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十篇 管  理  
第九章 职工教育管理

第一节 职工初级文化、技术补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精神,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从1981年开始,对本系统初、高中毕业生文化补课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工作。1982年对全系统10516名初中毕业生的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在由所在企业进行补课复习的基础上,组织参加了全市范围的两次统一考试,通过考试,两门课程补课合格率达到85%。同时,从这年开始,各企事业单位分别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不同形式,分期分批地以3~6个月的时间进行初中课程的全面补课。当年底,全面补课合格率增加到42%。1983年全面补课合格率增加到56%,1984年增加到68%,到1985年补课合格人数达到3625人,占补课对象总人数的82.01%。
  在这期间,由各单位对所在企业“文化大革命”中参加工作的1~3级技术工人进行了技术补课。全系统共有技术补课对象7964人,到1985年底取得补课合格证的6394人,合格率达到80.3%。
  1986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结束了“双补”任务。1987年,青岛市举行高中自学考试。电子仪表系统43人取得单科结业证书,5人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九章 职工教育管理

第二节 电视大学教育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从1979年开始组织举办电大学习班,当年招收了本系统职工参加的电子、机械专业班各1个,学员60名。1980年继续招收电子专业班1个,学员42名。这三个班分别设在青岛显像管厂和半导体研究所。1982年组织电视机厂举办电子专业班1个,招收全系统职工学员45人。同时,委托四方区业校和市北区业校举办文科语文类班3个,招收职工学员127人。1983年组织与四方区业校联办企业管理、工业会计专业两个业余电大班,招收职工学员73人。1984年,经青岛市电视大学校务委员会批准,由青岛微电机厂、无线电三厂和技校筹备组举办电器自动化、微机专业电大班3个,招收职工学员133人。1985年,公司组织空调设备仪器厂举办党政干部专业电大班两个,招收学员92人。1987年,组织电视机厂、空调设备仪器厂举办电器自动化、制冷专业电大班各1个,招收学员70人。到1987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共组织举办和联办电大班19个,共计培训学员853人。
  在组织举办电大班的同时,还组织发动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积极报名参加职大、业大、刊大、函大的学习,为电子仪表工业培养人材广开了渠道。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九章 职工教育管理

第三节 就业前职业培训


  1983年起,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组织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微电机厂、照相机厂分别与第八中学、十六中学、四十二中学联办了3个职业高中班,招收学员150人。1984年,组织青岛无线电三厂、电度表厂、电器元件厂与第十六中学联办了3个职业高中班,招收学员150人。组织青岛电视机厂与第八中学联办职业高中班1个,招收学员50人。公司与第三十八中学(第一职业中专)联办财会专业职业中专班1个,招收学员40人。1986年,公司再次组织青岛微电机厂、电度表厂与第四十二中学联办2个职业高中班,招收学员100人。在全系统组织各单位开办了11个电视中专班,共招收学员301人。成立公司直属电子仪表技校招收钳工、电工班各1个,学员80人。1987年,组织青岛电子元件一厂、显像管厂、微电机厂与第四十二中学联办职业高中班3个,招收学员140人。电子仪表技校招收学员100人。这年,还对当年从社会招收的480名新工人,分两期六个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就业前培训。
  1983~1987年,共计组织联办电子、机械、财会专业班11个,职业高中和中专班16个。总计招收学员800人。开设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工业统计、行政管理四个专业的电视中专班13个,共招收学员360人。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九章 职工教育管理

第四节 干部轮训 中级技术工人培训


  干部轮训 1984年起,先后分期分批地输送厂级领导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和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轮训班,进行了每期四个半月的轮训和参加全国统考。1985年,轮训统考合格29人。1986年,轮训统考合格44人。同年,还组织各单位具有大专毕业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160人参加了一至两门工程新技术的再教育,进一步帮助他们提高了技术水平。1987年轮训统考正副厂长16人,书记3人。至年底全系统应参加岗位培训的91名正副厂长已培训合格89人,占98%。同年,组织本系统244名管理干部参加了山东省机械工业厅举办的机械行业专业人员培训统考学习班,其中有135人取得统考岗位合格证书。
  中级技术工人培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企事业单位较普遍地重视了职工技术培训的工作,先后组织职工开展了青工比武、岗位练兵和签订师徒合同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学习,职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七五”期间开始比较系统地培训中级技术工人。
  1986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开始组织全系统1091名4~6级技术工人参加青岛市的考工晋级技术考试。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至1988年2月,有426人考试合格晋升一级工资。
  1987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开始对全系统应培训的4620名中级技术工人按照中央有关部委颁发的培训大纲计划和教材,开始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同年,组织培训合格1020人,占应培训总数的24%。同时,有20个单位根据山东省下达的培训班组长的计划和要求,对全系统1054名班组长开始了培训,培训合格850人,占培训总数的80.6%。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十章 干部管理

