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964年10月,全市开展了学习和推广文登县“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落实组织,深入宣传,狠抓节育手术质量”的典型经验,突出抓了技术人员和宣传员的培训。经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青岛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人数越来越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下降。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6.41‰,到1966年下降至21.27‰。
70年代初期,青岛市对宣传队伍进行了整顿和充实,农村每个生产队、生产小组、城市街道居民小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科室、车间、班组均设1名计划生育宣传员,宣传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宣传晚婚节育的政策规定,宣传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典型经验和好人好事。
80年代,突出宣传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联系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宣传为什么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联系“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理论,运用算帐对比的方法,讲国情、市情、县情、乡情,宣传人口观念和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分配的关系,宣传节育、优生、优育等科学知识。1986年,青岛市转发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大力加强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通知》,要求把计划生育纳入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规划,与“五讲四美三热受”活动相结合,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把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条例与开展法制教育相结合,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1988年起,针对不同婚育状况人群的实践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了人口理论知识、计划生育政策、法律知识与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教育试点。
同时,在计划生育宣传过程中,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计划生育宣传队伍也不断壮大。80年代,要求在每10名有生育条件的育龄夫妇中应有1名宣传员。这支队伍扎根在群众之中,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送避孕药具上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育龄妇女的知心朋友。
大型宣传活动 60年代初,青岛市就开始利用群众欢度新年、春节以及重大节日的有利时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大型宣传活动中断了几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开始了全市范围的大型宣传活动。
1980年1月,青岛市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全市计划生 育宣传月活动。青岛市革委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中共青岛市革委宣传部、青岛市革委文教办公室联合转发了山东省《并于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此次活动由宣传部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共同组织,工会、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和文化、教育、卫生、民政、知识青年工作部门等共同参加,举办了全市人口问题讲座,节育知识讲座和计划生育文艺专场演出。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计划生育的指示,宣传计划生育的战略意义,宣传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重大意义,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宣传计划生育的先进典型和节育知识。宣传月期间,报纸、广播、电台增加了计划生育宣传的版面和节目,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编排了计划生育的文艺节目,各影剧院、俱乐部放映有关计划生育内容的影片和幻灯片,各文化馆和有条件的单位,举办了计划生育图片展览、宣 传橱窗,各基层单位还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营造了计划生育光荣的社会舆论,让计划生育的宣传内容登上了 “大雅之堂”,使计划生育的意义和要求家喻户晓。此后,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形成了惯例,每年新年至春节期间都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宣传计划生育。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Our Party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全体党员、团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响应党中央“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青岛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时发出了通知,要求全市Our Party员、青年团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全市广泛印发、张贴了《公开信》,掀起了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公开信》的热潮。10~12月三个月内,全市报名只要一个孩子的就有154235对夫妇,占全市育龄妇女的20.2%。1981年9月,中共中央《公开信》发表一周年之际,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公开信》的精神。并在黄海饭店召开全市独生子女家庭表彰会,表彰了52对自愿放弃二胎指标,终身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这52对夫妇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响应党的号召,终身只要一个孩子》的倡议书。全市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党中央《公开信》的高潮。此时,全市报名只要一个孩子的夫妇共有208958对,占全市育龄妇女的25.3%。此后,全市每年9月以各种形式开展对《公开信》的宣传活动。与此同时,青岛市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还积极与外地协作,共同拍摄了有影响的电影、电视节目多部,共同制作了有关计划生育内容的宣传画、挂图等。1982年10月5日,华北、东北、西北三区和鲁豫计划生育宣传协作第二次会议在青岛市召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部分大专院校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1987年7月,青岛市集中开展了“世界50亿人口日”宣传月活动。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世界50亿人口日宣传活动意见的通知》。“世界50亿人口日”(7月11日)当天,市长郭松年在电视上作了重要讲话,《青岛日报》全文刊登了郭市长的讲话,并配发了评论。市委、市人大、市Gov、市政协、市计生委在人民会堂召开了座谈会,市长郭松年等领导接见了计划生育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和自觉放弃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赞扬他们为国分忧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计划生育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多做有益的工作。全市人民普遍收看、收听了中央、省及市领导有关计划生育的重要讲话,市电视台还播放了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人口文艺》专辑录像,市计生委特邀了中国人民大学杜亚军博士作了4场《关于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以及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关系》的报告。此次活动中,全市设立了近200处宣传点、咨询处和为独生子女优惠服务项目,约有3万人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几十辆宣传车在全市主要街道巡回宣传。机关、学校、厂矿、乡镇、村庄、街道居委会都参加了宣传,张贴了标语、宣传画10万余张,打出横幅1000余条,办墙报、宣传栏1万余期。
