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医 疗



  自德国侵占青岛营建第一所医院(胶澳总督府医院,1906年初步建成)起,到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已有各类医疗机构16处,其中:官办医院及诊所7处,教会医院5处,私立医院4处。 
  青岛解放时,青岛市军管会接管公立医疗机构有15处。1949年,青岛有各类医疗机构76处,病床1059张。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青岛的医疗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66年,全市城乡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医疗网,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62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65处,门诊部(所)684处,专科防治所(站)5处,妇幼保健所(站)8处。共有病床5214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城乡各类医疗机构迅猛发展,到1986年底已发展到1472处,其中:县及县级以上医院78处,乡(镇)卫生院142处,门诊部(所)1229处,专科防治所(站)11处,妇幼保健所(站)12处。共有病床14442张。另外,1986年全市城乡还开设家庭病床15193张,是医院编制病床的重要补充,缓解了慢性病人住院难的问题。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全市城乡(5区1县)医疗机构中共有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2150人,其中:中医621人,西医326人,西药12人,护理、助产70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89人。这些卫生技术人员按所在部门和年有制性质分布统计,其中在卫生部门有370人,工业及其他部门有310人,而在私立医院工作和个体开业者有1470人,大大超过公立医疗机构中的人数,尤其是中医,621名中医中,个体开业者620人。到1966年,全市城乡医疗机构中的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已发展到5226人,比1949年增加2.43倍。其中:中医307人,西医1626人,中药148人,西药261人,检验135人,护理、助产184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00人,其中在卫生部门有1849人在工业及其他部门有1903人,在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有1472人;个体开业者只有2人。人员结构与1949年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突出的是中医、中药人员在医疗机构中已占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然而中医总人数却比1949年减少一半还多,其他各类人员比1949年都有成倍的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疗队伍便迅速扩大。1986年底,全市城乡医疗机构中共有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21761人,其中:中医1250人,西医7640人,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4人,中药619人,西药1512人,检验826人,护理、助产66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36人。按1986年全市(6区6县)人口总数6330969人计算,全市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44人。


现在咱们国家的医疗体系还不完善呀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五章 护 理

第四节 专业护理


  随着医疗专业的发展,自50年代至80年代,护理工作从基础护理逐步转向专业护理。
  50年代初期,护理工作不分专业。60~70年代,内科开展呼吸、消化、神经、循环专业护理。1978年后,建立心血管、消化、血液、呼吸、内分泌、泌尿、神经等专业护理组。
  外科在50年代开展胸外、肝胆、烧伤的专业护理。1978年以后,相继建立了普外、肝胆、心胸、神经外科、骨外科、小儿外科、烧伤、脑外科、纤维外科(断手再植、断指再植)、泌尿外科(人工肾)等专业护理组。
  妇产科在50年代只开展正常分娩、难产的护理、病理产科较少。6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如人工流产、宫腔内电吸引术、宫腔内放环、取环术及妇科肿瘤病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
  小儿科在50年代着重开展抢救流行性脊髓灰白质炎及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60年代开展对消化不良的护理工作的探讨。1978年后逐步建立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新生儿等专业护理组。
  眼科在50年代开展眼外手术护理。60年代开展青光眼、内眼的手术护理。70年代末,开展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剥离导光纤维术的术后护理。
  耳鼻喉科在50年代开展扁桃腺切除术、气管异物取出术、气管切开术、中耳炎乳突根治的护理工作。70年代开展鼓室成形术,喉癌次切全切术,上颌骨切除术的护理。80年代对上颌骨癌切除术,电子耳蜗埋挂术,耳廓成形术,电子耳蜗挂入重建全聋病人听觉的应用护理。
  口腔科在50年代只限于齿槽外科手术护理。60年代先后开展地齿外科整形术、唇腭裂整复术、颌下腺切除术、颌关节成形术、上下颌骨截除术、腮腺混合瘤切除等手术前后的护理。1978年以后,口腔科护理随医疗发展不断提高,开展了面瘫矫正术、三叉神经撕裂术以及眼、耳、鼻、颌面器官重度畸形整复术等较复杂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
  市立医院烧伤科,在临床上配合医疗进行切痂、植皮、自行翻身床、浸浴、心电监护等一系列完整的护理工作。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五章 护 理

