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崂山茶的传说与茶俗        作者:段孝先

                       崂山茶的传说

  崂山深山里面长有茶树,这在当地是普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说法,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若干年以前,崂山太清宫处来了一位年轻的白面书生。据说,该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实,只因自小两大嗜好,一是酷爱品茗饮茶,二是广习琴棋书画,而于八股学业上则聊无用心,所以屡试不第,遂心灰意冷,终致携琴揣茗,离家出走,遍访华夏名山大川,广寻天下画朋琴友。一日,来到崂山太清宫处,但见山清水秀,石奇草异,浩瀚大海,一碧万顷,清风徐来,花香鸟鸣,大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悦心境。遂借居庙中,早晚与庙中道士或品茗论道,或抚琴赏乐,乐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来。话说东海龙王的三女儿一日闲暇游玩来至崂山太清宫,似神仙窟宅、类灵异府地的崂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在寂寞深宫中长大的小龙女。走在绿荫小径上,忽然和煦的细风,从绿树掩映的山路深处送来了一阵委婉幽雅的琴声。循着琴声,来到一处道舍窗外。但见屋内一白面书生正在抚琴,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杯热茶,袅袅上升的热气中,股股浓郁的茶香沁人肺腑。近观白面书生,耳闻阳春白雪,嗅品浓郁茶香,小龙女醉了。如是,他们相爱了,结为夫妻,崂山就成了他们的家。游山玩水,品茗抚琴,终日厮守相伴,其乐融融。却说光阴如梭,转眼已是数月。忽一日小龙女见书生面带愁容,经再三究问,原来书生自杭州带来的茶叶已经没有了,崂山当地又没有茶,断了吃茶这一嗜好之源,令书生整日无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归故里的意思。小龙女一听,原来如此,笑对书生说:“相公,崂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还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崂山就有,何况是一株茶呢。崂山巨峰顶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赶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来,茶叶不就有了吗?”小龙女说完,从头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扬手一扔,只见这支簪子随风飘飘摇摇,朝着比高崮飞了上去。待到第二天书生和小龙女来到比高崮上时,但见崮顶上石缝中,已经长出了数株翠绿鲜嫩的茶树来了。从此以后,书生和小龙女也就在崂山安居乐业、白头偕老了。
  这个崂山茶的民间故事,是20多年前,一位80多岁的宋姓老人在当时的崂山林场里给周围的人讲的。老人还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崂山比高崮附近有两座庙。东南不远处的一座叫“铁瓦殿”,此庙初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曾于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过,据说因为当时所用的屋瓦都是从江南定制的铁瓦,因而称“铁瓦殿”,但因清朝康熙初年遭雷击引发火灾而成废墟。西南不远处的一座叫“白云庵”,建成于明朝嘉靖年间,略早于铁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时期,因已经无人居住而逐渐倾废。故事说,早年间有一位住在铁瓦殿的老道士,因为年纪大了,为延缓体衰、祛病健身,所以经常出门爬山,一为锻炼身体,二为采集山药,坚持数年,自觉确实有益。邻近的白云庵里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纪跟老道士相仿,也经常出门爬山,有时候与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过,很少见到老道姑采集山珍草药一类的东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虽两人年纪相仿,但多年来自觉自己坚持不懈的锻炼和药补,确实于身体有益,可是终究年纪不饶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锻炼是一样的,虽从未见老道姑服用什么灵丹妙药,但老道姑多年来始终是鹤发童颜。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见面时就觉矮人三分,时间一长,竟因此而病,一直卧床不起。忽一日,但闻“吱呀”一声,铁瓦殿柴扉轻启,老道姑来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见道姑从怀中摸出一小纸包,从中取出几片黑褐色的树叶状的东西,放在碗里,冲上开水,扶起老道士,给他喝了几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危在旦夕,忽然觉得一股热流入口后直冲丹田,只听得“啊”一声,老道士缓过气来了。睁开眼的老道士见老道姑坐在自己身旁,知道是老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转问老道姑给自己喝的是什么药。老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叶子,并且告诉他说,自己就是因为常年喝这种神茶水,所以体质健壮,百病不染,容颜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觉得精气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躯体内。从此,每日与老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寻捡神茶落下来的叶子,常年饮用,两人相偕百岁之后无疾而终。
  这个故事与四川雅安蒙顶茶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时间、人物、地点有了变化:时间成了汉代,崂山成了雅安,老道士成了老和尚,老道姑成了山中老翁,比高崮成了蒙顶。抄袭是说不通的,两个相类似的故事,只不过说明包括茶本身在内的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崂山的茶俗

