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岛拆迁工程终于开始动工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脸上绽开了舒心的笑容—终于能住上好房子了。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小鲍岛度过的。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甚至连收音机都很少见的年代。小鲍岛的建筑多为日本统治时期建造的日式二层楼房,房间小且破旧阴暗。那个时候的街道很窄,但印象中的街道,都比较整洁。因为街道两旁人行道上经常堆放蔬菜的缘故,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蔬菜味。街道两旁土产店、菜店、理发店、果品店、饭店等商铺邻此皆比。自由市场(现在已退路进室的博兴路农贸市场)也很兴旺,生活很方便。街道两旁种着杨树,夏天当树叶碧绿的时候,顺眼望去,可见到贮水山葱茏的山顶。
沿街的小商贩的叫卖声抑扬顿挫,比起解放前后北京、天津的小商贩唱诗般的叫卖声,虽然略逊一筹,但还是很有特色。比如卖苦菜的叫卖声:“卖—苦菜子,曲曲芽来—唉!”夏天卖冰糕的叫卖声:“卖—冰糕,冰糕冰糕三分地耶—”,走院串巷,肩抗一条长板凳磨剪刀的唱到:“磨剪—子来,呛菜刀哦—”。
那时的冬天,雪下的比现在多,每当下雪的时候,孩子们找两片竹片就成了滑雪工具,从桓台路的小上坡往下滑。没有雪的天气里,孩子们满马路滚铁环,环是用钢筋焊成的,有的则直接用自行车钢圈当铁环滚。有的孩子则在马路上舞着长短不一的鞭子,抽“懒老婆”(即陀螺)。夏天的晚上由于房间里闷热,马路两旁成了纳凉的场所,摆满了破旧的凉席、蓑衣,人们躺在上面乘凉、讲故事、拉家常,小孩们穿梭在中间打打闹闹玩捉迷藏,非常热闹。
我们院就在菜店对面,一楼靠马路的邻居,有许多是开小商铺的。其中有一户开着烟糖店兼茶炉,店主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每当听到汽笛声响,我们便知道水开了。于是母亲便让我提着水壶去排队打开水。老太太有个儿子叫龙龙,已经就业了,喜欢拉二胡。每到夜晚悠悠的二胡声伴着《见到你们格外亲》的旋律便响了起来。我们或在琴声中读着小说,或在琴声中带着憧憬进入梦乡。龙龙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演木偶戏。休假的时候,龙龙高兴了,会在他家的后窗上扯上半截布,为院里的小孩们表演《小白兔拔萝卜》等木偶戏。看的孩子们如痴如醉,演完了还直嚷嚷:“再演一遍!再演一遍!”一天,龙龙家来了好多亲戚,还簇拥着龙龙和一位俊俏的姑娘。院里的大人们说龙龙结婚了。夜晚,悠扬的二胡声又响了起来,不同的是一阵悦耳的女声伴着琴声唱了起来:“小河的水清幽幽,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村来,帮助咱们闹秋收……”。从那以后,我们就很少听到二胡声了。
后来上初一的时候,我搬离了那里,再没回去过。偶尔经过,也只是匆匆过客。
如今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大青岛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到处广厦林立、到处是新兴的商场和超市。再也看不到青岛昔日小城般宁静淡泊的样子,小鲍岛的历史从此也将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淹没。
但是,飘逸着淡淡蔬菜味的朴实无华的街道,小贩们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儿时的游戏场景还有悠扬的二胡声却深深的、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