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我的声音,会为伤感的人带来深深的安慰。(蔡琴)
我想,伤感应该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所以每当说起蔡琴的歌,我会想到这样两个场景:一个人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独自做着这样或那样的事,音响里若有若无地响着蔡琴的歌;或者在一间老上海气质的酒吧里,在有些喧嚷的背景里,一个歌女在台上悠悠地浅吟低唱,她仿佛已沉浸在自己的往事里,对眼前的来往纷扰视若无睹。
听蔡琴,有时是一个人的自怜。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出塞曲》)
出塞曲
大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歌手,喜欢一首歌,是因为从歌手的气质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从歌词中发现自己情感或思想的投射。
说实话,与以张楚为代表的小农化、个人化、诗歌化、隐喻化的歌手相比,蔡琴并不是我很喜欢的那类歌手。
与众不同的是,蔡琴有一副低回委婉优雅伤感的嗓子,给那些俯仰皆是通俗易懂的意象(花、月、梦、雨)渲染了一层旧旧的斑驳岁月。如果那些歌让另一个人换另一种调子来唱,最多也只是琼瑶阿姨的言情剧。
没有歌曲是我作的,没有词是我自己填的,我去感觉原作,然后我会创造感觉。(蔡琴)
在我看来,蔡琴的歌是另一种意义的民间小调——我说的“民间”不是曲风上的民间,而是气质上的民间——一种贴近大众的民间,或者说为大众抒情的民间(有趣的是,上世纪70年代蔡琴就是以民歌歌手身份开始涉足歌坛的)。
因为蔡琴具备的,不仅仅是一副深沉的嗓子,她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深沉的领悟和经历。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恰似你的温柔》)
恰似你的温柔
我一直感觉蔡琴是一个很不容易动情的人,或者说把情感藏得很深的人——她唱的那些歌似乎都与她无关,她只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和旁观者。
这就是所谓的“浓而不烈”、“哀而不伤”吧——或浓或哀隐在心底,或烈或伤脸上不见:我会在寒风中想念你/我会常在星夜里想念着你/你将不会看到我心中伤悲/我也不会让你看见满腮的泪。(《我不哭泣》)
在《恰似你的温柔》现场版,我心动于她的无语凝噎,并突然想,她吟唱的何尝不是她自己的悲喜。
或许,对一个人的理解,正是如此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的积累:哦,原来他也会这样或那样。
分分秒秒
[ 本帖最后由 扣肉 于 2009-3-3 21:1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