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从青岛台东乘104路汽车沿湛流干路(2000年改为香港东路和崂山路)到流河终点站下车,南望大海浩渺无涯,气吞齐天;俯视白色的沙滩平坦细软,3000余米的海湾线边细浪吞吐,撩人情思;北观则翠峰如簇,岩壑争秀,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东麦窑村就座落在海湾北边的山脚下,白墙红瓦掩映于绿树果丛中,静谧幽深,逸趣无穷。新近村前又落成了几栋宏伟壮丽的居民楼,使这里既有山野情调,又具现代风光,真是一处居住和疗养的胜地。
     东麦窑全村98户378人,以李姓为主,其余为王、唐、代等姓氏。早在乾隆年间,李氏先民李东玺从现沙子口镇东南崂村迁到这里。当时这里这里荒无人烟,仅残存着不知哪朝哪代人所遗留的几座烧碳用的黑窑,也有说这是专烧松枝取松烟制墨的墨窑,遂称"黑窑",后取其谐音为"麦窑"。60余年后,小河东村的王姓先民又在村北的半山坡上平土造房、垦荒种地,这里被称为"独角坡"。又过了些年,这里的人有搬到西边山坳处定居的,遂有了东、西麦窑之分。
     这里有着依山邻海的优势,人们除了耕耘樵木之外,主要从事海上钓鱼和拉网。这里近海绝少礁石,海岸沿线长,唯有海中的老公岛和近处的鲍鱼岛成犄角之势,呼拥着南窑海峡和大福岛,形成回旋潮流,一些青板和银枪小鱼纷纷来繁衍生息,每年清朝前后人们便开始了拉网。他们用渔船载网,一端留岸上,随着船的行驶把网撒成了椭圆形,送上另一端,于是男女老少数十人分成两排,各持一端往上拖拉。网尽鱼见,往往一网能拖上千斤。这样往复循环,一天能更迭十几次,所网住的主要是一种长约二寸许的银白小鱼,俗名“面条鱼,或“地瓜丝子鱼”,肉嫩汤鲜,极具营养价值,这里流传着许多反映生活情趣的歌谣,例如:“新媳妇,携小孩,拉小鱼,到海涯,潮雾湿透红段鞋。”说的就是拉网的情景。
     这里的男人以钓鱼为主,他们谓之“钓钩”。由于祖孙相传,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能,会随着风向、潮汛、日光和月色的同变化而驶船到不同的区域下深浅不同的钓线,所钓的大多是珍贵的经济鱼类。这里的生活极具张志和《渔歌子》中所歌咏的情调,很有诗意。
     可惜这种自然经济无法适应时代步伐,尤其是当今海洋资源日见稀少,东麦窑村的经济陷入窘境,沙子口镇党委和Gov对这个村极为重视和关怀,1995年4月镇上派工作组进村,重组领导班子。新两委班子定制度,努力工作,开拓创新,雄心勃勃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镇党委Gov的大力支持和挂钩帮扶的崂山玻璃厂的扶持下,村两委动员鼓励群众搞扇贝养殖,变原先的单纯捕捞为捕捞和养殖并举。这样,当年就放养了200余海亩的扇贝,当年就收益200多万元。另外,他们利用地处旅游热线的优势,大搞房地产开发和旧村改造。此举立即得到村民的响应,仅三、四天就自觉集资达48万元,并于当年7月10日破土动工,到年底竣工交付,经济一下子打了翻身仗,使村的年总收入达328万元。
     就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崂山风景管理委员会又帮助引进了外资渡假村的建设,征用了有偿土地80亩。同时,鼓励村民开饭店,搞出租车,向大旅游服务业发展。现在独角坡的居民全部搬到山下公寓式的楼房中。村中投资重铺了电缆和硬化了进村路;修了进村桥;免费供应自来水。另外,幼儿园、计生室等设备俱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原本淳朴的村风在新教化下更加发扬广大,这里的人更勤恳厚道谦恭礼让了。
     这里是崂山旅游热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