1988年7月,开展了“亚洲30亿人口日”宣传活动。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了国家计生委《关于开展“亚洲30亿人口日”宣传活动的通知》。7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召开了宣传“亚洲30亿人口日”大会,青岛市副市长程友新发表了广播、电视讲话,《青岛日报》全文刊登了讲话。各县(市)区都以座谈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了宣传活动。
宣传形式与特点 在计划生育社会宣传活动中,青岛市结合实际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广播、影视宣传 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宣传手段,在计划生育宣传中逐步被广泛采用。全市各级城乡广播站、电视台经常举办计划生育宣传专题节目,利用广大群众生产之余和茶前饭后进行国情、国策及节育知识宣传;影剧院在放映电影前加放幻灯片宣传计划生育;计划生育部门定期组织育龄夫妇收看计划生育电视片,收听计划生育电视讲座。市电视台自70年代以后开始播放宣传计划生育的电视节目。青岛市电影发行部门于1979年在全市影院集中放映《甜蜜的事业》、《儿子孙子和种子》等影片。电影、电视部门与有关方面合作,拍摄制作了部分计划生育电影、电视片。1983年,市电视台与省电视台合作把青岛市话剧《哥仨和媳妇们》改编为电视剧《三妯娌》;1984年,省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改编拍成喜剧故事影片《媳妇们的心事》。1984年7月,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我该怎么办》在全市播放。
为充分发挥电影、电视、幻灯、广播等宣传工具的作用,青岛市1982年举办了视听设备培训班。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项目为青岛市各县区配备了幻灯机,有的还配备了电影放映机和投影仪。青岛市大多数县区计生部门都配备了电视机、录像机,大多数乡镇计生办配有录音机、幻灯机、照相机。市计划生育宣教中心每年都制作发行大量宣传品,供各级计生部门向社会开展宣传活动。
展览、文艺、报刊宣传 50年代开始,青岛市就注意采用办展览的形式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1957年10月,由市卫生局、妇联、工会、红十字会、文化局、科协联合举办了大型节育展览会,展出了挂图、模型、照片、展牌、实物等,先后在全市8个点进行展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观众达26万多人,并对1万多人进行了避孕节育咨询指导。各县区、各单位也经常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对全市群众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80年代,国家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要把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青岛市加大了宣传力度,于1980年11月至1981年2月在广西路画廊连续举办了3期展览,观众达30万人次。1981年6月,为庆贺山东计划生育宣传会议在青岛召开,青岛市又在广西路画廊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展览,共40个橱窗。此次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许多照片、图表、版画、漫画等被全国一些地区复制成展览样片。1982年2月,青岛市在栈桥回澜阁举办了计划生育书法美术作品展,并编辑出版了展览画册5000多套、“优生优育节育避孕”挂图3万套、优教挂图l万套、计划生育宣传画5000本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发行。1982年11月,为庆祝华北、东北、西北三区和鲁豫计划生育宣传协作区第二次会议在青岛召开,青岛市与山东省联合举办了计划生育书法美术作品展。
文艺演出也是全市各县区、各单位普遍采用的宣传形式。1982年2月,在全市城乡以文艺演出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的基础上,青岛市举行了计划生育文艺汇演,节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聚戏曲、舞蹈、演唱、小品于一台,还特别注意编排了一些适合农村的文艺节目。汇演结束后又到农村巡回演出70多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并编印了《青岛市计划生育文艺节目选编》。1982年,青岛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哥仨和媳妇们》,在全市城乡进行了多场演出后,又进京演出一个多月,到各地演出200余场,在群众中反响很大。
70年代初开始基本上每年都印刷宣传画、编写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优生优育知识小册子等材料发放到全市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青岛市各级报刊逐渐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的力度。1981年,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创办了《青岛市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在全市公开发行,每期发行10000多册。其间,《青岛日报》还开设计划生育专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节育、优生、优育知识,及时报导计划生育的各项活动和内容。
组织小分队、报告团巡回宣传 70~80年代,青岛市经常组织计划生育宣传小分队和报告团深入全市城乡各地进行巡回宣传,把计划生育政策和避孕节育科学知识及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和先进事迹宣传到千家万户。市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利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资助青岛市的计划生育宣传车,经常到各地录制和放映有关计划生育科普影片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青岛市在计划生育社会宣传活动中呈现出五个特点:第一,把计划生育的宣传纳入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社会宣传,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所理解,各级党委和Gov把人口问题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把宣传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条例与开展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并把计划生育内容列入到村规民约中去,作为评选“五好家庭”、“五好公民”的重要内容。第二,层层升展算大帐、算全局帐的对比活动。在社会宣传活动中,各级计生委联系实际算人口与耕地的变化帐、算增值与消费的比例帐、算控制人口增长与减轻国家负担有利于“四化”建设的大帐。第三,宣传计划生育与开展为群众服务相结合。广大计划生育干部和宣传员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家庭访问和上门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扶持独生子女家庭脱贫致富。第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80年代,青岛市针对不同婚育状况人群的实际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了人口理论知识、计划生育政策、法律知识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第五,计划生育宣传队伍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青岛市从上到下(包括村民小组、街道居委会和厂矿车间)的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达五六万人之多。全市妇女比较集中的纺织系统平均每10人就有1名计划生育宣传员。计划生育宣传队伍常年累月深入基层,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多形式、全方位、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送药上门,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良好的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