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一节 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青岛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始于1981年,但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独立的经营单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通过分包、转包方式进行。 
  1981年2月,山东省青岛海运公司与香港华通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签订“聘请船员协议书”,建立船员劳务合作关系。5月,派出首批43名船员在“嘉华”、“大城”轮上工作,年底收入67万元(港币)。此后,又与香港华通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瑞士麦初分船务有限公司、希腊金光船务有限公司等进行劳务合作,到1985年底,共派出船员334人次,创汇694万元(港币)。 
  1983年3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调派船员39人赴毛里塔尼亚冷藏公司进行劳务合作,1984年8月期满回国。7月,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接受中国建筑总公司与科威特阿尔比亚建筑公司签订的劳务技术承包合同的分包工程。该工程是由科威特国家建房总局投资,工程项目为446幢住宅。济南、青岛两地的建筑施工力量组成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科威特446项目经理部”。该公司按照“坚持条件、严格把关、个人申请、组织批准”的原则,抽调工程技术人员24人,配套工种526人的施工队伍,先后分20批赴科威特。1983年9月16日破土动工,经过2年多的紧张施工,青岛承担的226幢住宅楼(74580平方米)和其他工程5000平方米,约占工程总量的50%,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了施工任务。1985年11月12日,经科威特国家住房总局一次验收合格。整个工程为国家创汇1221万美元,获利366万美元,其中青岛建安总公司获得利润82.3万美元。 
  1986年,山东省青岛海运总公司派出船员112人,承包7条货船,年末在外人数109人,年收入159.6万元(港币)。1987年,与香港华通船务代理有限公司签订聘用船员协议5份,派出船员79人,在6条船上工作,年收入109.97万元(港币),人民币1.3万元。另外,派往尼日利亚厨师1名。
  1988年,青岛市签订分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7个,合同金额173.82万美元,当年营业额81.5万美元。派出劳务人员375人,年末在外271人;主要派往科威特、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 
  1989年,青岛市签订分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0个,合同金额471.4万美元,当年营业额275.5万美元,派出劳务人员1194人,年末在外1136人。外派单位主要有青岛建筑安装总公司、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山东省青岛海运公司、青岛渔业公司、山东国际海运公司、山东航海学会等,外派至科威特、莱索托、博茨瓦纳、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90年,建立中国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公司,青岛市直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当年签订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1个,合同金额2565万美元,当年营业额723万美元,派往科威特、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劳务人员472人,年末在外239人。主要承包土木建筑工程,外派劳务人员主要是建筑工人和船员。1989~1990年,山东省青岛海运公司每年派出船员110余人,年收入160余万元(港币)。青岛建筑安装总公司重点开拓了西南非洲的建筑市场。通过转包(分包)的形式,先后在博茨瓦纳承建了15个工程项目,面积达60555平方米。有4个工程(共14476平方米),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分包的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工程于1990年3月竣工,以质量高、工期短,被评为全优工程。同年,向科威特的劳务输出工作,因海湾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止,在项目组的精心组织下,230余名职工克服困难,全部平安撤回。莱索托项目组在中莱断交,中国大使馆撤走的情况下,以民间贸易形式,靠质量和信誉在莱索托继续开展业务。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节 海外办企业

中娜考斯克拉夫公司


  1984年12月8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与挪威奥斯陆多富·克拉文纳斯公司签订协议,在挪威成立中挪考斯克拉夫公司,以租船方式经营巴拿马籍散装货船。1985年1月12日,中远总公司决定由青岛远洋运输公司代表中远总公司经营管理,自负盈亏,并派1名董事长和1名副总经理。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和多富·克拉文纳斯公司各投资50%。青岛远洋运输公司用留成外汇投入初期流动资金65万美元,开始双方协议各投入2艘船,实际中远公司投入3~5艘。1985~1990年,营运收入18353.72万元(USD),利润592.41万元(USD)。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节 海外办企业

