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枣行村位于著名的华楼山东南麓、蓝家庄村西,有137户467人,大都姓蓝,另外还有李、赵、高、王等几户人家。现有200余亩梯田和3000余亩山岚。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住在即墨城的蓝洪义厌倦那里的车马喧阗,人烟辐辏,想找一处清净之地,以便于“登东臬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更由于他羡慕同姓的蓝章、蓝田父子能于功名鼎盛之时急流勇退,并且选择了华楼山之胜区立下蓝家庄,随即依傍蓝家庄村西一片枣林中,辟土造房,举家迁来,实现了自己“饮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依南窗以案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愿望。他在这里看日出日落和云霞变幻,听流泉飞瀑和松声鸟歌,一边低吟着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一边“抚孤松而盘桓”。因紧临蓝家庄,亲朋往还,诗礼酬答,“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享受着最恬静的田园生活,沉浸在清高雅致的隐逸氛围中,其乐陶陶。
枣行村因周围遍布枣树而出名,这里家前屋后,沟边路旁,樱桃更是郁郁葱葱。每逢季节,枣花飘香,樱桃绽红,黄莺出谷,紫燕衔泥,这里的天地四方至今仍然是原始形态的生物链,是一方未被污染的净土,是理想的疗养胜地。
枣行村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出而息、凿井而饮”,的农耕生活,不妄求、无奢侈、自给自足,直至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村中的年轻人开始了放眼看世界,迈步走出去。他们在原崂山县机械局的帮扶下,在青岛第三电机厂和崂山拖拉机厂的直接指导下,先是参入了北宅机械厂的创立和发展,后来又上马了砖厂,开始了经济的大发展。尤其实行了土地承包制以后,极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劳动热情,激发了他们开拓前进的活力。村中的男女青壮年,有的出外打工,有的搞运输,有的开山采石,有的贩卖农副产品……原来恬静安逸的小山庄一下子沸腾起来,经济猛劲的往上涨,到1999年全村总收入突破400万元,这是过去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55287部队的驻地紧靠枣行村。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茬的义务兵服役期满回家后,与这里的村民书信不断,有的千里迢迢专程回来看望这里的乡亲。部队和村民亲如一家、每逢节假日,双方相互慰问,连手庆贺,水乳交融,难分你我了。这里的军民共建,犹如春雨入土,细润无声却无处不在,成了人民的本分。
近些年来,村里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抽出2000余元投资教育。该村和蓝家庄、毕家村等联合兴办的毕家村小学,从师资力量到软硬件设施都达市标。仅从这一点看,当年蓝氏先祖的“读书继世”的理想在这一代人手里得以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免除了60岁以上老人的全部义务负担;1996年投资3万元上了闭路电视;1997年投资搞自来水;1998年投资8万元硬化了路面,美化了村容;投资2万元改选照明线路,真是一年一大步。
村两委结合本村特点,在原有的樱桃、杏树的基础上,多方开拓,以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桃树、苹果、枣树、核桃为主,在林果业上作大文章。他们的目标是既保持和发展一方具有原始风味的生态乐土,又将有着辉煌的经济收入,他们清楚地知道:人生天地之间,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一定要因缘生态需求,永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