第一节 日常管理


  1966~1978年,青岛市电子仪表系统干部管理分别为,相当县级以上单位的正副书记、厂长和公司机关的正副科长,由公司党委提名报经青岛市委和有关部委批准任免,非县级单位的厂级领导干部,由公司党委批准任免。所有企事业单位的中层正、副职,由所在基层党委提名报经公司党委批准任免。从工人中提升一般干部,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报公司审核后,呈报青岛市人民Gov人事局批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由公司根据各单位的情况统一安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改革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逐步扩大了企事业单位干部管理的权限。1982~1983年,市管干部范围改为只管正职,副职由公司批准任免。1984年以后,市管企事业单位干部权力全部下放公司管理。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从同年6月起,下放了中层干部管理权限,公司只负责对厂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根据中央关于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从1982年开始,对厂级领导干部分批进行了调整,年龄在55周岁左右,文化偏低的厂级领导干部逐步退居二线。经过调整,到1985年底,全系统80个企事业单位(不含供销公司、设计室、工程处、203站)厂级领导干部从184人减少到135人,在原有的184人中,有129人退居二线。干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平均年龄从48.57岁下降到43.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28人增加到63人,上升比例从15.2%提高到46.7%。这期间,各企业的中层干部也相应地作了调整。1985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还对机关的中层干部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从原有的中层干部29人减少到20人,有9名老同志退居二线。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占28.5%上升到40%,平均年龄从49.3岁下降到42岁。在企业领导班子普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从1984年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进一步下放了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权限。对试点单位,公司只负责任免正职,副职由厂长提名后报经公司批准任免。到1988年,在全系统实行了这一管理制度。企业干部管理随着优化劳动组合的贯彻执行,全部由任免制改为聘任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干部管理权限。
  在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和调整企业领导班子的同时,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培养、考察、教育工作,从1982年开始建立企业厂级后备干部制度和民主评议推荐干部制度,到1987年,公司所属34个单位实行了每年年终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和推荐干部的制度。1988年,公司直属33个企事业单位,先后选定后备干部71名,进行考察培养,并从中提拔了10人担任厂级领导职务。这期间,还分期分批输送了200多名任职干部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使干部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为解决公司机关和国营企事业17个单位中长期存在的“以工代干”问题,1979~1985年先后分四批对1157名“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转为国家干部的手续。1979年对公司机关、青岛电度表厂、微电机厂、电器元件厂、电视机厂、计数器厂、无线电三厂、光学仪器厂、接插件厂、磁钢厂、供销公司11个单位的130名“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第一批转干手续。1983年12月开始到1985年,又先后分三批对公司机关、青岛微电机厂、电度表厂、电视机厂、电器元件厂、照相机厂、显像管厂、电子元件一厂、无线电三厂、第一仪器厂、磁钢厂、计数器厂、半导体研究所、电子研究所、供销公司、电子办公设备公司等17个单位办理了“以工代干”的转干手续。第二批转干446人,第三批转干276人,第四批转干305人。
  在国营企事业单位办理完转干手续的基础上,1986年5~10月,公司对所属青岛无线电厂、无线电二厂、半导体零件厂、空调设备仪器厂、电唱机厂、晶体管实验所、电位器厂、电子元件五厂、电子元件八厂、热工仪表厂、第四仪器厂、电子元件四厂、电子元件三厂、电子元件二厂、半导体器件三厂、压力表厂、基建工程处17个集体企业的680名“以工代干”人员和10个(微电机厂、显像管厂、电器元件厂、电度表厂、照相机厂、磁钢厂、计数器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第一仪器厂、供销公司)国营企业中的58名集体“以工代干”人员办理了转为国家集体干部的手续。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十章 干部管理

