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1节:张爱玲最珍惜胡兰成的什么?(1)

  张爱玲最珍惜胡兰成的什么?

  能写出传世文字的女子,必定不是寻常人。张爱玲有多不寻常?胡兰成说:“别人常说学生时代最幸福,也问问爱玲,爱玲却很不喜学校生活。我又以为童年必要怀念,她亦不怀恋。她不喜她的父母,她一人住在外面,她有一个弟弟偶来看她,她亦一概无情。”

  她的文字惊艳,可是苏青说:“张爱玲不见人的。”

  她的朋友很少,偶尔在家里见客,也会把自己收拾得格外隆重。她不喜说话,但有着女人对服装、胭脂香粉的无度嗜好。

  她很少买书,就是觉得《浮世绘》好看,朋友送她,她也不要。每次胡兰成给她送书看,她也是看了当即送还,她从不在家里堆书。

  她对人对物,亦只是好意,不愿用情。

  她的内心却像个甜俗的小孩,喜闻油漆与汽油的味道,喝浓茶,穿桃红的旗袍会说出: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与这样的女子恋爱,怎样做才能令她欢快?

  在爱她的人面前,她是那么任性,那么容易受委屈。那一夜,胡兰成数落了她待客不周,又提到他正爱慕的一个女子小周。她便生气又伤心地与他分房睡。早晨,他离去吻别她,她用手勾住他的脖子,哽咽地叫他的名字:兰成!且泪水涟涟。

  她是那么想一辈子都是他心里被宠爱的孩子。

  这注定是悲哀的。

  临水照花人,这样香艳又凄然的词,胡兰成用来形容张爱玲。可见他对她是用过情的。

  他寻着她的文字而来,见到面,必然是欣喜的。

  一个写作的女子,能懂得她的文字,更容易让她交付内心。

  那年,张爱玲23岁,没有过爱情,所有的风花雪月都是凭感觉想象而来,她没有亲历。在认识胡兰成前,她生活在想象里。

  见到面,胡兰成的学识以及阅历很快让张爱玲有了遇到对手的感觉,胡兰成会哄女人,只几次见面,就让张爱玲烦恼和凄凉。胡兰成说,一个女人爱上了男人,就会变成这样。

  胡兰成的到来,打乱了张爱玲的一切。

  她亦是不保守的,让他在家里随意进出。那时,胡兰成有妻室,她也从未想过天长地久。于是,胡兰成会在他的书中写:“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

  也许,最初张爱玲是如此,不在意他身边的女人。但后来就不是了。

  这个改变是从她做了胡兰成的妻子之后。

  此前,她只是胡兰成的一个情人,情人对待感情是不同的,她只要爱,并不期望得到全部。

  胡兰成与张爱玲聊文学,处处能说到她心里去。这让她对他说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话,以为他是把她捧在掌心里的。

  这样被爱的感觉,张爱玲几乎不曾有过。

  张爱玲自小就没有得到过爱。孩童时,有个比她长得好的弟弟,她讨不得大人的喜欢,她也想被宠爱,但没有这个条件。父亲也不喜欢她,将她毒打幽禁,惟一她想亲近的母亲也不在身边。与姑姑相处,也是保留分寸,姑姑对她仅是照顾,从不读她写的书,谈不上欣赏她。

  那时,张爱玲的身边只有一个好友炎樱。炎樱热情,为人处世不计较,这样她们才能成为好友。张爱玲对炎樱的感情也是任性的,就是炎樱不能忽视她,只要对她一点点不好,她就受不了。就说她们在香港读书,炎樱回上海,没叫张爱玲同路,张爱玲就又哭又闹。其实,她对家并没有那么想念,无非是因为炎樱疏忽了她。

  有时想,如果她与炎樱是异性,也许恋爱一场未尝不可。可惜她们是同性,只能按照世俗的标准保持距离。

  胡兰成应该是张爱玲生命里的另一个炎樱,但比炎樱更适合张爱玲。原因不外几点:一、他是异性,且年长张爱玲十四岁;二、他比炎樱更有学识及阅历;三、他是懂得她的。

  胡兰成知道张爱玲需要什么。在初识的岁月,他尽可能地宠爱着她。她出身贵族,是当红的作家。这些,他很在意,却并不胆怯。他阅历丰富,凭这些去哄她,让她在他面前甘愿“低到尘埃里去”。事实上,张爱玲不是在见了胡兰成几面后,便如胡兰成说的那样,凄楚烦恼地爱上他。而是,她以为找到了一个对她好,可以让她索取爱的对象了。