华青发展有限公司


  1986年10月,在香港设立。1987年10月对外营业,注册资本100万美元,实际投资100万美元,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融资、经济技术合作、房地产开发、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到1991年底,设有行政联络部、财务部、投资部、贸易部、房地产部、工程劳务部、信息咨询部、青岛办事处、深圳办事处、华青旅游公司、利冠投资公司,以及美国分公司、德国分公司、南非分公司。该公司与国内工商、金融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建立合资、合作公司60余家,主要有纺织、服装、皮革、工艺品、食品、啤酒、机械、电子、五金、橡胶、化工、建材、房地产、饮食服务业等,出口商品2000多万美元,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节 海外办企业

鲁—莱渔业有限公司


  1987年4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与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同冈比亚莱渔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鲁—莱渔业有限公司,合营期10年,双方投资136万美元。由于冈方不遵守双方合同,拒不出资,使公司受到很大损失,被迫于1988年6月正式解体。为了把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中方在谈判解体的同时,又寻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定名为“中冈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达拉西(冈币),中方占49%的股份,以后冈方又把51%的股份转让给中方。这个合资公司实际上是中方独资企业,冈方只按协议吃定量干股,既不投资,也不参与管理,由中方自己组织生产和供给销售。1987~1991年共捕获商品鱼4066吨,产值562万美元,汇回国内利润和劳务费63.8万美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节 海外办企业

鲁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990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设立。该公司是由山东国际经济合作公司与青岛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联合成立的,1991年3月登记注册,注册资本20万美元,实际投资10万美元。由中方自行管理,独立经营。主要业务是承揽小规模的道路、桥梁工程。 
  1985~1990年,山东海水养殖研究所还参与了山东省水产厅与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美国关岛兴办的“鲁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总公司牵头在新西兰兴办“基围—中国虾场”。该所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山东省外贸局驻青外贸公司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兴办海外企业多处,如鲁兴(纽约)企业有限公司、新加坡鲁新贸易(私人)有限公司、香港利隆航务有限公司等。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三章 国际经济合作