第二节 技术职称评定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自1966年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至1977年没有进行过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系统批准工程师5人,副工程师12人。
  1980年10月至1983年9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部署,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工程和财会两类技术职称评定复查工作。1980年,经青岛市人民Gov授权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青岛市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电子仪表)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子仪表评委会);1982年8月,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成立会计职称评定委员会;分别负责本系统工程技术和财会技术的职称评定和复查工作。其中,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还负责青岛市所属县、区及其他系统、单位专业相同,但不能自行评定的工程技术干部的考核评定工作。在青岛市电子仪表评委会的推导下,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青岛微电机厂、电度表厂、电器元件厂、半导体研究所、无线电三厂、电视机厂7个单位分别成立了工程技术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经过三年的工作,共计评定授于各类工程技术职称703人。其中,工程师225人,技师48人,助理工程师273人,技术员157人。
  1981年评定345人,1982年评定295人,1983年评定63人。评定财会技术职称190人,其中会计师13人,助理会计师30人,会计员147人。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6)27号和中央职改字(1986)2号文件的指示精神和省、市的具体布署,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于1987年6月1日重新成立了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同年,分别成立了工程技术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经济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统计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会计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卫生技术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图书资料档案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技工学校教师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工程技术建筑专业职称初级评定委员会。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对1983年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上报的一批“待批”“待授”人员的职称进行了复核和确认资格工作。经过复核,共有327人的技术职称得到了确认。其中,工程师104人,技师59人,助理工程师67人,技术员97人。同时,确定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电子研究所、电子仪表技工学校、电子仪表工业设计室4个事业单位率先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经过个人申报,民主评议,所在单位推荐,各级评委会的考核(考试)评定,到1988年3月,这四个单位共计评定确认各类技术职称287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6人(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讲师2人、高级会计师1人)占6.64%,中级技术职称102人(工程师80人、讲师12人、经济师4人、主治医师2人、会计师2人、馆员2人)占30.06%;初级技术职称169人(助理工程师98人、助理讲师7人、助理经济师15人、助理统计师3人、助理医师5人、助理会计师9人、助理馆员5人、助理翻译1人、技术员7人、经济员8人、统计员1人、会计员4人、管理员1人、医士5人)占63.3%。4月,经青岛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职改办公室验收合格,并颁发了合格证书。
  在四个事业单位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基本结束的基础上,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确定青岛微电机厂、显像管厂、计数器厂三个企业为第一批企业技术职称评定单位(也是试点单位)。到1988年6月,三个单位共计评定高、中级技术职称109人(包括事业单位增评的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0人,中级技术职称79人(工程师52人,经济师16人,会计师6人,一级教师1人,主治医师4人)。

TOP

第十篇 管  理
第十一章 基建管理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实行归口管理一开始,就重视加强基建管理,设有基建设备管理部门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编制和上报本系统的年度基建计划和中长期基本建设规划,协助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征用基建用地和选择住宅建设用地,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基建项目设计任务书和施工图以及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检查施工进度和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标准、规程检查和评定工程质量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全面验收及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转帐手续等。1977年成立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工程修建队。1985年,在调整精简机构中撤消了基建设备科,将工作分别并入经理办公室和技术科(设备管理部分)。
  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的基本建设项目有:为发展新兴工业而平地起家的新建项目,有青岛显像管厂等;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工程,有青岛第一仪器厂从台东八路迁往四流南路,电器元件厂从铁山路迁往四方北岭,电子元件二厂从肥城路迁往宁夏路,电子医疗仪器厂从济宁路迁往宁夏路,半导体零件厂从道口路迁往芝泉路,电视机厂从广西路迁往江西路,照相机厂从湛山寺迁往延安三路,电子元件四厂从济阳路迁往大窑村等;为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或新增效益)而增建主要生产车间、辅助车间、仓库及办公用房等,其扩大规模超过原有厂房面积一倍至几倍以上的有青岛微电机厂、电子元件一厂、磁钢厂、无线电厂、空调设备仪器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电子元件三厂、热工仪表厂、无线电二厂、晶体管实验所等;为没有折旧基金或固定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和职工宿舍项目,有公司机关的办公楼和供销公司的业务用房建设以及台东区丰盛路、郭口路,市南区台西一路,四方区宜阳路等宿舍住宅的建设等。由于这些基本建设项目的兴建和竣工,大大加快了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发展和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基本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从平地建起了青岛电视机厂、照相机厂、电子元件二厂、电子元件四厂、半导体零件厂5个新厂。基本上改建和扩建了青岛显像管厂、空调设备仪器厂、电子元件一厂和三厂、晶体管实验所、无线电二厂6个单位以及公司机关办公楼和供销公司业务楼。1988年,公司所属32个单位(不包括机关及电子办公设备公司),厂房建筑面积达到334459平方米,比1966年的82545平方米增加了3.05倍,比1978年的169246平方米增加1倍。土建投资达5184万元,为1966~1978年总计投资924万元的5.6倍。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一
1.jpg
2.jpg 3.jpg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二


