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八章 人物 第三节 侨居人物

第八章 人物
第三节 侨居人物
【田横】 秦末狄(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王族趁机反秦自立。田横本是齐国贵族田氏后代,与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后在楚汉战争中,田横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率领从属500余人逃至崂山东北部海域中的岛上,该岛即今即墨市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遣使诏田横至洛阳,他被迫前往,因不愿称臣于汉,行至距洛阳30里之偃师县自杀身亡,留居海岛的500人闻讯后全部自尽。当地土民感其忠义,遂于岛的最高处修筑五百义士墓,俗称“田横顶”,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齐义士冢,县东百里田横岛中,世传五百义士同葬处。”还记有:“齐王祠在县东百里田横岛中,祀齐王田横。”即墨旧有九贤祠,田横亦位列其中。《史记》和《汉书》都记有田横的事迹,司马迁赞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
【张廉夫】 字静如,号乐山,西汉豫章郡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人。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其人当属西汉时栖居崂山方士。张廉夫生于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入仕,官至上大夫,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玄学,入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开山垦田,自食其力,潜居修行。后回江西,居鬼谷山,又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虽年逾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不衰,后不知所终。
【逄萌】 字子康,一为子庆,汉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省昌邑市)人。家境贫困,曾任亭长。县尉路过驿亭,逄萌候迎拜谒,感慨不已,喟然叹曰:“大丈夫岂能为他人服役!”遂去长安就学,研读《春秋》。在长安时闻听王莽杀其子王宁,逄萌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于是悬冠于长安东郭城门,回归故里,携家渡海到辽东居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即位后,逄萌又从辽东来到崂山,隐居在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下,讲学授业,“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汉明帝曾屡次下诏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疯狂拒之,后以寿终。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锦有诗赞曰:“逄萌悯三纲,举世无枉足。辽东不可留,崂山栖黄鹄。”
【王扶】 字子元,东汉时掖(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少修节行,客居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东汉光武帝中元年间(公元56~57年),太傅邓禹闻其贤,辟征之,官拜议郎。东汉永平中期(公元67年前后)刘复所著《汉德颂》中,盛赞王扶为名臣。清代《即墨县志》记其生平,并将其名列入乡贤祠。
【童恢】 字汉宗,东汉琅琊郡姑幕(今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乡)人。年轻时曾任州郡小吏,司徒杨赐闻其奉公廉洁,乃召至府中委以官职。后杨赐被劾,其属下之椽吏皆散去,唯童恢诣阙争之,杨赐免罪获释后,童恢方离去。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童恢出任不其县令。在职期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县衙小吏或百姓有过错者,晓以理义,对恪尽职守或执法廉平的小吏、衙役,则赐酒肴勉励之。童恢身为一县之尊,不图荣华富贵,专事倡导农、桑、牧、织等业,一时境内安宁,牢狱连年无囚,邻县百姓迁来就居者甚多。童恢以政绩卓著,由不其县令擢升丹阳郡太守。童恢死后,不其县百姓立童公祠,筑衣冠冢,年年祭祀。民间流传童恢的轶闻很多,其训虎的故事至今妇孺皆知。