第三节 护理技术培训、考核


  1964年,全市掀起大练护理基本功活动,组织护理技术比赛,项目有肌肉注射、静脉点滴、外伤固定包扎、战地救护等。之后全市小儿科都掌握了静脉点滴技术操作,改变了一直沿用解放前皮下输液的旧方法。
  1978年全市统一制定了9项护理技术。是年9月20日至23日举行了护理技术表演赛,有省、市、区综合医院、疗养院、厂企医院40个单位、760人参加,设8个赛区,经过4天比赛,有169人获得优胜。同年10月19日至23日,青岛市33外医院236名选手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皮试、吸氧、铺床5项技术表演赛,经过5天的比赛,有56名选手获市工业学大技术表演优胜称号。12月17日,对全市部分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理论考试,参加者697人,43个单位,成绩及格者均晋升为护士。
  1979年4月,市卫生局、护理学会组织部分综合、专科、工厂企业医院总护士长40余人,进行护理工作观摩学习,先后参观了青医附院、市立医院、沧口医院、青纺医院、传染病院和铁路医院。这次观摩学习的重点是各医院落实各类护理人员的职责情况,5项护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情况,以及11个医院开展护理工作质量记分评比情况。是年7~10月又重新制定了20项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护理人员进行一次普遍的技术考核,将考核成绩记入护理技术档案。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局举办了护理技术表演赛,参赛的单位48个,选手336名,有80名选手获得优胜,13名超过了1978年比赛的最高成绩。
  1983年全市开展青年护士大练基本功活动,7月份选拔出98名护士参加“青年护士护理技术比赛”,并进行基础理论考试,有32名获得满分。
  1984年11月24日,举办10个医院(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青纺医院、铁路医院、四O一医院、结核病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78名选手参加的综合抢救表演。表演项目有肌肉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吸氧、“四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心电监护、心脏除颤等15~20项技术操作,全套项目操作只用了3~6分钟。
  通过护理技术基本功训练、考核的比赛,统一了全市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并选拔了人才,充实了护理领导骨干队伍。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五章 护 理

第二节 护理技术


  建国前,护理工作只限于给病人服药、打针,做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也很简单。对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症,采用皮下输液法,对脱水、酸中毒无法纠正,因此死亡率高。
  建国初期,皮下输液逐步改为静脉输液,对小儿补液纠正酸中毒治愈率大大提高。1954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血库成立,将一直沿用的直接输血法改为间接输血法。1958年由北京、上海传入的小儿头皮针输液法,首先在青医附院小儿科使用。1966年后,全市普遍使用。1959年青医附院外科为全麻病人手术后妥善护理,成立了“苏醒室”,病人术后观察12小时再回病房。1980年1月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先后开展心胸外科手术,重新恢复和建立了“苏醒室”。
  1960年后,给氧使用了氧气表。1963年有的医院手术室使用了人工呼吸机。1980年全市较大综合医院都使用了呼吸机。
  50年代临床消毒使用莱苏儿、石碳酸,60年代使用新洁尔灭、洗必泰。1980年首先在市传染病院使用过氧乙酸,对空气、注射器、手和其他物品消毒。1983年市卫生局通报青医附院护理部将55份注射器、针头、牙钻等进行消毒实验,证实过氧乙酸对杀灭乙型肝炎病毒效果最强。同时,市立医院、青纺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也用过氧乙酸对空气、注射器、针头消毒的不同浓度进行探讨。随之在全市医院推广使用。
  1959年部分综合性医院开始使用心电图机。70年代后,省属及各市级医院都成立了心电图室。1978年为适应临床需要对护士进行心电图机操作学习。1980年后,部分医院内科成立了“心电监护室”、“产妇监护室”,设置了胎儿监护仪。
  1981年4月,青医附院和海军四O一医院首先开展节锁骨下静脉穿刺法,解决了血管塌陷病人补液问题和静脉给高营养问题。嗣后在各综合医院普外科、内科、神经科相继使用1985年全市普遍抗推广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1983年青医附院神经拉开展了颈外静脉插管,并在全市推广。1985年青医附院成立了“肾病监护室”、“呼吸监护到”及“危重病人监护室”,逐步开展特殊护理,使陪床率由100%降至15%以下。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五章 护 理

