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1214295465.jpg




青岛城市版图以地产业为载体或快或缓的发展,有时候忐忑不安,有时候信念十足;有时候焦灼不定,有时候潇洒自如。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录着青岛这座城市版图的变迁,由最初偏居西部一隅到向东扩展直到一桥跨越西海岸、拥湾发展,都准确记录下青岛地产的历练与成熟。

沿海一线的滩涂旁立起一座座标志性建筑;人们从一片片矮脚平房搬进一栋栋通透楼房……不再拥挤,不再杂乱,不再庸人自扰。

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捋着青岛城市版图的脉络,今天的我们不懂如何唱多年前的赞歌。

我们怀着焦灼的心按着青岛城市版图的脉搏,今天的我们无法完全体会多年前的收获。

只是,过去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把握,过去让我们对生活有了寄托。

青岛城市版图以地产业为载体或快或缓的发展,有时候忐忑不安,有时候信念十足;有时候焦灼不定,有时候潇洒自如。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录着青岛这座城市版图的变迁,由最初偏居西部一隅到向东扩展直到一桥跨越西海岸、拥湾发展,都准确记录下青岛地产的历练与成熟。

沿海一线的滩涂旁立起一座座标志性建筑;人们从一片片矮脚平房搬进一栋栋通透楼房……不再拥挤,不再杂乱,不再庸人自扰。

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捋着青岛城市版图的脉络,今天的我们不懂如何唱多年前的赞歌。

我们怀着焦灼的心按着青岛城市版图的脉搏,今天的我们无法完全体会多年前的收获。

只是,过去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把握,过去让我们对生活有了寄托。



xinsrc_31210021221181402547029.jpg


一、痕迹

青岛的记忆从西部开始。

2008年,团岛、西镇一带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规划拆迁。云南路附近3代人对此地都有深刻的记忆,与30年前的拆迁相比,30年后的拆迁变得从容,一切皆服从能量守恒定律,房屋拆掉的能量转化为人们对过往的记忆。

记忆很深,记忆很重。

六七十年代,除了幸福楼的居民幸福外,其他的居民多是羡慕的目光。幸福距他们好似很遥远,他们在期待着幸福,当然并不知道幸福会在哪一天来临。

改革开放的1978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启动。西江路棚户区两年间建7层住宅楼5栋,看似小规模的行动注定要记下重重的一笔,这是西江路的一小步,注定成为青岛城市变化的一大步。两年时间建筑总面积达到11694平方米,在青岛市志中的表述是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平方米,单就表述而言,6平房米楼房与原先的草棚、平房时代已是天壤之别

据当地的居民回忆,那是一次天堂般的生活。与之同时进行的规划的还包括山西路双鹤里,1979年拆迁改造建成7层住宅1栋,其中包括1193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对山西路的居民而言,幸福显得那么突然,人均居住面积由原来的2.18平方米增加到7.5平方米

进入80年代,规划改造也多少有了市场的味道,原本完全由Gov主导并执行的规划拆迁逐渐转向Gov组织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拆迁改造。商品房开发与旧区改造、棚户区拆迁相结合的策略使得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变得活跃起来。

1987年青岛市振业商品房开发公司对台西路268号以及台西五路24号进行改造,参与拆迁的居民802户,此时人均使用面积提高到9.42平方米。四川路70号由青岛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组织改造,第一期工程住宅楼17层,改造后建筑面积增加了33.1倍,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1倍,同时完成的还包括1900平方米商业网点的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工程也得到完善,绿化、美化也同步完成。

与之同步规划改造的区域还包括位于四川路21号的台西六院、位于城武路28号的挪庄大院、位于贵州路3号的台西八院、位于四川路25—29号的台西九院以及位于团岛一路的台西十院与通合里院。这些院区的改造多是由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实施,至少从形式上市场运作的影子有所浮现。

   

改革开放头10年的的西部拆迁大抵是所有人回迁,现在台西的那些看上去有20年左右历史的楼房,都是那一次拆迁的成果。当时的拆迁就是为了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所有的拆迁户按照户口数和人口数都几乎能分到比较合适的住房。起初这些房子依然是国家所有,居民只享有居住权,到90年代初期居民以适当的价格拥有了房子的实际产权。产权意识逐渐在居民的心中萌发,或许那时起,对居民而言,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成为每个人的希望。

