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三章 外贸进出口
第二节 出口
青岛建置前后,出口货物有生猪、花生、花生油、豆油、青梨等土特产品,直接出口朝鲜半岛、香港等地,或由国内其他港口转出。
德国侵占时期,胶海关报告记载的出口货物有豆饼、各种豆类、猪鬃、毡帽、山东大白菜、花生果、豆油、花生油、药材、腌猪、杏树种子、瓜子、核桃、牛皮、草帽辫、粉丝;此外,还有煤炭、铁矿石、丝绸、鸡蛋、茶叶、芝麻、黄丝、柞丝绸、废丝、山羊皮、绵羊皮、动物脂、绵羊毛、棉花、油菜籽等。以1899年设胶海关为转折,出口贸易得到发展。但相对进口贸易,无论贸易额和贸易量均较小。1900年外贸出口额仅32828关银两,1903年达234216关银两。1904年3月6日,青岛大港1号码头北岸建成,对世界各国开放。当年外贸出口急增至845302关银两。此后,基本呈增长趋势,1913年达12038908关银两。外贸出口量,1904年和1900年比,海关报告所载的16种商品均有所增长,除豆饼、瓜子1904年增长不多外,其余14种最低增长40%,高的有牛皮增长10.93倍,草帽辫增长12.57倍。这一时期花生、花生油、牛皮、药材等的出口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胶海关记载的外贸出口货物比 前一时期为多,计有棉纱、铜块及铜锭、铁矿砂、牛、豆粕、麦酒、麸子、豚毛、小麦、煤、焦炭、棉花、鸡蛋、花生饼、花生果、花生仁、鲜牛肉、冻牛肉、花生油、盐、白缫丝、黄缫丝、山东绢绸、生牛皮、草帽辫、牛油、软木材、烟叶、桐木、头发及发网、骨、地毯、乱棉、白色生丝、黄色生丝、茧、乱丝及茧、杂色麦秆、蓖麻子油、柿饼等40多种。
日本利用其特权地位,控制胶海关,利用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垄断航运,大肆掠夺港口腹地及至中国内地资源,使青岛外贸出口畸形化。铜块及铜锭、铁矿砂全部出口日本,煤炭、原盐、棉花、各式丝茧、绸缎、花生、豆油、鸡蛋、鲜牛肉、麸子、桐木、烟叶、牛等多出口日本。此外,胶海关报告未列名的水泥、细布、火柴等机制品亦多出口日本;甚至连外国货经青岛港复出口的商品,仅1919年即有80%以上出口日本。
这期间,日本以掠夺矿产资源以补本土贫乏为主要目标,青岛出口产品以煤炭、原盐、铁矿石为大宗。
煤炭,1916~1917年、1920~1922年居出口第一位,余为第二位。原盐,1915年、1918~1919年为出口第一位,余为第二位。铁矿石,1915~1921年均居出口第三位,1922年为第四位。1920年,这三大商品的出口在总出口量中,煤炭占25.63%,原盐占23.9%,铁矿石占17.96%。
其他重要出口商品有草帽辫、花生、烟草、家畜、铜等。
草帽辫,为青岛传统的出口商品,1899年即出口222担,1911年发展到出口88002担;这时期出口相对下降,1918~1922年仍保持1~2.3万担的势头;1921年出口1.7万担,输往日本的约占70%。
花生,亦为青岛传统的出口商品,山东产区以泰安、大汶口、兖州、莒县、临沂、潍县、日照和胶州最为著名,时按区域划分为西南口货、大汶口货、河北货、齐东货、大路货五种,以大汶口货为优;主要品种有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花生饼,1899年出口花生果和花生油即分别为13577担、30090担,1911年达59551担、109258担,出口长盛不衰。1918~1922年,花生果出口,最低1000担,最高14.8万担;花生仁出口最低49.4万担,最高140.2万担;花生油出口最低4.4万担,最高71.1万担;花生饼出口最低1.8万担,最高10.9万担。带壳花生以出口英国、法国为主,次为美国、日本;花生仁,以出口德国、美国、英国、荷兰、日本为主,次为南洋诸国;花生油,以出口美国为主,次为香港、欧洲诸国、日本。
烟草,外贸出口较晚,始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但发展势头猛。山东种植烟草历史悠久,产地多。烟草成为出口商品后,产于潍县、安丘、临朐、昌乐、益都、临淄等地的烟草多集中于潍县,产于泰安、莱芜、新泰等地的烟草多集中于大汶口,主要由南洋、英美、米星、山东、南信五个公司收购。1918~1922年,烟草出口数量虽然不大,但出口额相当可观。胶海关报告记载的40余种出口商品中,除花生仁、花生油出口额高居第一、二位外,无一个商品可望其项背。其出口量最低13.7万担,最高23.4万担,而出口额最低277.2万两,最高达472.2万两。
家畜,1915年以后,牛、牛皮、牛肉、牛油成为青岛大宗出口商品。牛肉开始出口时,以出口俄罗斯海参崴、菲律宾马尼拉为最多,也出口日本。1918~1922年,牛及牛产品出口相当可观,对中国农村亦是很大的冲击。其间,牛出口最低544头,最高达13192头;出口额最低2.2万两,最高47.5万两。鲜牛肉出口最低3.5万担,最高16.9万担;出口额最低12万两,最高122.8万两。冻牛肉出口最低0.5万担,最高8.5万担;出口额最低4.1万两,最高62.6万两。牛油出口最低1.5万担,最高5.4万担;出口额最低18.3万两,最高81.9万两。生牛皮出口最低2.4万担,最高4.4万担。出口额最低57.2万两,最高150.1万两。
铜,主要为日本掠运。日本不产铜,由于军事扩张和对外侵略依凭的军火工业之需,对铜的需求依赖进口来解决。日本在青岛和山东掠运铜,无所不用其极,初期是将中国流通的制钱原物运走,继之则冶铸成铜块运走。1916年,青岛铜块出口60余万担,出口额约900万关银两。是年铜块出口额,占青岛出口贸易总额的53.7%。
北洋Gov统治时期,对外贸易不再是一国垄断,和青岛通贸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但日本经济势力经多年经营,在青岛对外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外贸出口商品,主要有花生、花生饼、花生油、烟草、水果、豆饼、蔬菜、鸡蛋、牛肉、原盐、啤酒、棉花、棉线、茧、草制品、牛、骨粉、牛油、羊毛、皮革、豆油、桐木、焦炭、煤、铁矿石及其他矿石等。
