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 述
青岛近海,水域广阔,宜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青岛外海渔场为黄海南部主要渔场之一,是鱼类越冬洄游产卵的主要海域。
青岛渔业历史悠久。从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5000年前的黑鲷、梭鱼、鳓鱼和蓝点鲅4种鱼的鳞骨证明,那时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春秋时期兴渔盐之利,渔业得以发展,渔船渔具和捕捞方法已有相当水平。秦汉以后的漫长岁月,青岛沿海渔业发展较为缓慢。明清时期,青岛沿海自北而南,渔航两业逐渐发展,金家口、女姑口已是泊船集中港湾,颜武岛、沙子口湾为筏网集聚之所。至晚清时,青岛村已成为渔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业渔;会前村居民也以捕鱼为生。
德国侵占青岛后,因城区产业结构变化,市区居民改从他业者渐多。青岛沿海土地瘠薄,大部分居民以渔业为主,形成沙子口、阴岛(今红岛)、董家口等渔业区,船网渔具有所改良,渔业发展较快。渔船登记、征税收捐等关、卡逐步建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胶海关,沙子口等港设分卡,征收船税,办理渔船进出港登记等事项。
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以后,为谋求渔业之垄断地位,侵入青岛近海和胶州湾的渔轮达100艘,大肆掠捕真鲷、黄花鱼等资源,进而在青岛开设水产组合,使青岛渔业经济大部分为日本人控制。同时,也成为日本在华北实行渔业经济侵略的基地。此时,青岛民间渔业的传统封闭式生产方式仍未改变,渔业技术也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生产难以发展。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主权以后,山东渔业警察厅在青岛、金口设分署,负责办理护渔、管理渔业资源和设置航标等事项。1925年青岛设渔航分局,征收渔船捐税、检查费等。1929年7月,渔民曾因反抗苛捐杂税,将渔航局捣毁。此年以后,青岛市社会局管理渔业行政事务。1932年10月,冀鲁区海洋渔业管理局在青岛成立,置巡逻舰艇2艘,负责海上护渔。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五六年间,青岛渔业经济虽未完全消除外国势力的控制,但因军政当局采取制止日本侵渔的具体措施,抵御外侮的力量增强,青岛渔业曾被认为“有一线曙光”。青岛渔业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鱼市场,在渔港交易中与日商水产组合抗争,鱼行、鱼商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私人资本购买发动机渔轮,以求改良渔业技术,青岛港私营渔轮增至80艘,居山东之首。民间帆船渔业增大船网工具,水产品年产量上升至六七千吨,比1928年前增2倍,运销上海、厦门、汕头、香港的鱼货,每年达万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渔业经济完全陷于日本侵略势力范围。日本在青岛设有水产统制机构多处,日本渔轮常年横行于青岛近海的南北渔场,年掠夺量超过2万吨,还有大量海带等海产品从日本输入青岛倾销。海上屡有匪寇为患,渔民视出海生产为畏途,生产下降。这期间,青岛渔业归于伪社会局经济科管辖,而渔业经济则长期由日本人经营的“青岛水产统制组合”操纵。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市政当局不仅没有发展渔业的实际措施,而且还对民船海上生产实行封锁禁运。数年间,渔业生产力未有明显恢复。私营渔轮虽然一度复苏,但因通货膨胀,海上生产困难,到1948年末,仍有2/3的渔轮停业或转港。官商合办的水产公司也因亏损甚巨而陷入困境。此时,水产行政事务由青岛市社会局管辖,青岛市鱼行业同业公会与青岛市渔会受市政当局指派,办理渔船登记、发放船证,协助渔村成立合作社等项事务。1947年,虽成立过鲁青渔业复兴委员会,但却有名无实。青岛渔港交易萧条,秩序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水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建国初,青岛市人民Gov实行渔业贷款扶持,优待渔业用盐,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到1952年,青岛辖区群众渔业生产力,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渔捞产量已达7000多吨,比1949年增加1倍。1950年私营渔轮出海30艘,生产趋于正常,随后实行联营,经营状况好转。国营山东水产公司(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于1950年建立,到1952年渔轮增至60多艘,7500马力,为公司建立时的10倍,国营渔轮业在青岛奠定基础。1954年,青岛渔港水产品交易量达3万吨,比1950年增加1倍。渔港管理委员会组织鱼商、鱼贩联购联销,保证水产品流通,外销量增大。国营水产商业力量逐步壮大,鱼商的剥削行为受到打击,鱼价稳定,水产品市场秩序迅速好转。青岛渔港的贸易中心作用重新得到发挥。在机构设置和管理上,水产行政业务由青岛市建设局主管。1950年春,建设局设渔业科,崂山郊区办事处设水产科。是年8月开始,青岛工商管理局主管水产行政,由青岛鱼市场代行部分水产行政事务。1953年11月,组建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1954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成立。是年春,成立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1956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水产管理处改为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负责安排渔业生产规划,整顿巩固渔业生产合作社。对国营水产企业实施产、运、销计划平衡,加强水产行业对私营企业的改造和水产品市场管理,审批渔业经营权,负责渔船管理工作,并协助管理中央和省驻青水产企业的行政事务。渔民经过互助合作和国家经济扶持,渔业生产力增强。到1957年,船网、劳动力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渔业产量达1.25万吨,比1952年增78.57%。
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渔民开始试用机动船,“丢掉橹把子”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渔民捕捞作业海域由东部转向南部,扩大到吕泗渔场,世代沿袭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步改变。60年代初,经过调整、稳定渔业体制,群众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国营渔轮开始向舟山外海渔场探索,扩大生产领域。私营渔轮业在实行公私合营后,已并入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经营,省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综合经营海洋捕捞、渔轮修造和水产品加工,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60年代中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增至60多艘,年捕捞水产品达1万吨,市属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已有初步基础,与省属渔业公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个时期,青岛国营水产供销企业力量加强,鱼商、鱼贩已组成公私合营,水产购销业务也实行统一经营,但因渔场外移,渔船收港量减少,水产品市场供应一度出现紧张。与此同时,海带养殖在水产事业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史逐步改变。1965年至1966年上半年,青岛群众渔业机动船增多,形成“春流秋拖”的基本作业方式,机动船生产已处于主要地位。