经过改革开放十年的规划拆迁,西部城市气息愈发浓烈,楼房替代了原先的棚户区,整齐替代了原先的杂乱无章。此后的20年间,居民在以西镇、团岛为代表的青岛西部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与市场经济相伴的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整个90年代,西部城区没有太多的改观,持续保持着七八十年代规划改造后的面貌。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相比,西部城区的居民在30年后有了新的憧憬,也期望新的幸福出现。

20074月,市南区西部旧城区改造工程奠基暨安置房建设开工仪式在云南路片区拆迁现场举行,这标志着青岛西部旧城改造项目的序幕正式拉开。西部旧城改造将首先进行云南路片和中岛组团捆绑改造项目、龙口路20号改造项目和中山路项目中近万户居民的改造,根据规划在 2010年西部城区将完成总体改造。与30年前相比,30年后的拆迁改造更具市场化、人性化,无论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着改革开放的现代化。

在居民畅想着更具幸福的未来时,幸福楼也将进入记忆的阶段。2008310,云南路街道办正式贴出了快速路三期和海底隧道拆迁区域的入户摸底通知,幸福楼名列其中。被别人羡慕多年的幸福楼已承载不了如今的幸福需求。

与幸福楼相伴的还有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青岛火车站。火车站是城市西部的变迁最佳见证,来来往往的人目睹着城市西部一步步的发展,同时火车站也有自己的一段岁月的痕迹。青岛火车站自上世纪初建成后一直延续着德式建筑模式,期间在1988年有过改建工程,1991年火车站候车楼也做过适当改建;1992年火车站广场又进行了改造,直到20061119,青岛火车站开始封闭改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新火车站近期完工并将奥运前投入使用。而小港的改造变脸势必令青岛西部得到更进一步的改观,人们对未来迷人的青岛后海充满了太多期待。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以西镇、团岛为代表的青岛西部是整个青岛记忆的引爆点,青岛的生活由此出开启,从此沿海生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与希望。30年的改变令周边生活的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而居住环境的改善则从侧面反映着岛城市民一次又一次与幸福接触的程度。

TOP

我觉得吧 我得进来占楼插句嘴。

这个不错 楼主在工作时间学习青岛发展历史值得表扬 鼓掌一个

TOP

08656b1632ed4f2ac83d6dbf.jpg

二、遗失

人们对30年前的台东进行回忆的时候,绝不是今天的熙熙攘攘、繁盛如花。今天,台东已经没有三十年前的影子,存在的无非是某条路的名字记忆,周边的建筑、道路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台东人已经习惯如今的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外地人也习惯到今天的台东。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台东俨然成为商品经济的代名词。台东,无处不繁华。

30年前的台东是连片的棚户区,利津路、威海路、桑梓路、丰盛路以及南仲家洼、芙蓉山、太平镇皆是今天想象不到的破旧。尽管这样,有强烈归属感的居民已经习惯了在此地居住,居住环境改善只是偶尔在他们内心泛起涟漪,而后又是常规的平静。

在基本生活刚刚满足的六七十年代,住房并不像今天要求的面积大、透明度高,根据马斯洛的社会需求理论,那时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仅仅限于居住而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居民意识中的居住要求逐渐有了提升。Gov部门也意识到城区规划、房屋改建工程势在必行。

最先进行改造的是新华里棚户区,原来也被称为东亚里,这个区域位于威海路、长春路、洮南路之间,最初是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由日商兴发公司兴建的平民大院,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开始第一阶段改造,6年后的1984年改造完成;又6年后的1990年,房管部门对剩余的棚户进行了系统改造。

19797月,邓小平,这位高举改革大旗的设计师把开放的理念带到了青岛。同年,位于台东一路口至归化路口的威海路棚户区旧房拆迁工作启动,此次拆迁主要结合道路拓宽工程进行,新建住宅楼房的同时商业网点的建设同步进行,3041平方米的商业网点似乎点燃了日后台东商业繁荣的星星之火。

19801月,《红旗》杂志发表苏星《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一文,指出住宅是个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商品化道路。随后在青岛,利津路28号院改造启动,两年时间,人均住宅面积增加到6.37平方米;与此同时,南仲家洼868号院的改造则是根据1981年的协议进行,与以往改造不同的是,南仲家洼868号院系青岛自行车厂兴建职工住宅进行的改造,一定意义上标明在改革开放逐步推行之际棚户区改造商业性成分日渐增加。1984年,国务院批准试点城市实行公有住房补贴出售。对职工而言,个人拥有住房已经提上日程。在系列带有商业意义的改造区域带动下,青岛市振业房地产经营公司负责芙蓉山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此次拆除旧平房120栋,共迁移居民570户,取而代之的是2238层住宅,建筑面积也由原先的11350平方米变为54000平方米。

