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距市中心40余公里。它耸立于黄海之滨,气势雄伟,山海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崂山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部与青岛市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
  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
  崂山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突出表现为“春凉回暖晚,夏温热雨多,秋爽降温迟,冬暖少雨雪”的气候特征。由于山势陡峻和地形复杂,形成了上下不同、内外迥异的小气候,山南麓的太清宫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崂山的气象景观颇具特色,夏秋之际,如絮似缕、变幻无穷的云海,春来夏初,溟蒙飘渺、弥漫翻腾的海雾,为崂山平添了无限风光。
  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置琅琊郡,汉设不其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1898年,德国强迫清Gov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大部,由即墨县仁化乡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改设胶澳商埠,崂山属胶澳商埠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李村区隶属青岛特别市。1935年,将白沙河以北、砖塔岭以东的崂山另一半山区,再次由即墨县划入青岛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崂山山区相继属于青岛市所辖的崂山办事处、崂山郊区、崂山县和崂山区。
  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称。“劳山”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和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志》皆沿用之。“牢山”之名首见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及元代成书的《齐乘》皆沿用之。“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武帝纪〉》和《三国志〈崔琰传〉》。“劳盛山”之名发轫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但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改为牢盛山,顾炎武在《劳山考》中又写为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之名始见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杜佑《通典》沿用之。“辅唐山”之名乃见于《纪闻》中王8的事迹,该故事辑存于《太平广记》。“鳌山”是全真道著名道人邱处机为崂山更改的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之碑记。“崂山”之名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另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中也记有此山名,明代黄宗昌亦用此名写成《崂山志》。总之,山之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使用较乱,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崂山资源丰富。境内有主要河流23条,以崂顶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流淌。其多直流入海,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崂山水无污染,纯净清冽,水质良好。著名的崂山矿泉水清纯甘冽,含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矿物质,经常饮用,可使人强身祛病、益寿延年,遐迩闻名的青岛啤酒就以其为水源。崂山域内还蕴藏大量的花岗岩石,质地优良,驰名中外,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和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均取材于此。崂山种植水果的历史悠久,现有7种、14属、377个品种。崂山有“天然药库”之称,药材资源量多质优,有681种,其中小叶石苇和黑石华尤为著名。崂山沿海有丰富的海产品,其中鲍鱼和西施舌是驰名的海珍品。崂山仰口湾盛产绿石,又名海底玉,色泽翠绿,润滑光洁,可雕琢各种文具、饰物及制做盆景。还出产其他土特名产拳头菜、崂山棍、仙胎鱼和寒露蜜桃等。
  崂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遍布山区的许多古遗址和古庙宇,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元、明、清三代刻石满山,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蔚为大观。崂山山区现有27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崂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崂山历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传说秦始皇曾登崂山以望蓬莱,徐福由此出海寻求仙药;汉武帝驾临不其祀神人;东汉大学问家逄蒙、郑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绍先后于崂山建书院,著书授徒,开创村学之风;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宋、元之后,文人墨客更是纷至沓来。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和大学士张起岩、文人戴良,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御史黄宗昌、山东提学邹善与陈沂、巡抚赵贤,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王士郲、翰林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崂山留下了文彩斐然的诗文墨宝。尤其是大文学家蒲松龄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崂山道士》、《香玉》等名篇,使崂山名满天下。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学者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都慕名游览过崂山。这些游崂名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游记、专著,或传诵于世、或镌刻于石,不仅丰富了崂山的文化内涵,而且使崂山盛名远播。
  崂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各类景点遍布全山。南线的太清宫景区,东线的仰口景区,中线的南、北九水景区,西线的华楼景区,北线的鹤山景区,中部的巨峰景区,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崂山与内地名山相比,自然景观独具一格,它兼有山海林泉之胜,囊括奇险秀朴之姿,到处奇峰异石、深谷幽洞、古树名花、飞瀑鸣泉,加之山海相映、沐日浴月、明霞云涛、烟雾升腾,组成一幅雄奇、秀美的立体画卷。南燕地理家晏谟《齐记》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邱处机在遨游天下名山大川后,也十分动情地写道:“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崂山,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到解放前夕道观寺院凋蔽残零,羽士僧徒流离散落。仅有十几处宫观庙宇保存尚好。解放后,人民Gov十分重视对崂山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多次调整充实了崂山风景区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同时,根据“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组织人员对崂山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制定了长期和近期规划目标,实行了有计划、有深度、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发展战略,并投资近2亿元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设施进行维护、开发和建设。昔日的海上名山,更增添了无穷魅力。
  今日之崂山,以其优美的山海风光和博大的文化内涵,成为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组成部分。崂山将成为欣赏风景、度假休养、游览观光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国家重点名胜区域,屹立于黄海之滨,为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大事记