第一节 护理管理


  1906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医院的护理工作以家庭护理为主。护士受医院长的监督,对需要到家中护理的病人,由医生根据家中进行护理,也可由病人及家属提名请求派出。派往青岛以外的护士,需经总督府批准。1906年7月24日,奉德国海军部国务秘书之命,批准对教区之护士的工作指示,负责青岛普通疾病护理的教区护士由主治医师分配护理工作。并对教区护士的班次、出诊交通费,以及传染病人死亡后的报告,病人的隔离消毒做了明确规定,对接生护士工作的指示,要求教区护士中应有1人从事接生护士工作,并对接生护士的职责,孕妇指导咨询,产后护理等做了细致的规定。由于总督府医院主要是为德国殖民者服务,华人享受不到这些护理。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所属医院的护理方式是以院内护理为主,对护士的管理是依据日本国当时有关细则规定执行。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护士管理形式是看护长之命承院长及各科主任医师指导,督率看护管理一切事宜,看护承院长各科主任医师之命及看护长之指导处理诊疗看护病人及办理清洁、消毒事宜。1935年3月21日,青岛市Gov制定了“市立东镇、李村、沧口、阴岛、薛家岛医院护士服务须知”,分为一般须知和管理病室须知两部分。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青岛市Gov卫生局制定新的护理制度与战前基本相同。
  50年代初期,青岛市的护理管理工作借鉴苏联的经验,推广院长、科主任负责制,医院各科护士长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1957年卫生部下达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有条件的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建立护理部,在2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及专科医院设总护士长,在院长和科主任领导下工作。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应是院务委员会的成员或参加院务会议。是年5月11日,山东省卫生厅在青医附院设立护理部,在市立医院试点设总护士长。同年7月举办护士长学习班,以学习“护士长工作参考资料”(中华护理学会编)为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得高护士长管理水平。
  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护理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护士改行。
  1978年医院工作重点转到以医疗为中心,市卫生局设专职人员管理护理工作并发挥护理学会的作用,加强全市护理工作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同年,局属医院先后任命1名护理部副主任,4名总护士长及128名护士长。根据卫生部(79)卫医字第765号文《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通知,青岛市于1979年9月开始整顿护理工作。
  1981年9月11日,市卫生局举办全市护士长管理学习班,有学员130人,主要学习护理发展史、护理指挥、病房护理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工作检查标准。通过3个月的学习,提高了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统一了全市护理管理13项制度和各种护理标志。是年,市卫生局又任命一批护理部主任和总护士长,提拔了137名年青护士长。截止1983年,除妇幼保健院和市肿瘤医院未设总护士长外,其他医院全部配齐。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青岛纺织医院都建立了护理部护理部主任及总护士长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分管全院护理工作。1984年下半年,各医院领导班子调整后,都设立了护理部,重新任命了市、区、县医院护理部主任及总护士长。
  1985年青岛市卫生局在市立医院内科二病房、市传染病医院肝炎病房、海军四O一医院外科、青医附院脑外科、青纺医院骨外科,进行责任制病房试点,通过实行责任制护理,改善了医护关系、“工休”关系。1986年全市有责任制病房65个,全面开展责任制护理,护理质量控制和三级护理相结合,使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87年1月15日,青岛市召开首届护理工作会议,贯彻卫生部1986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了护理管理体制。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五章 护 理



  1902年青岛开始有专业护理人员。嗣后,同善会的花之安医院、天主教的青岛诊疗所福柏医院等的护理工作,都由欧籍女护士担任。1914年秋,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成立,有护士6人。同年11月,日本全部接收德国胶澳总督府医院,改为陆军病院(后又改为青岛病院),有护士长13名。1919年11月普济医院成立,有护士2名(日本人)。1920年护士增为5名(日本籍3名,中国籍2名)。1920年青岛病院扩建,有雇员护士长1名(日本),雇员护士56名(日本),见习护士8名(日本2名中国6名),及护理员3名(中国)。1929年传染病院有看护长1人,男看护6人,女看护4人。
  1949年青岛解放后,当年全市共有护士376人。随着卫生事业来断发展,护理队伍人数逐年增加,到1986年全市各级护理人员总人数已发展到6998人,其中护士以上职称的有5071人。
  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原因,护理人员中出现不安心本职工作的现象,部分人员陆续改行做其他卫生技术工作。又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护理人员培训工作,致使护理队伍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在50年代后期曾提出“技术归队”,但收效甚微。1980年后,在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遗留问题太多,一时难以全面纠正。1980年医护之比为1:0.8,医护比例失调;人员素质方面,1983年统计,护士以上职称人员中(4435人),未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有1752人,占39.5%;1986年全市医院病床数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0.38。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七节 其他特殊功能验查技术