   

直至80年代末,以台东为代表的台东区域改造持续进行,此时的住宅依然以38层住房为主;1988年,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房改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90年代,市场经济空前繁荣,青岛市房地产也在蠢蠢欲动。1991年,全国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房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售公房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房改工作从少数试点城市扩展到全国。台东区域原先只是拥有居住权的居民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逐渐转向个人购房,一次个人购房热潮就此掀起。

整个90年代,以商品经营为主的市场经济模式引发了台东区域商业网点房的爆发,由点引爆遍及整个区域层面,这种新式的运作方式造就了台东新一轮变化的春天。在基本住宅得以满足后,台东更加侧重商业发展,商品房建设力度增大,上至Gov下到市民,对市场经济多数认同,尤其是商品房与商品经济带来的连锁良性循环,驱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汇聚台东,汇聚这块弹丸之地。

回头观察台东的行进历程,不难发现经济刺激是造就今天台东的最重要因素。1988年后,青岛市开始试行产权调换,同时找补原房屋同新建房屋的差价。这一政策在让居民拥有自己产权房屋的同时,更让居民能够腾出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发展改革开发衍生的小商品经营。整个90年代可谓台东以及整个市北区特色商业街的初步发展阶段,直到2006年以台东为代表的市北区特色街逐步巩固完善,台东作为特色街的中心点在推动特色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文化街、科技街、啤酒街、婚纱街、体育街、家具街……

据市北区特色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台东商圈的日客流量高峰期可以达到60万人。经此,台东由原先的住宅区域转化为商业气息浓厚的区域,并影响周圈特色商业文化的建设。与西部变迁不同的是,以台东为焦点的市北区域城市变迁带有浓厚的市场经济烙印,不论是个人购买公有房屋还是商品经营的发展,台东与其他城市市场经济发展一样处于一个传统居住与商业操作相交叉的节点,出人意料的是,以台东为代表的市北特色商业街恰如其分对这种交叉做了调整与把握。

台东,已经丝毫没有30年前的痕迹。

商业气息十足的台东向世人展示着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住宅与商业网点房的杂交,难能可贵的是以台东为起步点,市北区花样繁多的特色商业街如雨后春笋般在改革开放30年后兴起,生生不息。

如果说市南区八大关、鱼山是青岛百年前的影像日志,那么从台东辐射至整个市北特色商业街就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市场缩影,假如说团岛、西镇是青岛居民居住环境变迁的时间轴,那么以台东代表的商业网点则是居民生活富足之后扩张生活方式的空间轴,商品在这里积聚,过往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

30年,台东区域变迁略微复杂一些,商业融入了住宅生活,商业流淌在城市的血液中,这些小型商品流通的行业却是改革变迁的最好反映,真实又恍如隔世。

台东,已看不清30年前的样子;台东,把未来的30年尽收眼底。

三、日出

改革开放30年,显然无法用一个行业10年的历史全面阐释,但过去10年,是这个城市发生深刻变化最快最集中的10年。

每个人都欣赏五月的风,不仅因为五月的风温和,五月的风和煦,更因为五月的风是青岛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起点,是青岛新城市定位与个性品牌的萌发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房地产不仅改变了青岛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许多人居住的环境、品质、观念和价值。

1994年之前,青岛市Gov在西部城区俯瞰大海,这段春暖花开的日子对中山路以及周边商业区一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时候,香港路是寂寞的,只能撇向西方远远观望西部的繁华,香港路心里有所触动,羡慕着西部城区华灯初上的动人与魅力。

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才真正吹到香港中路,春风的吹起是以市Gov的东迁带动的,安静的香港路逐渐热闹起来,原先属于别人的热闹与兴奋也在香港路上演绎着,改革的胶片注定要在香港中路拍摄一场生动的电影。随后,1997年五四广场兴建,五月的风出现,取代栈桥成为青岛标志性的景观。

风拂面而过,香港中路才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脉搏。

   

商业气息十足的台东向世人展示着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住宅与商业网点房的杂交,难能可贵的是以台东为起步点,市北区花样繁多的特色商业街如雨后春笋般在改革开放30年后兴起,生生不息。

如果说市南区八大关、鱼山是青岛百年前的影像日志,那么从台东辐射至整个市北特色商业街就是青岛经济发展的市场缩影,假如说团岛、西镇是青岛居民居住环境变迁的时间轴,那么以台东代表的商业网点则是居民生活富足之后扩张生活方式的空间轴,商品在这里积聚,过往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