                   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琅琊郡,崂山在其境域内。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巡视琅琊郡,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名,由崂山海域入海求长生不老药。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以连弩射大鱼,自琅琊经崂山沿海北至荣成山。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 汉高祖即皇帝位,置天下郡县。据《汉书·地理志》载,不其县属琅琊郡,崂山在不其县境内。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汉朝建立后,齐国贵族田横率部逃往田横岛,不久奉诏去洛阳,途中自杀,居海岛部属500余人闻田横死讯,全部自杀殉节。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 吕雉封族人吕种为不其侯,后以叛汉被诛。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据《太清宫志》载,江西瑞州人张廉夫建太清宫草庵。
  建武元年(公元25年) 北海都昌(今山东省昌邑县)人逄萌自辽东来崂山隐居,在此“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
  建武六年(公元30年) 在不其县境内置不其侯国,封大司徒、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伏湛为不其侯,食邑3 000户,共传八代。
  中元年间(公元56~57年) 掖(今山东省莱州市)人王扶客居不其山(今崂山之铁骑山),太傅邓禹闻其贤,辟征之。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人童恢任不其令,勤于政事,体恤民情。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经学家郑玄(字康成)自原籍高密率门人到不其山讲学,居今崂山铁骑山东麓书院村,后人称此处为“康成书院”。

                   三国 
               (公元220~280年)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在崂山北麓建崇佛寺(又名荆沟院)。 

                   晋 
                (公元265~420年)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 置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城,辖不其县、长广县。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 赴天竺等国取经之高僧法显,由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船渡海返国,在崂山南岸登陆。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法显撰《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成书,该书首称崂山为“牢山”。

                  南北朝 
               (公元420~581年)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至正平元年(公元451年) 在崂山建法海寺。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 范晔撰《后汉书》,该书首称崂山为“劳山”。
  永光元年(465年) 平原鬲县(今山东省陵县)人明僧绍明经有儒术,“镇北府,辟功曹不就。”隐居崂山,聚徒立学。
  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人王伯恭在崂山聚众起义,反抗北魏南下,自称齐王,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战,败死。
  天平元年(公元534年) 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杨菼逃入崂山北部海中田横岛,变姓名为刘士安,以讲学为业。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不其县并入长广县(今山东省平度市)。 

                    隋 
                (公元581~618年)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重修崂山古老寺院慧炬院。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复置不其县,当年废,并入即墨县。
  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 重修崂山狮莲院(又名城阳寺)。 

                   唐
                (公元618~907年)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李延寿撰《南史》成书,该书首用“崂山”之名。
  文明元年(公元684年) 章怀太子李贤撰《后汉书注》,该书首称崂山为“大劳山”、 “小劳山”。
  开元末年(公元741年) 方士姜抚向唐玄宗请求到崂山采炼仙药。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 方士孙昙奉唐玄宗命来崂山采炼仙药,在崂山招风岭前明道观南的石壁上刻有菩萨像,其旁刻有“敕孙昙采药山房”等刻石。
  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 诗人李白作游崂山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有“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之名句。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间 牛肃撰《纪闻》,该书首称崂山为“辅唐山”。
  天礻右元年(公元904年) 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修行。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道士刘若拙自四川来崂山潜修道玄。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 敕封崂山道士李哲玄为“道化普济真人”。 

                    宋
               (公元960~1279年)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宋太祖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敕建宫观于崂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 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该书首称崂山为“牢盛山”。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 敕建崂山太平兴国院(即太平宫)、太清宫、上清宫。
  大中祥符初年(1008~1016年) 道士甄栖真访道崂山,以华盖真人刘若拙为师。
  嘉礻右二年(1057年) 重修崂山法海寺。
  元礻右年间(1086~1094年) 建崂山神清宫。
  宣和年间(1119~1125年) 建崂山百佛庵。
  北宋末年 建鹤山遇真庵。

                   金
                (公元1115~1234年)
  大定二年(1162年) 明霞洞侧建成庙宇。
  明昌六年(1195年) 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刘处玄来崂山,居太清宫,2年后离去。
  明昌六年(1195年) 全真道道人邱处机由宁海(今山东省牟平县)来崂山,在太清宫等庙观讲道说法,旋离去。
  泰和八年(1208年) 邱处机由昌阳(今山东省莱阳市)来崂山,在太平宫作七绝20首,由石匠王志心、刘志宽镌刻于白龙洞额石壁。
  大安元年(1209年) 邱处机由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来崂山,在上清宫作《青玉案》词1阕及七绝诗10首,经人镌刻于石,并将崂山更名为“鳌山”。

                   元
                (公元1271~1368年)

  至元六年(1269年) 敕封道士刘处玄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建崂山寓仙宫。
  大德元年(1297年) 道士李志明应云岩子刘志坚之邀来崂山,重修上清宫,后被敕封为“通玄弘教洞微大师”。
  大德九年(1305年) 云岩子刘志坚病逝于崂山,葬于华楼山凌烟崮。
  大德十一年(1307年) 诗人、书画家赵孟兆页游崂山,留有七绝《咏崂顶》。
  至大三年(1310年) 建崂山迎真宫。
  皇庆二年(1313年) 将崂山之童公祠改建为通真宫。
  延?年间(1314~1320年) 建崂山大劳观。
  泰定元年(1324年) 大学士赵世延为云岩子刘志坚撰写道行碑铭。碑立于崂山华楼宫。
  泰定二年(1325年) 建崂山华楼宫。
  泰定三年(1326年) 建崂山聚仙宫,学士张起岩撰《聚仙宫碑铭》。
  元统年间(1333~1335年) 建崂山凝真观。
  元统年间(1333~1335年) 徐复阳(明代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隐居鹤山修真养性。
  元代 建崂山斗母宫,自明代更名为明霞洞。