  心电图 1959~1960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胶县中心医院均购进国产心电图机用于临床,由内科医师兼职操作。1962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和市人民医院购进瑞典产双导联心电图机各1台,市人民医院同时购进踏车功能试验机1台。
  70年代后,省属及各市级医院都成立了心电图室,心电图业务工作从内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技术科室,并从国外引进多种型号的心电图机,各层次的心电图学习班接连不断,是当时各医院内科的学习热门,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愈率。
  80年代后,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各级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均配备了心电图机,成为临床科室的常规检查项目。
  心电向量 市人民医院和市立医院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引进日本产心电向量诊断仪,配合临床对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症候群、束支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的诊断起一定作用。
  左心功能(心机械图) 市人民医院于.1980年引进日本产四导同步生理记录仪,用于测STI、心阻抗图、心尖搏动图,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瓣膜病手术前检查均有一定价值。
  A型超声 60年代后,省属及市级医院逐步配备了A型超声探伤仪,用于肝、胆、脾疾病的诊断。还用于探查胸水、甲状腺等疾病。70年代末,随着B型超声的发展,A型超声逐步为B型超声代替。
  B型超声 70年代后期,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分别引进了日本产B型超声诊断仪,开展了对心、肝、胆、等的检查及一般查体工作。
  1981年市人民医院开展了3%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为胸外科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1984年4月,市人民医院引进美国产多功能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该机具有A型、M型、B型、D型等功能,对各种心脏疾病、腹部脏器疾病、泌尿脏器疾病具有可靠的诊断依据。80年代,B超检查已成为各级医院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胸电图和胸血流图 60年代,市立医院开展胸电图检查工作。70年代末,青岛市省属、市级医院普遍使用胸血流图和胸电图。80年代相继建立胸电图室。对诊断胸血管和胸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内窥镜 1956年,青岛市立医院购置英制硬质胃镜、腹腔镜和乙状结肠镜,用于诊断胃及腹腔疾病。
  70年代,各市级医院的硬质内窥镜逐步为导纤维内窥镜所取代,减轻了病人痛苦。1974年市立医院引进日本产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各1套。同年,开展了结肠镜下息肉电凝切除术。1977年市人民医院购进国产胃镜1台。1981年市人民医院、胶县中心医院分别引进日本产导光纤维胃镜1台,配合临床胃肠疾病的诊断。
  80年代,各医院均设内窥镜室,改变了过去隶于外科、内科和手术室的分散状况,由专科医生分别使用,成为功能检查的一部分。各种内窥镜已成为临床诊断的必要手段,提高了诊断率。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六节 理疗技术


  青岛市开展理疗工作最早的是青岛病院(现青医附院)理疗科。前身是隶属于放射科的理疗室,建于1925年。30年代,福柏医院(现人民医院)开设电疗室,设备有中波、短波、超短波治疗机,用于治疗一般骨关节炎症、软组织损伤和炎症。
  建国后,多数医院理疗科(室)与针灸科(室)合在一起,分别称为理疗或针灸室,理疗项目逐渐增多。50年代中期,电、光、磁、辐射的仪器已在部分疗养院(所)广泛应用。60年代增加了辐射热、红外线、离子投入、水疗、蜡疗、静电共鸣火花、电兴奋等。
  70年代,各医院增加了音频电疗机,用直流感应电疗机采用药物导入治疗各种炎症和骨质增生,效果良好。70年代后期,各市级医院相继成立了理疗科,配备了远红外线、微波针灸仪、旋磁、电磁、音频冷冻、负离子等仪器。还采用消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有效率达95%。80年代初期,开展了激光治疗临床常见20余种疾病。80年代后期,各级医院的理疗工作已发展到广泛利用电、光、磁、辐射仪器,在临床上治疗50余种疾病。理疗科已从辅助治疗进入临床治疗科室。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五节 同位素诊治技术


