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听89岁的刘老先生讲他幼时的故事,第一次听到“访馆的”这个陌生又新鲜的词儿。急忙追问,老先生笑道:你们哪里会知道什么是“访馆的”,这行当绝迹也有六十多年了 。
     
     原来这是一个极为文雅的名称。馆,蒙馆、学馆、学塾也;访,拜望、寻问之意。“访馆的”是去私塾卖笔墨纸砚书籍的人的美称,说白了,就是“文货郎”。
     
     过去经济不发达,人烟也稀少,三五百人的村子就算不小的村庄了。村里少有店铺,就连女人们添个针头线脑、给孩子扯二尺花布也得等到赶集的日子,于是“货郎”这个行当便应运而生,他们挑着担子,摇着巴掌大的小皮鼓,走村串屯,还真给村民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之需。那时候,稍大一点的家族往往利用祠堂办学,让本族子弟接受教育。村中学童用的文房四宝自然也没地儿买,就有专卖的货郎定期送到学塾里来。这些人多是失意的秀才,落第的文人,念书念“迂”(青岛土话,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了,既放不下架子,又干不了庄稼地里的活,就只好做些与文字沾边的营生糊口。他们多数穿着长衫,背一个包着金不换墨锭、大小狼毫毛笔、《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的大包袱,按固定的路线和日子依次串遍四乡的私塾。文人落魄斯文依旧,来卖货不说卖货,叫做“访馆”;在学童面前正冠掸衣尊严不丢,之乎者也与先生讲学论道。遇上那学问深的“访馆的”,极受先生敬重,每次访馆,坐上座敬香茶,切磋吟哦交成朋友。
     
     还有的“访馆的”身怀绝技,或写一笔好字,或作一手好文,或歧黄之术极精。刘老先生说,上世纪初,有位访馆的与即墨白塔村私塾的乔先生私交甚笃,这访馆的包袱里总背着一本线装手抄的祖传秘方,轻易不示人,只遇到疑难重病人时才出手给人救急。他见白塔村一未婚女子生乳痈,耽误了婚嫁人也备受折磨。访馆的查看秘笈,一个药方几副药下去,那女子溃烂几年的乳房去腐生肌,竟很快治愈了。访馆的名声大噪,教书的乔先生就要借秘方一观。碍于朋友面子,访馆的只让乔先生看一宿就还,谁知乔先生将书拆开,每个学生发给5页,连夜赶抄下来,翌晨及时奉还。乔先生依此书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大夫,再也不教馆;访馆的听说了乔先生治愈的几个病例后,再也不到即墨来卖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