                   明
               (公元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 该年成书的《元史·释老志》中记载,旧时崂山多虎。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置鳌山卫,辖浮山、雄崖2所,并在崂山地区设置许多墩堡、烽火台。
  永乐二年(1404年) 在崂山金家岭设置即墨营,有把总2员,兵士1000余名,筑有寨城一座。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唐赛儿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即墨县城,南下进入崂山地区。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道士张三丰自青州云门山来崂山,据传,在沿海岛屿采回耐冬(山茶),植于太清宫及山中居民庭院,日渐繁衍。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大批将士和军户由云南迁入崂山地区,以加强海防,这些移民遂定居崂山。
  宣德八年(1433年) 即墨营由崂山金家岭移驻即墨城北。
  天顺二年(1458年) 在崂山北九水建太和观。
  正德元年(1506年)八月 三标山石崩。
  正德七年(1512年) 即墨知县高允中在不其山重建康成书院。
  正德十二年(1517年) 刑部右侍郎、即墨人蓝章告退归里,在崂山的华阳山前筑华阳书院。
  正德年间(1506~1521年) 在崂山南九水建玉清宫。
  嘉靖元年(1522年) 进士、即墨人蓝田登崂山巨峰,撰《巨峰白云洞记》。
  嘉靖十一年(1532年) 山东都指挥戚景通(戚继光之父)游太平宫,题“鳌山”两字镌刻于附近山石上。
  嘉靖十二年(1533年)九月 山东提学陈沂与蓝田同游崂山遇真庵、太平宫、明霞洞、聚仙宫、巨峰、华楼山等处,陈沂作《鳌山记》1篇及诗20首。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敕封崂山道士徐复阳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居崂山上清宫、明霞洞修行道士孙紫阳,被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道士李阳兴重修崂山铁瓦殿。
  隆庆二年(1568年)冬 山东提学邹善游鹤山、崂山狮峰、华楼山,撰《游劳山记》。
  万历初年(1573~1581年) 山东巡抚赵贤游崂山,书写并镌刻“海上名山第一”碑,立于华楼山清风岭。
  万历七年(1579年)秋 由即墨知县许铤主持、杜为栋总纂的《即墨志》开始编纂,历时5年刊印,载有崂山地区的建置、武备、山川、古迹及艺文等。
  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德清(号憨山)由五台山来崂山,初居那罗延窟,该年夏移居太清宫之旁。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僧人德清在崂山太清宫前建成海印寺,慈圣皇太后亲自赐额“海印寺”。
  万历十七年(1589年) 在崂山北九水建蔚竹庵。
  万历十九年(1591年) 崂山太清宫道士耿义兰去北京控告德清和尚,万历二十三年下谕逮德清进京问罪,最后德清被“坐以私创寺院”论罪,充军到广东的雷州。朝廷下谕“毁寺复宫”。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崂山太清宫复建告成,朝廷遣中使何堂敕颁《道藏》480函,敕封崂山太清宫道士耿义兰为“扶教真人”。
  万历三十年(1602年) 崂山道士齐本守去世,被敕封为“上元普济道化真君”。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即墨知县刘应旗亲自为崂山太清宫查勘地界,并准令永不起科。
  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慈宁皇太后赐封崂山道姑刘洁贞为“慧觉禅士”。
  天启二年(1622年) 崂山道士赵复会重修太清宫。确立了该宫今之三院三殿规模。
  天启二年(1622年) 李真立创建崂山修真庵。
  天启中期(约1624年前后) 莱阳人左懋弟游崂山,留有《劳山道中》等诗篇。
  崇祯十二年(1639年)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胶州人高弘图退居崂山华阴太古堂,撰《劳山九游记》、《吾堂序》等。
  崇祯末年 御史、即墨人黄宗昌隐居崂山玉蕊楼,撰写《崂山志》,未竟去世,其子黄坦继之而成。
  崇祯末年 自华和尚至即墨居黄宗昌家,后得即墨周氏施地,在崂山莲台村建洪门寺(又称西莲台),传戒6年。
  崇祯末年 建崂山白云洞庙宇。

                   清
               (公元1644~1911年)