30年,台东区域变迁略微复杂一些,商业融入了住宅生活,商业流淌在城市的血液中,这些小型商品流通的行业却是改革变迁的最好反映,真实又恍如隔世。

台东,已看不清30年前的样子;台东,把未来的30年尽收眼底。

TOP

2005102722491646775.jpg


三、日出


改革开放30年,显然无法用一个行业10年的历史全面阐释,但过去10年,是这个城市发生深刻变化最快最集中的10年。


每个人都欣赏五月的风,不仅因为五月的风温和,五月的风和煦,更因为五月的风是青岛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起点,是青岛新城市定位与个性品牌的萌发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房地产不仅改变了青岛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许多人居住的环境、品质、观念和价值。


1994年之前,青岛市Gov在西部城区俯瞰大海,这段春暖花开的日子对中山路以及周边商业区一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时候,香港路是寂寞的,只能撇向西方远远观望西部的繁华,香港路心里有所触动,羡慕着西部城区华灯初上的动人与魅力。


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才真正吹到香港中路,春风的吹起是以市Gov的东迁带动的,安静的香港路逐渐热闹起来,原先属于别人的热闹与兴奋也在香港路上演绎着,改革的胶片注定要在香港中路拍摄一场生动的电影。随后,1997年五四广场兴建,五月的风出现,取代栈桥成为青岛标志性的景观。


风拂面而过,香港中路才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脉搏。


在任何城市,Gov性的搬迁必将点中城市版图变迁的穴道,青岛市Gov东迁,犹如打通了青岛城市规划的任督二脉,新青岛就在这一刻由内而外向外挥发。据附近居民回忆,市Gov东迁以前香港中路的最高楼就是现在香港中路与福州南路交叉路口的原山东丝绸大厦,如今高楼林立的香港中路难以让人们想象十几年前的样子。


以香港中路为代表的青岛东部尽管改革起步晚于西部城区,在Gov杠杆以及市场作用的引导下,青岛东部显然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短时间内,以香港中路、东海路为横轴,山东路、南京路福州南路为纵轴的青岛东部异军突起,诸多房地产项目终于挤在了这两条轴搭建的空间坐标内,光大国际金融中心、英德隆大厦、东海路9号、万邦中心、青岛国际贸易中心、青岛国际新闻中心、广发金融大厦、曼哈顿中心……这些项目很难讲述属于他们的历史,在东部这个坐标系内,所有的房地产项目无一不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产物。


在青岛东部这个坐标轴内,可以发现青岛经济发展的业态,高端百货商场、租用写字楼的企业办公中心……某种程度上香港中路涵盖了青岛制造业以外的各类行业,这也是适应改革开放中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式变革。


在青岛东部这个坐标轴内,可以发现青岛生活方式的转换,基本消费满足之后的高端需求,消费模式的转变借助这一座又一座的写字楼上演,原本单调的消费在建筑这个厚重的载体上变得丰富起来,时尚、新潮富有创意的生活基调逐步确定。


在青岛东部这个坐标轴内,可以发现青岛环境品质的规格,优雅、平缓、清淡、名贵……


青岛东海岸决不止步于五月的风,往东,再往东,沿着香港路往东行进直至崂山山脉的末端。此时,改革开放的主题已不是最初那般难以理解,即便是沉默不语的石老人也早明白改革开放春风满地的眷顾之幸福。东部之东部战略性发展适时出现,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与进步的诠释,房地产同样在青岛东部之东部扮演着凸显青岛城市特色的重要角色。


作为青岛在东海岸拓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实现城市形态的快速转型,是东部崂山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同时这与西部城市的改革发展也一脉相成。新千年以后,东部之东部的崂山逐步开展山海结合的区域性定位发展策略,确立了构建区域性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分别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依托国家级的崂山风景区和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构建青岛旅游度假中心;依托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构建青岛节庆会展中心;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教育资源,构建青岛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依托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经济业态,构建青岛东部商贸中心。


五个中心的定位涉及科技、旅游、教育、商贸、会展等诸多方面,归根结底实体的体现依然在房地产界,通过建筑性的构架设计融入全方位的发展理念以达到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效果。