怎么发不了呢

TOP

第2节:张爱玲最珍惜胡兰成的什么?(2)


  向一个人索取爱,是不会计较他身边有多少女人的,她更关心的是,他爱不爱她,能不能让她不寂寞。

  他们在一起谈诗论赋,缠绵缱绻,在曼妙的文字里沉醉,不沾尘世烟火,他们更适合的分明是情人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持续下去,也许张爱玲不会那么痛苦,不幸的是,命运给了他们结婚的机会。

  离婚对于胡兰成很突然,那段日子,他虽然对张爱玲很着迷,却从未想过为她去离婚。

  那晚,他离了婚,来见爱玲,在爱玲面前哭了。看看胡兰成是啥心态吧,他在心里也仅把张爱玲当成一个情人而已。当晚,张爱玲对他很冷淡,能不冷淡吗?他为另一个女人流泪惋惜,把张爱玲放在什么位置上了?她原本以为,胡兰成身边女人再多,也会把她与她们区别开的。可是,并没有什么分别。

  说胡兰成不爱张爱玲,也是冤枉他的。都说一个人在生命最危及的时候,心里想的那个人,便是最重要的。

  1944年11月,胡兰成与张爱玲长期分离,在湖北接编《大楚报》,一次空袭,一片轰炸中,胡兰成以为自己要死了,万念俱灰时,他只喊出两个字:爱玲!

  可见,张爱玲在胡兰成的心中一度是最重要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情也渐渐落到实处。

  他们之间的爱,分明不是夫妻间的。胡兰成希望张爱玲是才女,也希望她是炊烟里的女人。但并不擅长烧饭洗衣的张爱玲,显然给不了胡兰成家的感觉。

  胡兰成说:“爱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猫她都不近,连对小天使她亦没有好感。”

  男人初次与孩子般的女子相处,是会欣喜地爱着的,但经不起时日,时日长了,无论怎样有耐心的男人都受不了。

  在他们结婚后,胡兰成也说:“两个人怎样做亦不像夫妻的样子,却依然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

  张爱玲不会照顾人,对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也不懂,这样一个临水照花人根本拴不住胡兰成滥情的心。

  有个片断可看出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不满。那是在温州避难,胡兰成依然不省心地勾搭上年轻寡妇范秀美。论文化素养,范秀美根本不能与张爱玲相提并论,可胡兰成怎会看上这样的女子呢?无非是因为范秀美是居家过日子的人吧!

  张爱玲千里迢迢去温州寻找胡兰成,并不知道他又找了女人。在她快到温州时,觉得温州城像是含着宝珠在放光,就是因为胡兰成在温州。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三个人相处的尴尬局面。胡兰成并不欢迎她来,见面也很生分,在范秀美没有来之前,他与张爱玲独处,胡兰成忽然腹痛,他没有告诉爱玲,单等范秀美来了之后,才说痛。张爱玲看着范秀美对胡兰成的关切问询,心内一酸,觉得自己反而是外人了。

  胡兰成为何不在张爱玲面前提呢?也许在潜意识中,张爱玲依然是他心里的一个孩子,是不会照顾人的孩子,而这种事情,是需要范秀美这样的俗世女人来做的。男人在软弱的时候,在需要被宠的时候,只能把自己交给俗世中的女人,而不是那个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给胡兰成钱用,并不能扭转胡兰成疏远她的局面,反而让他们之间更加遥远。胡兰成花她的钱,用她的钱养别的女人,他给护士小周钱用,范秀美怀了孕也找张爱玲伸手要打胎费。张爱玲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钱,以为这就是爱。她为胡兰成付出越多,伤痛越大。

  更不幸的是,张爱玲在这一时的身份是胡兰成的妻子,她不能再像情人一样不计较,妻子对感情是有独占性的,是不许外人来侵犯的。所以,她在给范秀美画像,画着画着仿佛看见的是胡兰成的眉眼时,她内心无比凄凉。她陷入到23岁见胡兰成之前的寂寞里,孤单无依,找不到一根可以救她的稻草。

  如果说张爱玲在去温州之前,还不肯放弃胡兰成,是因为还心存幻想,觉得胡兰成还爱着她。那么在温州待了二十几天之后,她彻底明白了,胡兰成真的不喜欢她了。她不愿相信这个结果,在回上海的船上哭泣很久。

  这场爱恋耗去了张爱玲心内仅存的一点热情,她本是寻找宠爱的,最后依然是一场无望地付出。她想不再爱他了,都不能立刻停止脚步,在决定与他分手时,还害怕他处境危难,而给他寄去一大笔钱。

