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很多外地来青岛游玩的人都会感慨:青岛、黄岛、红岛,这三个名字加在一起真是好听又好看,青岛的地名真美,这么有色彩。然而,恐怕大多数外地人和很多青岛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红岛”一名其实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才出现的,此前,它的名字是阴岛。关于阴岛的得名,民间曾有很多传说。但事实上,阴岛的得名一是因该岛位于胶州湾北部,原本与陆地隔开,相对于陆地,阴岛恰好位于水之南(水之南为阴)。二是该岛经常云雾笼罩,天阴地暗,故而得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青岛曾大肆更改地名、路名、厂名、店名。其中,不少被认为有“封、资、修”色彩的地名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如中山路改为“反修路”,冠县路改为“反帝路”、太平路一度被叫做“东方红路”。“阴岛”之名在当时被视为“阴暗之岛”的代名词,有反动之嫌疑,因而在1966年8月前后阴岛所在地的阴岛公社被更名为红岛公社。
随着文革的结束,很多当年被更改的地名都得到了恢复,而红岛却一直保留至今。为什么红岛没有恢复“阴岛”之名?根据档案记载,1981年,青岛曾将在文革中被乱改的地名统一进行妥善处理。在处理恢复“阴岛”地名时,当地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表示不愿意恢复原地名,当时该岛所属的崂山县Gov曾专门行文向市Gov请示要求保留“红岛”地名。这一请求得到了市Gov的批准,相应地,在第二年青岛市Gov统一更改市区内部分路名时,阴岛路改名为“红岛路”。1982年8月26日的《青岛日报》曾刊登了《青岛市人民Gov关于公布市区部分道路命名、更名的通告》,其中,新命名的六条道路中便有“红岛路”。可见,文革结束后,红岛不仅未恢复“阴岛”之名,而且连市区内的阴岛路都相应地改名为“红岛路”。青岛市档案馆馆藏1999年档案显示,当年曾有政协代表建议“恢复阴岛历史沿用地名”,青岛市民政局在答复中,即引用1981年“崂山县Gov向市Gov的请示”,表示“阴岛地名不宜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