  1898年以前,崂山地区是属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的偏东南海边的一偏僻山区,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民风拙扑,当地人没有喝茶的习惯,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尚不知茶为何物。直到上世纪初开始,茶才由当时的上流社会逐渐进入到平民百姓家。到50年代后期才在老百姓中普及。但是,作为一种外来(是外地,不是外国)文化的影响、熏陶和被当地的有选择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接受,逐渐也就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一种习俗,这就是崂山地区的茶俗。
  先说饮之茶料。上世纪初期,大户人家从外地带回来或友人赠送一些茶叶,居家待客,时不时地冲泡上一壶,在这个层次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一般老百姓恐怕不敢奢想。老百姓家有时也冲泡一些饮料来喝,这些饮料采自崂山当地,由自己回来加工的。一是石竹,这种植物崂山很多。春天尚未开花时,从山上将其嫩茎以上部分采回来,稍微晾一下,然后用柴火在铁锅内烘炒,火候不能过,也不能欠。过则有煳味,成汤颜色红黑;欠则有草味,汤色虽青绿但太浅。出锅后,用纸包好,放在抽屉里或木匣里,也有一些仔细人把它放在袜子筒里(当地有一说法,说茶叶类饮料容易被其他有“外味”的东西“熏”了,所以把茶叶和旱烟叶放在一起,或是放在棉线袜子筒里可以使其保持原味,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仍有一些农村老太太还这么做)。街坊邻居坐在一起,用大锅把水烧开,冲泡上石竹茶,每人一碗,边喝边聊。崂山当地石竹不少,所以以它为茶比较普遍。再一种是酸枣叶。是在春天上山采集酸枣树上的嫩芽,如法炮制。崂山酸枣不少,可能因为采摘不方便,所以以它为茶者不及石竹茶多。还有一种是黄连茶。黄连茶树在崂山是一种高大乔木,野生的不多,只在山阳坡上偶或可见一二株,家前屋后人工栽植的时有所见。在区沙子口镇竹窝村的寨上就有一株,树冠达一百多平方米,树干一人环抱不及。以此为茶,苦味较重,初上口可能口感不适,饮用时只放很少的几片叶即可。以上说的崂山“茶”,老百姓不但当作饮用品,而且还悟出了它们的药用价值。说是,石竹茶活血化淤,具有清脑健神的作用;酸枣茶补血益气,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黄连茶可以败火祛毒,清热解湿,若上焦有火或是肠胃不适,只需以此为茶,连饮两天,保你茶到病除。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特别是解放后,现代意义上的茶叶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80年代以前,以花茶为主,辅以少量的龙井。在花茶中,又是以茉莉花茶为主,玉兰、珠兰花茶为副。自80年代初期始,以崂山茶为主的绿茶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除农村少量老年人仍饮用花茶外,人们基本上是以绿茶为主。
  再说茶具。这里特别应当说一说崂山地区的“镶茶壶”和“快壶”。在崂山地区使用的茶壶主要有两种,一是瓷茶壶,大多是白颜色的,圆柱形,壶口的前后有两根半圆状的提把,用时扶起,两根合一,用毕放下,围在壶口周围,这种茶壶容量较大。另外一种是泥壶,有南泥的(即紫砂壶),也有北陶的。这种壶买回来后,有的就直接这样用,也有的把茶壶送到锡匠那里再装饰一番:将原来的壶嘴拿掉,换上一个用锡(实际上是锡与铅的合金)制作精美的壶嘴,在壶盖的顶珠和边沿、壶口的四周、壶身的突出部分、壶底的圆周以及壶把等部位镶嵌上漂亮的用锡做的装饰物,一是漂亮美观,二是对茶壶本身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装饰、镶嵌过的茶壶就叫“镶茶壶”或“镶壶”。
  至于烧水用具,一般农家用做饭的大铁锅,多涮几遍,然后再来烧水,可能烧出来的水,带有锅味。也有不少的人家使用一种叫做“快壶”的专用器具来烧水,这样烧出来的水,没有大锅的那种饭菜余味,冲出来的茶那可是原汁原味。快壶由手工用铁皮做成,外观呈圆柱形,高约40厘米,径约25厘米左右,内套一等高圆台,柱与台之间上下封住,水就盛在圆柱和圆台之间。壶的外体上端有左右对称的把手,便于拿动,还留有一盖、一嘴,用来灌水、出水。圆台中空,作炉膛。用时,从壶盖往里灌满水,将快壶架在专用的炉子上,或就用三块石头垫在快壶下面,炉膛内点上小木柴,注意按时填火,这就行了。水烧开后,端着把手,将热水倒出即可。这种快壶,又叫“茶燎子”,直到现在,一些山里人家仍在使用这种快壶烧水——说是燃松毛、燎快壶烧出来的山泉水冲上崂山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喝着心里就是舒坦。