  胡兰成收了那笔钱,依然没有心疼张爱玲的意思。他最后惟一不舍的,只是分手后,他再不能从她那里得到好处。女人的才华与美貌一样,相处日久,都会变得平淡,不再被珍惜。

  胡兰成很滥情,做他的妻子比做他的情人更为痛苦。他什么样的女人都爱,单纯的小周,有才华的张爱玲,熟女范秀美,没有他不爱的。他把滥情视为一种美德,在他的《今生今世》里,他洋洋得意地对每个爱过的女子示好,他的心里是没有道德底线的。

  张爱玲珍惜的,不过是胡兰成的宠爱,当宠爱变成伤害之后,她也只好萎谢了。

TOP

这不是小说吧

TOP

感觉跟小说似的

TOP

就是的

TOP

第3节:苏青为何不能穿女式的人民装(1)


  苏青为何不能穿女式的人民装?

  一位上海的女作家写苏青,开篇便说:“总觉着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为什么?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朋友。”

  可是苏青穿着一套女式的人民装。

  觉得这个推理真是毫无逻辑。想想看,凭什么苏青是张爱玲的朋友就应该与她一样,穿着旗袍呀。看看苏青写过的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就该知道,她们是不一样的。

  苏青的那篇文章叫《衣着出位的张爱玲》,其中写道:“还有一次,张爱玲忽然问我,‘你找得到你祖母的衣裳找不到?’我说:‘干嘛?’她说:‘你可以穿她的衣裳呀!’我说:‘我穿她的衣裳,不是像穿寿衣一样吗?’她说:‘那有什么关系,别致。’”

  苏青形容张爱玲:“她穿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的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或太祖母,脸是年轻人的脸,服装是老古董的服装,就是如此,融会了古今中外的大噱头,她把自己先安排成一个传奇人物。”

  看看吧,这才是真实的苏青和张爱玲。她们是朋友,性格却不同,当年记者招待会,请苏青与张爱玲回答关于妇女、家庭、婚姻的问题,苏青的话总比张爱玲多,且回答得伶俐干脆有条理,相比而言,张爱玲的回答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写《金锁记》的作者说的话。不但少言,回答也不精彩,完全被苏青占了上风。

  如果单论表达,张爱玲无论如何不及苏青的。她们只是朋友,谁也不能代替谁。

  关于服装,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沉默的人,衣服就是一种语言。

  不善谈吐的张爱玲为何在服装上,要把自己安排成一个传奇,就是因为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她无法用语言占上风。但抢眼的衣服,是可以给一个人打上鲜明烙印的。

  如果套用张爱玲的话,苏青显然是不需用服装来招人眼目的,她长得不难看,胡兰成说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

  苏青的性格也好,话多却不觉唠叨。为何张爱玲能与苏青做朋友,还有一点,作为女性比较难能可贵,就是苏青不嫉妒。她不嫉妒张爱玲的才华,反倒是欣赏。在她做杂志期间,常常催张爱玲按时交稿。张爱玲认识胡兰成也是因为苏青,且不说这场认识是否正确,换了有的女人是不肯把异性的朋友介绍给同性的,但胡兰成问到张爱玲时,苏青说,对方是个很有才华的女性。胡兰成再要地址时,苏青便写给了他。

  隔了70年的光阴,我常常揣想,那时的苏青是如何与张爱玲交往的?张爱玲惊艳的文字让苏青欣赏,但这样的欣赏是没有半点不悦的,张爱玲文字张扬,行事却低调,这样的低调,便是在苏青这样爽朗清高的人面前,也恰到好处。张爱玲符合苏青的交友标准,才华相当,为人不琐碎,不是非。

  于是,她们通过文字相识,往来成为心灵上的朋友。

  苏青也不是凡名人都能欣赏的,她就顶不喜欢冰心。她对不喜欢的人,说起话来就刻薄,她说:“从前看冰心的诗和文章,觉得很美丽,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原来非常难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卖弄她的女性美,就没有兴趣再读她的文章了。”

TOP

第4节:苏青为何不能穿女式的人民装(2)


