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六章 军民“共建”

第一节 军民“共建”和民兵“带建”


  军民“共建”活 1981年初,青岛警备区以灵山岛作为军民“共建”试验点。3月22日,青岛警备区和胶南县委共同参加了某守备团与灵山岛公社联合召开的“共建文明岛誓师大会“。为搞好灵山岛军民”共建“,青岛警备区拨款2万元。
  1982~1986年,驻青部队领导机关单独或与青岛市人民Gov联合,多次召开“军民共建初级阶段精神文明”会议,总结交流“共建”经验,安排“共建”活动,表彰“共建”典型。
  1982~1985年,驻青人民解放军,组织机关、部队、院校,参加青岛市统一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突击月活动和为民服务活动。共出动干部战士68万人次、汽车7687台次,清扫街道1038条,挖污水渠道9042米,清运垃圾1.9万余吨,整厂容231个,粉刷墙2918平方米,绿化1560平方米;为群众义务理发7.5万余人,治病75万余人次,抢救群众2.4万余人,照顾烈军属五保户4877户,修理各种物品2.7万余件,赠书32万余册,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8万余人。342个学雷锋小组做好事1440件。
  为建设文明村尽力尽心 驻崂山陆军某部,1982年春与崂山县城阳镇西城汇村结成军民“共建”对子,至1986年帮助西城汇村脱贫致富,建成文明村。
  西城汇村原来生产比较落后,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部队政治委员苏进宝和村党支部书记辛奉桥,共同研究制订发展生产致富规划。西城汇村靠近青岛市区,历史上烧窑业比较兴旺,砖、瓦市场上急需,便组织发展烧窑业。在老窑工辛凤刚的带动下,全村建起大、中、小窑场22座,从事烧窑业700余户。烧窑业促进了运输业,全村购置汽车、拖拉机89台。开办商店18个,饭店3个,养鸡场1个,果园1个。办起幼儿园和敬老院。至1986年,年人均收入达1400元。
  1982年,部队帮助村里办起普法学习班,设立法律咨询点,普法教育提高了村民遵纪守法观念。村民田大娘3个儿子都不愿赡养老人,普法教育后都争着往自家领,1985年都被评为五好家庭。这一年,全村共评出好媳妇203人,好公婆192人,好邻居280户。
  是年,部队又帮助村民兵连办起“民兵青年之家”,赠书1000余册,建起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看报和书评、影评等活动。办起农民业校,开设卫生、农科、汽车驾驶维修、无线电修理、摄影、书画6个班。部队派出12名各类专业技术骨干担任教员,至1986年,已培训5批662人。农科学员辛泽红,利用学到的知识,自制二氧化碳充进大棚,使黄瓜增产30%,亩单产2万斤。1986年,部队帮助村办起企业管理学校,培养经营管理人员102人。
  为活跃全村文体生活,部队抽调体育骨干,帮助村组织起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武术队,赠送了篮球、排球、单双杠和木马等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1985年,村篮球队参加崂山县篮球比赛,荣获第一名。部队还抽调文艺骨干,帮助村建立4个演唱组,1个管弦乐队,赠送了圆号、长号、萨克斯管、手风琴等,开展文艺活动。1986年春节,青岛电视台播放了西城汇村乐队演奏的节目。
  西城汇村,富了不忘国家。1984年秋,青岛地区严重干旱,蔬菜普遍欠收。西城汇村40万斤大白菜,没到市场上卖高价(3角1斤),全部以2分1斤的平价卖给国家。为让服兵役的战士安心服役,在部队建功立业,村里给每户军属每年补助优待金800元。给在部队立一等功的战士奖励1000元;立二等功的奖励800元;立三等功的与考上军校的奖励500元;获嘉奖与评上优秀党、团员的奖励300元。全村25名服役战士,先后有21人在部队立功受奖。1986年8月,共建部队出席了全国文明村镇会议,在会上介绍了军民“共建”的经验。
  做盲童的贴心人 海军北海舰队105舰,从1975年10月起与青岛市盲童学校建立联系,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1982年以来又开展了军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15年来,105舰官兵到学校做好事从未间断。官兵们把盲童看成亲弟妹,盲童把官兵当成亲兄长。每逢团日、星期天,官兵自动组织起来为盲童理发、换洗衣服、拆洗被褥。盲童赵新义尿床,褥垫烂了,被絮板结,战士石雷缝被时针插不进,手指被针扎出血也不吭一声。盲童欧阳福的胶鞋里,积了一层臭味难闻的污垢,战士黄勇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再把鞋刷洗干净。为让盲童在精神上得到欢乐,105舰官兵专门为盲校放映电影,组织盲童逛公园、游海滨,让盲童听听电影和大海、公园的声音。
