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30节:第五集 八卦成图(图)(3)


  既然天南地北,整个方位变过来以后就是这个次序(见图 5-8):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然后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连接八个卦的这条线,我们把它叫做太极线。现代科学也证明,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走曲线的,我们把这叫做曲成。图5-8


4.jpg
  所有的地都是起起伏伏的,所有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甚至于每一根血管也都不是直的。我们应该去想一想,人为什么会那么好看?就是因为人的身上没有一处是直线的。如果样样都是直的,这个人还怎么看呢?头是四四方方的,连帽子都不能戴了。所以,一个人,要懂得欣赏弧线,我们称之为曲线美。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类终于可以飞到宇宙中去看地球,我们发现,地球所呈现出来的,都是美丽的曲线。可是当年伏羲氏画八卦图时,他是无法看到这一切的,那么他是怎么画出八卦图来的呢?

  伏羲氏是从仰观天象开始的,现在叫做天文学,也叫气象学。看天象就叫气象学,看天文就是天文学。文就是花样的意思,天上的花样就是天文。中国的天文学一向是世界领先的,以前国家有事情,都有专门的大臣负责观看天象,以预知未来的变化,作为执政的参考。《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看天象并不是迷信。

  天象就是云、雾等的各种变化而已,晚上还有星星。星星的亮和不亮,哪颗是主星,哪颗不是主星,这个要让专家去研究,我们一般人最好不要妄加评论。天象的变化是有征兆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看天文主要是看时的变动。《易经》最重视的就是时的变动,所以说“时也,命也”,时一变,人的命运也就跟着改变。

  时已到,要当机立断;时未到,守时待命才是合理的因应。

  ——《易经》的智慧一件事情,一定要当时去做,否则时间一拖就错过了,明明是好事也会拖成坏事。同样的道理,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硬要去做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中国人知道,一定要守时待命。一切都准备好了还不能动,一定要守那个时。时一到,马上就出动,自然很快就完成了。时没有到就动,别人都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反而干不成事。

  时已到,当机立断;时未到,能拖就拖。不要认为拖就是不好的,时没有到,做了反而不好。

  “观乎人文”,人文就是人世间的花样,我们可以通过《易经》看出来,人是天底下花样最多的,整天琢磨的就是这些花样。“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字,是有一次我跟一位日本大学教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亲口给我讲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曾教授,你们中国人最厉害的是什么?”以我的经验,跟外国人打交道,最好先说不知道,你才能听到他的答案,如果你说知道,你就一无所得了。我说不知道,他就接着说:“就是那个‘化’字最厉害,一‘化’,所有人都比不过你们了。”我回去之后就拼命想,终于想通了,果然是“化”厉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到最后没事了。现在太多人都是从负面去看我们中华民族,最后是自己吃亏。

TOP

这个帖子绝对不能沉··

TOP

第31节:第五集 八卦成图(4)


  化,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大的变小,小的变不见了,这才厉害。自然都是用“化”的,很少用大动作去作为。一块岩石,慢慢地化,化到不见了。化,体现在自然上叫风化,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教化。我们忘记了教化,只记住了商业化,而商业化会把全人类搞垮,这是人类当前最大的威胁,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伏羲用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了八个卦象,又用这八个卦象组成了流传千古的八卦图。但是,伏羲在画卦时,为什么每个卦象不多不少只画了三画?这三画都代表了什么?

  伏羲氏画卦,他怎么知道画到三画就要停下呢?我相信,只要是人,一旦开始就停止不了。当伏羲氏画了三画卦之后,一定还会四画、五画,这样一直画下去,而且千奇百怪的卦都会画出来,这才是自然。但是,伏羲氏最后还是决定用三画卦来传世,一定是有道理的。

  人类文化的基因是会遗传的。现在有一项运动,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曾做过的——拔河。拿一条绳子,当中设一个中心点,两边各有一队,然后比试哪队的力气大。为什么会有拔河的游戏呢?是因为六七千年前,人类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而是以狩猎为生,好不容易打到一只很大的野猪,抬不动,只好用绳子拖回去,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了一项运动。我们参加拔河的时候,怎么喊口号?会不会只喊“一、一、一”?不会。我们多半都会喊“一、二、三,一、二、三”,这个就跟三画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当喊“一”的时候,就是要看准目标,不要乱拔。这时候我们通常会抬头看天,天就出来了。喊“二”的时候,就是要站稳,稍微往下一蹲,就看到地了。喊“三”的时候,人就发力了。这样天、地、人三才就出来了,这些东西都是自然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三画卦的意义,就是为人类在天地之间做了明确的定位。

