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祭海节缘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古镇田横的渔民们祖祖辈辈以渔为生。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由于生产作业能力有限,海难事件时有发生,渔民们便将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对海神的虔诚祈拜。在他们看来,要吃得饱,吃得好,非常需要海神来保佑,所以祭海就成了一件关乎生计的大事。

    田横祭海源于500多年前,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承载着渔民们对大海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preview2.jpg

    起初,祭海活动形式简单,没有固定日期,多是各家各户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定当地人传说中东海龙王或妈祖娘娘的生日,或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因此又称“上网”.每年此时,渔民们穿上新衣,把自家修葺一新的船只插满彩旗,一路鞭炮锣鼓地送入海水中系泊。送船下海时,为求得龙王保佑,渔民们有向海中抛撒食物的习俗。祭海的第二天便正式出海。在100多年前,田横祭海活动初成规模,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送船祭海活动。

    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党委、政府精心策划,以祭海节为突破口,打造田横祭海民俗文化品牌。活动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延长为3月18日前后的周末三天,活动范围也由周戈庄扩展到黄龙庄、羊山后等沿海渔村。在保存古朴的原始祭海仪式的同时,祭海节增添了祭海民俗摄影大赛、百年青岛·即墨古城老照片展览、开船仪式、民间艺术巡游、民间工艺品展示、民俗小吃、灯谜竞猜、香饽饽面塑展评等30多项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节会文化内涵。2006年,“人海相谐、兴我家邦”被确定为祭海节的主题,并邀请西安歌舞剧院用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仿古祭海典礼,再现了古老祭海仪式,民间节日发展成为一大民俗盛会。

    每年的田横祭海节都吸引来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全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们也纷至沓来,祭海节逐渐在国内沿海民俗节庆中享誉盛名。

    2006年,田横祭海节荣列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入选青岛市迎奥运十大节庆,并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田横祭海节在中国数千个节庆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成为中华知名节庆!田横祭海节这一古老博大的渔文化节庆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田横祭海节这一古老博大的渔文化节庆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拜祭的海神

    ◎东海龙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王是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田横地区供奉的是东海龙王敖广。据考,田横渔民建龙王庙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宋、明最盛。在田横沿海渔村,村村建有龙王庙。其中数周戈庄村的规模最大,庙内塑有龙王、赶鱼郎和女童子像。祭祀龙王的仪式,以年后第一次出海前最为隆重,其次是腊月十五日龙王生日,其他一些民间节日也有祭祀活动。

    ◎天后:即南方所称的“妈祖”.沿海渔民将她尊称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对天后的的信仰起源于南方,明清以来随着南北海上互航频繁,开始传入北方。

    ◎孙仙姑:田横渔民拜祭的孙仙姑,据说于20世纪20年代生于王村,1941年去世,生前未婚。孙仙姑灵巧聪慧,乐于助人,人缘极好。她去世那年,南方一艘大船在其指点下平安脱险。事后船主按梦中仙姑所示住址,寻找其家人并筹资为她建庙塑像。田横当地的催诏庙、黄山庙中均塑有孙仙姑像。

    ◎赶鱼郎:即鲸鱼,又称“老赵”(尊称)。因鲸鱼喜欢追食较大的鱼群,一旦鲸鱼出现,就意味着渔民能够满舱而归。田横当地有歌谣唱曰:“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渔人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舱。”

    ◎“过龙兵”:“龙兵”即龙王爷的军队,声势浩大。传说,走在最前面的是押运粮草的先锋官对虾,押解着成群的黄花鱼和鲩鱼;先锋官后面是充当仪仗的对子鱼,再后面是夜叉;龙王坐在由十匹海马拉着的珊瑚车内,鳖丞相在车左边侍候;车左右还有四条大鲸鱼充当炮手,由它们鸣炮前进。每逢遇到传说中的“过龙兵”,渔民们都要停止捕捞,并举行祭祀仪式。

备祭

    自古在田横,春季祭海仪式最为隆重。因为“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出海作业往往由此开始。祭海前几天,田横渔村的家家户户比过年还热闹。男女老少忙着备祭品、书写“太平文疏”、列船、整饰龙王庙,一派欢天喜地的气氛。

preview3.jpg

    ◎备三牲:这是祭海前最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即宰杀猪、鸡、鱼,用整猪、整鸡、整鱼供奉大海。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皮下充气,用开水烫洗刮毛,只留猪脖上的一撮黑毛(代表带毛的全猪),然后绑在一张四条短腿的红漆木桌上,让其呈昂首挺立姿势。也有些小渔户用一只猪头代替整猪。红绸布打结成大红花,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突出一种浓重的民间祭奠气氛。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新鲜鲈鱼。

    ◎蒸面塑:渔家媳妇们在面里添加鸡蛋、蜂蜜等营养品,做成圆状面团,大锅灶火蒸,熟后再装饰彩绘,即成面塑。大的面塑有四五斤重。寿桃面塑配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莺歌燕舞”、“虾兵蟹将”和“花鸟虫鱼”等五彩面饰,盘龙(当地称圣虫)面塑有头、眼、身尾,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书“太平文疏”:祭祀前,渔民要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具疏人某某系田横某某村人,今逢上网吉日特备信香、纸钱、三牲等祭品,敬龙王位下”,落款“农历某年某月某日”.“太平文疏”由德高望重、富有文才的老人书写,且写前先净手,点上一炷香,以表虔诚。除龙王外,还要给财神、天后、仙姑等神灵各写一份,共写五份。

    ◎列船:祭祀前一天,渔民们把船只整理得井井有条,尔后贴上大红对联,内容有“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舱,心齐风浪平”等。还有固定位置的对联,贴在主桅杆上的有“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杆上的“二将军威风凛凛”,后桅杆上是“三将军顺风相送”,船头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尾贴“船后生风万里行”.

