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明朝万历年间,山东益都郑母庄出了一个叫赵秉忠的人士,他在京城做官,官至礼部尚书。一次他返家修建家宅花园,没想遭朝庭内奸臣暗算,向皇帝谗言诬陷赵秉忠欲造反:“南京到北京,都是赵家兵,推倒万历主,扶起赵秉忠。”皇帝于是下旨传赵秉忠返京,他又迟归,最后朝庭差人将其杀死。他生有两个儿子,一起隐名改姓逃到崂山。两年后,一个儿子去了莱阳,另一个儿子来到了一处山青水秀、风光优美的地方落了户,这个地方便是现在的水清沟村。其人名曰赵尚礼,从此他在这儿扎根安家繁衍后代,他一生共生养8个儿子,至今在水清沟村已繁衍22代子孙。
解放前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水清沟村除了与路对面的青纺机械厂、国棉四厂几家工厂以及不多的一点散户为邻外,四周都是荒山野岭和庄稼地。解放前夕村内计有三百余户、一千多口人,土地二千余亩,全村所拥有的土地东至小水清沟村,西至孤山村,南至大山村,北至盐滩村、沙岭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平均人均土地约二亩。虽也种小麦、玉米农作物,因地瓜产量高,所以以种植地瓜为主,也以地瓜为主食,好年景尚可,碰上荒年村人日子便艰难了。日本鬼子侵占青岛时,有一年遇上了大旱年,庄稼严重欠收,村民忍饥挨饿,日子极度难熬。日本投降后,郑方可为村内保长,管理村内诸事,想方设法与村民同舟共济,在村内受人敬佩爱戴,挺有威信。解放后全村定成分,村内没划出地主来,因为全村土地最多的住户也不过八九亩,定为上中农。
水清沟村顾名思义,它应该是一个有山有水,树木葱笼,清水潺潺,鱼儿嬉戏的风光旖旎的所在地。不错,当年一条发源于大山、北岭山间的小河蜿蜒流经水清沟村内,然后再越过北大河汇入大海。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仍见村内的小河旁杨柳青青,清清的河水哗哗地流淌,树上的鸟儿啾鸣,水中的鱼儿嬉戏,自然景象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这样美丽的风光景色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租住村宅,今日已不复存在了。相信不长的时间随着旧村庄住宅的改造,当年秀丽的景致定会再现。
水清沟村有三大姓:赵、魏、郑。在原村中央的地方,三姓设有祠堂,每逢春节之时,三姓都在各自祠堂内挂起宗谱祭奠先祖。三姓人氏长期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休戚与共,密切了各姓氏人之间的友情,关系非常融洽团结,逢年过节相互走动,不管本家与异姓遇有困难都喜欢互相帮忙,逢上各家婚丧之事前后簇拥自不待说。解放前他们为了抵御外侮,共同聘请了岛城武术名家吴风亭在村内祠堂前教练村民习武,以备护村护民,一时村民习武练拳十分活耀。郑方庭、魏学连二人是村内的武术高手,其中郑方庭还曾在本市与武林高手打过擂台。
日本鬼子占青岛时,村里建有一所小学,当时从外面来了一教书先生叫向明,学生都喊他鞠老师,他经常向学生灌输一些抗日反日言论。据现在村内一位姓赵的老人讲,这个向明与高岗有关系。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为了掩护部队从海上乘船逃往台湾,他们命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在孤山山顶及北岭山头架起枪炮试图阻击解放军撒退时间。在北岭山上的国民党军队曾将炮弹误发射,落在了离村南一赵姓住宅不远的地里。这宅子的主人赵姓老人说,当时他刚在地里锄完了庄稼想坐下抽一袋烟,发现火柴没了,他这才扛起锄头离开往家走,可走出庄稼地不远,炮弹就响了,他侥幸躲过了炸弹,以后他每每想起还后怕。国民党部队上了船后立即匆匆起锚离港,根本不顾及还在山顶上设防阻击解放军的国民党兵,解放军进来后,这些国民党兵自然便成了我军的俘虏。
现在从水清沟村到小水清沟村之间建起的水清沟一小区、二小区、三小区等其它建筑设施已连一片了,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从水清沟村到小清沟村之间是一片漫漫荒野。一天,一位胆小的村民到小水清沟村办事,归来时天已黑了,他走在弯曲的小路上总感觉身后边有声音,也许是坏人,或许还是狼,他不敢回头径直往前走,可走快了,后边声音紧跟,走慢了声音慢跟,他吓得浑身出了大汗,最后他干脆迈开了大步拼命朝家狂奔,奔到水清沟村内有灯光的地方遇见了人他才停住了步,回头一看,你说咋的?原来他脚下绕了一根细绳,细绳上又缠有一纸片,原来是纸片作的怪,他不由地蹲坐在地上好一阵喘息,心跳才慢慢平静了下来。
水清沟村解放后不久与全国所有农村一样,也走上了农业合作社的道路,当时王正智为正社长,郑方仪为副社长,两位领头人深受村民爱戴,带领村民走过了农村合作化的初级阶段。郑方仪亲自到济南学了先进的蔬菜栽植技术,归来后他带领社员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到冬季他们又盖了大棚种植越冬蔬菜,从此青岛蔬菜市场上,水清沟村的蔬菜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前以种植庄稼为生的村民转向以种蔬菜为主,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生产的一种叫“大斤勾”的韭菜远近闻名。人民公社化后,水清沟村成为西流庄公社的一个大队。从此社员集体出工劳动,自然,社员遇有困难公社、大队也给予帮助。村内建有养老院,五保户享受吃饭、烧用不化钱的待遇。20世纪70年代末水清沟村大队兴起了办工业的热潮,他们先后建起了纸盒厂、织布厂、铁工厂等十多个工厂和作坊,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产品,既满足了市场上的需求,又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1982年,水清沟村经上级批准,正式实现农转非,从此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水清沟村的村民成为青岛市市民,从此再也听不到村民自卑地称自己是“乡下人”,也不会市民再喊他们“乡巴佬”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水清沟村成立了大华实业总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先后建起了大华宾馆、大华商场、大华工业公司等企业机构。“大华”字样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从此以在地里刨食为生计的村民们成了管理企业的主人,其中大华商场的开业使居住在水清沟地区的居民欢欣雀跃。这座三层楼面积的大型商场里商品繁多,花样齐全,人们不用乘车去市内便可以在这儿买到应有尽有自己心愿的生活用品。大华企业兴旺发达,成为员工的村民们每月领取着丰厚的工资喜不自禁。自然,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大华实业总公司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多困难与险阻,经济效益下滑,但公司领导干部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他们带领员工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观查新形式、了解新动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大华员工坚信大华实业总公司一定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浴风沐雨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困苦,乘风破浪前进,创造城市新型企业更加美好的光辉前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