这期间,机构也有一些变化。1958年1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机构调整。是年末,即墨、胶县、胶南3县划归青岛市,渔业比重增加,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行政编制也有所增加。市内沧口、四方、市南、台西,由区Gov有关部门兼管渔业,水产行政事务多由市水产局直接办理。是年12月,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改建为青岛市水产研究所。1959年2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是年4月,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由市水产、商业、海运、交通、粮食等部门和驻青海军负责人组成。统一组织指挥群众渔业生产,发布渔情预报,直辖市渔港码头管理,水产品运销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事项。1960年,青岛市水产委员会和青岛市水产局政治部,机构编制均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水产局机关受到冲击,职能部门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1967年3月,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吸收昌潍地区水产负责人员参加。是年3月,青岛市水产局成立革命委员会,4月成立生产指挥部。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工”代表进驻青岛市水产局及所属单位,参加市水产局及所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1968年6月,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领导小组。此时“工人宣传队”进驻局机关及下属企业,原机关工作人员多数下放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停止。1970年2月,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机构调整,局机关设办事组、生产组。1971年4月,成立青岛地区渔业指挥部,吸收昌潍、惠民等地有关水产单位负责人参加。1972年11月,青岛市水产局设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1973年4月,按省、市革命委员会指示,青岛市水产局生产指挥部及所属各单位生产指挥部撤销,重新组建行政职能科室。9月27日,进驻青岛市水产系统的军代表全部撤出。1975年7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合并,统一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合并后,仍保留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名称,原经济核算体制不变,对外挂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期间,渔业生产尽管受到很大的干扰,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较大发展。70年代初期,借南部渔场的有利条件,以青岛港为作业基地的流刺网船增多,收港卸鱼量达4万吨以上,最多达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到70年代中期,其他渔业码头和供销设施逐步完善,收青岛港卸鱼的船只渐少。1975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增加大型渔轮,舟山外海、温州外海渐次成为主要渔场。县、区渔业机动船生产也有较快发展,但渔捞产量却并未随船网增加而相应增长,青岛水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水产业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9年,青岛市所辖渔区范围虽然与1959年相同,社队渔业劳动人数也均为2.7万人左右,但渔业机动船却增至1471只,并主要使用机动船作业,帆船作业已处于从属地位。水产养殖业趋向发展,海带养殖曾达3万亩,产量2万吨。时逢对虾养殖兴起,且迅速发展。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轮生产以闽东、对马海峡为主要渔场,并向钓鱼岛渔场发展。青岛海藻化工生产也发展迅速,70年代后期的胶、醇、碘生产能力分别为2400吨、1000吨和50吨,比70年代初增加70%,在全国、全省居首位,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初,原“三级所有”的渔业经济体制,由联合经营、专业经营和个体经营等生产方式所代替,渔民购船、增网势头极高,五年内,小机动渔船增加2400只,比改革开放前的总数还要多。木帆船增至4300只,达到历史最高船数,再度成为近海捕捞渔业的重要力量。为适应生产,保护渔业资源,加强了“拖改流”措施,群众渔业形成以流刺网为主的作业方式。1986年捕捞产量达7.7万吨,比1980年增1倍以上。1984年,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开始对阿拉斯加、毛里求斯、冈比亚海域进行探索,渔轮远征西非海域,并取得捕鱼成果;青岛市远洋捕捞船队的建立,使海上捕捞开拓了新领域。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机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1978年12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分设,组建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局机关行政编制85人。1980年1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1982年7月,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成立。1984年水产局机关行政编制50人,事业编制20人。1985年10月,局机关调整后,设办公室和渔业、渔政、养殖、科技、计财、企业、劳工、组织、宣传、保卫10个科。恢复渔业技术推广站,编制13人。另有物资站、渔港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在此期间,崂山、胶南、胶县、即墨、黄岛等县区,也先后恢复或成立水产局。莱西县水产综合公司、平度县水产服务公司,则兼管水产行政事务。
随着贯彻执行“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青岛水产业“重捕轻养”的观念开始改变。到1987年,青岛对虾养殖出现高峰阶段,沿海港湾养殖水面达11.7万亩,产量7200吨,产值1亿元,已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大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青岛所辖县、区渔业基地设施逐步完善,形成各自的鱼货集散重点港口。国营水产商业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竞争能力,水产供销、加工、冷藏设施与渔业生产基本适应。水产市场活跃,供需矛盾开始缓解。1979~1985年,青岛市出口对虾7460吨,创汇达1.15亿美元,在青岛对外贸易额中属大项。海藻化工产品5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水产业收到显著成效,捕捞、养殖、加工开始向渔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时期的增长速度。青岛水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广阔,而且一定能够尽快地在经营规模、生产效益和增长速度方面,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沿海经济优势相适应,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