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山村位于崂山山脉的东南岬,青山湾的西侧。青山村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在千姿百态的石嶂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旁,红瓦粉墙的楼房和茅草石屋次弟呼应,左右钩连,错落有致。村中石隙间古木交错、藤蔓缠绕;房院内外青竹幽幽、红花烨烨,好一派山乡清雅古朴的风味!最令人羡慕的是这里的人们清晨起来,一开门就迎来了东方的彩霞;做在炕头上,喝着崂山清泉泡的崂山茶,就可以看到大海潮起潮落……
全村现有居民800户,2318人,包括八水河、教子园、梨庵子、百木林、面山等居民点,主要有林、刘、温、唐、姜等姓氏。说起这里立村缘由和林姓的来历,实在非同一般,是与明末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密切相关,林姓是从福建搬来的。
当清军入关几乎占领全国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南明唐王(隆武帝)Gov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抱定“忠孝不能两全”的信念坚决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朝廷派人招降,遭到了他们的言辞拒绝。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被南明永历帝晋封为延平郡王并拜为招讨大将军的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使清廷大为震动。当时,郑成功在长江中的焦山集结了2300艘舰只的大军,舳舻相连,旌旗蔽日,士气旺盛。郑成功曾赋诗一首:“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谁知,天不从人原,8月3日飓风骤起,大雨滂沱,长江中浪涌如山,郑成功的艨艟巨舰都被打翻,水兵淹没的不计其数,再加上清军的几面夹击,大将甘辉、张英这与几十个将领一齐阵亡,郑成功只好率领残余部队撤回厦门,后于顺治十八年(1650年)收复台湾,再也无力北伐中原了。
早在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接受大将施琅的建议,把军队重新编组训练,成立前、后、左、右、中五军,自领中军,甘辉等人分领其余四军。另外,又派复社志士王翊和大将林明等人组织了一只别动队,潜伏于长江以北地区号召义民、集结力量,以策应北伐。大约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左右,林明率领部族在崂山青山湾登陆,便在荒僻的青山湾畔开田屯垦,劈石造屋,作长期潜伏的打算。后来听说郑成功北伐失败,林明在忧病交加中去世,这批人便定居下来。林明的族裔为大林,随林姓的部属们为小林,所以至今青山村 的林氏有大、小林之分,双方可以通婚。又过了些年,姜氏的先祖从南宅科迁到桑园,其中的一支从桑园迁到青山村落户。后来又陆续搬来刘、温、唐等姓氏。
这里虽然青山绿水,风景宜人,但旧时生活却是及其贫困的。凡是读过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于1934年游记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的,那就是郁达夫笔下所流露的对青山村居民尤其是妇女的无限同情和怜悯。原来这里的男子春天出海捕捞去了,女子上山拾草,下田耕作。当时的女子都是纤纤金莲,但却练得攀山道如履平地,他们肩挑百十斤的担子,居然能在山道上行走如飞。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练出了这般身手,得付出多少血汗和泪水啊!
青山村的人们依海为生,他们继承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航海知识和捕捞技术,驾着一叶小舟成年累月漂泊在汪洋大海里,傲风博浪,艰辛异常。这里渔民腌制的咸鱼、晒的鱼片、加工的海蛰皮等海产品,美味可口,闻名遐迩。
建国以后的很长阶段,由于交通闭塞及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捕捞技术的落后,生活虽然衣食粗安,但见闻有限,除了跟随当地驻军看几场电影外,对外部世界了解太少。改革开放以来,青山被开辟为开发区,Gov投入大量资金修通了公路,这里的经济也随着进入了另一翻境地。这里的人们已经不仅仅出海捕捞、养殖和田地耕耘,而今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从大旅游上作文章,开饭店、设摊点、当导游、开出租……且不说该村的个人储蓄存款占全区第一,单从人们衣着装扮,谈吐行事上就没有丝毫山里人的影子,从闭路电视到有线电视,从有线电话到大哥大,这里已是一片灿烂的天地。
村两委班子坚决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全力以赴的为群众致富之路,大力支持村民的个体经营。现今全村有耕地433亩,山林3825亩,遍植松、楸、柞、梧桐等乔木。全村经济总收入8010万元,人均3701元基本达到了小康。
近十几年来,该村开始了崂山茶的种植和发展。这里占地形之优,茶树受朝阳元气的照临,加上“串山雨”、“临海雾”的滋润,长势茁壮,营养极丰,成了崂山茶中的顶尖珍品,受到了八方游客的赏识,所以,价格高昂,收益甚大,逐渐成了青山村经济收入中的重项。
而今的青山村,已是集旅游观光和疗养于一体的胜地,这恐怕是林氏先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