  ——《易经》的智慧当年伏羲氏看来看去,上面有天,下面有地,中间林林总总什么都有,可是看来看去,还是将人作为了代表。伏羲氏体会天地之心,把人定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替人做好定位。三画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替人类在天地之间做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所以周武王当年才会说“人为万物之灵”。

  周武王的这句话也遭到西方很多的批评,说中国人太自大了。其实那是他们不懂,我们是觉得责任重大,而不是自大。如果你认为是责任重大,就会敦促自己做得更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伟大,那就是自鸣得意,终究会沦为“万物之贼”,这也是阴阳。

  人类的责任,就是使宇宙越来越进化。

TOP

第32节:第五集 八卦成图(图)(5)


  ——《易经》的智慧天跟地是一体的,中国人说天就包括地在内,所以天、地、人三才后来就变成了天人合一,因为天地是不可分的,有天就有地,有地必定有天,所以后来干脆就叫天人合一。天发挥它的特性,地发挥它的特性,人则顶天立地,把天地的特性整合起来,使得宇宙越来越进化,这是人的责任。

  伏羲的三画卦,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间一画就代表了人,而人在宇宙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伏羲对天、地、人三才的认知,成为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几千年后发展出来的儒、法、道、墨、农等诸子百家,都承继了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那么三画为卦对于我们现代人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从拔河的过程,我们明白了做事有三点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行动。直到今天,所有的管理其实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先把远期的目标确定好,然后找准市场定位,也就是公司在同行业里面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最后才开始行动。我们中国人几乎都是三步就把事情解决了,很少去讲四五六。我们习惯把空间分成上、中、下,把时间分成过去、现在、未来,几乎都是三分法。

  领导把部属叫来,告诉他做这件事情第一个要注意什么,他一定会很注意地听。接着领导说第二个要注意什么,他还会注意听。当领导讲到第三点的时候,部属心里就开始有想法了:怎么这么多要求呢?如果领导还不知趣,讲完三个还要再去讲第四个,这时部属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一定会想:你讲那么多我怎么记得住?干脆什么都不记算了。

  中国人当领导,要有本事把非常复杂的事情归纳成三点,叫做约法三章。我们很回避去讲“四”字,其实跟这个很有关系,只是后来慢慢变成迷信了,其实也不过是谐音而已。很多东西本来是很理性的,后来会变成迷信,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一是阳,二是阴,三就是变化。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然后三就生万物了。三代表变化,不是一二三的“三”,也不是固定地表示具体的数字。

  一个卦,我们把它分成上、中、下,也就是天、人、地。我们看天,是看时的变化——看到太阳当头照,就知道是中午了。天所重在时,所以我们叫天时。地所重在利,叫地利。我们选择地点,首先会考虑是否能站得稳当。没有人会把房子盖在斜坡上,除非实在没有办法,无立锥之地,只好盖在那里。但那是很不利的,就是所谓的缺乏地利。天时、地利之后,还要人和。人一定要合作,一定要有团队,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标。

  三画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两个合起来是自然,当中一画是人位(见图5-9)。人位有阴有阳,所以人可以做万物之灵,也可以做万物之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万物之灵,而是万物之贼——很多物种都被我们搞没了,很多资源都被我们破坏了,整个自然都被我们弄得不像样了。图 5-9伏羲上观天文,下视地理,中察人世,创造出了既简单又蕴意丰富的三画卦,但是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中,一共有六十四卦,而每一个卦都是六画,不是说三画而止吗?为什么《易经》中的六十四卦都是六画呢?


5.jpg

TOP

第33节:第五集 八卦成图(图)(6)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道理的,没有道理就是不科学的。我们慢慢发现,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地也有阴阳,这样一来,三画卦就变成了六画卦(见图5-10)。我们前面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贯穿于宇宙万事万物的,和现在所讲的天、地、人三才也是不能分割的,天有阴有阳,地有阴有阳,人也有阴有阳,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图 5-10


6.jpg
7.jpg
  万丈高楼平地起,六画卦也是从下往上数的。地是一和二,它不会怎么样,天是五和六,也不会怎么样,只有人在三和四之间(见图5-11),所以天地之间,只有人会不三不四。图 5-11其实,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人要有的是仁义,不是技术,人只有技术而不讲仁义是非常可怕的。

