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1.jpg
     天后宫

    1、天后宫为何能在欧人居住区得以保存?

     老青岛人都知道有句俗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
     放眼四望,天后宫所在区域大都是欧式建筑,而具有中国建筑风格天后宫能够在德占时期的欧人居住区得以幸存,还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
     1898年德占胶澳后,德国对青岛进行城市规划时,把沿海一带划定为欧人居住区,因此天后宫成为德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
     天后宫是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建设的庙宇,是渔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容不得轻易乱动,外人肆意移建更是大不敬。 德人侵占胶州湾后,把持了地方的一切大权,中国人没有伸张正义、维护权益的地方,而能够代表同业参与市政的,仅有胡存约、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等几人而已。对德国人准备拆除天后宫的行为,胡存约与傅炳昭等联络众人努力抗争,最终迫使德人放弃了这一无理的打算,保留下这处中国的传统建筑。

    2、民国时期天后宫的旗杆为什么在屋后?

     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建立之时,旗杆当然是在前,后历经明、清、民国七次维修扩建。特别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扩,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因为是向南扩建的,因此将原来的旗杆包围在院内。
     1996年,青岛市Gov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的天后宫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二进庭院结构造型,建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房,还有戏楼、钟、鼓楼以及附属建筑计16栋80余间,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装饰外,其余的全部为清水墙、小灰瓦,并配以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引人注目,整个建设艺术体现传统和园林风格,旗杆也移至门口。
     
     链接——胡存约(1859——1916) 清末民初胶澳青岛村人。青岛建置初期,他是青岛口最大的商户之一,德占青岛后,曾任青岛中华商务局董事、胶澳参议督署董事等职务,被认为是华人中敢于与德国胶澳公署争取华人利益的主要人物。胡存约著有《海云堂随记》,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德人侵占胶澳以前青岛村一带的历史风貌,对于了解青岛建置之初时期的风情、商业、税收、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记载:“胡存约,字规臣,清末民初胶澳青岛村人,先世经营商业,事母至孝。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预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