  官兵们针对一些盲童因失明而伤心失望的情绪,配合学校对盲童进行人生观教育,用革命理想启迪他们幼小的心灵。盲童阎立新自幼聪明伶俐,上学时是“三好”学生,后因病双目失明,十分悲观。官兵经常和他谈心,给他讲苏联保尔的故事,激发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阎立新终于鼓起了勇气,发奋学习,成了盲童学校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选为班干部,并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盲生岳玲,12岁时因误诊造成双目失明,入校后情绪消沉,终日闷闷不乐。官兵主动接近她,给她讲理想和人生,帮她熟悉生活,教她唱歌讲故事,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从此,岳玲刻苦学习病理、解剖、经络、针灸、推拿等医学书籍,认真揣度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按摩技术,成为一名好按摩员,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105舰官兵,把为盲童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每次放寒假,官兵便帮助盲童收拾行李,将他们一一送上回家的车;开学时,再一一从车站接回学校。1982年105舰去大连维修期间,舰领导专程来盲童学校了解情况,并3次派辅导员到校组织活动,官兵们给盲童写了40多封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盲童们把105舰官兵看成是大海派来的光明使者,在心底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05舰和青岛市盲校在军民共建活动中,多次被青岛市和山东省评为共建文明单位。1982年8月1日,105舰被海军树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1983年1月,中央军委为105舰荣记集体一等功。
  民兵“带建”活动 1982年3月,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发动全市民兵带头参加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至1988年3月,全市共有民兵学雷锋小组16747个,照顾烈军属1083户,为群众义务修理农具、家电等11.6万余件;义务助耕队6436个,为7536户烈军属和五保户义务耕种土地34994亩;民兵突击队485个,整修道路474条,清扫道路2026条,清除卫生死角1873处,清运垃圾519吨,挖污水沟渠6万余米,植树559万余棵,建民兵林553亩。在民兵带建活动中,胶南县和台东区人民武装部于1988年3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省Gov、省军区授予“民兵带建先进单位”。基干民兵辛宗山、刘福忠、严力宾为保护(抢救)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英勇献身。
  崂山红岛乡沟角村民兵连,1982年在开展“带建”活动中,实行连包村、干部包民兵、民兵包家庭、学雷锋小组包烈军属和五保户的办法,推动了文明村建设。全村被评为“五好家庭”的农户都是民兵家庭。沟角村被评为山东省的文明村。
  青岛印染厂机修车间基干民兵连在“带建”活动中,用义务劳动所得的700元奖金购买了图书、文体用品。自己动手利用废木箱做了30套桌凳和乒乓球台、书橱;建起了羽毛球场;办起“民兵青年之家”等活动场所。仅1982~1983年,民兵带头做好事就达2000余件。
  青岛市邮电局长话科民兵连,1981年建起30多平方米的“民兵、青年、职工之家”,坚持每月上一堂政治课,经常组织文体比赛。同时,还开展“断线电话再接通”活动。仅1983年便为地址不详、受话人不在、要话人语音不清的电话接通2000余次。1983年沈阳市发生“卓长仁劫机事件”时,话务员仅用2分钟即接通该市转要上海虹桥机场的电话,荣立集体三等功。
  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青岛汽车站民兵连,发动民兵建起“民兵青年之家”,坚持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初级阶段)教育。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目标同爱站、爱旅客、建设新客站联系在一起,做好服务工作。仅1984年6月就有34部车的37名驾驶员和39名乘务员受到乘客表扬。民兵连还组织民兵坚持执勤巡逻,协助公安机关破案7起,捉拿各类罪犯13人。学雷锋小组做好事63件。汽车站被山东省命名为文明单位。
  胶南县泊儿镇山后村民兵连35名基干民兵,1988年集资为村里购买发电机,在村的主要街道上安装路灯,解决夜间照明难题。用拖拉机义务为困难户运粮、运肥90车次,耕地95亩。
  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979年2月26日,青岛水产局养殖二场海上作业用的12只舢舨被7级大风卷出停泊场。执勤民兵排长孙洪志、班长孙成武,立即带领15名民兵冒着摄氏零下7度的严寒,跳进刺骨的海水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拼搏,保住了舢舨并抢救出贻贝2.5万斤、浮漂400多个。
