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山东省有个单县,写起来是单双的“单”,但读作shàn,不读dān。青岛有以单县命名的单县路,有的外地人读成dān县路,是读错了。
单县路是陆续建成,又先后有变化的一条马路。
德占青岛以后,进行城市规划,台西镇一带原有的农民集中迁往台西镇以南的一块地皮上,俗称“挪庄”,以后叫第七平民院。日占青岛后,挪庄以北修了釜石町(后叫成武路),以南修了筑紫町(后叫筑县路,今南阳路)、浪速町(后叫阆中路,今西康路)和幸町,幸町就是现在的单县路。
德占时期,在火车站以南已有一段马路,但尚无路名,这里有李穆斯洋行,经营山东土产出口,建有加工车间(后曾作为青岛旅社),单县路通过原德华大学校舍与这条老街贯通。
“挪庄”是青岛居民人数最多的一个平民大院,有1078户,5000多人,如同一个小城市,街巷纵横,生人进入难以走出。除居民外还有许多小商店,成为城中之城。这个小城是平民之城。“穷苦之家,以甘薯(地瓜)为常食,即富厚之家,亦少肉类进厨。平日煮一餐饺子,视为莫大光荣,遍告邻里”。“大抵好吃大葱,以馒头夹一生葱,不需佐膳,即能下咽。”
20世纪30年代,刘迎州写过《过挪庄》一诗:
“青山西畔是挪庄,户牖绳枢土筑墙。
积雪寒添煤火活,和云春种菜根香。
播来卵纷寻邻伴,检到花生作嫁裳。
莫笑此间贫困甚,无风无雨过重阳。”
齐星五和了一首《过挪庄》:
“雁户戌村聚水边,含辛茹苦度年年。
灶寒火断尘生甑,屋陋茅稀席蔽天。
新政辛无人口税,蜗居差少地皮捐。
丁男日出谋家计,一辆煤车压两肩。”
20世纪30年代后期,“庄”里小湖被填平建起了平房,比以前更为拥挤。
1988年青岛市Gov将挪庄的改造列为当年全市十一件大事之一,旧房全部拆除,新建多层住宅楼16座,总建筑面积达到7.0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网点房3679平方米。这里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网点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居民小区。
日占青岛以后,青岛的学校分三类:一类是只招收中国学生的,一类是只招收日本学生的,还有一类中日学生兼收的。第三类以青岛学院为代表,建于馆陶路,下设实业学校、商业学校,商业学校在挪庄以南建了校舍,面积很大,把范县路南段都划入了学校之内,使范县路到单县路而止。与挪庄一样,校舍内有小湖,早期曾有三个,最大的一个水深达3米,曾叫“松石湖”,学生们办了一个刊物就叫《松石湖》。
青岛学院商业学校简称“青商”,学生一律穿着类似军装的制服,长裤没有口袋。冬天也无法将手插入口袋。学校管理是日本式的,学生要绝对服从,低年级的学生还要服从高年级的,学生挨打挨骂是常事。学生实行军训,每年举行一次“巷战”演习,双方学生袖带臂章,在老市区街道上以木枪演习“巷战”。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青商”毕业生曾几次来寻访母校。
抗战胜利后,原在抗日根据地的青岛市立中学迁入市区,与敌伪统治下的市立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市立中学,贵州路为初中部,“青商”旧址作为高中部。解放后改称山东省青岛一中,在东部建了教学楼,初中部于是迁来并在一处。由于校园面积很大、四周部分被建为铁路宿舍、教师宿舍和“教师之家”。
单县路东段的商检局后来迁到八大峡,青岛旅社改建为30层的外贸大厦。费县路上华联商厦南扩后,这一段单县路已不复存在,过去单县路通至郯城路,现在只到单县支路为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