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路与包头路交界处的这段暗渠,仍有水流通过。
辽宁路地下管道施工工程过半,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屡有意外收获。日前在辽宁路与黄台路交界处、辽宁路与包头路交界处,就发现了三段暗渠。10月29日,记者在探访时发现,三段暗渠宽均在10米左右、高达5米多 ,应为一整条暗渠,其长度现在尚不明确。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这条暗渠应为德占时期建造,原先是一条明沟。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这条暗渠仍然作为排污通道使用,而且水流畅通。
>>>发现
暗渠有近10米宽
辽宁路地下管道施工过程中,竟然发现了暗渠。得知这一消息后,10月28日,记者赶到辽宁路与黄台路交界处的施工现场后看到,在辽宁路东侧的工地上,几位工人正顺着一个梯子爬下,清理暗渠中的淤泥。
“这个暗渠大约是在三天前发现的,当时我们正在利用机械进行挖掘,突然挖出了混凝土。”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将泥土清理后发现,地下竟有一段暗渠,外侧由混凝土包裹。据悉,这段暗渠宽约10米,里面还有污水在流淌。
据工人们介绍,污水深约2米,污水水面至混凝土顶层以上的高度约有3米。这样算来,这段暗渠的高度约有5米。“里面有些淤泥,具体多深现在不知道,但听说辽宁路的西侧也有这样一段暗渠。”工人们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又来到辽宁路西侧的工地上,此处的这段暗渠也有约10米宽、5米高,而且没有淤泥。老远就能听到哗哗的水流声,现场可以看出水流大致方向是从东向西流淌。此外,在这段暗渠西侧的辽宁路与包头路交界处附近,也发现了类似的一段暗渠。施工人员介绍说,从水流方向看,这三段正好构成一整条暗渠。由于没有进一步开挖,这条暗渠到底有多长尚不明确。
>>>专家
应为德占时期建造
据市排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条暗渠是黄台路周边一条主要排水通道,目前作为排污使用。暗渠年代久远,从构造上看很可能是德国人建造的。
记者随后采访了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这应该是德占时期建造的,而且以前是条明沟。”鲁老先生告诉记者,黄台路在德占时期叫小鲍岛街,德国人在这里建造了一条明沟,可以通向无棣路。上世纪40年代,还是初中生的鲁海就经常来这里,“当时这道明沟就在黄台路和热河路之间。深约有3米,宽约10米。冬季一般没有水流淌,而一到夏季,这条明沟就成为附近主要的排雨设施。”鲁老先生回忆说,后来这条明沟被覆盖了,形成了暗渠。
>>>背景
雨污分流青岛最早
鲁海先生告诉记者,青岛是全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的城市。“早期的排水设施,不管是雨水还是污水都靠一条管道。德国租借青岛时期,德国人在建造青岛的排水设施时,采用了欧洲先进的雨污分流的方式。雨水排入明沟和部分暗渠,而污水全部排入暗渠。”据鲁海先生介绍,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Gov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青岛的地下排水管道网络形成。 文/图 记者 李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