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靠墨水河、南连城阳村、东穿308国道、西邻胶济铁路的城子村,因“城子遗址”、“不其城”而闻名,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村庄,号称“青岛北城区历史沉淀宝库”。
城子村的村名来源有三,一说是当年乡民进城打官司写呈子(起诉书)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化为“城子”。二说是,当年“不其城”的四角设有角楼,角楼下的小地名叫小城子,至今仍有东小城子(在高家壕处)、西小城子(在兴阳路西端)、北小城子的说法;城子村因为建村在北小城子的位置上,故取名“城子”。前两种说法来自《不其絮语》一书。第三种说法则是据村碑、村族谱称:“明永乐初年(1403-1425年),王氏从青州药王沟迁古不其城内,建村城子疃,后简化成现名城子村。”城子村主要有王、高、毕、纪、刘等姓氏。据考古,大约四五千年前,包括城子村的城阳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大海环抱南面、西面、东依崂山。东夷原始居民的一支选择了不其山(今铁骑山)以西的白沙河和墨水河流域,定居生活繁衍。他们就是现在青岛城阳最早的原始居民。
“城子遗址”,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的高台地上,这里还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因地势较高村民称之“东城顶”。遗址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了各种石器,还有部分骨器、陶器,属龙山文化遗址,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和胶东地区人类文明摇篮之一,也是青岛历史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重要区域。
“不其古城”建于公元前221年,属秦朝36郡的琅琊郡,县治设在城阳村北,即城子村东附近,《汉书·地理志》载:“不其县,秦建,属琅琊郡”,《太平寰宇记》载:“不其古城周约十余里”。隋朝596年不其县废弃并入即墨县。至此,不其城存续了817年。《莱州府志》、《即墨县志》载:“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直到1956年,城墙及古建筑遗址尚清晰可辨。现今,城子村仍用“城里”、“城北”、“东城顶”、“西城下”等作为区划地域名称。据说,20世纪30年代,“东城顶”尚有残存城墙一段,残高约一米。据《不其絮语》和《城子村志》所述,不其古城在秦朝时俗称“里罗城”,大约在今城子村、城阳村一带,为夯土板建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0.56平方公里,城较小,墙高约4米),开四门,内设县署。公元前93年,汉武帝巡不其时将县署改建行宫。《不其絮语》又载,西汉扩建不其为“外罗城”,内夯土板筑墙,外包灰色大砖,城墙高6米,顶宽4米,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达到了2.5平方公里,周长近5公里。城内街衢纵横,有7条宽5米的主干道广通巷陌;古城布局划分五区:内城区的里罗城为官署区,外城中部为商业区,东南是作坊区,西南为库房区,北部是居民区,城内建有地下排水管道与护城河相通。不其城从此进入历史繁荣阶段。
明清以来,古不其城旧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称“城阳”,属即墨县里仁乡城阳社,辖城阳、城子、寺西等村。城子村周围分布有汉墓群,村民们俗称“冢子”。如,村北的青州牧“房凤墓”;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梁王坟”,民间曾流传有“打开梁王坟,山东六府不受贫”之说;另据《城子村志》记载,村后墨水河南岸1964年前曾有高6至10米的“伏湛墓”。