  苏青还是很注重人与文的相合的。张爱玲文字的冷艳与她为人的清冷,便比较合拍。

  如果说张爱玲有些虚无,那么苏青则是世俗的,她喜欢热闹,不甘寂寞,不伪装自己,想什么说什么。

  苏青心性虽高,骨子里却很女人。她说:“我就独怕做了女皇,做了女皇谁又配做我的配偶呢?”她是不喜欢领导别人的。

  如果与男人一起吃饭,她付了账,一方面会觉得骄傲,另一方面则会有些悲哀,因为失去被保护的权利了。

  苏青虽比张爱玲泼辣些,内心也是倚赖于男人的。她就说,女朋友至多只能懂得,男朋友才能够安慰呀。而女人是需要安慰的。

  单看苏青,不了解她的人,以为她万事如意,性格才会这么乐观。事实却恰好相反。如果阮玲玉与苏青比,苏青的命运不见得好多少,但苏青走的却是与阮玲玉完全相反的路。

  苏青出生在宁波的大户人家,初中时因和男生李钦后同台表演《孔雀东南飞》,被李家长辈看上。那台晚会结束后,李家的账房先生便前去提亲了。

  对于李钦后,苏青谈不上爱,感觉就像是兄长,又因相处日久,而像个家里人。这场家长做主的婚姻,苏青与李钦后都没有反对,也许是没有过别的感情,就此认了。

  但是这场婚姻,也结束了苏青的一些梦想。苏青的理想是做外交官,她还真考上了。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外文系,宁波六个县也就考上她一个。苏青徜徉在校园里,是说不出的喜悦。谁知李钦后在考上上海的一所大学后,家里人怕他在外面管不住自己,就命他与苏青先完婚再去读书。他们照办了,照办的结局就是:苏青在返校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苏青做女外交官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苏青退学回家了,孩子生下来,她即跌入于另一个深渊。因是女孩,婆家很不待见她,苏青被宠的日子结束了。

  苏青一连生了两个女孩,公婆连孩子看一眼都不想看,丈夫对她也不够好。苏青失望之余开始给报社写稿。她的第一篇散文写的就是亲身经历的事《产女》,将她生了女孩之后的不幸处境,写入文章,在得到发表后,苏青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

  苏青的离婚是因为丈夫不忠。在他们与作家徐讦做邻居时,李钦后与徐讦的妻子珠胎暗结,让苏青彻底失望。

  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苏青全盘接受,并且心高气傲地不让自己受伤。

  胡兰成说苏青,“她的离婚具有几种心理成分,一种是女孩子式的负气,对人生负气,不是背叛人生;另一种是成年人的明达,觉得事情非如此安排不可,她就如此安排了。她不同于娜拉的地方是,娜拉的出走是没有选择的,苏青的出走却是安详的。”

  苏青因这场婚姻,而变得世俗,却世俗得很高贵,她做职业女性,看顾孩子,余时才是写自己的稿子。

  苏青一直比张爱玲活得真实,因此也比张爱玲抗打击。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女人常说男人都不可靠,你们以为怎样?

  苏青答:“我并不存在什么偏见,只不过在一切都不可靠的现实社会里,还是金钱和孩子着实一些。”

  而张爱玲,她会选择男人与金钱,但绝对不会选孩子。

  因此苏青的爱是具有包容性的,她虽然需要家庭,需要男朋友的安慰,但若没有,她一样会把自己活得很好。

  在骨子里,苏青还是没有张爱玲冷。尽管她遭遇了那么多不幸,内心却依然对人生抱有太多希望。

  苏青有着女人一些琐碎的希望与抱怨,觉得男女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女人要生产,因而男人应该对女人各方面都好一些。在未出嫁前,她觉得做职业妇女很神圣,可真正做了职业妇女,那种辛苦又让她觉得很苦闷。

  苏青的文字因而很家常,她就是在炊烟里写故事,与周围的人是没有隔膜的。

  苏青喜欢强势的男人,“本性忠厚,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等更好。要有生活情趣,年龄比女方大五岁至十岁。”

  苏青对生活,对写作对爱人的要求一直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不像张爱玲,要找的男人必是要她崇拜的,比她有经验的。张爱玲的内心才始终是个需要被纵容的小女孩。而苏青,是女人。

  苏青是那种穿最家常衣服,出门做事,回来打理家务,却能把自己弄得神清气爽的女人,至于穿女式的人民装,她注重的一定不是剪裁的可体,而是适用及舒服。

  可以肯定的是,张爱玲是不会穿女式人民装的,就是穿了,也会把衣服修改得不再是人民装的样子,张爱玲追求的人生也是如衣服一样,她要别致的。

  苏青与张爱玲,永远是两个极端,但也许这样,正好互补,两个有才华的女人,可以真心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而没有彼此的嫉妒,留下的,只有两个女子相互欣赏的好。