  清初 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来崂山,撰有《劳山考》、《劳山歌》等。
  清初 明代进士、莱阳人张允抡隐居崂山玉蕊楼,教授十余年,著有《栎里子游崂山记》,内收游记13篇、诗70首。
  清初 莱阳人宋继澄明亡后隐居崂山玉蕊楼,为黄宗昌《崂山志》作序。
  清初 曾任明代南京神威营左营都司的即墨武进士蓝D在崂山南茔构筑茅屋三间隐居,取名读书楼。
  清初 明宫廷太监边永清、杨绍慎携4宫女来崂山,在修真庵出家为道。
  清初 道士蒋清山将百佛庵更名为百福庵,改为道院。
  顺治九年(1652年) 建成崂山华严庵。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名乐吾,字孟熹)辗转来崂山,在华严庵削发为僧,法名善和。
  康熙九~十一年(1670~1672年) 康霖生任即墨知县,来崂山巡视,见山地硗确,山民贫困,遂派人回故里河北磁州运来大批花椒苗,教授种植,山区居民遂获花椒之利。离任后,山民不胜怀念,在白沙河北岸华阴村建康公祠。
  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 淄川秀才蒲松龄偕唐梦赉等人游崂山,先后游览了修真庵、上清宫、太清宫、八仙墩等处,初宿修真庵,再宿清石涧,至番辕岭看到了海市蜃楼,留有《劳山观海市歌》、《香玉》、《劳山道士》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建崂山明道观,该观建于唐代孙昙来崂山居住的柴房附近。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崂山流亭人胡峄阳卒。胡生前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易象授蒙》、《柳溪碎语》等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 胶州人、画家高凤翰游崂山巨峰、白云洞、华严庵、北九水等处,留诗7首。
  雍正十二年(1734年) 裁撤鳌山卫、浮山所、雄崖所,改设巡检防守,原浮山所管辖的4屯并入即墨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即墨知县尤淑孝续修《即墨县志》,共12卷。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 山东巡抚徐绩在崂山狮子峰观日出,又在王哥庄北二里处看到海市蜃楼,撰《劳山观日出记》、《劳山道中观海市记》等。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即墨人张鹤在崂山北九水筑大劳草堂居住,对北九水景色多有诗文赞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山东巡抚惠龄游崂山,在华严庵东的砥柱石书“山海奇观”4个大字,为当时崂山最大的石刻。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尼姑广住(法号大方,原为胶州王氏女),入崂山修行18年,死后葬崂山清风洞下。曾任军机大臣的胶州人匡源为其撰写碑文,并立碑于崂山刁龙嘴。
  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 胶州人、后为咸丰皇帝顾命大臣之一的匡源游崂山,宿于太清宫,留有许多游山诗文。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 捻军经青州进入崂山地区,十月撤离。
  咸丰十一年(1861年) 清Gov在崂山设置东海关沙子口分卡,征收税金。
  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 捻军再次进入崂山地区,七月撤离
  同治九年(1870年) 山东巡抚丁宝祯游崂山,宿于太清宫,赠太清宫“别有天地”匾额一方。
  同治九年(1870年) 崂山太清宫道士霸占山场,不许山民上山拾草砍柴,钟家沟村民钟成聪联络午山村王明光、于家庄宋京士、马鞍子村李月英等奋起抗争,道士不仅不让步,反而持矛伤人,双方殴斗成讼,经即墨县审判,农民胜诉,时称“伐山”。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即墨知县林溥主修《即墨县志》。
  光绪八年(1882年) 即墨人黄肇颚编纂《崂山艺文志》,共10卷、约30万字。
  光绪九年(1883年) 日照人尹琳基来崂山太清宫就居,建祠供奉郑康成。光绪十三年(1887年)尹琳基离崂山。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崂山大福岛(即徐福岛)岛民于土中得铜印一方,篆文为“太原仙道图书”,被即墨县令索去,下落不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 德国强迫清Gov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划入租借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德人修成台柳路,由青岛市区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德人在潮连岛建灯塔、雾笛和气象站。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9日 崂山南石屋村生员宫中0,伸张民族气节,反抗德国人统治未果,愤然自缢,胶澳城乡及各界人士吊唁者甚众。
  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 德人在崂山柳树台附近建“墨克伦堡疗养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6月 德国商人开办的费查德商行开辟由市区到崂山的汽车营运线路,每星期三、六下午由位于市区前海边的中央饭店发车去崂山,星期四、星期日下午由崂山返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 胶州人王葆崇任《山东通志》采访员,曾数次入崂山,撰有《鳌山采访录》、《崂山金石目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即墨乡土志》由即墨人周铭旗编纂成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孔子76世孙、衍圣公孔令贻游崂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德人在大公岛建灯塔导航。
  宣统元年(1909年) 德人在崂山柳树台建士兵疗养院,兼供崂山旅游者寄宿。
  宣统二年(1910年) 即墨人王作梅集股金5万余元开办崂山森林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巨峰周围,占地10 800亩。

                 中华民国
              (公元1912~1949年)