【郑玄】 字康成,汉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经学家,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勤于学业,既学今文经,又从马融习古文经,且学无常师,兼及百家。郑玄游归故里后,聚众讲学。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96年)郑玄因党锢之祸被拘,其间潜心钻研经学,勤于著述。郑玄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六月卒,享年74岁。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复起,62岁的郑玄与门人数百人迁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后因粮食匮乏,郑玄解散诸生。郑玄一生不求仕途,唯以注经授徒为业,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贡献颇大。三国时的名士崔琰、王经、国渊、任嘏等人,皆为其门下。北海相孔融深敬郑玄,特命高密县令为郑玄立一乡,名为“郑公乡”,名其门为“通德门”。郑玄当年在不其山设帐授徒处称“康成书院”,该村名为“书院村”。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曾在此处建院宇、辟学田,重建康成书院。明代进士、即墨人蓝田《三标山》七律中有“西邻书舍忆康成”之句。
【崔琰】 字季王圭,东汉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武城县)人。青年时,好击剑,尚武事,29岁时由家乡来到高密,在经学家郑玄门下就学受业。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黄巾起义军攻破北海郡,郑玄率领门人到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避难,后因粮食匮乏,郑玄遣散诸门生各归故里,崔琰亦在此列。但因当时战乱频仍,由崂山西行的道路受阻,崔琰只得乘船泛海南下,辗转返归故里,路经今胶南市大珠山时,他借景生情写下了文采绚丽的《述初赋》,崔琰在旅途达4年方归家。被袁绍辟为骑都尉,曹操打败袁绍后,又辟崔琰为别驾从事,后升迁为中尉。
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曹操对他非常敬惮。后因谗言被曹操赐死。对崔琰之死,陈寿在《三国志》的“崔琰传”中曾为其鸣冤长叹。
【明僧绍】 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今山东省德州市)人。其先祖为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之子孟明,后以明为姓。明僧绍,明经有儒术,南北朝宋元嘉中期(公元438年前后)举秀才。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镇北府辟为功曹,不就,隐居崂山,聚徒立学。北魏克淮北,明僧绍乃南渡长江,在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县)摄山建栖霞寺居住。南北朝齐永明初(公元483年前后),征聘为国子监博士不就,后卒。
【王伯恭】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人,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农历正月在崂山聚众起义,自称齐王,反抗北魏南侵。后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战,败死。崂山的南窑半岛有“点将台”,四角各凿圆孔,以作竖立亭柱和旗杆之用,相传为王伯恭在崂山聚众起义之遗迹。
【杨忄音】 字遵彦,北齐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幼有清誉,后徙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又徙居莱(今山东省莱州市)。永安初年(公元528年)官至散骑都尉,后为高欢之行台右丞,当时的文檄教令皆出自杨菼之手,韩陵之战,每阵先登,同僚们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其堂兄游卿为岐州刺史,因直言忤旨获罪,杨菼恐波及自身,伪作投水自溺,惧罪逃亡。初入嵩山,又潜至东莱,约在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辗转逃入崂山东北部海中之田横岛,易名为刘士安,以讲学为业。东魏丞相高欢知杨菼行迹后,以礼聘之,仍任右丞之职。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娶太原长公主为妻,升任尚书令,为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北齐孝昭帝篡位时被杀。
【高允中】 明山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举人出身,曾任福山县教谕,明正德四年(1509年)授即墨知县,为政严明,多有建树。正德七年(1512年),在崂山铁骑山原汉代大儒郑康成授徒讲学处,建院宇,购经书,聘教授,辟学田,重筑康成书院。正德九年(1514年)春,他又主持修筑淮涉河堤,造福地方,乡人甚感念之。