“不其城”曾与历史上重要人物相联系。西汉武帝刘彻四次巡琅琊,大兴土木,曾在“不其城”内建行宫。伏湛,由山东平原太守晋升为东汉代理宰相,东汉光武帝刘秀数次出征,命其留守京都洛阳,拜其为大司徒,总领朝政。公元30年,东汉在不其县建成不其侯国,不其县成了不其侯国都城,伏湛任不其侯,食邑3600户。天生丽质的伏寿,是汉献帝刘协的 “伏皇后”,也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后,她是伏湛五世孙、辅国将军伏完之女,出自不其城。她曾风光一时,后因密除曹操一事泄露,可惜最后落得个被曹操满门抄斩的命运。东汉182年,不其县曾出了位百姓拥戴的“不其县令”,名叫童恢。他是一位清廉、善治、怜民的县官。《后汉书·童恢》称他:“执法廉平”,“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邻近各县的流亡者,多迁来不其县定居。《崂山县志·童恢》盛赞他:“县衙小吏或百姓有过错者,晓以理义;克尽职守或为百姓做好事者,则赐酒肴勉励之”。民间还广泛流传童恢的故事,如“童大人驯虎”、“火烧北门”、“妙方治贪”等。
城子村家庙祠堂有7处:翠涣堂、松柏堂(王氏老三支祠堂)、翠柏堂和追远堂(王氏小三支祠堂)、和敬堂、永敬堂、和义斋(这三处堂均为王氏四支祠堂),其中王氏家庙中的一座迄今犹在。翠涣堂,位于村中间偏东,是城子村规模最大的王氏家庙,村民叫它“城子村老祖庙”,由旧房、大门楼、正房、厢房等组成,过年的时候王氏皆聚于此祭祖拜堂。王氏族人王保田考取进士,回村祭祖,在王氏祠堂前立族杆,并题“翠涣堂”匾额。
另外,村中间有关帝庙,有屋三间,村民常去烧香膜拜,院内有株一人围抱的松柏树;村西头有土地庙;还有文昌阁,里面供奉一尊一米多高的泥塑神,村民称之为“文昌老爷”。
村后街西头曾有一棵数百岁的大槐树,是古老的城子村的象征。老槐树底部有一个大树洞(约2.5米高),村里小孩常躲进去捉迷藏。据村老人讲,树洞可容纳两三个小孩藏身。五六月份时满树槐花飘香,村民们常在老槐树下或依偎或乘凉或谈天。1946年,国民党驻军该村,起灶做饭将老槐树砍伐掉当柴火烧了。石桥庙,原名大通宫,曾名玉皇阁,位于城子村北的墨水河西岸。相传由唐代袁天罡与李淳风选址而建。明代万历版《莱州府志》称石桥庙是当时即墨南乡的著名景观之一。今天修复一新的石桥庙,是城阳区乃至青岛北城区构筑堂皇、规模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群,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42亩,建筑面积2279平方米。石桥庙旁是青霄宫,村民们称“老母庙”,庙的结构及格式与石桥庙略同,但另有东西钟鼓楼和山门等。
石桥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三月初三日、十月二十五日举办,三次共五天,前来赶庙会的人多为祈求神灵降福消灾,剩下的就是商贩买卖了,北方皮货、南方广货、江浙竹器,无所不有。石桥庙会已有一百十多年的历史。
老母庙会,1940年开办,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日以“灵山老母”为中心的迎神赛会活动———“香会”尤其壮观。石桥周围村庄组成同乐会,抬着扎制的花轿,内置老母神像,走街穿市,接受众人香火祭祀,还扎台唱戏三天。庙会上出售木轮车、洋布、炉火烧、豆饼、博山瓷器、胶州毡鞋、潍县黄烟、崂山药材、口北(张家口以北)牲畜等等。
城子村有两条河流。一条叫爱民河,位于村后,村民俗称“后沟”,因1964年解放军战士救落水农民光荣牺牲而得名爱民河,现属排水内河。一条为墨水河,发源崂山三标山,东西流向,流经崂山、即墨、城阳注入胶州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水河清澈碧透,鱼虾相嬉,是水鸟栖息觅食的天堂,但自80年代后逐步受到工业污染。墨水河从村北流过,是季节河,中、下游段经常发生涝灾。据《即墨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除夕大雨,河水溢出,街衢汪洋。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大雨。”1930年、1939年、1953年、1956年、1964年、1975年、1985年,城子村都发过重大水灾。1977年,村里的田地全部被淹。1956年9月5日连续暴雨数天,造成城子村历史最大的一次水灾,据村老人王京芳、王康极所见,洪水使墨水河在城子村西端形成一片汪洋,村西头几条胡同积水二尺多,部分地方积水能达到齐腰深,数间房屋倒塌。