TOP

第5节:张茂渊:不值得的等待


  张茂渊:不值得的等待

  她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起初知道她是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清高智慧,张爱玲在她面前,也常常感觉到自己生活上的愚钝。

  张爱玲和张茂渊的合影,可以看出这个身材高大的女子,长相也还说得过去。她在张爱玲的身边,有着自己的职业,说着一些“冬之夜,视睡如归”的俏皮话,小姑独处。

  在张爱玲的文字里,从未对姑姑的情事描述过。偶尔的几篇关于姑姑的文字,也是欣赏与仰视的。张茂渊是个独立的女子,有自己的工作,在电台讲新闻,每天一两个小时,换取不错的报酬。她不大与人交往,亲情淡薄,对张爱玲却不错。张爱玲年轻时与她有过一段时间相处,后来,张爱玲去了国外,两个人便失去联系。但在张茂渊年纪大的时候,有一次还托过人打听张爱玲,心里还是有记挂的。原本以为,张茂渊的情感世界一如她给人的感觉,是湿凉的,有距离的。及至看到一场50年的等待,才生出许多疑惑来。

  时光退回张茂渊25岁那年,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她与26岁的英俊才子李开弟相遇。漫长的旅途两人把该说的话都说了,便忘不掉彼此。无奈李开弟已有婚约在身,只能分手作别。后来,他结婚,夫妻据说也恩爱,但和张茂渊一直没断过联系,直到李开弟的老伴去世,张茂渊才在78岁的高龄嫁给他。

  关于张茂渊与李开弟,还有个版本是说李开弟是因为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而拒绝了她的爱情,但在后来的相处中,发现张茂渊并没有因家族问题,而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便也在心内认可了他,可这时,他已经结婚了。

  在这两个故事的版本中,我还是坚持自己考证过的第一个版本,认为更具有逻辑性。

  让我细追究的不是这样一段50年的等待,到底是哪个版本更正确,而是这个故事的结果,无论哪个版本都是他们在等待50年后,结婚了。

  这样的故事读完,总无法把故事里的张茂渊与张爱玲文字里的姑姑联系在一起。

  张茂渊在张爱玲的笔下是冷的,对亲戚也如此。她不喜欢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吃饭时见面也不留他。张爱玲说有一回在阳台上被撞破腿,告诉姑姑,想得到安慰,不想姑姑看了她的腿无甚大碍后,更关心的是阳台的玻璃,张爱玲于是赶紧去配玻璃。

  在张爱玲给我们的一些信息中,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张茂渊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人。有时怀疑作家是不是在写别人时,总把自己的感觉不自知地加在对方身上。看看张爱玲身边亲密的人,一个张茂渊,一个炎樱,无不脱俗拔尘,对周围的人与事保持着相当的聪慧。

  可是,她们是否真如此就很难说了。就说张茂渊,她一直对张爱玲不错,用公文纸给张爱玲写信,在张爱玲去香港读书时,她又托李开弟在香港作张爱玲的监护人。张爱玲到国外后,与姑姑断了联系,也没有想过再寻找。倒是张茂渊在晚年,很思念张爱玲,托人打听过张爱玲的下落。

  从这些点点滴滴,拼凑出的关于张茂渊的碎片,与张爱玲笔下的姑姑是不同的。张茂渊心底还是很热的。

  在文革时,李开弟受迫害,身体不好,张茂渊曾去农场帮他干过活。

  张茂渊与李开弟从未断过联系。在这场50年的等待里,张茂渊的付出一直比李开弟多。

  船上一别,不管何种原因,李开弟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结婚生子,而张茂渊却一直等待着。

  这场50年的等待值不值?无从想象,在李开弟娶到78岁的张茂渊,看到她沧桑的容颜时,有何感想?会不会觉得有些残忍呢?李开弟到底真爱过张茂渊吗?如果真的相爱,为何不在年轻时争取在一起?那时年华正好,就像沈从文诗里所言,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一个最值得爱的人。

  如果仅仅是怕伤害了原配,为何又要和张茂渊一直保持着暧昧的联系,他难道不知道这对守候着的女子有多么不公平吗?

  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似乎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李开弟的原配没有早死,张茂渊没有那么长寿,这场50年的等待最终会等来什么?