花生类出口地位显著。1923年,仅花生仁即出口1069180担。其中,出口美国246693担,日本21678担,法国204596担(大部转口美洲),余均出口欧洲其他国家。花生油,出口美国108270担,出口香港72614担。1924年,花生仁、花生果、花生油、花生饼在出口贸易额中占44%。花生仁,出口外国的共2076400担,其中出口美国424900担,出口西班牙386500担,运往法国340400担,运往荷兰226500担,出口德国217700担,出口日本195000担(多系由日本转运美国),出口意大利111100担,出口英国64000担,其余各国及香港所购甚少。带壳花生出口亦多,几乎全出口欧美。花生油经过美国北方口岸转口加拿大的,增至207400担,出口英国55000担,出口荷兰13000担。花生类的出口势头很旺,1928年仅花生仁即出口2577252担。这时期,青岛外贸出口花生、花生仁、花生油数量之大,是世界上所有港口无法比拟的。
原煤,1923年出口244610吨,1924年出口511000吨,1928年由于日军制造“济南惨案”,胶济铁路为日军控制,货源既乏,出口量骤减。
盐,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即为出口日本和朝鲜的大宗货。1922年《中日间关于山东悬案细目协定》规定,日本得从1923年起的15年间,“每年在最高额三万万五千万斤,最低额一万万斤之范围以内购卖青岛盐。”亦即最高17.5万吨,最低5万吨。1923年出口635035.92担,主要出口日本和日本统治下的朝鲜。1924年起,中日双方因出口手续问题未定,对日出口暂停。1926年北洋Gov屈服于日本压力,被迫议定签字后,恢复出口。输往日本食盐税率每担0.03元,工业用盐每担0.06元,输往朝鲜税率每担1.20元,而输往国内湖南、河南、徐州税率加附捐竟达4元。1926年出口日本和朝鲜共931337.14担,已接近《细目协定》规定的低限,另出口香港35200担。1927年仅出口日本的工业用盐已越过低限,达1434196.08担,出口日本和朝鲜的盐总量(包括食用盐),共计2540916.08担,另出口香港400960担。1928年,出口日本、朝鲜计2585542.19担,另出口香港144000担。
纺织品,是这时期新增的出口项目。棉纱,1923年初出口时,仅1.3万担,此后基本逐年增长,1927年达23.1万担。棉布类,市布粗布1924年开始出口,初为8.8万匹,其中,出口日本或从日本转口香港、南非洲、巴尔干等地区61700匹;1925年即达46.6万匹,增4.3倍,1928年增至61.1万匹;粗细斜纹布,1925年开始出口,当年出口3万匹,1926年增至6.5万匹,1928年更增至17万匹,增长了4.67倍。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与青岛通贸的主要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度、荷兰、苏联、瑞典、朝鲜、爪哇、香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不仅19条国际航线完全为外国垄断,19条国内近海航线也有11条为外国独占,青岛外贸仍未摆脱外国控制。
这时期的出口货物有麦糠、豆饼、花生、花生仁、花生油、花生饼、烟草、水果、蔬菜、鸡蛋、蛋制品、牛、牛肉、牛油、兽骨粉、羊毛、啤酒、棉花、棉纱、棉线、茧、草制品、皮革、猪、生丝、纸、干辣椒、猪肠、火柴、豆油、桐木、焦炭、煤、盐、铁矿石和其他矿石。
煤炭和原盐在外贸出口中的地位居高不下,1931~1933年,煤炭出口均居第一,分别占30.33%、23.17%、39.91%;原盐除1931年低于花生出口外,余均属第二,分别占10.16%、20.27%、19.27%。作为出口大宗,主要输出日本。1936年,青岛出口的牛肉类、盐、棉籽、落棉、生丝等100%输往日本。
花生,因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一度受挫。1930年,花生类出口恢复到307546担,花生仁出口2577252担。1931年,花生出口增至720409担,花生仁出口亦增至3241984担;是年花生类在外贸出口中占第二位,仅花生出口额即达710万元,占是年总出口额3530万元的20.11%。1932年,花生类出口下降,花生为247404担,花生仁为1414485担。其间,花生类出口,以往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为最多,英国、美国、日本次之。1935年,花生出口在总出口额中跃居首位。是年花生出口额1200万元,占出口总额4860万元的24.69%。1936年,出口花生136192担、花生油584614担。1937年,出口花生72300担,仅为1936年的53.09%;出口花生油则大为增加,达752520担。其中,出口德国322610担,美国243498担,加拿大91282担,荷兰45596担。出口花生仁583466担,其中出口德国291048担,加拿大97772担,荷兰95482担,出口日本36262担;花生仁出口额590万元,占是年出口总额5800万元的10.17%。
盐,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后,继续执行《中日间关于山东悬案细目协定》,1929年,出口日本的工业用盐和食用盐3041358.19担,加上出口朝鲜的已达3094958.19担。这并不是偶一为之,1932年出口日本、朝鲜盐已接近高限,达3300320担。自青岛回归中国,根据《细目协定》,青岛向日本本土出口盐为14464332.1担,加上出口朝鲜达17843170.18担,除去因争议未出口年份,年均出口2230396担以上。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外贸完全为日本垄断和控制,外贸出口以日本为特定对象国,日本控制下的货物出口,是对其本土的重要经济补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一特点更为显著。