    ◎整饰龙王庙:祭海前几天,渔民们便开始整饰龙王庙。各船推举专门人员,将龙王庙四周打扫干净,整饰一新,庙前挂上特制的大红灯笼。为烘托气氛,还要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起青松柏门。门上悬挂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匾额,挂满彩灯,贴上大红对联,显得壮观气派。

祭海盛典

    常年奔波在船头浪尖上的渔家人,盼望的就是年年鱼满舱、岁岁保平安。每逢祭海,渔村的大街小巷便沉浸在一种虔诚、神秘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3月18日这天,繁星渐逝,旭日未升,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渔民们早已身着节日盛装,忙碌着摆供品。一会儿工夫,宽阔的海滩上就热闹起来:一头头肥猪披红挂彩昂首朝前,一排排铺垫红布的供桌上摆满了财神、面塑、香火等供品,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字排开的渔船上红对联喜气盈人,一面面齐刷刷的橘黄色“龙旗”在船头高高飘扬,一挂挂红彤彤的大鞭炮并列排成六十多米的喜庆长廊……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尽情感受着这一独特的渔家文化所带来的喧闹与绵绵古韵。

    上午八时许,偌大的海滩上,人山人海。祭祀吉时一到,万挂鞭炮燃起,百名船老大龙王庙前叩首朝拜请财神,同喝壮行酒……

喜庆的礼炮鸣放出的五彩花与“巨龙”在空中飞舞,威风锣鼓敲起来,热闹的金龙狮子舞起来,庄重的京剧唱起来,人声鼎沸,欢悦声此起彼伏。船老大们大把大把地往空中抛撒糖果,都说谁抢得多,当年准交好运。

    2006年,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地方原汁原味的民俗资源,首次将原始的祭海仪式搬上了艺术舞台。

preview.jpg

    巨大的“工”字形舞台上,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身穿盛装的鼓号手抬起六只五米长的巨型长号吹响了祭祀的号角,一声声此起彼伏、浑厚嘹亮的渔家号子,揭开了田横祭海典礼的序幕。苍劲有力的声音里,渗透着千百年来渔民的辛酸与喜悦,更寄托着渔民们对海洋、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渔家号子,是飘着海腥味的信天游,是渔民的生命进行曲,显示出渔家人宁静而坚强的精神世界。

    仪仗队手执龙旗就位,与祭人摆供、上香。

    鼓乐声中,主祭人开始恭读祭海文。

    全场肃穆,主祭人、陪祭人虔诚地向大海行祭礼,高举大碗向大海献祭酒,一声声震撼人心、嘹亮而庄重的回音在大海上空久久回荡:

    一敬酒--岁岁平安;

    二敬酒--鱼虾满舱;

    三敬酒--感恩大海。

    十几名渔家姑娘手提盛满花生、红枣、栗子、桂圆、核桃等五果的箢篼,婀娜多姿地向海边走来。主祭人、陪祭人将吉祥的五果撒向大海。

    此时话外音响起: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大海是人类的故乡。大海的襟怀,像母亲的爱一样博大;大海的性格,像父亲的心一样豪放;大海的给予,像阳光一样无私;大海的魅力,像希望一样永远令人神往……今天,我们举行盛大的祭海典礼,怀着感恩的心情,向大海献上最美好、最诚挚的祝愿:

    祝愿大海永远蔚蓝,浩瀚宽广;

    祝愿大海生生不息,壮丽辉煌;

    让我们热爱大海,善待大海,让蔚蓝色的家园更加美好;

    让大海更好地造福人类,让我们的幸福生活地久天长……

    随着主祭人宣布“祭海典礼礼成”,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震天,香烟缭绕,渔民们开始点燃“太平文疏”,磕头朝拜,船老大将大把的糖果撒向空中。顿时,人群欢悦,祭海活动进入高潮……

    2006年,在黄龙庄村举行的首届开船仪式气势磅礴,是田横祭海节浓墨重彩的一笔。

良辰一到,船老大一声嘹亮的呐喊--开船出海喽!远古的祭祀号角肃然吹响,万挂鞭炮应声和鸣,数百艘身披龙旗的渔船乘风破浪,蔚为壮观。

    在过去,祭海仪式一结束,田横渔民就招呼过路行人到自家船上大碗喝酒,大口吃鱼,来的人越多,就预兆着一年的日子越吉利,越兴旺。现在渔民把宴席摆到了家里,招待的多是来参加祭海的亲朋好友,祭祀用的三牲和面塑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对田横渔民来说,祭海就是一场色彩浓烈的中国式狂欢。

    如果说祭海仪式是这场狂欢的高潮,那么,随后的唱戏和民俗表演则是狂欢的延续。当地人以京戏为大戏,每年祭海都要从青岛、烟台等地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让全村老少一次乐个够。2006年,西安歌舞剧院表演的“秦风唐韵”大型乐舞晚会,古韵悠长,雅俗共赏,更为祭海节增添了一抹赏心悦目的光彩。

    火树银花不夜天,火辣辣的焰火激情四射,点亮了古镇往昔宁静的夜晚。“喜行渔舍”里高朋满座,谈笑风生……

    当太阳再次东升,田横渔民便在欢乐与祝福中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很佩服田横的气节

TOP

回复 2# 青岛socool


    信仰是必须的!

TOP

给有关部门看见 得说 迷信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