  既济卦是《易经》的第六十三卦,表示完成的意思。但代表着完成的既济卦并不是最后一卦,反而是代表着开始的未济卦才是最后一卦。当一件事情完成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又有了新的开始,依然是没有完成,这才是《易经》的道理。当你把一篇文章写完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又要开始写下一篇了;当你把这顿饭煮好了,你就要知道很快会被吃光,你又要重新去煮下一顿了。人类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不要骗自己,因为成功就是失败的开始。

  《易经》将既济卦写得不是很好,叫“初吉终乱”,一开始很吉顺,最后却是乱七八糟。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就忍不住开始要乱讲话了,往往庆功宴那一顿饭就会得罪很多人,周围的人就开始准备要修理他了,这就是事实。当一个人很高兴的时候,往往就要生悲了,叫做乐极生悲。

  伏羲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图。传说后来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认真研究八卦图,根据阴阳的变化,把八个卦象进行排列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因此我们现在看到《易经》里的六十四卦,每个卦象都是六画,但是曾仕强教授为什么强调说《易经》是三画为卦,而不说是六画为卦呢?

  我们很自然地把三画卦变成六画卦,然后有人就开始想挑战这个三,觉得三不如六,要六六大顺才好。幸好我们的祖先还是有比较聪明的人,认为那样的想法不对,并指出六就是两个三,所以我们后来把它叫做重卦,并没有叫六画卦。八个三画卦两两相重,就是六十四卦,这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并没有刻意地设计。例如我们把坎卦和离卦合在一起,就可组合成两个六画卦:离在下坎在上是既济卦,坎在下离在上就是未济卦(见图5-12)。我们将八个三画卦两两相重,就是现在数学所讲的排列组合,最后就是六十四卦,所以六十四卦叫满卦,六十四就是满数。图5-12
8.jpg

TOP

第34节:第五集 八卦成图(图)(7)


  《易经》时时刻刻讲求平衡,但是平衡不是阳的归阳,因为阳极就开始变阴了,所以它里面一定是有阴有阳,阴阳交错,可是不能齐平,一齐平就不动了,不动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死亡了。社会如果没有矛盾就不会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只能死路一条。水如果不动的话,连鱼都活不了,水就是因为会动会变,鱼才能养得活。

  因此,我们还是以三画卦一直传到现在,到今天还都讲八卦,很少讲六十四卦。西方人关于宇宙的学说,或者是创造论,或者是演化论,其实都不全面。从太极到八卦是创造,八卦以后就是演化,创造和演化是同时存在的。自然把人创造出来以后,人就开始不断演化,并不是每个时代都创造不同的人。西方人只会分,却不懂得合:坚持创造论的,认为一切都是神造的;坚持演化论的,认为根本就没有神,最后两派争得死去活来。

  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叫智慧。

  ——《易经》的智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创造,之后的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则都是演化。无所谓什么创造,无所谓什么演化,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伏羲氏把卦确定为三画,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世一直沿用,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叫智慧。

  曾仕强教授认为,无论是伏羲八卦,还是文王六十四卦,都可能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最后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而《易经》最后定三画为卦,也是因为三画卦揭示出了宇宙中阴阳共存、阴阳互动、阴阳互变的基本规律。那么三画卦是怎样通过卦象的变化,揭示宇宙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呢?

  天、地、人三才中,天是变易,人是交易,地是不易(见图5-13),这也是自然产生的。天是变得最快的,天象无时无刻不在变,尤其是春季的天,说变就变。地是不变的,地一变,人就受不了了,六级大地震只是轻轻变一下,几万人的性命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慢慢就知道,一切都要变是非常危险的观点。图5-13


9.jpg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隐隐约约讲出来,易有三义:交易、变易、不易,但是大家常说的明明是不易、变易、简易,而且简易也有人反对,说应该是易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来讨论:为什么易有三义? 

TOP

第35节:第六集易有三义(图)(1)


  第六集易有三义

  《易经》,也称《周易》,无论叫什么,都离不开一个“易”字,那么这个“易”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曾仕强教授解释说,“易”有三义,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易经》看起来如此神秘复杂,为什么说它是“简易”?而“变易”和“不易”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

  人们常说世事无常,《易经》能帮助我们掌握未来的变化吗?曾仕强教授指出,《易经》所揭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变化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依据《易经》的道理,来把握这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呢?