第三节 技术设备引进


  50年代,青岛即先后从苏联和东欧初级阶段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1971年,青岛市从国外引进设备项目14个,合同金额58.88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54.55万美元。主要用于青岛刺绣厂、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青岛纺织机械厂等8个单位,引进261F万能机、滚刀检查仪、动平衡机、立式车床、单臂刨床等。项目来自6个国家,计为联邦德国5个、捷克斯洛伐克3个、英国2个、朝鲜2个、日本1个、法国1个。 
  1972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17个,合同外资额61.0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53.31万美元。1973年,引进19个,合同外资额77.70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61.39万美元。1974年,引进22个,合同外资额586.9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530.28万美元。1975年,引进27个,合同外资额384.0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365.18万美元。1976年,引进13个,合同外资额279.59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191.15万美元。1977年,引进7个,合同外资额82.9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193.05万美元。1978年,引进30个,合同外资额554.79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490.17万美元。主要用于青岛木器一厂、青岛丝织厂、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青岛葡萄酒厂、青岛塑料八厂、青岛盐化厂、青岛海洋渔业公司、青岛市立医院、青岛纸箱厂、青岛印刷厂、青岛港务局、青岛印染厂、青岛手表厂、青岛人造板厂、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食品厂、青岛玛钢厂、青岛火柴厂等单位引进木单板切片机、磨刀机、起重机、船用柴油机、溢流染色机、热定型机、齿轮磨床、自动火柴连续机、葡萄酒灌装作业线、罗兰胶印机、手表生产设备、五色印刷机、自动计量包装机、海丰828号船、X光机、心脏起搏器、挤压造型生产线、宽幅热熔染色机、龙门铣床、旋切机、拖轮、横拼机等。其中,最大的项目是1974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从日本引进海丰828号渔业加工船,实际使用外汇400.76万美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坚持以扩大内涵再生产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工作。1979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38个,合同外资额2052.94万美元,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792.22万美元。合同外资额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第三棉纺织厂、青岛第五棉纺织厂、青岛丝织厂、青岛印染厂、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港务局、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等28个,其中工业生产项目29个。纺织行业6个,合同外资金额达1490.52万美元,占总成交额的72.6%。引进的主要设备有:针织大圆机、整经机、梳棉机、并条机、细纱机、络筒机、树脂整理机、预缩机、DH80A压铸机、NAR62D仿型铣、浮油回收船、叉车、装载机、真丝绸印花后整理设备、曲轴压力机等。设备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22项,民主德国3项和其他国家(地区)16项。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第三棉纺织厂利用外汇贷款449万元,从日本引进4800头气流纺纱生产线,总投资1598万元。 
  1980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36个,合同外资金额1917.57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2598.81万美元。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四印染厂、青岛第五棉纺织厂、青岛手表厂、青岛印刷厂、青岛密封件厂、青岛石油化工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港务局、青岛啤酒厂、青岛颗粒加工厂、青岛纺织机械厂等31个,合同金额100万美元以上项目有6个。合同外资额仍然以纺织行业最多,达488.36万美元。引进的主要设备是:整经机、手表生产线、啤酒印金商标设备、密封件制造关键设备、裂化气体压缩机、10万套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联检引水船、叉车、推耙机、啤酒设备、颗粒加工机、压铸机、高精度万能钻床等。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第四印染厂使用国拨外汇428.51万美元,从联邦德国引进中长毛织物染整生产线。 
  1981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29个,合同外资额1093.06万美元,其中用于技术引进157.2万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14.38%,合同外资额100万美元以上的4个。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二毛纺织厂、青岛手表厂、青岛衬衫厂、海水养殖二场、青岛显像管厂、青岛港务局、青岛卷烟厂、青岛外贸彩印厂、青岛纺织机械厂等31个。引进的主要设备是:精梳毛纺设备,手表生产关键设备、五线扒衣机、双针机、锁眼机、褐藻酸钠生产设备、黑白显像管装配生产线、木材装载机、对开双色胶印机、金属针布冲淬生产线、卷烟过滤嘴成型机等。最大的项目是山东省南墅石墨矿用国拨外汇317.46万美元,从日本引进石墨乳生产设备、材料、技术、资料(其中,用于技术引进149.5万美元)。技术设备来自日本、联邦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 
  1983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45个,合同外资额1938.39万美元,其中用于技术引进82.8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1384.62万美元,合同外资额超过100万美元有4个。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一染织厂、青岛船舶燃料公司、青岛塑料十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微电机厂、青岛啤酒厂、青岛晶华玻璃厂、北海船厂、青岛钢厂等42个。引进的主要技术设备是:平网印花机、树脂整理机、聚氨脂硬泡夹心板生产线、10万套子午线轮胎生产设备、录音机电机生产技术装配生产线、装载起重机械、啤酒灌装设备、啤酒自动分析仪、制瓶机、推瓶机、排瓶机、800吨液压剪等。项目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29个,联邦德国7个。引进设备最大的项目是青岛船舶燃料公司用外汇贷款367.16万美元从日本引进油船1艘,总投资718.65万美元;引进技术合同金额最多的是北海船厂用本厂留成外汇65万美元,引进挪威玻璃钢救生艇制造技术。 