在东部之东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居民生活也有着不动声色的变化,麦岛金岸、亚麦山城、海风花园、领世华府、澳门花园、蔚蓝海岸、莱钢大厦、天宝国际、颐和星苑、山水名园等诸多居民生活小区以区别与以往纯粹生活的架构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观念。以香港东路与海尔路搭建的坐标空间成为青岛新式生活品位与性情的代表,山海连一片的大气与从容在让人们接触城市繁华之际尽可能远离破坏心情节奏的尘嚣。


东部之东部的崂山在开发之初依然有浓厚的农村味道,城市化进程的到来改变着这里以往的风情,城市味愈来愈浓,城市的结构也愈来愈完善。渐渐地,东部与西部合二为一,青岛城市化进程在市内得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东部崂山发展的一大课题,着眼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和现代城市社区标准,突出城中村生活、商业、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改造,注意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市场化改革运作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


青岛东部城区是新的,新的建筑,新的思想,新的节奏,新的生活方式。


东部之东部与以香港中路为代表的城市东部如愿对接,对接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版图的东西贯通,近10年青岛发展的刻痕在东部这片土地上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水是一个城市的脉搏,青岛城市东部的发展断不了与水的关联,沿着海岸线向东,看似漫不经意却又符合稳定的轨迹,直到崂山的尽头,完美集合,整体回归。


海天之间一个家的表述不是虚幻、不是敷衍。


青岛东海岸决不止步于五月的风,往东,再往东,沿着香港路往东行进直至崂山山脉的末端。此时,改革开放的主题已不是最初那般难以理解,即便是沉默不语的石老人也早明白改革开放春风满地的眷顾之幸福。东部之东部战略性发展适时出现,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与进步的诠释,房地产同样在青岛东部之东部扮演着凸显青岛城市特色的重要角色。


作为青岛在东海岸拓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实现城市形态的快速转型,是东部崂山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同时这与西部城市的改革发展也一脉相成。新千年以后,东部之东部的崂山逐步开展山海结合的区域性定位发展策略,确立了构建区域性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分别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依托国家级的崂山风景区和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构建青岛旅游度假中心;依托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构建青岛节庆会展中心;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教育资源,构建青岛高等教育发展中心;依托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经济业态,构建青岛东部商贸中心。


五个中心的定位涉及科技、旅游、教育、商贸、会展等诸多方面,归根结底实体的体现依然在房地产界,通过建筑性的构架设计融入全方位的发展理念以达到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效果。


在东部之东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居民生活也有着不动声色的变化,麦岛金岸、亚麦山城、海风花园、领世华府、澳门花园、蔚蓝海岸、莱钢大厦、天宝国际、颐和星苑、山水名园等诸多居民生活小区以区别与以往纯粹生活的架构改变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观念。以香港东路与海尔路搭建的坐标空间成为青岛新式生活品位与性情的代表,山海连一片的大气与从容在让人们接触城市繁华之际尽可能远离破坏心情节奏的尘嚣。


东部之东部的崂山在开发之初依然有浓厚的农村味道,城市化进程的到来改变着这里以往的风情,城市味愈来愈浓,城市的结构也愈来愈完善。渐渐地,东部与西部合二为一,青岛城市化进程在市内得以推进。城中村改造作为东部崂山发展的一大课题,着眼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和现代城市社区标准,突出城中村生活、商业、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改造,注意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市场化改革运作使改造后的城中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


青岛东部城区是新的,新的建筑,新的思想,新的节奏,新的生活方式。


东部之东部与以香港中路为代表的城市东部如愿对接,对接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版图的东西贯通,近10年青岛发展的刻痕在东部这片土地上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水是一个城市的脉搏,青岛城市东部的发展断不了与水的关联,沿着海岸线向东,看似漫不经意却又符合稳定的轨迹,直到崂山的尽头,完美集合,整体回归。


海天之间一个家的表述不是虚幻、不是敷衍。


     



[ 本帖最后由 唇恋涅磐 于 2009-10-19 09:22 编辑 ]

TOP

ccb34cbd446970aff2463f001ae7fe71.jpg


四、跨越

青岛应该也能够成为大青岛。

西海岸已经成为青岛发展的新脉搏。

从青岛轮渡乘船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薛家岛,更名为凤凰岛的薛家岛呈现给众人凤凰飞于天的大气势,沿长江路一路往西,好似青岛繁华之地的翻版,这又不仅仅是简单的翻版,青岛西海岸吸取了改革开放的灵气,在新千年伊始开始振翅高飞。

每一个区域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契机。198410月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后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3月正式动工兴建。20多年前,青岛经济只是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像跟随大人玩耍的小孩,只是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很少。