  1912年9月28日 孙中山由济南到青岛,游览崂山。
  1913年5月 寓居青岛的徐世昌游崂山太清宫、华严庵、烟云涧等处,在太清宫外留有刻石题记。
  1914年9月18日 日军堀内支队在崂山仰口湾登陆,经劈石口抵李村,与9月3日在龙口登陆、先期占领李村的18师团本部汇合。9月23日英军库斯联队亦从崂山仰口湾登陆,抵李村与日军组成日英联军,9月25日与德军在崂山白沙河、女姑口一带交战。11月7日侵占青岛的德军投降,崂山地区被日军侵占。
  1915年春 日本商人国武金太郎串通李村军政署,以每亩30元之低价强买李村、曲戈庄、郑庄一带农民土地1 168亩,成立“国武农场”。
  1916年10月 明代黄宗昌撰写的《崂山志》铅印出版。(1934年再版,出版者为即墨黄敦复堂,印刷者为即墨新民印书局。) 
  1917年 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在李村设民政分署,崂山部分地区属其管辖。
  1919年4月 在崂山夏庄黄埠始建白沙河水源地。
  1922年9月 土匪头子孙百万暗通日军,率部2000余人窜聚崂山。12月胶澳督办以“胶东游击支队司令”头衔招抚,次年2月移防坊子。
  1922年12月10日 中国Gov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李村区,崂山部分地区属其管辖。
  1923年 康有为由崂山沙子口乘船赴太清宫游览,作五言诗,后镌刻于太清宫后石上。
  1925年8月10日 大雨,山洪暴发,崂山南九水等31村受灾,死69人,倒房760间,冲毁农田3600余亩。
  1926年6月 崂山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浮山后村支部成立,王进仁任书记,有党员3名。
  1926年8月29日 康有为再次游崂山太清宫,写下了《重游太清宫》诗一首。
  1927年3月21日 康有为病逝于青岛寓所,葬于崂山之枣儿山(又名象耳山)西麓。
  1928年 济南发生“五三惨案”,侵入青岛的日军强令中国驻军退出青岛,东北海军副司令沈鸿烈率军舰及海军陆战队由青岛市区撤往崂山太清宫一带。
  是年 刁龙嘴至太清宫公路建成。
  1930年 鸟类专家寿振黄对崂山的鸟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记载了鹊、雀、燕、雁等250余种。
  1931年3月 动工兴建大崂至王哥庄公路,10月竣工,全长10公里。驻青岛市区的中共山东省委在崂山北九水南口柳树台的崂山大饭店召开省代表(扩大)会议,选出省委委员,组成新的山东省委,陈逵任书记。
  1931年8月 叶恭绰题“潮音瀑”三字,镌于崂山北九水靛缸湾之侧,后该瀑布遂称此名。
  1931年冬 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崂山华严庵赠匾更名,该庵自此改称“华严寺”。
  1933年 将攀登崂山巨峰之路沿石罅凿石为阶,在巨峰顶筑平台,设防护栏杆。
  1934年春 在崂山大平岚以东筑成梯子石山路,砌石2700余级。修筑崂山柳树台至北九水公路,全长2公里。
  1934年暮春 即墨人周至元撰《游崂山指南》一书由即墨新民印书局铅印出版。
  1934年4月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偕蔡元培游崂山,在太清宫阅《道藏》。
  1934年夏 作家郁达夫游崂山靛缸湾、蔚竹庵,赋诗赞曰:“果然风景似江南”。
  是年 崂山白云洞道士邹全阳鸠工建成青龙阁。
  1935年4月 崂山大崂村至北九水公路破土动工。同年9月竣工,11月8日正式通车,全长6公里。
  1935年7月1日 山东省Gov、青岛市Gov发布布告,将崂山东半部的土寨河、聚仙河(惜福镇河)以南村庄,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自此,整个崂山区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划分为崂东、崂西和夏庄三个区,直属青岛市管辖,统称市郊区。
  1937年10月 山东大学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崂山蓝家庄、毕家村等地发展组织,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1月,中共毕家村支部建立,原中共青岛特支组织委员陈振麓任书记,同时由陈振麓带领山东大学学生李欣、章茂桐与蓝家庄的王景瑞、李家村的李西山等人创建崂山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该游击队奉命转移到诸城、徐州一带。
  1938年1月10日 日军在崂山山东头登陆,崂山地区再次沦入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
  是年 东正教会在崂山北九水太和观处建肺病疗养院。
  1939年5月4日 日军窜入崂山,惨杀白云洞道士邹全阳等6人,烧毁明道观和神清宫。
  1942年 国民党青岛市Gov由莱阳迁驻崂山华严寺,李先良任秘书长。
  是年 日军飞机炸毁崂山百福庵房屋9间。
  1943年春 日军在崂山地区的登瀛、黄山、柳树台、汉河、王哥庄、大崂、下河、张村、鸿园、沙子口等处筑碉堡,设据点。
  是年 日军飞机炸毁崂山先天庵、神清宫房屋。
  1943年8月 中国Our Party领导的抗日武装崂山武工队建立,田世兴任队长,在崂山山色峪一带开展工作,11月撤回马山,改编为即东县大队。
  1944年 崂山《太清宫志》正式付印。该书由太清宫监院周宗颐于1941年编纂而成,全书5万余字,分10卷。
  1945年8月23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青岛市接收委员会”在崂山成立。9月,青岛市市长李先良率青岛保安队由崂山进入青岛市区。
  1947年1月5日 中国航空公司客机一架,因雾撞在崂山卧狼齿山坠毁,39人丧生。
  1948年7月6日 台风袭击崂山,风力9级,风速每秒23米,出现大海啸。
  1949年5月 为准备解放崂山地区,在胶东解放区成立了中共崂山工作委员会,中共南海地委宣传部长张超兼任书记,同时成立崂山行政办事处,刘锡庆任办事处主任。
  6月1日 崂山地区解放,中共崂山工作委员会和崂山行政办事处进驻郝家营,接管原青岛市崂东、崂西和夏庄三个区。是年8月将崂山地区划为8个区,一区驻流亭,二区驻夏庄,三区驻惜福镇,四区驻王哥庄,五区驻返岭后,六区驻沙子口,七区驻南九水,八区驻乌衣巷,以上8区为崂山行政办事处的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崂山行政办事处在驻地郝家营村集会庆祝。
  1950年3月 在崂山区建立国营崂山林场。
  1950年5月1日 南海地委和专署撤销,中共崂山工委划归胶州地委领导,崂山行政办事处改属胶州专署。
  1951年1月19日 中共崂山工委发出关于土地改革中对庙宇处理的指示,强调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庙堂、神像等及风景点,由Gov登记并加以保护,不得破坏。