  1980年3月17日晚6时,青岛房产局基干民兵班长辛宗山,在通山路口遇见3名歹徒围截一名女青年。辛宗山与歹徒英勇搏斗,肝部被刺3刀,倒在血泊中。女青年得救了,辛宗山英勇牺牲。山东省人民Gov、山东省军区追认辛宗山为革命烈士,授予“雷锋式的好民兵”荣誉称号。
  1981年6月21日,即墨县丰城公社南颜村基干民兵孙玉先在海上捕鱼时,突见激流中有人头隐现,他急潜过去,将5名溺水妇女全部救上船。他曾先后从海里救活14人。山东省人民Gov、山东省军区给他记一等功。
  1983年12月5日,青岛火柴厂突然起火,17名工人被围困在毒瓦斯屋内。厂武装部长韩立成立即组织30名民兵进行抢救。复员军人王义胜4次冲入火海,抢救出4名工人。民兵班长刘福忠在抢救中英勇献身,被山东省人民Gov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6年7月12日,胶南县玻璃厂基干民兵王团元,中午赶海时,发现6名赶海妇女因涨潮困入海中。王团元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激流,将被困的妇女全部救出来。山东省人民Gov、山东省军区授予王团元“山东民兵模范”荣誉称号。1989年11月,国防部授予王团元“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87~1990年,黄岛区薛家岛镇民兵营海上基干民兵排长徐崇文,带领全排民兵在海上作业,先后抢救遇险渔船8只,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抢救出落水渔民24人。青岛警备区给徐崇文记二等功。
  1989年11月18日,青岛远洋公司“武胜海”轮在香港合兴船厂维修时,因厂方工人不慎将焊渣掉入船舱物料间,引起大火。船员、基干民兵、Our Party员严力宾,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冲进火舱,同烈火搏斗,以身殉职。山东省人民Gov、山东省军区授予严力宾“雷锋式的好民兵”荣誉称号。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六章 军民“共建”

第二节 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多种渠道培训 1977—1982年,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初级阶段。各部队都在探索路子,采用多种方法培训。把即将退役的老战士送到训练队、修理所和附属工厂、家属工厂去培训,使每人学会一门专业技术。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借助专业分队力量组织老战士学习电工、摄影、汽车维修等技术。与驻地学校、车队、工厂挂钩,把干部、战士送去代训。青岛市财政学校为“共建”部队培养了60名财会毕业生。青岛第六中学为部队开办文化补习班,3年中有14人取得高中毕业证书,7人考入军校,16人考上业余大学,8人成为文艺、美术、音乐骨干,13人成为微机操作骨干。青岛市公交公司六路车队为军队培养了58名汽车修理工。金口路街道办事处、青岛市自行车零件厂、青岛市公交公司四场、市北区干部学校等单位,都为“共建”部队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青岛市武警支队通过地方培训驾驶、照相、烹饪、木工、养殖、裁缝等专业技术人员554人。请地方教师到部队授课传艺。驻崂山陆军某部请地方教师为退役老战士讲课、培训拖拉机驾驶员38名。
  建立育才基地 1982年以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逐步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实行军地两用人才一体化训练,相继建立起育才基地和育才学校。1982年,驻即墨陆军某部与山东农科院、青岛市和崂山县挂钩,投资3万元,建起5处育才基地,3年培训战士2500人,均获技术等级和专业结业证书,其中350人获中专和中专单科结业证书。1986年又开办12个专业班,培训303人。1984年青岛警备区总结的“把民用技术训练纳入教育训练轨道”的经验,在济南军区召开的“教育训练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获二等奖。1986年,青岛警备区投资14万元,调整大型装备63件,腾出营房8处,建起育才基地14个。开设17种专业,34个班,参训976人,达应训人数的91.4%。经军地联合考核,合格者达95.7%,有932人获得结业证书。青岛警备区某守备团建立起比较正规的育才学校,调配较好的教员,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民用技术训练暂行规定,编写训练纲目,配备教学用具,进行正规化训练。