  建国前,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由隶属放射科的放射治疗室做部分放射治疗浅层皮肤病,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9年8月,青医附院建立工业卫生试验室,开始核医学诊治疾病。1964年放射治疗室改称同位素室。1980年8月扩建为同位素科。
  1972年5月,青岛市水清沟医院成立后,开展了同位素治疗肿瘤的工作。1978年3月与1979年1月,胶县中心医院和青纺医院分别建立了同位素科(室)。
  70年代,同位素检查仪器有:扫描仪、肾图仪、定标器、T3、T4等。80年代引进放免仪、彩色扫描仪等,用于治疗的主要是钴治疗机。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四节 麻醉技术


  建国前,医院麻醉工作由手术室护士兼施,局麻、腰麻则由外科医生负责。
  建国后,各医院的麻醉工作均由外科及手术室人员兼做。1950年市立医院应用水合氟醛灌汤,施行大脑前额叶离断术3例。1951年应用间歇正压通气麻醉进行肺叶切除。此后,胸腔手术、胸廓成形术、食道切除术等均相继开展。50年代末期,各医院开展了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并逐步发展成主要麻醉方法,60年代已占全部手术麻醉总数的60%。
  60年代初,各市级医院先后成立了麻醉组,开展了静脉复合麻醉,包括肌松剂的应用、人工冬眠强化麻醉、人工低温、控制性低血压等麻醉方法的实施。1969年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开展针刺麻醉和中药麻醉,对甲状腺、内风心地尖瓣闭扩、心包剥脱、肺叶切除,颈、胸、腹部多种手术取得一定效果。1970年市人民医院自制华陀挟脊针,采用脊神经取穴位,加不容穴留针,进行胃大部切除150余例,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还用针麻于甲状腺手术及少数心包剥脱术。
  1978年后,各医院麻醉科(麻醉组)先后成立。市立医院同年开展氟烷、甲氧氟烷吸入的临床麻醉及小儿腰麻等,并相继开展心脏体外循环情况下的麻醉,于同年10月26日为一法乐氏三联症的少女成功地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80年代,市属各医院均建立了麻醉科,机器设备相应增加。至1986年,各医院均能掌握气管内、静脉内、硬膜外、针刺等各种麻醉方法,使手术顺利进行。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三节 病理诊断技术


  建国后,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病理检验工作始于1952年,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的一部分,金泽忠教授是青岛著名的病理专家。1964年青医附院病理科建立,年检验5000余例。1965年市立医院病理科成立,此后市属各医院相继建立了病理科(室)。临床开展常规病理组织检查和快速石蜡包埋病组织检查。1967年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1970年开始做部分特殊染色检查,包括网织纤维、弹力纤维、马宋法检查。同年,市立医院开展了实验动物科研病理切片检查。1975年10月,胶县中心医院建立病理室,开展病理组织检查。
  1978年,市人民医院成立病理科。同年,市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羊水细胞巴氏小体、Y小体细胞内核糖核酸染色项目。1980年开展改良马宋染色法。1983年开展病理切片显微照相、录相。1985年建立免疫病理业务,开展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癌胚抗原蛋白免疫检测项目,提高了病理诊断技术。1986年开展了高铁二胺硫酸粘液染色法,提高了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同时开展了肥大细胞染色法。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二节 检验诊断技术