  如果李开弟真的爱张茂渊,就应该让张茂渊快乐。这样的等待会快乐吗?守候的苦是用时间搭出来的,一岁一岁磨蚀掉的岂止是青春呢?不能给她全部的爱,为何不让她早早放弃希望?是不是看着爱自己的女人永远与自己这样暧昧着很有成就感?李开弟的自私真是没得说。

  张茂渊等到78岁才结婚,真是遗憾。这样的相守也算彼此得到吗?他不过是在原配死了后才娶了她,他一辈子什么也没耽误,张茂渊则只能用自己最难看的光景面对自己最爱的人。年轻时最热烈的爱已经消逝,看见的是彼此皱纹纵横的脸庞。难道他真爱她衰老沧桑的容颜?想想这些,这场等待真是有些残忍。

TOP

第6节:谍海才女关露的传奇人生(1)


  谍海才女关露的传奇人生

  说到关露,就仿佛《色戒》里王佳芝的另一个版本,不同的是,关露的一生与女主角王佳芝比起来,更悲凉。

  她的一生被三个角色纠缠:才女、汉奸、特工。她精神分裂无以快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关露与张爱玲、丁玲齐名,是三大才女之一。她不仅诗写得好,小说散文也不错。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就是关露写的:“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被传唱一时。

  关露的才华有目共瞩。如果她像张爱玲那样,不参与政治,只埋头写作,也许她会留下很多感人的篇章,然而,这只能是也许。

  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关露正在为长篇小说《新旧时代》做最后的修改。她忽然接到上级传达的一个任务,要她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

  这个任务本来是给关露的妹妹胡绣枫的,因当年胡绣枫帮助过落难的李士群的夫人,有着这层关系,去策反李士群应该比较容易。无奈胡绣枫忙于重庆的工作,便把姐姐关露介绍给了组织。

  任务很突然,但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关露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这时,她不得不与恋人王炳南做一个暂时的告别。

  关露告别王炳南时,王炳南送给她一张照片,背面写:你关心我一时,我关心你一世。

  而关露则将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送给他。

  握手道别时,关露眼睛有些湿润,想着他们初见面的情景。王炳南被朋友带到关露的家里,在她那有着清香的闺房里,两人畅谈很久。王炳南经历曲折,他曾经组织农民进行抗粮抗税斗争,做过乾县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又出国留过学。 关露对王炳南的经历很敬慕。

  两个人可谓一见如意。

  他们都是离过婚的人,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碰上,已不再会要少年男女的那种激情,他们更想得到的是一种稳定成熟的情感,让心踏实下来。

  以后,他们靠书信增进着彼此心中的情意,也是这份温情,让关露在孤独的上海滩获得一丝慰藉。

  王炳南是革命人士,他非常支持关露的工作。就这样,热恋的两个人为了工作分开了。

  关露与组织派来的潘汉年有过如此的对话:

  潘: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

  关:我不辩护。

  当然,关露在说这样的话时,并没有想到此后的余生,她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关露很快利用恩人姐姐的身分,打入76号魔窟。那时的关露看起来很显年轻,个子很高,很善于与人周旋。她每月都去拜访李士群夫妇一两趟,观察了解动态,搜索情报。李士群夫妇对关露很有好感,每月都送她200元钱,李士群还让关露陪他的妻子去逛街,把她完全当成自己人。

TOP

第7节:谍海才女关露的传奇人生(2)


  关露来到李士群身边之后,很快将李士群的一些真实想法摸透,原来沦陷区的大汉奸尽管对百姓生杀予夺,却很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

  关露将李士群的想法汇报给潘汉年,终于将李士群成功策反。

  在关露做这些工作时,关于她投靠汪伪特务的消息已经在上海滩传开了。文艺界的人说到关露都充满鄙视,各种相关的活动也不再接受她加入。

  对于这一切,关露很痛苦,却无法去辩,她牢牢记着曾经与潘汉年说过的话,如果被别人说成汉奸,绝不辩护。

  但她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澄清自己。

  在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任务后,关露就给组织写了一封信,请求去延安。关露的妹妹很快将信转交给组织。哪知得到的回复却是,不宜回来。上海方面希望关露继续留下,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情报。

  关露得到消息之后,哭了一晚上。想到现在连好友也不信任她,也唾弃她,热爱的文字写作也无法进行,恋人也不得相见,就异常难过。只是哭过之后,她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完成组织派给她的任务。

  新的任务是让她去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女声》是一本综合性月刊,每期打头的文章是由日本官方提供的鼓吹大东亚共荣之类的谬论。社长是一个叫佐藤俊子的日本女作家。关露去《女声》的目的是接近佐藤,再通过她接近日本左派人士,找到日共党员,搞到一些日方的情报材料。