  下面再说说以茶待客之礼道。前面已经说到,崂山地区民间饮茶的历史不长,就是在五六十年前,还是比较时髦的东西,因此,有朋或客来,以茶待之,是很讲究的。作为东道主更要特别注意在礼数上不能有失当之处,免得在朋友或客人面前丢丑失敬。崂山地区喝茶讲的是“三道茶”。一般是待来人坐定后,将提前准备好的干净的壶、杯端上来,下茶要比平日自家喝的用量多一点。然后冲上热水,同时将茶杯用热水溜一遍。由于头道茶往往渣子多、浮沫多,主人家可根据对自家茶叶的了解,作如下“打茶”和“溜茶”两种处置办法的选择。如果茶叶下色快而渣沫少,冲后稍顿,第一杯倒好后,将这杯水再倒回茶壶,这就叫“回杯打茶”,再一顿,即将这个杯子倒上茶(一定是要原来打茶的杯子,如果另用了一个别的杯子给客人端水,而打茶的杯子自己用,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用右手端杯,左手相扶,端送到客人面前;如果自家的茶叶渣沫多而又下色慢,则可以先用少量的热水冲一下茶叶,提壶一涮,将壶里面的热水倒掉、沥净,再冲上热水(这就叫“溜茶”),少时一顿,将茶倒上,第一杯端给客人。当在座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后,主人家开始请用茶。这就是“头道茶”,茶汤色淡,茶味不全,主客间尚在寒暄。接下来逐渐进入“二道茶”工夫,茶色转正,茶香外溢,有话也转入正题。正如有的戏文中所说的,“这茶喝到这个份上,这才喝出点味来”。中间给客人续茶,一要看准时机,不能等客人杯子中的茶水在一半以下时再倒,应当在杯水多于一半时就续,否则,有提示客人应该离开之嫌;也不能一口一续,这样可能会弄得客人不好意思,或是主人有献殷勤之嫌。二是给人续水不能倒满,应当倒在八分满时即可。三是续水的姿势和位置。如果主人或座中另一人为客人续水,应当起立,提壶,从主要客人起,面对被续水者,但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如果另有人或主人下座为客人续水,则应从客人的右后侧一一为座中人续水。不管是座中也好,座下也好,倒水时,应当右手执壶、左手护壶,壶嘴略向内弯。确实右手不方便时,可以将壶换在左手,右手护壶。不管用哪只手执壶,绝对不可以壶嘴向外给客人倒水,因这种姿势给人倒水,是对客人的不敬。这里有一个忌讳,说是过去在刑场上,刽子手给临刑的犯人倒水或是倒酒,就是反手向外。试想,如果客人中有人知道这种说法,并且也挺在乎这个事的,你说这个水他喝还是不喝?直到今天,山里人家,特别是一些老人,还是很讲究这个事的。客人接茶也有个讲究。主人给斟茶时,客人或用右手端起茶杯,左手轻护,以示谦让;或一手放在茶杯旁边,手指轻点桌面,以示谢意。饮用时,一次喝的量不要太多,更不能喝到杯子的二分之一处以下,否则,会被视为来人不是为了叙情,而是为了解渴,或是没有修养。“二道茶”后,主客间谈话的主题已经说透,聊天的兴致也已转低,茶汤颜色逐渐灰白,茶叶香味挥发殆尽,这时,其实已经进入“末道茶”了。“末道茶”在崂山当地有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布漏水”,或“辣布漏水”(“布漏”,崂山方言的发音,不知是哪两个字,以此二音字代之。“辣布漏”,即“辣螺”,生长在沿海潮间带石礁上,形状类似海螺,个头约在二厘米左右,主要是吃它的螺旋状肉体的前半部,后三分之一部分是它的消化系统,当地人称为“腚根”,颜色黑绿,略有辣味,因此不少人弃之不食),意思是说,已无滋味,再饮无趣,尚能解渴,弃之不舍。茶到此时,主人已不再劝饮,如果客人没有留下来的安排,待到主人再劝或是询问是否再重新另沏新茶时,趁机提出告辞。
  以茶待客时,大部分家庭提前准备一点“水肴”,一般是各类干果、糖果、点心、瓜子等。沿海如石老人一带渔民家,春天晒一点“崂山金钩”虾米,为保住其原有的鲜味,不去皮,有客人光临时,用盘盛出,边剥边吃,以佐茶饮,这在崂山当地也是独有的一景。

                   (本文作者:青岛市崂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正在崂山的就是好

TOP

TOP

青岛大健康体检中心为庆祝栈桥分院开业及市南分院周年庆期间,推出各种100元~555元不同价位的体检优惠折扣套餐。企业或个人如有需要及具体折扣优惠,请联系体检部 <孙主任 T:13969800528>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