  建国初期,山东大学院附设医院及市立医院检验科除一般常规外,还开展全血血清、肝功、肾功、内分泌、放免、电泳、血气分析、同功酶等多种特殊检查1950年设立在市立医院的中心检验室为配合梅毒检测的需要,建立了小型动物试验室。另外还给全市饮水、冷饮、牛奶等做抽样检查,直到1954年市防疫站成立为止。1953年各市级医院检验设备不断增加,检验项目也相应增多。同年,市立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雄性青蛙、蟾蜍妊娠试验,阳性率达99%以上。以后,各医院也陆续开展了此项检查。1961年市立医院检验科下设门诊公验室、临床检查室、生公室、细菌血清室和血库,增加了显微镜、离心器、血库冰箱、电泳仪、血氨机、581G光电比色计、二氧化碳测气机等设备。1963年青医附院检验科同北京医学科学院、北京友谊医院共同调查在胶东农村蔓延的流行性脑膜炎病因,是由波那摩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1965年又协助南京精神病防治院检验出由波那摩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小儿脑血管栓塞病。1973年市立医院建立血液病室。1978年后,各市级医院检验科得到迅速发展,化验项目大幅度增加,其中市立医院检验项目达200多项,较60年代增加4倍,同时还增设特殊生化室。1979年青医附院检验科协助山东省外贸局研究诊断水貂钩端螺旋体病,填补了国内空白。
  各医院历年检验项目主要分3项:(1)常规检验:以血、尿、粪常规检验及抽出液的理化检验为主。1950~1959年开展的常规检验项目有18项;1969年增至20项;1979年增至23项;至1986年增至25项。(2)生化检验:包括血液或其他体液成分和定量分析,各种酶类、激素、血液酸碱度(pH)与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试验等。1950~1959年开展的生化检验有22项;1969年增至39项;1979年增至110余项。(3)细菌、血清、免疫检验:1950~1959年开展的有7项;1979年增至10余项;至1986年增至20余项。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一节 X线诊断技术


  建国后,X线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50年代初,X光使用范围仅限于胸透、胃肠钡餐透视、四肢小片的摄影等。山东大学医学辽附设医院、市立医院放射科已能开展支气管、肾盂、腹膜后、膝关节、子宫输卵管、泌尿系顺行及逆行造影。1954年市立医院开展口服法胆囊造影。1958年开展静脉法胆道造影及钡灌肠诊断与整复肠套叠技术。
  60年代初期,各医院分别增置各种性能的X线机,相应地开展了脑血管、椎管、四肢动脉造影和胸腹部、四肢关节、骨盆、颈椎、腰椎、胸椎、胸骨、肋骨及头面部X线摄片。1962年市立医院开展了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肠套叠技术,同时还开展了脑室造影、脾门静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奇静脉造影等技术。1964年开展口服法和口服加静脉法胆系造影新技术。同年,与妇科合作开展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充气造影技术。配合眼科眼球异物手术的需要,开展以改良斯维氏法,进行眼球异物定位及腮腺、颌下腺、脊髓造影等技术。青医附院最早开展X线治疗,1962年有深部X线室,配合临床治疗皮肤病及恶性肿瘤10余种。
  70年代,由于先进设备的引进,各医院产射科开展的新项目有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心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眼眶无骨片、薄骨片摄影。1979年市立医院开展上腔静脉、主动脉根部和法乐式四联症右室造影成功。翌年6月,首创右室造影诊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成功。
  1984年后,市立医院、青医附院先后引进了全身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全身CT),开展了胸部、腹部、颅脑、骨骼、脊柱与脊髓等部位的CT扫描检查,提高了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1989年,德国海军野战医院(今青医附院)设病理实验室、药局及临时检验站,主要对食品、肉类、乳制品进行卫生检验和传染病的病毒、细菌检验。1899年总督府医院(今青医附院)完善了细菌检验站,开展生物学、细菌学、化学等检验方法,并为设有实验室的各医务所兼做临床化验。1914年日本陆军医院(今青医附院)设立简易X光室及化验室,增添X光机、透热机、水银灯、石英灯、高山太阳灯等。1922年青岛病院(今青医附院)及普济医院(今市立医院)设试验室、消毒室、化验室、病理室、制剂室、化学分析室,医疗设备增加显微镜、牙钳、血清注射针、万能电疗器。1934年11月,市立医院设X光室,是当时青岛设有X线机的首家华人办的分立医院,用于辅助检验呼吸、消化系统和骨科各种疾病,当时用显像纸拍片。1946年山东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引进美式菲利浦X线机后,增设肠胃钡餐检验,并将放射线用于浅层治疗。1947年市立医院化验室改称检验科,检验仍四大常规(血、尿、粪、痰)为主,主要设备有显微镜1台、孵箱1个、水浴箱1个。建国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市级医院医疗技术科室不断发展和健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