石桥,位于城子村北石桥庙前墨水河上,是青岛古驿道。《城子村志》记载:“石桥,据传西汉时不其为县制,属琅琊郡,有驿道经过墨水河,河上已建有桥梁。至唐又建为石桥,名曰华桥。明代,道人李季重建。李季为建此桥,去南方数载,化缘集资,并招人工于马山凿世石,用滚木滚来,筑成此桥,因年代久远,桥被淤塞,桥面毁坏,1943年重修。”石桥长55.8米、高2.2米,桥底宽3.3米,桥面宽2.5米,有24孔(孔宽、高各1.5米)作为排水或泄洪孔,底基用乱石铺筑,上有 25块大石(每块长约 4米,宽、厚各80厘米)横排做托梁,其上又加两层料石构成桥墩,每孔上用5根凿平花岗岩(每根长约2米,宽、厚各50厘米)并排做路面,两边又各架一稍于高路面的条石以保安全。桥面条石与桥墩用钢钩咬定。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未被冲垮。石桥是青岛最古老的石桥,远近闻名,以前全国南来北往的客人从陆路进青岛多经这条古桥,它也是即墨、城阳通往胶州乃至更远地方的必经之桥,它还是古马车道、漫水桥、泄洪桥。
城子村村民逢三、八就去城子村南赶老城阳集。据明万历版《莱州府志》记载,城阳集为即墨县13处重要乡集之一,解放前座商、行商兼有。城阳集上有说大鼓书的,说的是 “刘公案”、“响马传”、“回龙传”、“金鞭记”等;还有玩杂耍的和唱大戏的。集上主要卖布匹、蔬菜、老家具、烧饼、烧肉、日用生活杂品等,集市街上还有黄酒馆、当铺、钱庄、客栈、货栈、货铺、油坊……据城子村老人王拴极讲,老集一带有振华烧锅铺、洋火公司(胶东增益火柴有限公司)、韩家扎纸铺、鸿知和涵生诊所、亚光医院……城子村老人还曾在城阳集南北街和东西街见到过矗立的高大牌坊,牌坊高约五六米,宽约六七米,为白色石筑。
老城阳集今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城子村东南的城阳露天广场大型集市,商品琳琅,再加上连为一片的城阳集批发市场,形成方圆达数里的“青岛北城区大集”,其中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就是青岛地区第一大农贸市场,交易规模之大,交易额之多,使其1991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五大农贸市场,这也是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水产品、副食品供应基地。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村庄,城子村的风俗就像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彩。
城子村娶亲迎媳妇的形式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据94岁的村老人王衍俊讲,旧时代,他是由其父母包办婚姻的,当地俗称“娃娃亲”。那时,他定亲需要给女方家送“定亲聘礼”,聘礼多为铜子钱、大小铜元、银元、票子之类。22岁结婚时,新郎王衍俊坐上四人抬的一乘红色花轿,随同另一乘空轿“清官轿”,由吹鼓手在前面开道,去往七里之外的海西村女方家迎娶新娘。到了女方家,女方家宴罢新郎,新娘坐上花轿,新郎换乘“清官轿”(“清官轿”,一般为绿色,配有秸秆扎花架绸花),并有四名“送客”相随,一起回男方家。到了男方家,新郎新娘按男前女后的顺序踏着红毡入门庭。喜主在天井(院)中间设放方桌香案,上面摆着16个大馍馍,每个馍约2公斤重,上面印盖红色 “双喜”大字,还摆着两枝蜡烛、三个酒盅和一壶酒。由新郎长辈主持新人拜天地,当地叫“三拜九叩”(即,对天地一拜之后还要三叩首,这样连续三次)。新郎家的天井(院)门和进屋门的门槛要各摆放一个马鞍,专供新郎新娘跨入,此举传说是为图个吉利。另外,洞房土坑前还放着“搓背石”,新郎新娘必须先踏上此石才能上炕。王衍俊还记得那时闹洞房的形式之一,是本村男男女女一大群人到。洞房专门来看裹足缠脚的新娘的那双小绣花鞋,他们脱下她那双绣花鞋仔细端量,绣花鞋是用红布做的软底鞋,还镶嵌着清朝的小铜钱(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小铜钱,寓意家财万贯。
城子村58岁的王春极,在20世纪70年代结婚时,是骑着自行车,由另一位男傧相骑着自行车伴随,去城阳村迎娶新娘的。到如今,村里年轻人结婚的方式都变了,迎娶新娘用的交通工具大多改成了小轿车,还要拍浪漫婚纱照等。