【许铤】 号静峰,明河北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知县,励精图治,清吏蠹,定户则,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岸,通商艘,戢营军,禁衙役,修志劝学,文教斐然,卓有政绩,为即墨历届知县之佼佼者。万历七年(1579年)许铤主持编修成历史上第一部《即墨县志》,书中除详记即墨的历史与社会外,还对崂山的山川、景观、古迹、释道和诗文等,皆分门别类予以记述。
【高弘图】 字子犹,一字研文,号 斋,明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触犯熹宗,夺俸两年。天启初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贤而被罢官。崇祯三年(1630年)春复官,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削职罢官。
任大理寺评事的胶州人赵任,在崂山华阴有一别墅,名为“皆山楼”,建筑十分精美,高弘图罢官后游崂山时,甚爱此楼,正值赵任年老思归故里胶州,遂将这座别墅赠于高弘图,高弘图为其更名“太古堂”,徜徉于崂山之山水间。崇祯十二年(1639年)夏,高弘图与友人一起,历时15天,游览了崂山九处风光山色,撰写了《崂山九游记》,对崂山之风景、轶闻、掌故多有记述。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于国破家亡,遂于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绝食9日而死,著有《太古堂集》。
【宋继澄】 字澄岚,号渌溪,又号万柳居士,晚年自称海上病叟,明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善古文词,文名满海内,与其子宋琏皆为“复社”中坚人物。宋继澄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孙婿,明亡后,隐居不仕,设教于即墨,居黄宗昌在崂山修筑的玉蕊楼多年,与即墨之黄姓、蓝姓诸望族之文人结诗社,朝夕吟咏,曾与顾炎武一起为黄宗昌的《崂山志》作序。清康熙五年(1666年)受即墨“黄培文字狱”的株连,幸免于难。著有《四书正义》、《诗经正义》、《万柳文集》等。
【张允抡】 字并叔,号季栎,别号栎里子,明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后授江西饶州知府。明亡后,入崂山隐居不仕,曾在崂山玉蕊楼、张村等处,授徒10余年,晨夕樵汲,唯一老仆。著有《希范堂集》、《廉吏高士传》及诗文11卷。张允抡遍游崂山名胜,其《栎里子游崂山记》中,收有游记13篇,诗70余首,对崂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记载甚详,所记年代有据可查者,上起清顺治六年(1649年),下迄康熙十四年(1675年)。《栎里子游崂山记》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印,现尚存有孤本。
【李一壶】 佚其名,不知何许人。明亡后,着黄冠道衣,客居于崂山,貌颀而长,须眉疏秀,行必以一壶自随,时称“一壶先生”。喜饮酒,一壶辄止,醉向南山而哭,佯狂自放,读书则欷嘘流涕。人问而不答,居崂山日久则去之,不复又归来,而容愈戚,哭愈哀。清康熙年间,自缢于僧舍,邑人黄坪葬之栗里,时常携酒一壶祭其墓。即墨诗人黄?有《方壶道士歌》记述其事,诗中有“青蛇在手气犹豪,白眼看人歌且哭”之句。海阳进士赵似祖亦写有《一壶道人歌》。
【孙笃先】 字淮浦,清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人。孙笃先为陕西参政孙谦之子,幼聪颖,工诗善画,尤精于琴,自号“隐琴先生”,自少至老,弦歌不辍。因慕崂山山水之胜,遂结茅庐于崂山,尝自署联云:“外世曾无奢愿。看山自有深情。”寓崂山数载,每日游观徜徉于华楼、九水间,曾对人说:“但使瓯有余粟,吾即深山日去也。”
孙笃先居崂山时,与流亭胡峄阳、百福庵蒋清山结为挚友,年66岁卒。胡峄阳赞曰:“远矣先生,独任天真。狎鸥海上,抱瓮汉明。五帝之世,三皇之春。性耽山水,踪混嚣尘。卒岁游优,赋诗鸣琴。不愿浊富,足以清贫。仪容秀古,耳目精神。”
【康霖生】 清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九年至十一年(1670~1672年)任即墨县知县。在职期间,厉行土地清丈法,历时2年,查清全县各户农民实有土地亩数,按亩稽税,抑制了“田归大户,赋责贫民”的宿弊。康霖生曾视察崂山地区,见山地硗确,山民贫困,审视崂山的山岭薄地宜种花椒,遂派人回其故里,运来大批椒苗,并教授种植,崂山种花椒自此始,数年后,山区居民深得花椒之利。
康霖生卒于任所,崂山居民对他不胜感念,在白沙河北岸之华阴杨家村修建康公祠,历年祭祀。《康公祠碑记》详记了康霖生爱民扶困之事迹。咸丰元年(1851年)又重修了康公祠,并立有重修碑。
【叶栖凤】 字梧冈,清四川广安州(今四川省广安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即墨知县,政尚宽仁,修文庙、学宫及坛社等皆焕然一新。叶栖凤曾在崂山北九水太和观建书院,兴学劝士,其教谕规章皆效法白鹿书院。叶栖凤在任五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离任。