  “易”有三义,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这是一般的说法。既然进入了《易经》的大门,从现在开始,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用这样三句话来综合考虑问题: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看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易经》的智慧什么叫简易?我们拿一样东西来说明,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筷子,这样大家就容易明白了。你要教你的小孩《易经》,也不妨从筷子开始。两只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合起来就是太极。我们用筷子,往往是一根不动一根动,不会两根筷子都动或者都不动。拿起筷子,看准目标,两根筷子一个不动,一个动,两相配合,就马上夹到菜了。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天天用筷子,却不知道筷子也蕴含着《易经》的道理。简单明了,方便携带,而且容易操作,这些都是筷子本身的特性。所谓简,就是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筷子的妙处是什么?我们用筷子吃东西,夹得起来的时候就夹,夹不起来可以用筷子叉,有的食物实在是夹也夹不动,叉也叉不了,就把盘子整个端过来,往自己的碗里拨一点。这样的三部曲,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哪有那么复杂?
1.jpg
  中国人了解别人,往往都是从细节开始的。我们通过一个人拿筷子、用筷子的姿势,也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如何。首先,看筷子怎么拿。拿筷子通常会拿固定的地方,不会太上,也不会太下(见图6-1)。拿筷子拿下面的(见图6-2),可能是做妈妈的没有用心教他。拿筷子拿得特别往上的(见图6-3),就表示这个人觉得自己很神气,鄙视别人,可能心里在想,这些算什么东西?就这些东西也能请我吃?图6-1图6-2图6-3

  其次,看什么时候动筷子。有的人在饭桌上,大家还没有拿起筷子,他就站起身去夹别人面前的菜。迟早会轮到你,那么着急干什么呢?我们夹食物,要先夹自己跟前的,不能先夹旁边的或者离我们远的。这样做表示第一我不挑食,第二我尊重大家,第三我的家教还不错,还很守分。一个人的人品会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国人常常讲,中国人用筷子是不卫生的。他们觉得每人单独一副刀叉、一个盘子才比较卫生,而中国人用筷子会传染疾病。其实是他们错了。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的时候,一般不会挑挑拣拣的,因为一挑拣就难免传染疾病。我们是眼睛看准目标,然后一下就夹上来了,哪里还用挑来挑去,又怎么会传染疾病呢?

TOP

第36节:第六集易有三义(2)


  另外,我们再讲一样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毛笔。以前我们用毛笔,只要一支,想画细就可以细,想画粗就可以粗,各种变化一支毛笔就足够了。现在不是,笔拿出来都是一排一排的,选一支,太粗了,再选一支,又太细了,光选笔就要忙死了。毛笔就是简易,结构很简单,但功能却变易无穷。

  《易经》中的“易”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曾仕强教授所讲的“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来自于《易纬·乾凿度》。我们从中国人特有的筷子和毛笔也可以看出,《易经》的道理看似神秘,但实则简易,那么《易经》中的“变易”和“不易”,又该如何理解呢?

  《易经》这本书,最早的时候不叫《易经》,而叫《变经》,因为它研究的就是变化的道理。但是,后来我们不敢再用《变经》这个名字了,因为它可能会害很多人。一个人如果总想着变的话,他会变到连根本都没有,连父母都不认得的地步,那还了得?而且,有变必有常,因为它们是相对的,变如果是阳,常就是阴,两者是分不开的。

  很多人感叹世事无常,然后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掌握不住,这么想就错了。要知道,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宇宙再怎么变,它还是宇宙。我们在想到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变,想到不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变,这才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变与不变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没有不变,哪里有变?没有变,哪里又有不变呢?

  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

  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

  ——《易经》的智慧先拿自己来说,你觉得你自己变了没有?大家肯定会想,我还是我,哪里变了呢?实际上现代医学证明,人身体里所有的细胞,每七天就全部变掉了,所以没有不变的,人不变就活不了。

  我们再从时间来看,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很明显是不变的。你能改变你的童年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在哪里出生,一辈子就是那个地方,这是不能变的。过去的事情,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孔子说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计较,后悔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未来。但是,未来是不可测的,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现在呢?现在是变还是不变?答案只有一个,有的变,有的不变。很多人觉得变的学问很复杂,其实也没有什么,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有现在,但现在是最麻烦的,因为现在可变可不变,有变有不变,亦变亦不变,变也挨骂,不变也挨骂,变也死,不变也死。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

TOP

第37节:第六集易有三义(图)(3)


  现在,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接点。过去的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一切还都在千变万化之中。所以人们常说世事无常,就是觉得未来非常难以把握。那么,《易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这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呢?

