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的剪纸艺术 作者:李革新
2007年1月10日,山东省Gov公布了省内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大类157个项目。青岛共有14个项目入选,青岛的剪纸名列其中。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已相当成熟。由于在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于宫廷及大士夫宅邸,成为仕女的“最爱”。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綵)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立春之日,悉剪彩(綵)为燕戴之。”
传至唐宋时期,已盛行于民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元代,剪纸艺术相继流传至中东及欧洲。明清时期,其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如明•周祈《名义考》:“北俗,元日剪乌金纸,翩翩若飞翔状,戴之,谓之黑老婆,即彩(綵)燕之遗意也。”这些记载都说明,剪纸艺术的流行上至官邸下至民居。然而,真正繁盛时期却在清朝中期以后。
剪纸,古称“剪彩(綵)”,民间称为“剪纸”、“铰花”、“窗花”、“花儿”。在百姓节庆中,人们用纸剪出各式的花样如“窗染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喜庆花”、“衣饰绣样”以及纯供欣赏的戏文人物和花鸟鱼虫等用以装饰。当然,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他人,同样也作为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在过去,人们除将剪纸用作于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的装饰物外,也经常剪出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东南亚一带仍可看到。
剪纸在工具使用上以小型尖头剪子、刻刀为主要工具,蜡盘、糨糊等辅助工具。剪纸纸张要求柔和、细腻、不皱、不脆。青岛民间剪纸在用途上利用阴阳特点进行合理搭配,行程对比,不落俗套,如窗花必用阳刻,窗榜则用阴刻,窗楣是阴阳并用。剪纸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图案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加以创新演化,作品柔中有刚,极富韵律感和装饰性等。
剪纸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点色剪纸、样色剪纸、勾画剪纸、木印剪纸等。剪纸艺术的构图可分为:对称法、连续法、均衡法和平运法等技术,而现代的剪纸艺术又创造了圆形、方形、菱形以及英文字母C形与S形等新的技巧。
剪纸的剪裁可分为:剪、刻、撕、缵、烧画等几大类。剪纸的技巧又分为:阴剪、阳剪两种。阴剪又称“剪影”,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影”的效果,采用“阴面”来勾勒形象,要求轮廓线准确,突形整体概貌,力求大效果,以形取神。阳剪又称“画剪”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的“画像”的效果,采用“面目”来表现人物,在要求准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表现人物的举足神态,使人看到剪刻的人物所要表达的含义。“远看轮廓近看花”是剪纸艺术构图的重要特征;夸张写意,力求神似,是剪纸的物像美和意象美的特征。
青岛剪纸艺术大体分为胶南剪纸艺术(可追溯千年历史)、莱西剪纸艺术(约600多年)、黄岛剪纸艺术和崂山剪纸艺术(各约300多年历史),各地剪纸艺术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花样繁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历史上,青岛的剪纸艺术代表应首推高友三。
高友三(1896~1980),字以行,原名高会益,生于胶县南关荷花湾涯。初是从事木匠雕刻工艺艺术,后喜爱剪纸,从事剪纸艺术多年,艺术精湛。1934年,他的套色窗花剪纸艺术作品,参加当时“胶州工艺品土产品展览会”并获奖。1935年,其作品参加“青岛工艺品展览会”并获奖。当时,瑞典、日本、美国等许多外商纷纷订购他的剪纸花样,每套窗花定价为大洋4元,而胶州花边厂则包销他设计的剪纸图样,向国外商家出售。1942年,在日伪南京Gov举办的“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上,高友三的剪纸作品获奖,并得画册一部。在此期间,高友三将自己从事多年的剪纸艺术作品汇集成册,集成《剪纸谱》20余卷,只可惜因战乱再加上解放后的政治运动,《剪纸谱》多已散佚,仅有2卷存入胶州市博物馆。解放后,高友三的剪纸艺术得到了党和Gov的关怀和重视。1952年,他的剪纸作品参加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和“胶州专署工艺美术展览会”被评为甲等奖,当时的胶县人民Gov授予他“光荣艺人”称号。1954年、1956年他的作品获“胶州专署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昌潍专区举办的“著名工艺品展览会”和“山东省工艺品展览会”奖项。1957年,高友三与其他艺人组建了“青岛工艺美术合作社”,不久,被调往“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58年秋,毛主席主席在济南接见了高友三,并在他的剪纸艺术作品一侧题了一个“翼”字,喻意让中国的剪纸艺术展翼高飞。同年,高友三出席“全国美术工艺艺人代表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5年,高友三退休,但仍然潜心的研究剪纸艺术,带徒授艺。1973年,他的着色窗花《渔樵耕实》四联,参加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荣获奖项。鉴于高友三在剪纸艺术上所创佳绩,后人称他用刻刀制作剪纸成为民间剪纸中的一支“奇葩”。
王玉哲(女,河北人)为另一青岛剪纸艺术的佼佼者,1958年来青岛。她在继承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大多是新题材,如1959年创作的《青岛鲁迅公园》、《绣花》参加了省献礼作品展览,并被收入《山东剪纸集》。1961年,其作品《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学习雷锋》、《女民兵》、《打飞贼》、《边战斗边生产》由国家组织出国展出。1961年后,王玉哲创作的300余幅剪纸作品,相继被全国各地的报刊登载发表。1984年,其作品《两个母亲》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80年代,她的作品《水仙花》制成剪纸挂盘,陈列在宋庆龄纪念馆。
青岛剪纸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品富有创新,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远销海外。为使剪纸艺术在技术艺术和理论艺术得到充分展示,1956年,青岛市剪纸艺术工作者于秀卿,在深入群众广泛收集作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黄岛民间剪纸艺术史简介》,这是青岛市第一部关于专门论述青岛剪纸艺术发展的专著。1962年,市群众艺术馆会同各区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对青岛地区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首次挖掘整理。通过分组深入农村,搜集了数百件剪纸艺术花样,摸清了青岛地区剪纸流传历史和分布概况,经整理加工,在中山路举办了青岛市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后又从展览作品中,精选部分作品编辑出版了《青岛民间剪纸集》。“文化大革命”中,剪纸艺术被扣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收集来的精品艺术,毁于一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对剪纸艺术开展系列的抢救工作,并涌现出一些剪纸艺术的精品之作。1985年,黄岛民间剪纸巧手张淑珍随青岛市Gov代表团去墨西哥访问,其精彩的剪纸艺术表演,受到了墨西哥人民的赞赏和欢迎。1987年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厅举办莱西县民间美术展览,展出剪纸艺术作品达300余件。
2006年,为加强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发现和挖掘优秀民间艺人,市文化局在全市组织开展评选“青岛民间艺人”活动。要求凡是雕刻、剪纸、编结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作品均可报送到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获奖作者可获“青岛民间艺人”称号。12月18日,在市文化局民俗博物馆举办的青岛首届民间艺人技艺报名评选活动中,共有158位民间艺人、662件民俗艺术作品参选。分类为装饰类、雕塑类、布艺类、刺绣类、剪纸类、画类、勾编类等9大类别。12月28日,评选活动正式揭晓,20位民间艺人从获“青岛市优秀民间艺人”称号。12月30日,在市北区昌乐路文化街举行为期20天的民间艺术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
(作者系青岛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