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周哥庄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边的山坳处,有560余户1530人,居民大都姓王,还有姜、张等姓氏。至今还有耕地500余亩,山岚3000余亩。
这里原是即墨名宦、明万历进士周如砥的一座庄园,是周氏父子弟兄及其文友们游山歇脚及吟诗作画、弹琴弈棋的地方。而招致来看守庄院、劈土种地的佃农们大都携妻挈子,世代相守,遂成村落。至今,村中的老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祖上是从即墨的西城迁来的。早在“四清”运动之前,每年过春节的除夕日,这里的一些人们都要蒸上纯净白面的“大饽饽”,以及香、纸等牲醴祭品,怀着虔敬的心情,到即墨西城村家庙中拜祖。据说他们在那里受到族人的热情接待,确有一种本家的热乎劲。有关的史籍上也明载:这里的人们“樵苏为业,淡泊自足,不尚文饰;士好经术,人务耕织;礼义之风,有足称者。”他们淳朴善良,勤劳刚强,于墙外屋边、沟坎壑沿等处种樱桃、栽杏梅、梯田平野种地瓜黍麦,夜索隙,昼取茅,自耕自食,不减豳风景象。
这种长期的朴素的自耕自食,如遇丰年,生活尚能粗安;一遇荒年,则支绌立见。建国以后从单干到集体,不仅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反而因为人口急剧增多,生活益显贫困。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这一方的经济活力,周哥庄的人们振奋精神,多方开拓,又经帮扶单位的扶助、引导,并同心协力地推进,经济日显繁荣,创出了辉煌。
过去,这里人们的习性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着几亩山礓薄地维持而已。近些年,人们开始走出大山,到外边的广阔天地伸展手脚。他们经商、搞运输,把这里的山石、果品等运出去,使之进入流通渠道,换来丰厚的财富。现今这个村拥有几十万元存款的达二十余户,一般家庭也都有万儿八千的储蓄,再也不是早先掏鸡屁股和一年卖一头小猪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可怜景况了。属国家民爆局直接领导的“青岛845厂”是周哥庄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担负着为国家生产民用爆破物的任务。该厂生产程序严密科学,生产人员素质很高,保密性很强,产品直属国家直接调配。1998年村中又投资500余万元改造了两条生产线。
这里有着传统的耕读习俗,村民大都具备文化的向心力,又在党的重科技、抓教育政策的促进下,不惜重资发展教育事业,由六个村和资兴办的周哥庄小学就座落在该村的西头,周哥庄是出资的重头。另外,幼儿园也规模粗具,是这里的儿童有了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周哥庄的房屋沿山势而建,上下分布,错落有致。全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的茅厕全部改建封盖,村中无垃圾、无粪便、无脏物;家家庭院内外绿枝成荫,花草靓丽;1978年下大气力清理加固了北山水库和溢洪道,加固了河坝和东大桥工程,从而免除了汛期洪水之忧,这里整体上象一处休闲疗养的山庄。
这里的人们遵纪守法,爱护山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讲公德、讲礼貌、讲文明蔚然成风;五好家庭、优秀青年、十星级文明户是村民们欣羡争取的。多年来,这里先后获得区、市级的文明村庄、先进党总支以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先进荣誉称号。
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全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工业、农业、林业、果品、养殖等业齐头并进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