  很多人都说世事无常。实际上,世事怎么会无常呢?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脉络,有一定的规则,是可以推理的。如果连理都推不通,那人就没法活了。你最起码知道,你今天中午有饭吃,晚上回到家,你的床还在。要不然,你在外面干什么事都不安心。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心,就是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小孩子安心什么?就是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不会变。如果小孩一回家,发现连爸爸妈妈都变了,那他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我们不要相信“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不变的”,这种话听起来很好听,但却不堪一击。家是不会变的,否则你不安定,世道是不会变的,否则人们还努力干什么?人事全非,但是江山仍旧在,虽然一直在变,却总是有不变的东西存在。我们现在就是忙于应付这些变,所以搞得自己紧张忙碌,最终却一无所得。一个人看到变的时候,要去掌握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那就是自然规律。

  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自然规律,谁都变不了,你再怎么创新都没有用;太阳一定从西方落下,用原子弹都阻止不了。人的力量很伟大,但也有局限性。当我们看到变的时候,不要老在变里面打滚,而要学会去掌握那个不变的东西。现在的人,可怜就可怜在老是在变里面打滚。

  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

  ——《易经》的智慧太极(见图6-4)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太极。太极是有阴就有阳,阴是不易的,我们把它叫做常,哲学上叫做本体;阳是变易的,就是非常,哲学上叫现象(见图6-5)。本体永远不会变,现象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东西,可是我们所看得见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不变的,而且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东西我们根本看不见,我们又怎么能否定自己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呢?图 6-4


4.jpg
 图 6-5

  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

  ——《易经》的智慧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假象,真相是永远看不见的。假象就是那些变来变去的东西,而真相是本体,是实质,它内藏于事物之中。所以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有人理解太极是有一部分变,有一部分不变,其实不是这样。太极中变跟不变是同时存在的,你看它变,它好像没有变,你看它没变,好像又在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才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张桌子,桌面看上去是平的,但是你放大来看,就会发现它也是凹凹凸凸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平的,直线也是虚拟出来的概念。

TOP

第38节:第六集易有三义(4)


  所以从现在开始,看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太极。太极里面是亦阴亦阳,因为阴阳是没有办法切割的。但我们现在脑海里总有切割的观念,好坏、善恶总喜欢分开来看,这就糟糕了。我们要明白,事物是亦好亦坏的,人也是亦善亦恶的——有时候会变善,有时候又会变恶。我们找不到一个纯善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活不了;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纯恶的人,因为别人根本就容不下他。所以说,纯善容不了自己,纯恶别人容不了你。

  《道德经》开宗明义讲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它告诉我们,宇宙有两个道,一个叫“常道”,一个叫“非常道”。“常道”是不可说的,凡是你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只是“非常道”而已。

  《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是代表儒家的孔子,还是代表道家的老子,他们的哲学理论都来源于《易经》。了解了《易经》,就会明白儒道相济的道理。老子认为,所有能说出来的道理,都是非常道,那么那个常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用今天科学的话来讲,“常道”叫做绝对宇宙。绝对宇宙是圆的,圆代表圆满,是理想状态。但是,在月亮圆的那一刹那,我们就知道,它马上要开始缺了。人求圆满,实际上是跟自己过不去。但是,人又非求圆满不可。所以孔子才说: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不能放弃,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如果不懂《易经》,就很难理解孔子的话。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能享有相对的平等和自由。

  ——《易经》的智慧绝对宇宙就是《易经》里面所讲的不易,它一点变化都没有,永远是那样绝对圆满、绝对自由、绝对平等、绝对光明的状态。但是,那种状态会使我们很难接受。因为绝对平等,就是你我不分。就好比一笔钱放在这里,你会不会去拿?这就看你有没有“分”的观念。如果这钱在谁手里,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绝不会去拿;如果你伸手去拿,就证明这个东西是可以分的,你据为己有,别人就要不到了。人会伸手去拿东西,就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是可分的。没有人会去抓月亮,因为那是不可能私有的东西。只有在绝对状态下,才有百分之百公有的东西。所以,我们一旦生而为人,落入这个地球,就一定要觉悟:我们只能获得相对的自由、相对的平等,只能享受相对的光明,一定有黑暗面存在。

