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郑张村是著名的"七张村"之一,位于中韩街道办事处东北4.5公里处,张村河北岸。郑张村现有村民589户,1088人,尚有土地171亩。
     郑张村大都姓王。但却不是同一世祖。居住该村西半截子的王,是从即墨后金沟搬来的,当年的家庙盖得也颇有规模;而东半街的王氏,则是从城阳区的石沟村搬来的,家庙规模逊色于西头王氏的。
     据说,最早在此开田辟土立村的为明万历年间从即墨葛村来的王氏。当时有位致仕隐居的官宦张常在先生,曾出钱在这修了一座庙,名之曰“常在庵”,算作崂山太清宫的“脚庙”郑。葛村迁来的王氏便以此庙名村为“张常村”,简称“常村”。后来的人们,一开始阶段大都为“常在庵”当佃户,从中逐渐发展,也就随俗称“常村”了。
     大概在明末清初,郑张从石沟迁来的王氏中,有一户人家生了个儿子。据说此子生有异相,到十一、二岁时身高就超逾常人,力气更是大得惊人,饭量也倍于常人。在他十二岁那年的初冬,因其家欠庙上的租子,村人相助给缴纳齐全。那时人们还用石臼子舂米,村中恰恰少了这个。此子的父母发现南山上有一块巨大的凹形石头,最宜当石臼,但非十几或二十余人才能抬得动。其父母为了感谢村人,便决心把平时节省下来准备逢年迎节的粮食全做成馒头,准备请人上山抬石头。平日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此子见了,趁夜间父母熟睡之际,起来风卷残云般地把新蒸的面食全部吃了。清晨,其父母见面食不翼而飞,惊慌的不知所措。又见儿子红光满面地齁齁大睡,便喊他起来帮助寻找。他睡眼朦胧地对父母说:“不就是要请人抬石臼吗?我吃饱了,早就从山上拿下来了,我还拐带着一个大石头水槽,用一棵树挑担着,就放在咱家门外场院了。不信,你们就去看看。”他父母赶到场院上一看,村中一大群人围在那里,都在纳闷并在议论怎么一夜间飞出了这么两块大宝贝石头——块可以当石臼,一块是盛水的石槽——都欢喜得以为是神人所助,及至听他父母一说,无不咋舌称羡,叹其神力。
     后来此子外出觅生,恰逢于七在栖霞起兵反清,他便投效军前,勇冠绝伦,声名卓著,不仅成了于七所倚重的柱石,也被清军所嫉恨。清军探明他为即墨常村人,于是便派出一支军马来剿洗常村。常村的父老听说后,忙请即墨县的缙绅帮忙说动官府,说自己的村不是“常”而是“张”,是张村。加之此时于七兵败,此子也下落不明,又是在缙绅们的说服担保下,张村得以免灾,但再也不敢称“常村”了。虽说洗村之灾已免,但家出叛逆,却是灭门之罪的。所以,此子所属的源出石沟之王氏,向源出金钩之王氏表明,愿意自下三辈,以此效法诸葛武侯当年的自贬三级。自那之后,郑张村二王论资排辈,村东就比村西小了三辈。另外,为同其他张村有别,前边冠以“郑”字,即属即墨县仁化乡郑疃社所辖之故。
     郑张村的土地比较平展肥沃,又因旧时张村河长年流水,地下水位也高。庄稼、蔬菜收成较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粉坊,以生产粉丝为主,而出粉后的渣滓又在池中发酵,成了庄稼的优质肥料,所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这里的经济生活相对于别处较高。早先有人形容这里“芋羹豆饭家家乐,桑眼榆条物物新。”可是,自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来,那种“夜半柴门常不闭,此处颇有太平风”的生活景况完全被破坏了,战乱和赋税真害苦了这一方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郑张村的真正富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村民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出外经商、引进办厂,搞建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今,村里引资兴办了鲁棉服装公司、亚和防火板材厂、泰进包装公司、金牛化工、自行车烤漆厂、建筑公司等企业。1999年全村收入达6000余万元,人均达4300元。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村两委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注重抓教育,出资近百万元,为张村中学盖了24套教师楼。投资800余万元盖了5座居民楼,让村民住进了楼房。同时,为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实行了合作医疗,给五保户每人每年4200元,送中心敬老院养老。凡年满55岁的男女每人每月补贴100元。村中建有环卫队,负责卫生保洁。村中的共青团、妇女和民兵等群众组织也很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而今,电话、手机不计其数,这里和外界的联系四通八达,完全现代化……
     村支书说:“我们村路的四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还没完全达到,现正在抓紧实施中。另外,随着高科园的发展变化,尚有很多方面没达到要求。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力量把郑张村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