           
           青岛电视机厂
  
  青岛电视机厂位于江西路11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原为1969年建立的青岛无线电二厂。1970年,有职工10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人,生产设备4台,仪器仪表6台,工业总产值15万元。发展到1985年,有职工121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9人。建筑面积17041平方米,设备148台,仪器仪表1728台。固定资产原值1871万元,净值1558?万元。工业总产值15899.5万元,实现利税157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48万元/人。
  该厂是电子工业部和山东省生产电视机的骨干企业,建厂以来,先后研制生产了收音机、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等多种广播电视产品,品种不断换代,质量越来越好,企业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其中,TS4—10型、3DS2A型收音机先后在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奖;31HD1型黑白电视机在全国第二届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17英寸、14英寸黑白电视机可靠性达到全国同类机先进水平;44HD1型17英寸黑白电视机1984年在全国第四届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44HD4型17英寸黑白电视机1986年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该厂引进日本松下彩电生产线,开始生产14英寸、18英寸、20英寸彩色电视机,产品图像清晰,色彩柔和,音质优美,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其中,37厘米445QD(X)14英寸彩色电视机198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奖。该厂生产的各种青岛牌电视机销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特区并出口国外。
  1983~1984年,经过技术改造,青岛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名列(10万台级)第一名。1984年,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后,仅用10周时间就达到500台的日产量,创造了当年谈判、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的高速度。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生产能力达年产40万台。1985年,实现国产化占85.7%。1986年,通过部级设计、生产定型,彩色电视机的MTBF(可靠性)达5.6万小时以上。
  从1986年起,青岛电视机厂引进自动插件机,翻版一条电视机生产线,加速试制18英寸遥控彩色电视机和22英寸彩色电视机。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三


  
           青岛微电机厂

  青岛微电机厂位于青岛市会昌路9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青岛电器厂。是年,有职工1286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厂房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设备44台。固定资产原值62.5万元,净值61.5万元。工业总产值421.7万元,利润221.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71元/人。从1965年起,由四机部安排生产微电机。1966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青岛微电机厂。1985年,有职工16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9人。厂房建筑面积26254平方米。生产设备866台,仪器仪表458台。固定资产原值1175?万元,净值611万元。工业总产值2840万元,利润总额59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511元/人。
  青岛微电机厂建厂以来产品有20大类,42个品种,303个规格。其中:正余弦旋转变压器、力矩式自整角电机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三相离合器式异步电动机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直流稳速录音机先后获得山东省优质产品奖、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优秀新产品奖;小型数字打印机也曾获国家优质新产品奖。该厂生产的微电机产品品种多,规格全,CHG18—1测角器等7种产品为全国独家生产。录音机电机年生产能力为14个品种、28个规格、300万台,是国内产量高、品种规格齐全、质量优良的厂家之一,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该厂生产的打印机、穿孔机等产品性能优良,曾用于运载火箭发射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1982年,由电子工业部投资建造一条录音机电机装配生产线,使青岛微电机厂成为国内大批量生产录音机电机的第一家。1983年2月,从日本引进录音机电机生产线。1984年正式投产,当年创利318万元。实现了投产快,当年收回投资的目标,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单项奖”。1985年,又从日本引进录音机电机前工序关键加工设备和模具,基本结束了生产线依靠散件进口的局面。
  青岛微电机厂是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山东省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并获得国家经委“六五”期间技术改造全优奖。“七五”期间被国家列为重点支持的大型骨干企业。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四