  柏拉图有他的理想国,陶渊明有他的桃花源,但那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我们推出一个香格里拉的概念,就是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在哪里?答案其实很残酷,香格里拉在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因为人只要一去,这个地方就被糟蹋掉了,就不是香格里拉了。人是什么?破坏香格里拉的就叫人。这是人类的不幸。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开放一个香格里拉,过一阵子就被毁坏了。现在香格里拉跑到中国来了,但是我们很担心它能保持多久。

TOP

第39节:第六集易有三义(5)


  我们现在都想追求绝对的自由,实际上绝对的自由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有,那就是人死后。人死之后才是绝对自由,才能有绝对的平等。人们就是被这些很奇怪的名词,把脑袋箍得死死的,盲目地追求这些根本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事情,那不是很冤枉吗?

  世界上有变就有不变,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而且变的当中就含有不变,不变的当中就含有变。这就是《易经》当中变易和不易的意思。

  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易经》的智慧有一句话很多人不会相信,甚至听了会很愤怒:人类最高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我们要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一个人里面一定要有原则,而且要坚持,但是外面要磨成圆的,才有办法去跟别人妥协、协调,最后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内圆外圆的人是小人,因为他完全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唯利是图,有洞就钻,这种人是可耻的。内方外方也不好,内圆外圆更不好,外圆内方的人才是可贵的。有句话很重要:能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中国人有跟没有合在一起,要跟不要合在一起,好跟不好合在一起,善跟恶合在一起,都是不能分的,一分开就完了。我们不要认为这样的人糊涂,不负责任。在中国社会,立场太分明,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我们明明不喜欢的,也都说“好”、“没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慢慢地把它一个个否定掉,而绝不会一开始就全盘否定。这样大家才知道,为什么美国的小孩子一做错事情,爸爸一定要问谁对谁错,然后只骂错的,不骂对的。

  我有两个儿子,他们一吵架,我就两个都罚站。我首先教他们两个,对是没有用的,不要以为你对就没事了。等到兄弟两个站了五分钟以后,我就把弟弟叫来,对他说:“今天你没有错,就是哥哥一个人的错,不要以为爸爸糊涂。可是既然你没有错,我为什么罚你站?”弟弟说:“这样比较好。”我说:“你不高兴就说不高兴,不用拍爸爸马屁。”他说:“我真的没有不高兴。”我问为什么,他说:“有一次不晓得为什么,你只罚哥哥站而没有罚我,结果事后我被哥哥打得好惨。”我说:“哥哥打你,你就告诉我好了。”他说:“不告还好,告了打得更惨。”我说:“那我要怎么样呢?”他说:“就像这样好了,不管我有没有错,都罚我站,事后我会安全些。”这其中的道理,很多外国人一辈子都想不通。

TOP

第40节:第六集易有三义(6)


  然后,我又把哥哥叫来,问他:“今天是谁的错?”他说:“是我的错。”我又问:“弟弟有没有错?”他说弟弟没有错。我说:“你这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吗?”他说:“当然了,是非我总还是知道的。”我们看,中国人是表面没有是非,但心里一清二楚,叫做心中有数。我又问哥哥:“那为什么我还要罚弟弟站?”他说:“你是给我面子。”我说:“我干吗给你面子?”他马上说:“你是要我以后更加爱护弟弟。”我就说:“你知道这些就好了。”这样一来,兄弟两个今后会减少很多的争执和不快。

  很多正直的人都认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易经》的道理,就会明白什么叫“难得糊涂”。其实糊涂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内心。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得很快,我们到底要不要变,又该怎么变呢?

  到底要怎么变?这是中国人一生一世都要面对的难题。我们提出三个原则,按照这三个原则去做,你就可以应付得非常妥当。

  第一个原则,叫做权不离经。权就是权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常的守则、不可以变的规矩。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超越这个规矩,要有原则地应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一个人如果变来变去,变到没有原则了,别人都会厌恶你;一个人如果死守原则,不知道变通,那谁都怕你。这样我们才知道,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是非常有道理的,再怎么变,规矩不能变掉。我们用现代话来讲,每一个人都可以变通,但是不能变得太离谱,这样就叫权不离经。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合理是检验的标准,你变得合理,我们就同意,你变得不合理,我们就摇头。

