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所以重人命,俟时而动,故参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湛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奏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后南阳太守杜诗上疏荐湛曰:“臣闻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宁,是故《诗》称'济济',《书》曰'良哉'。臣诗窃见故大司徒阳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前在河内朝歌及居平原,吏人畏爱,则而象之。遭时反复,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陛下深知其能,显以宰相之重,众贤百姓,仰望德义。微过斥退,久不复用,有识所惜,儒士痛心,臣窃伤之。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智略谋虑,朝之渊薮。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古者选擢诸侯以为公卿,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臣诗愚戆,不足以知宰相之才,窃怀区区,敢不自竭。臣前为侍御史,上封事,言湛公廉爱下,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尤宜近侍,纳言左右,旧制九州五尚书,令一郡二人,可以湛代。颇为执事所非。但臣诗蒙恩深渥,所言诚有益于国,虽死无恨,故复越职触冒以闻。”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二子:隆、翕。

  伏湛(生卒年不详),宁惠公,汉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诏出仕。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株连,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劫难。

  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镇、城阳村皆因位于古不其城之阳而得名。

不其县始末

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主张,摒弃分封旧统,实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四十多郡,在古都即墨(现平度地)设胶东郡,并置不其县。这是不其建县之始。
  其时,不其县东北与皋虞县(故城在今即墨温泉镇东皋虞村)相接,西北与壮武县(故城在即墨市蓝村镇古城村)毗邻,县东、南、西南三面环海,大致包括了今青岛市内四区、崂山区、城阳区及即墨市南部。不其县域气候环境宜人,地理环境优越。东依苍翠的不其山(秦汉时崂山称不其山,现海拔1133米)、铁骑山(海拔328.8米),此外还有海拔300米以下的石城山、凤凰山、红石崖、王乔崮、老君山、瓦屋山、山色峪山等,山林资源丰富,可以狩猎、放牧;海域潮涨潮落,岛礁星罗棋布,滩涂延绵不绝,有着取之不绝的渔盐之利;万顷良田变幻着春天的翠绿和夏秋的金黄,蕴藏着稻粱菽稷的丰收;发源于芝罘(今烟台)阜山的大沽河、发源于不其山(今崂山)的白沙河和墨水河、发源于马山等地的洪江河和桃源河,还有小水河、山色峪河、纸房河在县域蜿蜒,静静的流过,滋润着不其大地……
  不其是座土城,俗称里罗城。城墙高约4米,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0.56平方公里,城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面积虽然不大,但可称蔚为壮观。
  不其有着绵长的历史渊源,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史料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末期,在不其山周围生活着勤劳勇敢的“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不其山以两族得名;在这一带以至更远,居住着发音为“不其”、“不夜”、“不而”的部族,其地以不其而名之;早在三代,山东半岛为莱夷人聚居之地,其中已其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不其成名也许可以追溯到已其朱族。
  汉朝,不其县属琅琊,经济有长足发展。由于齐地“东有琅琊、即墨(今平度)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故汉高祖规定:“非王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汉武帝亦高度评价说:“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天下膏腴莫盛于齐者也。”汉武帝曾按制巡幸山海河川,同时作实地考察,以对朝鲜用兵。他曾先后八次巡幸齐地,所谓“幸琅琊”、“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其中,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四月,汉武帝巡幸琅琊郡,曾从琅琊县到不其县。皇帝巡幸非同小可,此前,不其县即将不其县衙东迁,在原址大兴土木,改建为武帝驻跸行宫。汉武帝到不其后,游山玩水,考察地情民情,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9所,并建明堂,据说活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见,汉廷对不其县的重视和关注。
  汉高祖的后继者遵循其“非王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的圣旨,数度封侯不其,也确为王亲或亲信大臣。
  吕雉七年(公元前181年),太后吕雉封宗亲吕种为不其侯。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析不其县地(今即墨留村镇舞旗埠村),封大司空何武为泛乡侯,食邑千户。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何武因不顺附王莽弄权,冤狱而死。其子何况嗣为泛乡侯。至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废泛乡侯,除泛乡侯国。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析建不其侯国,光武帝封原大司徒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600户,传八世。直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擅权,灭伏氏满门,废除了不其侯国。
  此后,战乱频仍,兵火相连,不其“城头变幻大王旗”。
  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置长广郡,辖不其、长广、挺三个县,治所设在不其城。
  南北朝刘宋时仍置不其县,为长广郡治,属青州。刘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辅国将军刘怀珍派部下率骑兵袭击不其城,城破,驱刘宋前废帝所委太守而代之。第二年,北魏发兵围攻青州。刘宋析青州以东之地置东青州,以不其县为州署,委任沈文静为刺史,统师高密、北海、昌平、长广、东莱五郡军事,从海上增援青州,被北魏军阻未果,乃退守不其城。同年,兵败城破,不其县归属北魏。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不其县隶属光州长广郡。北齐朝,由于频繁战乱,秦时所建的不其城廓,汉时所建的行宫,均被摧毁。不其灾难深重,百姓流徙,田园荒芜,到处是一片惨败没落的景象。清朝张文润曾作《不其怀古》一诗,诗云:
  宫罗散兮野草肥,宫垣没兮野风透,
  宫缤去兮野鸟鸣,宫基平兮野兽走。
  读来令人扼腕,岂是一个“野”字了得。北齐宣文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不其县废除,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至此,不其县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置,至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除,经历了777年的漫长岁月。有过辉煌,有过荣耀,经历过兵祸,经历过灾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沉甸甸的一页。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也许因追寻秦始皇事迹,曾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不其县,但当年便废除了,将其并入即墨县,又将即墨县治(今平度地)向东南靠海方向移置80里于原不其县域内(今即墨老城区)。

[/td]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