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茂腔与青岛茂腔剧团   作者:李革新

  茂腔,发源于劳动人民之中,发展于劳动人民之中,并在劳动人民之中焕发生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首批山东省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进入青岛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青岛正处于德国帝国主义统治下,帝国主义大肆强占土地,掠夺劳工,辟路建房,迫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家园和土地,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劳工。他们在每天繁重的劳动后,闲暇中常哼唱起家乡小调,抒发对家乡的怀念,茂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青岛的。

  1910年,昌潍地区的茂腔艺人们进入青岛演出,开创了茂腔在青岛演出的先河。由于当时的茂腔艺人们没有固定演出舞台,只能“撂地”演出,或临时搭棚演出。尽管生活环境恶劣,但阻挡不住劳动人民对茂腔的喜爱,苦中求乐,共度患难。茂腔剧很快就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1920年,一个名叫“顺和班”的茂腔戏班子在青岛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每晚演出,热闹非凡。30年代后,京剧、河北梆子、柳腔等戏曲进入青岛。艺人们在各地搭棚露天演唱,他们或清唱,或化装唱,与曲艺班社同台演出,维持生计。柳腔戏占据着东镇、南山、慈光电影院、洮南路、四方海云庵广场及沧口、李村等地;而茂腔戏占据着人口聚集的小鲍岛、第三公园、中山路北端、北京路、济南路三角地,以及西镇莘县路周围和天城戏院等处。

  茂腔艺人们为了生存,开始联合起来组织自己的戏班子,并且在表演形式上吸取了其他剧种的特色和行当。如1940年,在青岛小鲍岛一带活跃的茂腔“宿家班子”,在演出形式上就出现有花旦、青衣、大生、娃娃生、武生等行当,并且有了戏装“扮相”和较齐全的表演道具。1942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日伪Gov宣布“夜间不得聚众活动,违者一律抓捕”的命令下,“宿家班子”被迫关板歇业,离开青岛去了东北。

  有关茂腔“宿家班子”在青岛的故事,“宿家班子”的传承人宿艳琴(解放后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创始人之一)有这样的讲述:“我生在茂腔世家。从我祖父到我女儿,一共唱了四辈子茂腔。我祖父宿普解是安丘有名的茂腔大生演员,唱了一辈子戏,受了一辈子穷,临死混不上口棺材。我父亲和母亲都是唱茂腔的。父亲专演小旦,母亲演花旦兼演彩婆。我7岁就跟父母学戏,8岁开始盘凳子卖唱。那个时候个子比凳子高不了多少,父亲就把我抱到板凳上唱。眼见得有钱的孩子背上书包上学去了,我却要背台词,练身段,大街卖唱,稍不注意忘了台词还要挨爹爹的鞭子。苦练一年,凭记忆学会了《东京》、《打水》、《越墙》、《跑山》、《隔帘》等一些小折子戏。我10岁那年,已经学会了茂腔的看家戏“四大京”、“八大记”。我的哥哥、妹妹也能唱戏了,再加上我父母,勉强组成了一个‘宿家班’,折当卖押,弄了几件破旧行头,想演“包头肘鼓”(即化妆戏),谁知道刚刚筹备好,又来了日本鬼子。兵荒马乱,谁还有心绪看戏。没法子到1938年,父亲领着我们一家人,沿途卖唱,来到了烟台。先是盘凳子,后来在“会仙楼”演出。烟台是个好地方,一天演三场戏,除了能解决饥饿之外,多少能剩几个钱添点行头,只是当地的“黄皮子”太熊,看戏不拿钱,还要找麻烦,三天两头“炸院子”叫你唱不下去。1939年,父亲领我们在栖霞、牟平、文登、莱阳、海阳、乳山流浪了一年。1940年春天,到了青岛,在当时的小鲍岛宝兴里盘了两年凳子。这时我们兄弟姊妹都长大了。当时我已经14岁了,哥哥也20多岁,找了个嫂子也是唱茂腔的,宿家班的阵营就比较整齐。父亲演花旦兼演大生,母亲演青衣,我演花旦挑大梁,哥哥拉弦,妹妹演丫环,弟弟演娃娃生、武生。”

  从这段讲述可以看出旧中国艺人们生活的苦难和演出的艰辛。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党和Gov开始对茂腔这一深受劳动人民喜爱的戏曲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将流散在青岛各处的茂腔艺人们组织起来,做到统一安置,统一学习。1950年2月、8月,相继成立了“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和“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