  第二个原则,叫做权不损人。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叫变通。使既得利益者受到很大的伤害,是不公平的,遭受到抗拒,也是合理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自己手中有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这种心态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

  我们来看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一家公司有位朱小姐,她在甲单位,希望调到同一个公司的乙单位去。人事部门首先征求朱小姐直属上司的意见,上司说:“没有问题,我尊重她的选择,我们都是同一家公司,没有关系。”人事部门又去征求乙单位经理的意见,乙单位的经理也说:“没有问题,我们欢迎。”然后,总经理一批准,调令一公布,就生效了。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调令公布以后,乙单位的经理却跟人事部门说不能接收朱小姐。人事部门的干部说:“你不能这样啊,我事先征求了你的同意才签准的,现在命令发布了,你怎么能说不同意呢?”但是,乙单位的经理偏偏说:“你不要问我理由,我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如果朱小姐真的要来,那我就只好辞职了。”可是乙单位的这个经理是个很好的经理,把他逼走对公司会是不小的损失。

TOP

第41节:第六集易有三义(7)


  大家来看,这件事谁不对?我不觉得有谁不对。只是这里面一定有个系统,叫程咬金系统,就是半路上出现的问题。外国人做事,很少会碰到程咬金系统,但中国到处都是程咬金系统,总是无端端杀出一个人来。我就对人事部门的干部说:“我们想事情要这样子想:这位乙单位的经理是个太极,有阴有阳,他平常讲不讲信用?答应的事情会不会反悔?”人事部门的干部说:“他平常很讲信用,答应的事从来不反悔。”我说:“那就好了,那这次肯定是例外,这其中一定有他说不出来的苦衷。根据我的判断很可能是这个经理的太太不同意,而不是他本人不同意。”人事部门的干部就去问这位经理是不是他太太不同意。这个经理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知道?”大家看,我一猜就对了。有人说读《易经》会算,其实不是会算,是会推理而已。

  人事部门的干部就问这个经理,说你太太为什么不让朱小姐来?这个经理说,我太太不是对朱小姐有意见,她根本不认识朱小姐,而是三年前我升任经理的时候,我太太就跟我讲,不许没结婚的女同事调到我的单位来。三年过去了,我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没想到她还记得。

  人事部门的干部给我打电话,说问题果然是出在他太太身上,问我应该怎么办。我说那很简单,然后给他分析有几条路可走:第一,请总经理收回成命,但是这样肯定不行,总经理朝令夕改,在整个公司的公信力就没有了。第二,勉强乙单位的经理接收朱小姐,但那会逼走一个好人才,也不行。既然两条路都走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带一篮水果去见那个经理的太太,说事先不知道有这个规矩,如果知道,一定不会让朱小姐调来的。但是现在,总经理的命令已经下发了,马上收回不行,所以总经理特地叫我来拜托你帮他一个忙,让这个调令维持两个月,两个月以后我们再把朱小姐调走。总经理要我拜托你,这两个月好好看管你先生,不要让他出事。

  人事干部照我说的去做,结果经理太太说:“这个可以商量。”你给别人一定的弹性,让人家有回环的余地,才好商量。

  两个月以后,人事部门的干部再去问经理太太,要不要把朱小姐调走,经理太太说:“不用,这两个月也没有怎么样,就让朱小姐留下来好了。”如此为难的一件事,就这样轻松地化解了。这个不是解决,而是“化解”。《易经》是讲“化”的,中国人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什么事也没有了。

  《易经》曾经被称为《变经》,因为宇宙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易经》所表示的就是变化的规律。而变化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权不离经,第二个是权不损人,那么第三个原则是什么?而这些变化的原则和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TOP

第42节:第六集易有三义(8)


  第三个原则,叫做权不多用。常常变,就表示原来的很不成熟,就说明你的规矩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会常常变呢?比如穿衣服,一个人摸索一阵子以后,知道自己穿哪种衣服最合适,就穿那种衣服好了,如果一会儿穿成这样,一会儿又穿成那样,就表示他根本穿哪种都不合适。我们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求新求变。要记住,变有百分之八十是错误的,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规矩,不要乱变,但今天我们大多都是乱变。设计个水龙头,你就顺着拧开就好了,但是他们偏不,一会儿用压的,一会儿又用提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结果,去住旅馆就会发现,水龙头拧也不出水,压也不出水,提也不出水,你一生气,踢一脚,水反倒喷出来了,弄得你浑身都是,这算什么设计呢?