【尹琳基】 字琅若,清日照(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祭酒,因直言罢官。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来崂山太清宫,拜道士韩谦让为师,出资在太清宫建筑住宅院落一处,名“翰林院”,自题匾额“东海餐霞”。因深感东汉时期大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人高洁,又见崂山的“康成书院”已成废墟,故在此建祠堂,供奉大司农郑康成。
尹琳基在太清宫每日焚香顶礼,清斋静素,阅道藏,看丹经子集,修真养性。白云洞洞额楷书之洞名为尹琳基题写,另撰有《观海市记》。后有尹琳基同科状元、山东巡抚梁耀枢,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来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题留匾额“经神垂范”,遂邀尹琳基同去。尹琳基入崂隐居之时,其好友海丰御史吴徇曾赠有长诗,其中有句为:“嗟我齐年友,蓦地成隔绝。欢会几何时,挥泪难为别。簪缨岂萦情,生平重气节。”
【王大来】 字少楚,清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年)贡生,工诗画,尤喜山水,为胶州著名文人,著有《五亩园诗草》。曾七次游崂,俱有诗文记述。其先人王锦,曾任知县,购得高弘图在崂山华阴的“太古堂”。嗣后,其子孙或家居崂山华阴,或家居胶州故居。
咸丰十一年(1861年),王大来迁居崂山华阴,居20余年。其《移居华阴》一诗中有“日在辋川图画里,平生夙愿快相偿”之句。另有《棋盘石》、《白云洞至雕龙嘴》、《神清宫》、《鱼鳞口观瀑》等颂赞崂山之诗篇传世。《胶澳志·艺文志》书目中,列有王大来撰写的《劳山七游记》一书,该书对崂山名胜记述颇详。
【林钟柱】 字砥生,清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光绪五年(1879年)举人,工诗文,有山水癖,在崂山塘子观教授10余年,暇辄出游,崂山秀色尽收笔下,写有《雕龙嘴望海》、《文笔峰》、《鹤山》、《骆驼峰》等许多吟咏崂山的诗篇。光绪十七年(1891年),游崂山梯子石时,写有《梯子石记》,该文现镌刻于崂山梯子石东端的登山南路,全文共395字。
【郭蓉江】 清代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光绪年间隐居崂山太清宫,芒鞋布冠,飘然世外,徜徉山水之间。性嗜酒,因自号“啜醴叟”,著有《啜醴集》。
【王悟禅】 名明佛,号悟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工诗能文,善酒,尤工书法。清亡后,来崂山隐于黄冠,鸠杖囊诗,足迹遍崂山,晚年居崂山晓望村西南二龙山巅的玄都洞。洞原甚小,王悟禅始凿而大之,栖居其中,洞门东向,其外缭以短垣,奇峰四环,松竹幽深。王悟禅闲尝出游,以书换酒,酒醉书成,悠然不留,才思敏捷,所作诗文一挥而就,而具清真淡远之致。78岁无疾而卒,著有《雪泥鸿爪集》。崂东隐士张墨林常与王悟禅诗酒相酬唱,有七言诗吊唁之,其中有“学道愿学邱长春,交友愿交素心人”之句。
【洪述祖】 字颖之,江苏省常州市人。洪述祖在清末为直隶后补道台,袁世凯为总统时,他曾任内务部职员。1913年洪述祖受袁世凯指示,派人于上海刺杀宋教仁,案发后,洪述祖逃往青岛,黎元洪继任总统后,下令通缉杀害宋教仁凶手,1917年洪述祖被捕于上海,1919年被处死。
洪述祖居青岛时,除在福山路建住宅外,还在崂山南九水筑别墅,名“观川台”,台作洋式,覆以厦,西临川,背依楼,楼后为山,石壁上刻洪述祖七律诗一首,其文为:“青山转处起高台,台下川流更不回。涧势落成瓦建屋,溪喧声似蛰惊雷。凭栏我有濠梁趣,作障谁为砥柱才。多少黄金延郭隗,几人比德水边来。”楼北有池,曲栏夹桥宛转其中。现代著名剧作家洪深是洪述祖之子,那时他正在清华大学读书,每逢寒、暑假回青,都到观川台去小住。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观川台别墅被日人强行没收。嗣后,洪深每次来青,总要到南九水去探视一次。洪深曾以《我的失地》一文,记述了观川台别墅被日人侵占的经过。
【西川文夫】 日本大坂府贝冢市人。1935年出生,1937~1946年曾随家人在青岛居住,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山河造成的巨大创伤,他怀有深深的歉疚,因此他决定到中国来绿化植树,为中日友好作贡献。1992年春天,他来到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镇港东村野鸡山义务植树,并正式创建“中日友好林”。他共出资400万日元,义务植树200亩、近3万株,使昔日的一座荒山变得郁郁葱葱。西川文夫每年在港东村居住6个月,亲自参加植树、护树,悉心管理这片友好林,他经常说:“我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尽力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做工作。”1997年6月19日,西川文夫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日本大阪市,终年62岁。他在弥留之际,曾谆谆叮嘱他儿子西川靖俊继承他的事业,为中日友好林尽心尽力。根据西川文夫的遗嘱,他的骨灰安放在崂山港东村的野鸡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