整个80年代,西海岸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多数居民依然习惯黄岛老城区的生活,西海岸一线依然是渔民聚居的小村子,打鱼晒网,生活节奏依然是原先的曲调,人们并没有想过未来的改变,更没有想过未来改变是今天这般巨大。

90年代的西海岸也依然处于平稳状态,如同积聚能量以求爆发的运动员,在起跑枪声未响起之前铆足了劲。以香江路银行、商业网点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90年代的动作,近10年的时间,西海岸的人流大都聚集在此处,往南的长江路依然是滩涂、是表面平静的海水。

人们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同时,西海岸的那只蹬地脚也开始启动。变化发生在2004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西海岸发展史上的分水岭。经过这一年的发展、组合、沉淀和梳理,西海岸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尚处在萌芽状态和动态变化中的不确定因素,正在走出朦胧而稳定成型,其代表青岛未来的禀赋,正在清楚地显现出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长江路、香江路、江山路……江与山的组合为西海岸搭建平稳健全的发展脉络,长江路、江山路的地标性建筑一次又一次更新,原先渔民聚集的薛家岛也与相邻的金沙江小区一样,一排排居民楼拔地而起;以海为生的居民进入企业,开启新的生活方式。滨海大道开通后,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往西,胶南作为开发区的腹地也在逐渐与开发区接触,最直接的体现是大批量的胶南人成为开发区工厂的员工,凭四通八达的交通来回往返。

西海岸的精彩不仅体现在发展的速度上,结构与布局的明朗更反映着改革发展的清晰脉络。在西海岸展翅之机,青岛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日趋完善,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都市战略目标在西海岸取得关键的突破。

西海岸关键性突破之后,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在整个大青岛全面实施,即构建以胶州湾为依托,构建以环胶州区域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为外圈层的拥湾发展格局。

拥湾发展对主城区的变化体现在年迈的四方区、李沧区以及蓄势待发的城阳区身上。青春年华经岁月锤炼,四方区、李沧区好似一头老牛,横卧在青岛的版图上,当外地来客从四方进入青岛,当外地来客从四方火车站、沧口火车站出来的时候,常常疑惑这是对其饱含热情的青岛吗?岁月对区域的作用如同岁月对脸面的作用,皱纹不合时宜的出现,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接受。四方区小村庄、西太平村、建国西村等地今天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造,而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造在今天看来显得并不足道,上次拆迁中以平房为主,据青岛市志记录,当时拆迁的楼房微乎其微。同时代的沧口与四方没有太大区别,老式的平房被推倒,新式的楼房站起来。而今天,原本的新式楼房再一次面临衰老淘汰的路径。这一切归功于拥湾发展的大格局,苍老的四方区、李沧区日渐抚平多层的皱纹。

年轻的城阳注定要在拥湾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城阳板块的房地产业空前活跃,万科、宝龙以及本土的天泰等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城阳注入新鲜的血液,原本孤单的城阳近年来迅速涌动起来,血液沿着一系列的房地产组块奔腾而来。年轻有足够的体力优势,在拥湾发展的大战略中,城阳以其充沛的精力、体力、财力赢得了占领高岗的契机。

滨海大道畅通以后,胶南、胶州、即墨、莱西、平度五市也融入拥湾发展的怀抱。单从房地产项目而言,在市区土地空余面积逐步缩小之后,五市以其远远大于市区的土地面积吸引了地产开放商的入住,地产项目以及与地产项目相伴的温泉、高尔夫等休闲娱乐项目适度增加起来,五市小范围的小资情调也从另一面吸引诸多外来投资,继而引发连锁性的良性改革开放循环。

西海岸的快速腾飞与五市拥湾紧追市区并试图超越市区的改革心态带有显明生活主义的情调,此时的改革已经不同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性改革,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性环境,改革的表现大都是柔和性的表达,尽管拔地而起的建筑远比30年前高大,尽管以GDP指标的数字远比30年前庞大,今天的改革带有更多的人情味儿,今天的改革更是从细节着手层层深入,过往的强硬性、指标性改革模式已不见踪影。

   

拥湾发展的战略实施后,从市南老港区到红岛再到西海岸的红石崖,尤其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设,其所起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将原本的青黄不接嫁接起来,它将彻底改变胶州湾的格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真正达到大青岛的融合。

TOP

这么长的进化史 楼主能参透几分?

TOP

听导游介绍过!
只知道面不知道里……

TOP

学习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