  中国人设计房子,都是先设计里面,把每一个房间都设计得方方正正的,然后再设计外面。风水是非常科学的东西,跟迷信没有关系。同样一个东西,不懂的人就是迷信,懂的人就是讲道理,是依据科学的道理。

  有例行一定有例外,这一点我们承认。但是例外比例行还多,就不对了。例外比较少,例行比较多,经常是这样办,偶尔会那样办,这样才合理。

  喜欢讲求新求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会使人们觉得,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坏的,这是个最可怕的观念。为什么新的就是好的?实际上,新的常常不如旧的。你看我们现在很怀念以前的东西,就是以前的东西简单明了。我们要说清楚,求新求变本身没有错,是人搞错了,认为新的一定比旧的好,这是错误的。你认为旧的再好也要换掉,那就叫喜新厌旧。一个人如果喜新厌旧,那这个人就没有指望了,迟早连自己的太太也要换掉。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一个人不知道常规,就开始乱变,最后结果只有一个字——凶。人一味乱变,变到最后,自己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这是多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对父母孝可以变吗?对朋友信可以变吗?这是不能变的,如果变了,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感就没有了,就产生了疏离感。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疏离感,就是人这样一点一点造成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原则:

  第一,权不离经。所有的变不能离开规矩。

  第二,权不损人。所有的变都不可以损害别人的权益。

  第三,权不多用。偶尔用,大家没有意见,常常用,就表示你的规矩要改。一个人,如果变到连根本都变掉了,那是最可怕的。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易经》到底能不能占卜。这是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可以占卜的书,我们要面对这个问题,躲来躲去不是办法。所以我们下面就要谈一谈:为什么孔子说“不占”?

TOP

第43节:第七集 善易不卜(1)


  第七集 善易不卜

  《易经》的四大功能,就是象、数、理、占。什么是象呢?天文、地理都是象。而《易经》中的数,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定数,它是活的。理又是什么意思呢?理就是推理,它跟科学最接近。那么,占卜是不是一种迷信呢?

  曾仕强教授指出,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迷信。自古以来,《易经》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占卜的书,但是占卜对未来的预测为什么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理解占卜的作用呢?

  《易经》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

  第一个功能是象。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看象,是有道理的,因为天文、地理都是象,天文是天的象,地理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同样,人有人相,这个相是假不了的。因为人的相是由心来决定的,心决定相的转换,叫做相随心转。心转了,人的相就跟着心变了,所以人的相貌是时时刻刻在变的。不要以为自己的舌头伸出来就一定很直很正,你可以拿镜子对着自己,伸出舌头看看,能够伸得很直就不错了。很多人一伸出来,不是歪左边就是歪右边,这种舌头伸出来就歪的人,心已经不正了,他已经变了,要靠自己来调正,不可能靠医生。你要正正心,调一调。正心很重要,心一正,五官就都正了。由这些你就明白,看相不是迷信;不会看相的人乱讲,或者会看一点点的人,用它来骗财骗色,那才叫迷信。这个观念大家要搞清楚。

  第二个功能是数。《易经》的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如果说一切有定数,大多数人听了会很反感,会说这是宿命论,其实错了。定数是指最后的结果。比如,考试最后只得60分,那这个60就是定数,老师给的成绩定了就是定数,谁也不能改。所以定数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怎么会定呢?任何过程都是变化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加加减减,总成绩及格了,这是最后的定数,不及格也是最后的定数。所以说,定数是讲最后,不是讲过程。

  第三个功能是理。《易经》的理是推理,其实它跟科学最接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因为那个“理”是固定的,所以照着理去做事的结果也应该是固定的,这没什么神奇,而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形势到这里,结果就一定是这样的;顺着道理去走,最后就是这样子。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

  第四个功能是占卜。《易经》里面有很多吉、凶,那就是占卜的用语,你可能占出来是“吉”,也可能占出来是“凶”。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易经》主张命定论,其实他们都错了。《易经》不主张命定论,它里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是可以变动的。会占卜的人不会铁口直断,凡是铁口直断的都是不太会占卜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就喜欢那种铁口直断的人。因为占卜时搞得神神秘秘的,然后铁口直断地说结果就是这样,就可以收钱了。但是你按照《易经》的道理讲,如果这样做结果会是吉,如果那样做结果会是凶,大家就认为你不过是讲道理而已,谁还肯交钱呢?这就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