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汉河村位于沙子口北4公里,南九水河西涯。全村村680户,2100余人,大都姓张,是张世杰的后裔。
张世杰是南宋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从元帅张柔,后奔宋。由小校积功至都统制。德祜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征诸将勤王多不至,他独率部入卫临安,收复平江等地。元军追临安时,主张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为丞相陈宜中所阻。二年,临安失守,提兵走定海(今浙江宁波东北),杀元劝降使者。后至福州,与文天祥、陆秀夫立赵昰为帝,坚持抗战。景炎三年(1278年)赵昰死,又与陆秀夫等立赵昺于棡洲(今广东雷州湾外匈洲岛),任少傅,枢密副使。不久迁崖山(今广东会南)。次年,与元帅张弘范决战海上,兵败,以十余舰突围出,遇飓风覆舟溺死。他的后裔散处各地,其中一支迁山东即墨泊子。汉河村的张姓是从即墨泊子迁来的。
汉河村是从崂山西麓通李村和青岛的必经之路,前人形容这里“河水映带,秀峦耸峙,形势冲要”。村东南山根处原有座琉璃瓦的玉清宫,祀玉皇大地,修造精美,偶像都是用檀香木雕的,可惜毁于十年动乱。村西山岗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国民党时最后一任青岛市长李先良题写的“光我河山”四个大字,旁边镌刻的小字记录了1944年9月30日抗日军拔除了日军设在汉河的据点及俘虏人数枪械等事迹。
早先的汉河村穷得叮当响,且不说解放前,就是在1982年以前,全村人也就是守着山沟沟中的200余亩薄地而听天由命。日月全凭着国家的统销粮和救济粮来打发,村里没有一个工副业项目,一个青壮劳力一年所得不过百元。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村两委清醒地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认为汉河村的唯一出路是“工”字。于是,村支书张思夏带领五个村民在一个牛棚里建起了电线厂,专生产大厂不爱干的皮电线和裸线。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他们的腾飞。他们在还清债务以后,本着节约开支、减少费用、坚持生产大投入、干部村民低分配的原则,滚动发展了拥有几亿元,规模宏大的青岛电力电线电缆厂。(到1998年已改制为“汉缆集团”了。)
该村在不断壮大经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了全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们超前考虑统筹规划,以小城镇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旧村改造,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权威性的建筑设计院测绘了改造规划方案,准备用几年的时间建立新型的多层次的豪华的居民楼,实现城市化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居民楼31座,有300余户已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完美、装潢富丽的新楼房。与之相应投资建起了养猪场、养鸡场、煤气站,按时供给村民猪肉、鸡蛋和煤气,改善方便了村民生活。另外象自来水、电缆传输和多门程控电话、直拨电话。都由集团投资。村中早就斥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小学和中学,学生的学习费用概有集体承担,至于村民的各项福利如独生子女保险金、财产保险、退休保险以及老年退休金、奖金等,不仅是城市国企职工所望尘莫及的,其数额之巨也足足令人咋舌。
汉河村1996年总收入4.1亿元,从这个数字中,人们是不难想象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富裕水平了。由于经济基础雄厚,全村风气正,人心齐,各项工作均开展得轰轰烈烈,村里多少年来无刑事犯罪案件,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区委、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连续多年被青岛市Gov命名为文明村庄。
汉河--岛城富裕第一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