  1951年4月1日 崂山行政办事处由胶州专区划归青岛市,更名为青岛市人民Gov崂山办事处,辖流亭、夏庄、惜福镇、乌衣巷、崂东、崂西、浮山、李村及楼山后9个区。
  1951年12月 青岛市在崂山建立北九水疗养院。
  是年 在崂山夏庄区马家古镇村西发现西窑顶东周遗址(1984年将该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3月 在崂山夏庄区西宅子头村(旧名李家宅头)西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这是在崂山首次发现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址(1982年将该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11月 崂山白云洞道士匡常修被推选为青岛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3年春 在崂山石门山西麓发现霸王台商代遗址(1984年将该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3年6月16日 中共崂山工委改称中共崂山郊区委员会,青岛市人民Gov崂山办事处改称青岛市崂山郊区人民Gov。
  1954年10月25日 山东省人民Gov在鹤山脚下姚家庄东南处建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姚庆祥烈士祠,后该祠列为即墨县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12月 青岛市崂山郊区人民Gov改称青岛市崂山郊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春 共青团员在崂山北九水、流清河、太清宫三个林区造林12598?9亩,崂山被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典型。
  1956年7月 考古学家王献唐率山东考古队在崂山西窑顶发掘文物一宗,经考证该处为东周时居民点。
  是年 郭沫若阅读并鉴定崂山华严寺珍藏的两部《册府元龟》中的一部是元代手抄本,并叮嘱着意保护。
  是年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崂山的崂东区道观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白云洞、明霞洞、关帝庙、明道观和佛教寺院华严寺等联合组成了生产合作社,分医药和农业两个组,过着亦禅(道)亦农的生活,走上自给自养的道路。
  1958年5月 崂山水库工程开工,华阴、香里等12个自然村、961户搬迁,另立新村。该水库于1959年秋建成,总库容5980万立方米。
  是年 在崂山北麓发现半阡子龙山文化遗址(1984年将该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 在崂山地区城子村北发现东汉青州牧房凤坟墓,未挖掘。
  1961年10月5日 国务院113次会议决定设立崂山县,仍归青岛市管辖,以青岛市崂山郊区所辖区域为崂山县行政区划。在此之前,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5个人民公社,由即墨县划归崂山郊区。
  1963年 在崂山地区城子村东北发现城子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该遗址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2月16日 崂山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对崂山19座有僧道人员的庙宇改造使用。明道观、华楼宫、蔚竹庵、神清宫拨归崂山林场使用;上清宫、太清宫、华严寺、白云洞、太平宫、关帝庙、明霞洞归市园林部门管理;朝阳庵、寿阳庵由当地生产队管理;清凉院归李村农业中学使用;常在庵归张村小学使用;百福庵归惜福镇中学使用;法海寺归源头小学使用;太和观归九水农业中学使用。文教局接收庙内文物,建设局接收房地产,僧道人员集中安排在华严寺和关帝庙居住。
  1966年7月 青岛大中院校学生“红卫兵”在破“四旧”的错误号召下,率先进入崂山山区,砸庙宇,毁古迹,破坏文物,并将和尚、尼姑、道士、道姑全部遣散。
  1966年8月 青岛市文化局将崂山庙宇中珍藏的一批文物抢运出来,其中有华严寺收藏的清版佛经《大藏经》,明刻本和元抄本两部《册府元龟》,还有太清宫收藏的明版道教经典《道藏》。
  1969年4月7日 崂山仰口湾海带养殖场遭暴风袭击,港西、囤山两生产大队13名民兵英勇抢救集体财产,刘悦维等7名烈士牺牲。
  1972年8月19日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来崂山,参观了夏庄公社丹山大队果园。
  1972年10月26日 崂山书院水库破土动工,1981年竣工,总库容量为1460万立方米。
  1974年8月18日 朱德委员长视察崂山沙子口,并游览了太清宫。
  1975年8月13~14日 崂山暴雨成灾,平均降雨174毫米,决堤150处,毁塘坝15座、桥涵47座,塌山53处。
  1979年7月30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来青岛视察工作,在青期间游览了太清宫。
  是年 青岛市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进山勘察,着手恢复崂山的摩崖刻石,1982年8月1日基本完成。初步查得崂山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121处,又增补106处,合计227处。
  是年 青岛市园林管理局接管崂山太清宫,对殿宇进行了部分修缮,添置了各种器具,并由市文化部门负责重塑神像。
  1980年春 崂山道士匡常修、孙真淳迁回太清宫。
  1980年5月 崂山道士匡常修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7月 在崂山源头村法海寺前出土一批残缺不全的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石佛像、头、肢体120余件。
  1981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崂山太清宫为重塑神像举行开光仪式。
  是年 在崂山北部发现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1984年该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7月5日 《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