  金光茂腔剧团 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是以茂腔艺人宿艳琴、曾金凤、王凤松、曾子明、王艳秋等人为主组建而成的。据青岛文化史志载,1948年秋,正值青岛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几年内战,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再加上物价一日三涨,民不聊生,原先的茂腔艺人,有的改行唱柳腔,有的唱茶座,有的连冻加饿死于街头,有的做了妓女。而作为茂腔世家传人的宿艳琴因生活所迫也在南山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日,宿艳琴在南山卖豆腐时巧遇了也是唱茂腔的李玉香,姊妹们多年不见,分外亲切。商量来商量去,决计还得想法唱戏。于是由李玉香操持,拼凑了几个茂腔艺人,在海关后一个名叫“马虎窝”的地方盘凳子。后来又到了第三公园(现今的工人文化宫)“撂地”,唱一小时收一回钱,一天唱七八个小时,傍晚分红,嗓子都唱哑了,每天也弄不到一斤面粉钱。1948年冬,青岛面临解放,有钱有势人纷纷离开青岛,原来在第三公园搭的席棚就闲起来了。宿艳琴以六块大头钱的价格,买下了这个露天席栅,租了一套“箱”,组织了十来个人,拉起班子唱戏,定名为“天星剧团”,选宿艳琴为团长。当时剧团成员有:王莲秋、温德堂、温秀芹母女、孙文德、冯士春等。1949年农历5月,青岛解放后,“天星剧团”决心重整旗鼓、复兴茂腔,大家选宿艳琴挑头,到市Gov向市文教局、市文联领导谈复兴茂腔之事,得到大力支持,文教局派出唐平帮助组织剧团。1949年秋,以原“天星剧团”为基础,又吸收了王凤松、曾子明、曾金凤、尹光银、周会志、陈敬一、王艳秋等茂腔艺人,在聊城路暂时租下“郑国戏院”,开始营业演出。1950年2月,经市人民Gov批准,“天星剧团”正式改名为“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宿艳琴为团长,王凤松任副团长,曾子明任业务股长,王艳秋任工会主席,市Gov选派唐平、张彭、纪根垠、吴杰、丁忠恕、周广胜对剧团进行组织建设和艺术指导。首先编排了《兰桥会》,在青岛光陆戏院首次演出,一炮走红,连演九场,场场座无虚席。后又排演了被称为茂腔经典之剧的《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和《锦香亭》、《罗衫记》等传统剧目20余出,深受广大茂腔戏迷的欢迎。1954年,由宿艳琴和曾金风主演的《锦香亭》到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受到戏剧艺术家们的好评,宿艳琴和曾金凤分别荣获会演的二、三等奖,这是青岛市地方剧目首次获得奖项。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后,金光茂腔剧团与光明茂腔剧团合排演了《罗衫记》。1956年,赴济南参加全省文艺会演,《罗衫记》一剧获得音乐唱腔改革奖,其剧中的主要唱段还灌制成唱片全国发行。1958年4月,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调往胶县,也就是今天的胶州市,改名为“胶县茂腔剧团”。

  光明茂腔剧团 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是以李玉香、李兰香、刘顺仙、刘翠兰等人为主于1950年8月正式建立的。有关茂腔艺人李玉香的生平,原胶县文志办曾写过《李玉香与茂腔艺术的发展》一文,文章中写道:李玉香(艺名大嘲),女,雇农成分,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1926年出生在胶州城东李家河村,后随父迁居至城东郑家小庄落户。其父李元林(1881~1943年),母姜氏(艺名二花包),大妹李兰香(1930~1967年),二妹李桂香、弟李振芳全是茂柳腔演员。李氏家族为胶县颇有名气的茂腔世家。李玉香家境贫寒,曾随父母讨饭度日,5岁时就开始盘凳子唱茂腔,由于她天赋聪明,小小年纪就能演唱《卖宝童》、《隔帘》、《卖水》、《跑山》等茂腔折子戏。在她5~10岁时,一直在胶州城乡随父母卖唱为生(当时又叫唱门子)。1937~1944年,也就是李玉香在10~18岁时,已经基本上学会了茂腔传统剧目《四大京》和《八大记》。随着弟弟、妹妹的长大成人,李元林置备了戏剧行头,组织起“李家班”。1945年,在李玉香父亲去世的第二年,19岁的李玉香率弟弟妹妹来到青岛定居。开始在第三公园(现今工人文化宫)、西大森(西镇)等地“撂地”,盘凳子演“包头肘鼓”(即化妆),有时还到即墨、崂山、胶县、诸城等地演唱。1947年,21岁的李玉香集资置备了一点简单行头和道具,与南路本肘鼓刘顺仙等合作,在宝兴里(小鲍岛)舞台演出,由李玉香挑班。后来,李玉香通过对京、梆、柳、茂腔兼收并蓄,又通过与当时的艺人的合作,改革了“本肘鼓”冗长单调的唱腔,吸收了京剧的念、作、唱、打及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把茂腔艺术推向了新的台阶。1948年,22岁的李玉香开始与宿艳琴领导的第三公园“天星剧团”搭班演出。后来李玉香牵头另组班子在台东小戏院演出。1949年青岛解放后,李玉香在当时胶东文协主席江凤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剧团。1950年8月,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由江凤题名的“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成立,李玉香为团长。光明茂腔剧团建团后,在光陆大戏院演出的第一台戏是《张羽煮海》。之后,剧团紧紧配合党的工作,配合政治形势发展排演了大型茂腔《杀人还乡团》、《取缔反动道会门》、《小女婿》等剧目。在排演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积极创作排演现代剧目。从1951年开始到1965年的14年间,先后排演了《洪湖赤卫队》、《徐呈龙》、《八女投江》等30多个剧目。1959年7月,“青岛市光明茂腔剧团”改名为“青岛市茂腔剧团”。1959年8月,新组建的青岛市茂腔剧团携带《花灯记》和新改编的《罗衫记》等剧目晋京会演。演出期间到中南海小礼堂、国务院礼堂演出《花灯记》,党和国家擎天柱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出席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首都文艺界领导和知名戏剧家周杨、林默涵、梅兰芳、马少波、裘盛戎、张君秋、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也观看了演出,并在举办的戏曲座谈会上,对《花灯记》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演员的表演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发表文章,赞誉茂腔是“胶东之花”。

               (作者单位:青岛市文化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