  1984年,青岛市制订《第六个五年计划后两年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老企业技术改造规划方案》,确定技术改造的主要行业是:机械电子、纺织印染、轻工、化工橡胶、建材五大行业。是年,引进技术设备项目180个,合同金额7623.71万美元,其中用于技术引进128.21万美元,实际使用外汇2239.23万美元。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帆布厂、青岛簇绒毛毯厂、青岛第六织布厂、青岛第二食品厂、青岛人民造纸厂、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碱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显像管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照相机总厂、青岛港务局、青岛卷烟厂、青岛邮电局、崂山化纤厂、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钢厂等150个。引进的主要设备是:特宽幅剑杆织机、簇绒机、印花机、剑杆织机、面包生产线、PVC壁纸生产线、电冰箱生产成套设备、喷粉线模具、钛板换热器、碳化和煅烧生产自控设备、三复合冷喂料胎面压出机、快速密炼机组、17″黑白显像管生产线、彩电装配线、照相机生产设备技术、消防船、装载机械、卷接卷袋机组、烘丝机、高速纺丝机、梳棉机、半自动络筒机零件冷冲压设备、方坯连续机等。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有19个。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市邮电局用国拨外汇380万美元,从比利时引进S1240程控电话交换机1.1万线国内长途电话500路。项目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96个、联邦德国24个、美国19个、香港12个、意大利9个、英国7个、其他国家13个。 
  1985年,青岛市在引进技术设备上,实行严格控制没有创汇能力或外汇难以平衡的项目,注意引进元器件配套项目,注意原引进装配线的自给程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政策。是年,签订引进合同195个,合同金额14204.71万美元(其中,技术1031万美元),实际用汇7420.74万美元。其中,工业生产项目183个,占93.8%,分布在142个企业。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六织布厂、青岛第三针织厂、青岛化学纤维厂、青岛明胶厂、青岛造纸厂、青岛汽车制造厂、青岛碱厂、青岛洗衣机厂、青岛电冰柜厂、青岛化工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青岛第一仪器厂、青岛空调设备仪器厂、青岛第一面粉厂、青岛客车出租公司、胶南建筑材料厂、即墨阀门厂、青岛钢丝绳厂、青岛专用汽车制造厂等170个。引进的主要技术设备是:无纺布生产线、针织大圆机、化学纤维拉伸变形机、空心胶布生产线、无碳复写纸生产线、洗衣机组装设备及技术、电冰柜生产技术及设备、汽车车架生产线、氯丁橡胶后处理设备、四辊压延机、钢丝绳运输带生产线、温控器生产技术及设备、空调器技术及设备、面粉成套设备、出租轿车、人造大理石生产线、铸钢阀门加工设备、轮胎钢丝绳生产线、自卸车举升技术、制造液压缸生产线等。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6个。其中,最大的项目是青岛铝加工厂利用外汇贷款970万美元,从美国引进饮料罐生产线及工程设计资料。在引进的项目中,设备带技术的有28个、全技术的3个。项目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联邦德国39个、日本81个、美国18个、意大利19个、香港11个、英国6个、瑞士4个。 
  1986年,签订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合同79个,合同金额2721万美元(其中技术142.6万美元),实际用汇1467.28万美元。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第二毛纺织厂、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器元件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啤酒厂、工商银行青岛分行、青岛医学院等79个。主要引进:片梭织机、打包机、冰箱模具、中小功率可控硅生产技术设备、麦芽粉碎机、比色机、电视机模具、喷涂及废水处理设备、反射荧光照明装置、纤维胃内窥镜、计算机系统等。引进项目中,工业生产项目63个,占项目总数的79.74%,分布在46个企业。轻工、纺织、电子、金融、橡胶、机械6个行业的合同金额,占引进项目合同总额的76.40%。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个,最大的项目是青岛电器元件厂利用外汇贷款255万美元,从意大利引进的中小功率可控硅生产技术。引进设备带技术的项目3个,全技术的1个。全技术项目是青岛铸造机械厂用国拨外汇40万美元从美国引进履带式抛丸机设计制造技术。是年,竣工投产项目83个,形成年增产值96076万元,利润13217万元,税金7327万元的能力。 
  1987年,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71个,合同金额5887.7万美元(其中技术77.98万美元),实际支付外汇1913.64万美元。涉及单位有青岛第二化纤厂、青岛第一染织厂、青岛葡萄酒厂、青岛电子元件六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石油公司、青岛卷烟厂、青岛邮电局、青岛啤酒厂等71个,引进的主要技术设备是:聚合烘干设备、剑杆织机、浆染纱机、香槟酒关键设备、彩电预选开关技术及设备、彩色电视机质量检查仪器、彩电机壳喷涂设备及测试设备、卷烟制丝生产线、程控电话交换机等。轻工、纺织、电子、机械、邮电等5个行业,合同金额占全市引进项目合同总金额的95.41%。工业生产项目59个,分布在55家企业中。设备带技术的6个,合同金额都在31万美元以下。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个,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啤酒厂外汇贷款411万美元,从联邦德国引进啤酒生产线(其中,用于技术10.68万美元),年产啤酒3万吨,产值1417万美元。项目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27个,联邦德国13个,美国11个、意大利6个、香港3个、瑞士3个。 
  1988年,签订引进技术和设备合同118个,合同金额6413万美元,项目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40个,日本15个,联邦德国12个,美国10个,意大利8个,瑞士5个,丹麦4个,其他国家24个。主要对纺织、轻工、电子仪表、机械、化工等7个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是年,竣工投产40个,形成年增产值64996万元,利润7679万元,税金3288万元的能力。1989年,签订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合同74个,合同金额3793万美元,项目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28个,日本20个,联邦德国15个,意大利4个,澳大利亚2个,法国2个,其他国家3个。引进的技术设备大多数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于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化工、橡胶、市政等7个行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是年,竣工投产47个。 
  1990年,引进设备合同56个,合同金额2385万美元,引进单位主要有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冰柜厂、青岛卷烟厂、青岛钢球厂、青岛电机厂、青岛电视机厂等38个,主要引进速解冻加热装置、冰柜设备、卷烟机、硬盒包装机、冷镦机、真空浸漆设备、自动插件机等。主要用于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卫生等行业。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最大的项目是青岛卷烟厂用495万美元从英国第斯提勒斯公司引进膨胀烟丝设备。项目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22个,日本11个,意大利4个,美国6个,瑞士3个,英国3个,联邦德国3个,其他国家4个。是年,竣工投产35个。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四章 国际经济援助
第一节 对外经济援助