  1982年12月31日 青岛市人民Gov公布崂山太清宫、童真宫、法海寺、明道观、白云洞、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明霞洞、华严寺、蔚竹庵等宫观寺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年 崂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3年10月1日 崂山南麓的流清河至青山垭口间公路展宽并铺设路面工程竣工。
  是年 崂山进行鸟类资源普查,查明共有鸟类230余种,隶属10目、30科、63属。
  是年 崂山太清宫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1984年5月 《崂山地名志》正式出版。
  1984年7月 青岛市人民Gov公布,城阳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8月 国务院决定将崂山石老人村西2?5平方公里地域划为国家旅游开发区,1985年3月破土动工。
  是年 由青岛市和崂山县的药材公司共同进行崂山中药材资源调查,查明崂山有中药材681种,其中植物类622种、动物类54种、矿物类5种。
  1985年5月4日 崂山龙潭瀑山洪暴发,游客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场的解放军官兵、干部、职工、公安干警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在抢救游客中,驻青海军一机校战士石建烈士英勇牺牲。
  1985年5月19日 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委会成立,会长匡常修,副会长孙真淳、王怀清,会址设在崂山太清宫。
  1985年6月 由崂山县志办公室编辑的《崂山古今谈》内部出版,全书共12万字。
  1985年7月6日 青岛市园林局将崂山太清宫正式移交给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并由道士自行管理。
  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崂山山区浮山南麓新建青岛大学奠基典礼举行。
  1985年8月18日 第九号台风袭击崂山,最大风力8级。18~22日连降暴雨,平均降雨284毫米,暴雨中心的北九水降雨602?6毫米。
  1985年9月5日 崂山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建立。据该站调查,崂山共有鸟类240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鸟类20多种。
  1985年10月27日 康有为墓由枣儿山迁往浮山南麓,并举行迁葬墓碑揭幕式。
  1985年12月30日 崂山龙潭瀑抢险英雄纪念碑揭幕。
  是年 崂山太清宫道长匡常修被选为山东省道教协会筹委会副会长,崂山太清宫道士孙真淳被选为委员。
  是年 崂山太清宫筹集资金10万元,重塑47尊神像,1989年秋完成。
  1986年9月5~10日 青岛市组织有关人员对《青岛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议。
  1986年10月 崂山沙子口镇岭西村青年农民王秀婷在汉城亚运会上获女子10000米长跑冠军。
  1986年12月26日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奠基典礼在崂山山区的浮山南麓举行。
  1986年12月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应青岛市妇女联合会之请,为崂山巨峰西侧之山峰题名为“虔女峰”。
  1987年8月16日 崂山彭家台村成立中国第一支专门演奏道家音乐的农民演奏队。
  1987年12月18日 青岛市区至崂山王哥庄32.4公里的水泥、沥青公路路面竣工通车。
  是年 崂山“寒露蜜桃”被农牧渔业部列为“名优特”果品发展项目。
  1988年4月26日 垭口至仰口公路经拓宽和铺设路面后,竣工通车。
  1988年11月17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崂山县,改设青岛市崂山区。
  1988年12月25日 华严寺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经过4年的修复,其主体工程竣工。
  1989年5月8日 青岛市人民Gov下发《关于调整崂山风景区管理体制的通知》,决定成立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市直局级事业单位。5月31日,崂山风景区管委会正式对外办公。
  1989年6月29日 青岛市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崂山太清宫召开,正式成立青岛市道教协会,并通过了《青岛市道教协会章程》,太清宫道长匡常修被选为会长,孙真淳、刘怀元为副会长。青岛市道教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崂山太清宫。
  1989年10月26日 崂山华严寺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12月5日 青岛市人民Gov公布,崂山关帝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年 完成了崂山太清宫“三清殿”、“东华帝君殿”、“西王母殿”的修缮工作,重塑了47尊神像。
  1990年农历三月初三 崂山太清宫举行重塑神像开光典礼,中国道教协会率北京白云观道士17人参加开光仪式。
  1990年4月 由崂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崂山县志》正式出版发行。
  1990年7月8日 中华崂山武术馆在崂山华严寺成立。
  1990年7月19日 青岛市人民Gov公布实施《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暂行办法》。
  1990年8月5日 仰口上苑山的觅天洞正式开放。
  1991年4月6日 崂山太清游览索道竣工投入运行。
  1991年12月6日 修葺后的崂山明霞洞、上清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两处道观由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110万元于1991年3月动工修建。
  1992年5月2日 由日本友人西川文夫与崂山区港东村合作营造的“中日民间友好林”在崂山港东村北野鸡山举行揭幕仪式。
