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传统的城市行为学认为,中心是种富于魅力的东西,城市的某一部分一旦成了单一中心,便成了社会生活的主导,同时,其低成本的获取机会的可能和得到的关注自然就多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中山路这条将城区东西分开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很幸运,其商业中心的地位似乎是在不受争议的情况下轻易获得的,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得到巩固。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作为城市的青岛出现后的前40余年,中山路作为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加强,始终不曾摆脱其和整个城市的定位的缠绕
     
     
      1.jpg

     
     1914年前中山路南段商业机构分布图 制作/多力克
     
     本地年轻的历史学者周兆利在新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之后,国内曾就青岛的城市定位有过激烈的争论。德国议会主张将青岛辟为一商港,作为山东资源的出海口,和向内地输出商品的基地,而海军部则主张把青岛建成德国在远东的重要军事基地。最终,德国议会以不通过拨款为要挟,迫使海军部做出了重大让步。于是,青岛初期的建设便出现了军事投入和商埠发展并举的双重格局。根据托尔斯顿-华纳的研究,在集中对胶州地区进行了调查和测量工作之后,1898年9月2日,德国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了青岛新城的建筑规划。这个规划确定了组成城市各部分的特点,同时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规划者为了避免在青岛出现限制和排挤欧洲人的情况,保证城市的卫生安全,把青岛市区划分为华人区和欧人区。
     
     1899年5月,德国海军的殖民Gov又根据征求的意见,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1900年正式推出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这个规划大致确定:青岛是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中心。就此,德方把欧人区选址于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的地段,功能分区分别为行政、商业、住宅和别墅区四类。规划提出:将位于小港和大港之间的大鲍岛辟作主要的商业区,中山路南段的斐迭里街、太平路、广西路一带为商业和金融中心,沿街建设商业建筑;观海山以东的沂水路、江苏路一带设花园式住宅区,市区东南方为别墅区和浴场。市区西侧布设发电厂、屠宰厂和兵营。应该说,这是一份有关中山路命运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文件。由是,处在欧华两区交界处的中山路在20世纪第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得以以受尊重的商业中心的面目,出现在这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之中。
     
      1900年的城市规划,使得中山路在以后若干年中,有了引领青岛成为山东及至更广泛的内陆地区的贸易与消费时尚的标杆的广阔想象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文件近似一份唯一的垄断许可证,有了这份许可,使财富的快速繁衍在一条刚刚开辟不久的大街上成为了可能。
     
      周兆利的报告援引相关文献说,1900年青岛区的总体规划侧重中山路以东的中心城区的设计,目的在于使青岛成为欧洲人在亚洲的一个“特别舒适的住所”。至1910年前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原来的规划明显地落后于需要;同时由于实行不均衡和引发了社会隐患的欧华分区,致使许多中国商贾携资转投他处,明显地影响了青岛与上海、天津等商埠的竞争力。为适应需要,当局在原规划的基础上,于1910年又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在这次规划中,德国人对城市的性质进行了重大调整:青岛已不再是其初始设想的军事基地和口岸城市,而是商埠贸易城市,商业在整个城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样,中山路的地位就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1923年北洋Gov颁布的《胶澳商埠暂行章程和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开放青岛为自由港,开辟中山路为青岛商业中心。1930年,青岛市Gov将中山路规划为银行群。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把大港以南至中山路,北至辽宁路、台东一带作为大商业区规划,另设3个小商业区与5个批发商业区。值得提及的是,与上海、天津等城市不同,从一开始就是在近乎荒滩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规划建造的青岛,几乎一直在单一强权的控制之下,城市扩张相对有序。由是,我们确信:这是青岛迅速崛起的原因,也是中山路得以不断维持商业繁荣的保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