  关露在《女声》负责小说、剧评和杂谈。为了不让汉奸言论出现,同时又保护自己的身份,关露只能尽量编些无聊的风花雪月文章,将大量版面占去。这种不动脑筋的工作,对关露来说,真是痛苦。

  在《女声》工作工资微薄,甚至生活都成问题。关露日子过得洁简,早餐几乎都省去,肉蛋之类的根本吃不上,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这让她身体非常虚弱,有时甚至会晕倒。如果到了冬天就更别说了,关露租的房子冷得像冰窖,买不起木炭,实在太冷了,关露想去卖血换木炭。去了医院,医生却没有给她抽血,说她身体太弱了,会承受不了。血没有卖成,木炭也没有换来,关露守着寒冷的租屋过了一个冬天。

  1943年8月,关露去参加“大东亚文学代表大会”,这个会让关露很犹豫,因为参加这个会要公布名单的,那就等于关露在世人面前再一次亮出自己的汉奸文人的身份。关露是有过犹豫的。上级组织却发下话来,如果去日本一趟,会看到听到许多情况,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于是关露就去了。这次大会,关露被日方分给的讲话题目是《大东亚共荣》。关露把题目换成《中日妇女文化交流》,谈了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诸如中日双方语言不通,大家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今后应该多学语言之类的话题,蒙混过去。

  果然,关露参加完这次会议回上海后,就看到一篇登在《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当日报企图为共荣圈虚张声势,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她完全是在畸形下生长起来的无耻女作家。”关露的“汉奸生涯”达到了顶峰。

  关露忘记了那些日子是如何熬过的,必定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的内心,在敌营苦熬六年,终于等到日本投降的那天。

  关露回到苏北解放区,以为所受的委屈可以倾诉了,她的罪名也可洗清了。谁知迎接她的是更煎熬的痛苦。

  关露本想重新拾回满腔热情继续创作,却发现“关露”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不再能发表任何文章。如果要发表文章只能重新起名字,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关露在文学上的成就全部报废。

  关露心内委屈,上面却说:你为什么不能把关露这个名字忘掉呢?你应该考虑党报的荣誉,不要去考虑你个人的荣誉。

  比这更让关露痛苦的是,她接到恋人王炳南的来信,竟是一封绝交信。当然,这并非王炳南本意。他本来准备来迎娶关露的,去向组织上汇报,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关露是个好同志,但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关露是文化汉奸,而你又是长期搞外事工作的,群众都知道你是Our Party。如果你们两个人结合,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

TOP

第8节:谍海才女关露的传奇人生(3)


  王炳南只能无奈服从。

  关露没有想到,她期盼的王炳南也成为一场幻影,这让她的精神世界一下塌了半边。她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忍辱负重的几年特工生涯换来的是如此结局?她走在街头,一时不明真相的人们依然会指着她痛骂她,朝她扔石头吐口水。这真像是一种讽刺。关露回到住处,伤心地大哭起来。而更让她讶异的是,她在整风运动中成为重点审查的对象。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彻底将关露击垮了。之后,关露因潘汉年案的牵连,两度入狱。她患上轻度精神分裂症,有时神志很恍惚。她在思维恍惚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地上,不吃不喝。稍微清醒些,就要写那些没完没了的交待材料。关露怎知有一天自己的一支秀笔要沦落到写交待材料的份上。

  关露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被送进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回到单人牢房继续被审查。8年的牢狱之苦,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又受到一次摧残。

  她在狱中读《红色娘子军》的剧本,对洪常青与吴清华不曾相爱,深感遗憾。她认为:自古英雄情义重,常青焉不爱清华。

  就如同她认定与王炳南虽然无法在一起,但王炳南是爱她的。她在最孤独的时候,怀里只揣着他的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她写的是两句诗: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关露从监狱出来后,住在10平米的小屋里,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空气逼仄,气味难闻。

  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查出是脑血栓症。抢救过来之后,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她也无法再写字,整个手连笔都拿不了。

  1982年,潘汉年得到平反,与之相关的关露也得到“关露同志的平反决定”,首次澄清关露是由党派往上海做情报工作的。

  得到这个结果,关露终于松了口气似的。没几天,她就在家里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

  关露临死前,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是一个大塑料娃娃。

  关露死后,文化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喧哗的人群与生前孤寂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关露写:“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的豪迈诗句时,她是打算为国家奉献一生的。

TOP

第9节:丁玲的廊桥遗梦


  丁玲的廊桥遗梦

  女作家丁玲,一生情路坎坷。在她的几段爱情中,她说:我最纪念的是也频,最怀念的是雪峰。关于他们三人,在杭州,还有一段廊桥遗梦呢!