  1992年6月1日 崂山太平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6月24日 国务院批准在崂山区成立高科技工业园。1992年8月1日,位于崂山区中韩镇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正式开园,该园总面积58.5平方公里。
  1992年6月 山东省人民Gov公布康有为墓和财贝沟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8月16日 崂山仰口游览索道竣工投入运行。
  1992年9月21日 崂山上清宫、明霞洞新塑的20余尊神像开光仪式举行。
  1992年10月3日 国务院批准建立“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3年8月7日 位于流清河游览区的崂山“聊斋故事宫”开放。
  1993年10月19日 位于崂山仰口游览区上苑山太平峰南石壁东段的摩崖“寿”字举行剪彩仪式,该“寿”字高20米,宽16米。
  是年 青岛市道教协会投资50万元,对崂山太清宫内的翰林院、藏经楼、道舍和道教协会办公用房进行修缮。
  是年 原崂山太清宫住持、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匡常修道长羽化。
  1994年4月23日 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调整后的崂山区下辖中韩镇、沙子口镇、王哥庄镇、北宅镇。
  1994年9月 中央电视台在崂山风景区拍摄《神州风采》栏目崂山专题片。
  1994年10月15日 上午10时许,崂山龙潭瀑过水桥因暴雨致山洪暴发,造成17名游客遇难的重大意外事故。
  1994年11月上旬 崂山风景区通过国家级验收,被建设部命名为“卫生山”。
  1994年12月9日 历时半年的抢修崂山法海寺工程竣工。
  1995年5月6日 位于崂山区的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海上乐园”第二期工程全面开工。
  1995年6月20日 青岛市募捐委员会筹资30万元,在白沙河上建造“神清桥”。12月14日建成。
  1995年7月1日 历时8个月,投资400万元的改造北九水游览路工程竣工通车。
  1995年7月4日 崂山的浮山区域禁止采石。
  1995年8月14日 总投资50万元的崂山龙潭瀑“龙吟桥”工程竣工。
  1995年8月16日 龙潭水库奠基。
  1995年9月28日 全长76.3公里,总投资2800万元的崂山环区公路通车。
  1995年11月12日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批准崂山风景区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举行授牌仪式。在此之前,崂山风景区已被批准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1月15日 德国总理科尔在山东省省长李春亭的陪同下游览崂山。
  1995年11月16日 崂山武馆经5年的筹划,在崂山华严寺前树立螳螂拳创始人、已故崂山华严寺方丈善和(即于七)的石雕像。
  1995年12月4日  晓望水库已开始向王哥庄村等5个村庄和仰口国际旅游度假村供水,日供量达1000立方米。
  1996年1月26日 崂山林业公安队伍成立。
  1996年3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基视察崂山风景区。
  1996年4月18日 青岛市文物局筹集资金300多万元修复整理的崂山华严寺对外开放。
  1996年5月28日 崂山太清宫捐资在平度市旧店镇修建的育德小学竣工。
  1996年10月21日 崂山“寿字峰”刻石工程开工仪式在仰口游览区上苑山举行。
  1996年10月28日 崂山华楼索道开工兴建。
  1996年11月16日 市区通往崂山的卡脖子地段——石老人至姜戈庄路段竣工通车。该路段工程于当年4月初开工,全长4.15公里,为一级路四车道,总投资为3500万元。
  1996年12月30日 位于太清游览区的八水河水库主体工程完工。
  1997年1月3日 位于外九水之三水供水工程顺利通水,日供水可达400吨。
  1997年4月1日 发往崂山风景区的311和312公交汽车开通。
  所有从事崂山旅游营运的车辆,全部挂靠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崂山旅游分公司管理,实行统一发车、售票和调度。
  崂山旅游票价调整。
  1997年4月 仰口游览区上苑山“寿字峰”刻石二期工程竣工,投资200余万元,镌刻“寿”字40余个。
  1997年5月16日 中央及省、市的18家新闻单位的30多位新闻记者被聘为崂山旅游工作监督员。
  1997年5月28日 崂山太清索道更新工程正式运转。该工程投资3000万元,采用单循环脱挂四人座客箱式,运速每小时800人次,操作、监控、排车系统均由电脑控制。
  1997年5月 以展出崂山绿石为主的崂山奇石馆开业。
  1997年6月18日 崂山华楼索道竣工。该索道长1600米,是一条单循环吊椅式索道。
  1997年6月19日 日本友人西川文夫逝世。他于1992年春来崂山区王哥庄镇港东村野鸡山义务植树,并正式创建“中日民间友好林”,先后5年共出资400万日元,义务植树200亩、近3万株。8月16日,西川文夫的骨灰安放在野鸡山向阳处墓地。
  1997年6月20日 太清宫海上航线开通。
  1997年7月16日 垭口至仰口旅游公路整修工程竣工。
  1997年7月27日 崂山区最大的水利工程设施崂山大河东水库竣工。
  1997年8月17~21日 崂山平均降雨252.4毫米,缓解了入春以来所遭受的百年不遇大旱。
  1997年9月26日 贾汉路汉河—北九水段硬化改建工程竣工。
  1998年2月3日 崂山风景区管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景区内的寂光洞封建迷信场所进行了彻底清理。
  1998年4月1日 崂山风景区管委会决定展开景区整体形象设计——CI设计,经招标确定由青岛紫文企业策划公司负责方案设计。
  1998年6月 崂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资源普查专业组和顾问组,确定对161平方公里风景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展开全面普查。
  1998年7月17日 崂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崂顶索道筹建指挥部,巨峰游览区开发正式启动。
  1998年7月21~22日 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成立,来自社会各界的50余位专家学者被聘为研究会理事。
  1999年1月20日 国家建设部授予崂山风景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