  开展军民共育 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得到地方Gov的大力支持,许多单位把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纳入成人教育计划。青岛市有17个局、公司、学校和工厂与青岛警备区所属部队建立共育关系。向警备区选派教员34名,提供教室11处、实习场5处,教材900余册。由地方帮助北海舰队办各类育才学习班1120个,培训各类人才3.8万余名。北海舰队为地方办技术培训班122个,培训职工3400余人。市北区先后为部队建立4所共育学校,开设30多个专业班,有8000多人获得大专、中专和高中毕业证书。
  提倡自学成才 驻青部队广大干部战士为把自己培养成“即能打仗又能搞初级阶段建设”的两用人才,除参加部队有计划的培训外,很多人坚持刻苦自学,走自学成才之路。驻即墨陆军某部军医谢富泰,从1980年开始研究治疗三叉神经痛疑难症,创造出结扎面肌加神经支挂线治疗的新方法,至1984年底,已给450名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治愈率达98.73%。谢富泰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4年出席了济南军区党代会,并被选为青岛市人民代表。驻即墨陆军某部战士李兆忠,研究培育蘑菇技术,做出显著成绩,被山东省农科院聘请为专门研究人员。

TOP

第五篇 拥政爱民
第七章 参加“社教”和“三支两军”



  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抽调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初级阶段教育运动的指示。自1964年9月至1966年8月,驻青陆、海、空军机关、部队、院校,先后抽调1794名干部,分成两批,由部队首长亲自带领,统一编入山东省“社教”工作团,在地方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分别参加了1市(青岛市)、9县(崂山、即墨、莱西、平度、胶县、胶南、诸城、海阳、乳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和农村社队的“社教”运动。这次运动,对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指导思想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以致在运动中伤害了一些干部。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通知”要求“批判混进党里、Gov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1967年初,,以上海“一月风暴”为起点,“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夺权阶段”,地方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无产阶级专政机关失去或几乎失去作用,一时武斗成风,工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交通严重堵塞。在这严重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于1月23日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3月19日,中央军委又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遵此,自1967年1月至1973年6月,驻青陆、海、空军部队和青岛市人民武装部等,先后派出干部战士30306名,对2市(青岛、烟台)、4地区(烟台、昌潍、聊城、徐州)、15个县和青岛铁路分局、胜利油田等,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73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1972]32号文件和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军区“三支两军”工作座谈会精神,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部队和人员,相继撤回,解除任务。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是必要的,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给地方和部队本身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驻青部队和地方都做了大量工作,妥善地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消除了隔阂,增强了团结,使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特别是自1981年以来,通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人民军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