            青岛电器元件厂

  青岛电器元件厂位于青岛市人民路401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前身是1960年7月建立的青岛电子管厂。建厂初期有职工64人,厂房面积4154平方米,固定资产90.64万元,设备仪器15台,工业总产值38.6万元,利润2.75万元。1962年3月,改称青岛电器元件厂。该厂是全国第一代电力半导体器件生产厂和电子工业部高可靠“七专”(专人、专机、专批、专卡、专检、专料、专筛)产品生产厂家之一。1960年试制成功5U4C型电子管,以后又试制成功了807中小型发射电子管。1961年12月,开始试制2CZ5A、10A、20A、100A硅整流二极管,并批量投入生产。20多年来,青岛电器元件厂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军工产品配套的生产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可靠的器件,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5年,该厂有职工98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1人。厂房建筑面积18282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383台,仪器仪表228台。固定资产原值753万元,净值346万元,工业总产值1591万元。利润总额14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042元/人。
  青岛电器元件厂主要生产2CZ(ZP)型整流二极管,3CT(KP)型半导体晶闸管,KS型双向晶闸管,PUT、SUS、SBS、DAC型晶闸管触发元件,硅NPN低频高压大功率三极管,三相硅堆高压整流桥等6大类56种规格半导体器件。其中2CZ57是山东省和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2CZ60、3CT103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2CZ、3CT系列在华东地区变流行业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晶闸管触发器和小双向可控硅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产品行销全国22个省、市的1000余家用户。
  青岛电器元件厂是“六五”期间国家机械电子行业首批技术改造的企业之一,又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电子工业骨干企业,其重点产品可控硅已被列为青岛市54项发展产品之一。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五



             青岛显像管厂

  青岛显像管厂位于台东区上清路14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是1974年8月在青岛第五仪器厂和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的基础上筹建的。建厂之初,有职工273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厂区建筑面积4206平方米,各种设备31台,仪器31台。固定资产77万元,工业总产值20.30万元,劳动生产率706.9元/人。
  1970年12月,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试制成功并试产9英寸黑白显像管。1979年,青岛显像管厂试制并投产12英寸黑白显像管。1982年以来,试制成功并大批量投产了14英寸、17英寸黑白显像管。到1985年,有职工11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4人。厂区建筑面积20699平方米,拥有设备323台,仪器170台。固定资产原值1781万元,净值1610万元,工业总产值3325万元,利润总额685万元。劳动生产率30195元/人。年产黑白显像管38万只。
  青岛显像管厂产有23SX5B(9英寸)、31SX5B(12英寸)、35SX1B(14英寸)、44SX1B(17英寸)黑白显像管。14英寸管上机率99%以上,17英寸管亦达98.5%。其中,31SX5B型12英寸黑白显像管1981年获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
  1980年以来,该厂先后进行了两期技术改造。1981年12月,与日本帝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签订合同,投资人民币400万元(内含100万美元)。引进自动排气台等14种关键设备及工艺技术,加之改造原有设备和自制传送带,组成了第一条生产流水线。仅用一年多时间,实现了生产能力由年产10万只12英寸黑白管扩大到30万只14英寸黑白管的设计目标。显像管寿命由5000小时提高到10000小时。1985年,进行了第二期技术改造工程,投资543万元(含139万美元),再次引进9种18台(套)关键设备,并辅之以国内购置和自制设备,形成第二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30万只17英寸黑白显像管。青岛显像管厂是全国显像管主要生产厂家之一,也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电子工业的骨干企业。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六