1938年,青岛出口的牛肉类、盐类、棉线、落棉、棉籽等100%输往日本。
1939年,麦糠出口总量13138吨,100%输往日本(含日本侵占的朝鲜、台湾、满洲、关东州,后同);花生出口总量49361吨,58.38%输往日本;花生饼出口总量11263吨,40.54%输往日本;花生油出口总量23887吨,日本仅占2.63%;牛肉出口总量5527吨,100%输往日本;盐出口总量166160吨,100%输往日本;棉花出口总量4075吨,100%输往日本;草制品出口总量3821吨,81%输往日本;兽骨及骨粉出口总量7172吨,91.56%输往日本;石和石制品出口总量3204吨,100%输往日本;桐木出口总量4783吨,100%输往日本;煤出口总量592878吨,100%输往日本;焦炭出口总量4686吨,100%输往日本;金属矿石类出口总量10594吨,100%输往日本;烟制品出口总量445吨,100%输往日本;蔬菜及水果出口总量12773吨,98.8%输往日本;啤酒出口总量266吨,81.2%输往日本;棉布出口总量1099吨,78.34%输往日本;豆油,仅出口其他外国18吨;木材出口总量178吨,100%输往日本;烟叶出口总量13459吨,100%输往日本(全部在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台湾、满洲、关东州);谷类出口总量1744吨,93.46%输往日本;鸡蛋出口总量9694吨,3.71%输往日本;机械出口总量1609吨,100%输往日本;其他商品出口总量21242吨,95%输往日本。日本资料统计的所有25类外贸出口物资,是年出口总量为940194吨,出口日本877819吨,占出口总量的93.37%。出口其他外国和地区(不含香港)仅62371吨,占出口总量的6.63%。
1940年,随着侵华战争的发展,以及战争对其本土产生的影响,日本物资需求增加,通过青岛掠运的物资量亦大为增加。
麦糠出口总量610吨,100%输往日本;花生出口总量28368吨,76.66%输往日本;花生饼出口总量7409吨,68.16%输往日本;花生油出口总量19453吨,20.43%输往日本;牛肉出口总量834吨,100%输往日本;盐出口总量131365吨,100%输往日本;棉花出口总量2184吨,99.63%输往日本;草制品出口总量2575吨,87.92%输往日本;石和石制品出口总量14252吨,100%输往日本;桐木出口总量5678吨,100%输往日本;煤出口总量847064吨,100%输往日本;矿石出口总量4446吨,100%输往日本;烟叶出口总量559吨,100%输往日本;谷类出口总量674吨,93.47%输往日本;鸡蛋出口总量14650吨,2.24%输往日本;蔬菜和水果出口总量3415吨,98.83%输往日本;啤酒出口总量224吨,75%输往日本;棉布出口总量935吨,100%输往日本;木材出口总量30吨,100%输往日本;其他商品出口总量27910吨,92.87%输往日本。日本资料统计的全部20类外贸出口物资出口总量为1112648吨,出口日本1071418吨,占出口总量的96.29%;出口其他外国和地区(不含香港)41300吨,占出口总量的3.71%。不仅出口日本总量比1939年提高193599吨,占青岛外贸出口总量的比重亦提高2.92个百分点。
日本控制下的青岛外贸出口,尤其注重“两黑两白”(即煤炭、铁矿石、盐、棉花)及同类商品的输日。1939年,输日煤炭592878吨、铁矿石10594吨、盐166160吨、棉花4075吨。1940年,输日煤炭847064吨、铁矿石4446吨、盐131365吨、棉花2184吨。1941年“两黑两白”的出口仍居高不下,输日盐169211.5吨,为1923年以来最高水平。
据其他资料记载,花生油,1938年出口232880担,出口额400万元。其中,出口美国101550担,出口德国92006担。花生仁,出口额350万元,主要出口荷兰。1939年花生油出口485532担,出口额1100万元。其中,出口德国227822担,出口美国82300担。花生仁,出口额700万元,出口608920担;除出口他国外,首次出口南美洲各埠。花生饼,出口259132担,出口额100万元。其中,2燉3出口美国。蛋及蛋制品,1938年出口额510万元,主要出口英国、德国。1939年出口额760万元,较1938年激增50%。猪鬃,1938年出口2424担,出口额9万元。1939年出口3206担,出口额19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欧、美洲的出口基本断绝。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美国迅速控制了青岛的进出口贸易,产品大多出口美国及其领地。出口商品构成中,仍以农产品、矿产原料及制成品为主,其出口比重达60%左右。1946年直接出口国货的总值为1194300万元,其中以盐为大宗,共出口308万担;其次为矿砂,共18万担;烟叶共5632担,猪鬃共34338担等。
这期间,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长。由1946年的8.9%,而增到1948年的28.8%。由于美国强行规定,凡利用美棉生产出来的棉纱布,必须有50%提供出口,并以所得的款项再购美棉出口,使得战后中国棉制品出口增长加快。花生饼居青岛出口至美国商品的第一位,出口了414吨。再则草辫、兽骨、猪鬃等商品,均有大量出口,草辫出口180吨,兽骨152吨,猪鬃109吨。1949年1~3月,青岛口岸出口额达453089474元(金元券)。