据《城子村志》描述和村里78岁老人王康吉回忆,村里至今保留“二月二”和“七月七”过节的风俗习惯,“二月二,炒糖豆,大人孩子一炕头”,“二月二,摊煎饼,大人孩子一天井”。旧时,农家一般于黎明时,用草木灰在自家院内、大门口、胡同、场园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画十字,囤外画梯子,再撒放些豆、谷、麦粒,寓“粮食高大满园”之意。“七月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村民普遍磕“饽花”(把甜面团放在各种形状的木模里,磕出后制成各式花样的小面饼),“饽花”有小鸡、小猴、小篓、金鱼、荷花、元宝等形状。将这些做好的饽花用线串联成“串花”,小孩戴在胸前十分好看。遇上晴朗夜晚,老人们一边乘凉一边对着星空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青年妇女也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凑在一起过“七巧会”。
城子村的民居通常为一院落,有北屋(正屋)三四间,有的还带东西厢房。村西迄今保留着大片黑瓦黑砖的老屋。
据《城子村志》记载,城子村部分居住区地名来源如下来:“后城”,位于村东北部,地处古不其城城后而得名;“后街”,地处村西后部,大街位于其后,称为后街;“前街”,在后街前而得名;“东南坝”,在村东南,因地势而得名;“大门里”,位于后街中部,因旧时有临街大门楼得名;“西南瓦屋”,位于村西,旧时因那里有部分民房上盖有平瓦,故有此名。
城子村流传的歌谣、农谚、歇后语、方言土语等一系列俗语,其中有些在青岛其它地区也能听到。在城子村流传的民谣有:“女曼儿,女曼儿,你别愁,打开青岛住洋楼。汽炉子,烧猪肉,锅里蒸着白馒头。小白菜,地里黄,三岁两岁没有娘。说了个后娘三年整,生了弟弟比我强。弟弟吃米我喝汤,弟弟上学我放羊”等等。
城子村民间流传着许多气象农谚。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重阳无雨一冬晴,立春落雨至清明”、“东虹雾露西虹雨,南虹发河水,北虹淹萝卜”、“早晨雾露,中午晒破葫芦”、“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立夏立不住,刮到麦子熟”、“瓦块云,晒死人”、“西北黄橙橙,必定刮大风”、“南风不受北风的气”、“北风姓宿,黑天就住,南风姓马,越黑越刮”等等。
还有一些流传的农谚颇为生动朴实。如,“豆豆豆,四、五、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头伏萝卜末伏白菜”、“春分春分,小麦起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旱瓜涝枣”、“豆子开花,墒沟摸虾”、“冻了花大把抓,冻了杏光着腚”等。
城子村当地许多老人都还能背诵这样一些流传的歇后语:“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属大白菜的———心在里边”、“蒸的饼子———不用抢”(当地人称把饼子从铁锅上取下来为“抢”)、“海西(村)打虾子———越小的越精”(指用网捕虾,小虾一个个从网眼逃掉了,被视为精明)、“姓陈的跟着个卖枣的———趁早(陈枣)”、“苍蝇跟着个卖盐的———操些闲(咸)心”等。
城子村方言土语,不仅在当地流传,即墨、青岛市区一带也广为流传。如,“嗄杂子”(吝啬、小气)、“嗄古”(不舍得、小气)、“杂碎”(品质坏、无赖);在修饰“红、黄、黑、白”时说“通红、显黄、轰黑、挑白”,把“很苦、很甜、很酸、很辣”说成“白苦(或巴苦)、细甜、焦酸、死辣”;“母是距远”(很远)、“母是大”(很大)、“起你”(给你)、“摸有”(没有)、“摸以”(没做)、“麻脏盖儿”(时间很短)、“咯殃人”(烦人)、“隔应”(讨厌)、“欢气”(欢喜)、“赶急”(赶紧)、“赶子好”(好、巴不得)、“嗨嗨儿的”(很多)、“嗄拉”(绕过去、溜达)、“且夜”(前天)、“夜来”(昨天)、“头晌过晌儿”(上午、下午)、“年除日”(除夕)、“成天结”(整天)、“夹谷”(墙里角、夹旮儿)、“障子”(篱笆)、“部土”(尘土)、“脖罗盖儿”(膝盖)、“抽头”(抽屉)、“巴子”(冰雹)、“使人”(累人)、“撒泼地”(使劲地)、“剔登”(坏了);一些动词,“酣之”(用手拿着)、“补着”(抱着)、“扎固”(修理)、“查巴人”(胡弄人)、“倔人”(骂人)、“舔摸”(巴结),等等。
过去的城子村,远远望去,无边无际的滚滚麦浪,看不到尽头的碧绿菜地,袅袅的炊烟伴着鸡鸣狗吠,好一派田园风光。现在,城子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一幢幢的高楼大厦将逐渐替代低矮的平房。“城子村”这三个字中的“村”字也许总有一天会被城子村人舍弃,变成名副其实的“城子”,成为崛起的青岛北部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