              青岛无线电三厂

  青岛无线电三厂位于金华路56号,属全面所有制企业。该厂原为青岛市劳动局技校,建于1960年2月。1969年3月转为青岛印刷机械厂。1976年9月,改称青岛无线电三厂。建厂初期(1970年),该厂有职工3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人。厂区建筑面积11491平方米。设备105台,仪器240台。固定资产原值152.77万元,净值140.94万元,工业总产值95.48万元,利润11.27万元,劳动生产率2938元/人。发展到1985年,有职工9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0人。厂区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19平方米。设备195台,仪器304台。固定资产原值528.7万元,净值303万元,工业总产值823.5万元,利润总额108.7万元,劳动生产率8835元/人。
  自1970年以来,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TR801型八开印刷机、TT402型四开印刷机、“342”炮瞄雷达、“751”导航雷达、“7511”小型船用导航雷达、“411”岸对海警戒机动雷达、“412”岸对海警戒侦察雷达和IBM—PC/XT微型计算机等。其中,四开印刷机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412”雷达采用了先进的数控频率捷变技术,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3厘米非相参数控频率捷变雷达,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5年,该厂从英国雷卡(RACAL)公司引进中小型船舶导航雷达生产线和生产技术。1986年,开始生产RM1070船用导航雷达及670BT彩色画面雷达。这两种雷达性能优越、工作稳定,附属设备完善,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是现代船舶必不可少的先进导航设备。
  青岛市计算机技术服务中心和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青岛分公司设在该厂,担负着青岛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调试、维修、软件开发以及用户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工作。1985年,从香港集益公司引进了微型计算机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始组装IBM?PC/XT微机。该项目的完成,除形成微机生产能力外,尚可对已使用的微机进行维修,开展服务。
  青岛无线电三厂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电子工业的重点企业,厂房、设备条件好,装备有精良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先进的测试仪器。该厂既有电子专业人材,又有机械专业人材,具有研制和生产雷达、印刷机等产品的丰富经验和进一步开发精密新产品的能力。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七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位于台东区上清路12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的前身系1965年由南华小五金厂分离后组建的青岛接插件厂。1980年,改称现名。1957年,该厂有职工156人,无技术人员。厂区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设备7台。固定资产原值1.3万元,工业总产值52.8万元,利润总额5万元。发展到1985年,有职工104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1人。厂区建筑面积12409平方米,设备279台,仪器402台。固定资产原值519万元,净值404万元,工业总产值1582万元,利润总额32.5万元,劳动生产率15081元/人。
  该厂主要产品有彩色电视机用电子调谐器、黑白电视机用机械调谐器、波段开关、印刷电路板插座、绕接印刷电路板插座和其他接插元件。其中,TDQ?2Q型电子调谐器系1984年由日本引进松下公司生产线生产的。1986年3月通过鉴定,达到国际80年代技术水平,年生产能力达50万只。TJT—2型特高频机械调谐器,1985年分别获得全国高频头评比二等奖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该厂产品行销全国6个省市的9家电视机厂。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在模具制造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电加工方面设备精良,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电子工业的重点企业。

TOP

第十篇 管  理  
 附录

 附录八



            青岛半导体研究所

  青岛半导体研究所位于胶东路1号甲,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该所始建于1965年6月,原名青岛半导体实验所,1980年改称现名。建所初期,有职工125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建筑面积1942平方米,设备32台,仪器仪表15台。到1985年,有职工491人,其中技术人员112人,建筑面积7855平方米,设备108台,仪器仪表480台,固定资产原值369万元,净值325万元,工业总产值281万元,利润总额7.84万元,劳动生产率5669元/人。
  该所建所以来研制生产的产品共15大类、52个品种、550个规格。主要有:(一)3CG系列高频中小功率三极管3CG1?105、3CA和3CGHT等。其中,3CGHT三极管能在高温条件下(190℃—200℃)稳定工作,行销全国几十个厂家,畅销不衰。(二)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包括F005、F005HT通用Ⅱ型运算放大器,F010、F011、TD253和FC54低功耗运算放大器,4E304、TD709中增益运算放大器,4E322、TD741高增益运算放大器,FO73、TD05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和4E304HT、F005HT、F007HT高温运算放大器等。其中,4E304HT高温中增益运算放大器属国内首创,先后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和国家优秀新产品奖。FC54低功耗运算放大器亦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该所产品用于国家运载火箭等多项重点工程,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各部委的嘉奖表彰。近几年,该所还与胜利油田等8个单位签订协议,为其研制急需的测量仪器和半导体器件等产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