青岛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经济封锁,通贸国家和地区一度很少。1949年6~9月,仅有往朝鲜和香港的挪威、巴拿马、葡萄牙、英国4国籍的轮船离港。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青岛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逐步打破外国的封锁,开拓新领域,国际间的贸易联系拓展,与青岛通贸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加。通贸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20余个,港口70余个。计有苏联、朝鲜、罗马尼亚、波兰、美国、日本、埃及、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巴拿马、瑞典、挪威、芬兰、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印度、古巴、巴西、香港等。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5年增加巴基斯坦、土耳其,1956年增加南斯拉夫、阿根廷;累计和青岛通贸的国家和地区达30个。此后,通贸国家和地区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发展到90余个,80年代中期发展100余个,1990年发展到121个,港口450个。
外贸出口在解放初期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采取“量出为入,扩大输出,管理输入”的政策。1949年6月15日至11月,为“以货易货”阶段,出口物资,必须有等值物资入口。该阶段出口仅有金属矿石、盐、棉纱类,外贸出口量仅2.6万吨。1949年12月至1950年6月,为结汇实施阶段。该阶段有效地推广了输出,扩大了出口。实行结汇制度当月出口总值即达209.2万美元,超过了进口总值,此后出口总值月月出超,1950年上半年,外物出口货物已发展到110种。1950年6月至1952年为初发展阶段,外贸出口长足发展,1951年较1950年增70.93%,1952年较1950年增190.7%。1950年出口货物以金属矿石为大宗,此外还有植物油等,总计17.2万吨。至1952年外贸出口已增至50万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历年出口均大于进口,亦均未达到1950年的出口水平。当时决定出口量大小的主要是矿产出口,这时期除1957年略低外,金属矿产出口保持在14~18万吨,盐出口1956年、1957年分别达12.6万吨、15.8万吨。仅此两项的出口,一般历年均占出口总量的50%以上。
国民经济困难和调整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和自然灾害,外贸进出口发生逆转。1958~1965年年年入超,出口不仅未达到此前最高1952年的水平,也未达到1955~1957年任何一年的水平。最低1961年外贸出口5.3万吨,竟只有经济恢复时期最低年1950年17.2万吨的30.81%。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外贸出口稳定上升。1962年6.4万吨,1963年增为11.9万吨,1964年、1965年分别达到33.9万吨、34.8万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2年外贸出口大致保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水平,后期增高,1975年突破100万吨大关,主要以出口非金属矿石为支撑。1973年,外贸出口76.1万吨,非金属矿石即达36.6万吨,其他物资出口仅39.5万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出口有长足进步。1978年290.5万吨,突破200万吨关;1979年446万吨,突破400万吨关;1984年727.3万吨,突破700万吨关;1985年968.6万吨,突破900万吨关;1987年1053.1万吨,突破1000万吨关;显示出跳跃式的发展。比较外贸进口,1978年突破300万吨关,1983年突破400万吨关,1985年突破500万吨关,1989年才突破600万吨关。
其间,1986年青岛市自营出口商品两大类、11个品种,即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棉纱、化纤纱、棉布、棉涤纶布、人棉布、针棉织品、人造毛毯、棉型睛纶针织品、棉胎等。全年出口创汇9828.46万美元,比1985年增长43.67%。这些商品主要销往26个国家和地区,比1985年增加4个。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7个,出口额达到7858.27万美元,占出口额的79.95%。其中,香港、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澳门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78.57%。
1987年,青岛市自营出口创汇13784.95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40.26%。出口商品发展到6大类、22个品种,计有:红豆馅、脱水蔬菜、快熟面条、海胆酱、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葡萄酒、棉纱、涤纶棉纱、棉布、棉涤纶布、涤粘混纺布、人棉布、棉织品、棉针织品、棉型睛纶针织品、涤棉运动装、轮胎、胶合板、经编制品、花岗石荒料、石棉盘根。这些商品主要销往2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8个,出口创汇额达到11157.8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0.94%。其中,香港、日本、美国、澳门、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市场,占出口创汇总额的79.22%。