  丁玲认识胡也频的时候,还没有成名。她漂泊在北京,打算投考美术学校。投考未果,在继续学画的过程中,认识了胡也频。那时,丁玲住在西城通丰公寓,住房窄小,她远离母亲,弟弟早亡,而前途未卜,这一切,让她心情抑郁。她压抑的心情让胡也频很心疼,有一天,他送她一束黄玫瑰,夹着的纸条上写:你一个新弟弟所献。

  也是在这天,胡也频向丁玲求爱。丁玲学画不成,虽然孤独,却无法将自己轻率地交付给一个只见过几面的青年。在苦闷彷徨中,她写信给鲁迅,希望得到他的指点。然而那时,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战正酣,没有理会丁玲。丁玲只好带着一腔苦闷离开北京回到常德。

  她根本没有想到,没多久,胡也频竟追到常德。他站在她面前,身无分文,却眼睛闪亮,满腔热情。他是爱她的,在她不告而别后,寝食难安,索性一路追来,希望花开有果。

  丁玲自然有些感动。他们在常德待了段日子,又重回北京。这次他们住在北京香山碧云寺下。两颗年轻的心灵激起火花,他们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他的梦想是做中国的雪莱,而她,则翻译小说手稿,以此为生。生活一度拮据,他们却把日子过得如诗似梦。没有食物了,他们就一起下山,典当些衣物维生,路上还不忘看云看山,直到星星布满天空。

  在这童话般的爱情里,胡也频很快成了引人注目的诗人,而丁玲的《梦珂》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让她一举成名。他们的情感变得坚固和稳定。

  就在这时,另一个颇有才华的男子闯入他们童话般的爱情。这就是二十年代初即以“湖畔”诗人享誉文坛的冯雪峰。冯雪峰看起来像个乡下人,长得也不好看。丁玲初次见他是为学日文,以便日后去日本求学。丁玲当然没有想到,这个有点丑的男人,却用他的博学很快征服自己。他们在一起哪里是学日文,分明谈的都是文学与国事。如果说胡也频当初是以一腔热情感化了丁玲,那么冯雪峰则让丁玲第一次品尝到爱上一个人的滋味。这样的感情发展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无法抗拒。冯雪峰为了丁玲,打算留在北京。这让丁玲有些为难,一方面她希望亲近冯雪峰,另一方面,她则无法放弃与胡也频的感情。丁玲在理智中,要冯雪峰离开,冯雪峰真的离开,去了上海。但两个星期后,丁玲就非常想他,也追到上海,胡也频随即也追去。在彷徨中,丁玲提出三人一起生活。他们随即去了杭州。

  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他们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胡也频终于受不了了。他无法忍受这不合常理的关系,也无法忍受爱的女人与别的男人柏拉图,哪怕只是精神,也让他受够了。胡也频一气之下跑回上海,找到沈从文倾诉,沈从文解了胡也频的心理负担,让他不要放弃所爱。胡也频受到鼓舞,隔日重返杭州,他的坚定终于挽回丁玲飘摇的心。

  丁玲在后来坦言他们这段关系时说:“这在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外那个人,但我和也频也同居了许多时候,我们彼此有一种坚固的感情的联系。如果我离开他(胡也频),他会自杀的......所以我决定使他(冯雪峰)非常悲哀,所以我终于不得不拒绝和他见面,把关系完全切断。我仍然和以前一样爱他,但把这个对他都保守了秘密,退回了他全部的信——”

  就这样,冯雪峰非常悲伤地离开了,他们的廊桥遗梦也自此为止。丁玲与胡也频的生活一直很完满,胡也频曾在济南有过短暂的教书生涯,丁玲留守北京,竟思念到天天书信,还不解相思,又追到济南。不久,丁玲怀孕,他们一起加入中国左翼联盟。尽管日子清贫,有时只能共吃一客饭,但他们精神一直相当充实。

  丁玲陪伴胡也频走完最后的日子,直到胡也频在上海龙华荒郊被国民党残杀。他们最后的日子是幸福的,是理智让丁玲拥有了一段完整又纯粹的感情,也让胡也频一生无憾。所以,无论丁玲后来再经历什么样的感情,她总是说:也频是让我最为纪念的。

TOP

94的话昨天貌似发错版块了

TOP

回复 14# 晓の等待 的帖子

被小勋移动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