工业交通援助


  50年代,青岛第二橡胶厂等单位为朝鲜、越南、古巴等国家培训过技术工人。1956年4月至1957年1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对越南南定纺织印染厂技术支援,抽调保全、细纱、织布等工程技术人员16人,协助越南恢复南定纺织、印染、丝绸、地毯联合企业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并建立了从原料到成品一整套生产、技术、工艺管理等20多项规章制度,对120多人(次)进行了技术培训,圆满地完成了援助任务,16名工程技术人员均被授予“胡志明奖章”。1958年,青岛市抽调612名技术工人、干部支援蒙古生产建设,援助人员主要包括砌砖工、木工、油工、铁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和管理、技术干部,援助期3年。其中,建筑工程局所属单位抽调技术工人410人,技术人员6人;青岛市房管局抽调技术工人190人;海军工程部抽调技术工人26人(以上数字包括20个预备名额)。援外人员6月23日离开青岛,6月25日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60年代,主要承担对外援助项目是铁路机车、客车和码头建设。1961~196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为锡兰(现斯里兰卡)设计制造了134辆16.8米全钢客车,包括软座、硬座4个品种,设计车速为100公里燉小时。1968年11月至1969年7月,青岛红星船舶修造厂为刚果布拉柴维尔小型木船制造厂,建造1座160吨钢质浮动码头和1艘20立方米钢质施工组合机动泥驳船。其中,码头长30米,宽8.5米,高1.6米,由28个浮箱组成。1968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承担坦赞铁路(即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全部客货干线机车(DFH2 型)和调车机车(DFH1型)设计生产任务。在研制生产期间,派员到坦、赞两国进行实地考察,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于1970年9月试车成功中国首批援外液力传动内燃机车。 
  70年代,青岛市承担对外援助铁路、纺织、服装、公路建设等项目10余项,主要受援国家有坦桑尼亚、赞比亚、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越南、土耳其、尼泊尔等。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为越南、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生产援外机车,到1979年底共生产了167台。其中,坦赞铁路DFH1型机车34台、DFH2型102台,越南DFH3型20台,阿尔巴尼亚DFH4型9台,巴基斯坦DFH5型2台。1971~1976年,为坦赞铁路设计制造20米全钢客车(包括软卧、硬卧、餐车、公务车等)7个品种共计102辆,设计速度为100公里燉小时,经实地营运,受到坦、赞两国Gov和人民的赞誉。特别是中国Gov总理周恩来向坦、赞两国总统赠送的20米全钢公务车,车尾是半圆式玻璃密封?望台,列车行进中沿途景物一览无余,受到两国总统的喜爱。 
  1972年11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接受援助赞比亚穆隆古希纺织印染厂的建设任务。1974年1月10日,中赞双方签订“会谈记要”,确定厂址在中央省会卡布韦市区北部,占地12.6公顷,建筑面积42074平方米,总投资3174万克瓦查(K)。其中,中方投资1719万克瓦查(K),占54.2%。1978年中方向赞方发运援助物资,安装设备工人亦陆续到赞。1979年1月,李先念副总理赴赞与该国总理利索洛主持了奠基仪式,1981年2月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任务,并进行了试生产,使该厂成为赞比亚第二个大棉纺织企业。该厂拥有纱锭24480枚,线锭2660枚,织机720台和年产910万米印染布的配套设备。1983年8月,国务委员陈慕华到该厂主持移交仪式。同年10月,根据两国Gov协议,该项目转入技术合作时期,青岛市纺织局先后派出专家5批,183人次。1985年该厂收回了全部投资,并获得纯利润419万克瓦查。 
  1973~1975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承担援助赞比亚马开尼服装厂的任务,提供90台缝纫专用设备和相应的配套设备,价值22万元。1979~1981年,市二轻局承担援助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缝纫厂的任务,提供缝纫机40台和相应设备21台。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盈利150万先令。 
  1975~1979年2月,青岛第二橡胶厂为越南培训技术工人。其间,青岛市还选派纺织技术人员和工人29人赴巴基斯坦、土耳其指导安装纺织机械设备,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援建尼泊尔的博卡拉—苏尔卡特公路建设。 
  80年代,除继续执行的铁路、纺织、缝纫等项目外,又承担了4项对外援助项目。1981年8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确定北海船厂援建坦桑尼亚某码头工程。1982年7月,21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赴坦,1983年3月开工,1984年6月建成115吨钢质浮码头2座,工程造价114万元。1984~1985年,交通部航务二公司承担马耳他10万吨船坞工程和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友谊港建设。1989~1990年,青岛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藤编培训中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项目,建设培训主楼、洗藤棚、洗藤池,总面积495.7平方米,总投资87.6万元。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四章 国际经济援助
第一节 对外经济援助