1988年,当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21735万美元,比1987年增长57.7%,占山东省出口创汇总额的7.3%。其中,轻纺工业产品1396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3%;工矿产品239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农副产品434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0%;手工艺品65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出口商品达400余种,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产品有32种,计有:青岛啤酒、棉布、棉涤纶布、棉针织品、鲜冻对虾等,出口创汇金额18442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84.85%。青岛市的出口商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其中,香港占出口总额35%,日本占26%,美国占7%。
1989年,青岛市出口创汇额达到29329万美元,比1988年增长34.94%,占山东省出口创汇总额的9.58%。出口产品的结构中,轻纺产品出口增加到18851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64.27%;工矿产品4279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14.59%;农副产品4076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13.9%;手工艺品591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2.0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1532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5.22%。出口商品的品类品种发展到486种,比1988年增加86种,形成了一批优质名牌骨干出口商品。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商品有48种。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啤酒、棉涤纶布、棉布、地毯等14种,金额843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75%。自营出口产品销往7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同时,青岛生产的出口产品,还部分供国家、省和其他地区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公司出口。
1990年,出口总额达到33529万美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85%,占全省出口额的10.67%;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1.83亿元,自营出口收购20.81亿元。出口商品共计569种,其中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54种,累计出口额2.85亿美元;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的13种,累计出口额1.84亿美元;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5种,累计出口额1.2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中,农副产品出口372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12%;轻工业产品23903万美元,占出口创汇的总额的71.29%;重工业产品5898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17.59%。出口商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初级产品出口创汇9328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27.82%;工业制成品24201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72.18%。 青岛市的出口骨干商品,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啤酒、棉涤纶布、棉布、棉针织品、服装、鳞片石墨、地毯、冻对虾、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抽纱、棉纱、冻猪肉等13种,合计18395万美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54.86%。
青岛市自营的出口商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比1989年增加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