医疗卫生援助


  1957年11月,为了保证援蒙工人的身体健康,山东省卫生局统一组织全省有关医疗单位到蒙古建立中国工人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派首批3人,1957年11月赴蒙古,1961年10月返回;第二批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2人,青岛纺织医院1人,1961年11月赴蒙,1965年12月返回。1968~1984年,青岛先后派出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8批,40多人次,每批2年。1968~1987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派出医务工作者28人支援坦桑尼亚。

TOP

第二篇 对外经济  
第四章 国际经济援助

第二节 接受国际援助


  接受国际援助1985年前,青岛市科研教育单位接受过少量国际援助,1985年开始扩大到生产领域,青岛乳胶厂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援助,用于避孕套的生产和包装。1985~1988年,共3次接受援助款123.73万美元,通过国际招标,购买电检机、离心机、乳液匀化机、包装机、电子拉力试验机、分散体粒子测定仪、微测厚计等机械设备。1988年投入生产后,避孕套的生产由人工检验和包装,改为电检、密封润滑包装,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198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发组织援助款247万美元,分2次拨付。同年7月23日,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与奥地利李斯特内燃机研究所(AVL)签订了“提高机车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项目合同。项目的目标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与奥地利李斯特内燃机研究所在12V180ZJ型柴油机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设计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由AVL进行总体设计,经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认可后,由AVL和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共同进行技术设计。在AVL的指导下,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负责柴油机主要部件的设计,施工图设计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完成,并由AVL审查认可。柴油机的主要零部件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1989年底组装成样机,运往AVL进行性能开发实验。1992年6月完成UIC100h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与奥地利AVL共同开发研制的12V180ZJC型柴油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8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大修期为2.6万小时,具有外型尺寸小,结构紧凑,维修方便,既适合机车,也适合船舶动力或发电机组,在国内外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1988年,接受国际援助2项。青岛动植物检疫所为提高技术检测水平接受澳大利亚Gov援助,购买动植物检疫设备,由澳方培训中方人员,并提供出国和考察费用,援款总额174万美元,其中1988年拨款60万美元。另一项是欧洲共同体援助青岛市奶类项目,主要是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援,促进奶业的发展。1988~1993年9月(第一期)援款1769.09万元人民币,计划购买奶牛1080头,奶罐车8辆,运奶车15辆,摩托车38辆及饲料加工设备;建设奶站46处,兽医站、育种站8处,乳制品监测中心1处,培训中心1处;新建第二乳品厂,改造第一乳品厂。 
  1990年,青岛市职业教育接受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援助。根据国家教委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合作计划,青岛市职业教育考察团应邀于1990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考察,并与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建立平度职业教育中心“协议书”。根据协议德方派1名专驻平度中心的农业机械专家,派1位农学、果林专业专家短期到平度职业教育中心指导工作。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