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科技界] 征服地球南北两极的中国海洋学家:赵进平

20070927153713418.jpg

姓名:赵进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1111
籍贯:吉林
职务: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物介绍:

  赵进平,2005年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1954年11月出生于吉林,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际海洋物理科学联合会(IAPSO)中国委员会秘书长。

  198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考察队中学历最高的考察队员。1995年参加中国民间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靠滑雪和狗拉雪橇到达北极点。1999年参加我国Gov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2003年参加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担任海洋组组长。目前在物理海洋学、极地海洋学、卫星海洋学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多次去美国、日本进行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1995年获国务院Gov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科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入选青岛市科技带头人,2001年入选国家海洋局工程技术带头人,2004年入选青岛市将才计划。

赵进平——征服地球南北两极的中国海洋学家

   赵进平是我国登上过南北两极的第一位科学家。北极,神奇的世界、笨拙的北极熊、神秘的爱斯基摩人;南极,高原大陆、危险的冰川、强国国力角逐的舞台。美丽、神秘与危险…… 无论两极有多么凶险、多么诡秘,对于科考人员而言,他们的眼中只有未知。艰苦的工作、危险的环境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生活,也许只有信念和执著能够概括他们的生活,赵进平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4年,赵进平刚刚30岁,那一年他带上当时国内惟一的海洋科考仪器,随同“向阳红10号”跨越赤道,驶向南极。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船抵阿根廷时他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之后的180天里由于条件限制,他与家人没有任何联系。正是这次艰苦的南极科考,萌生了赵进平10年后徒步穿越北极的精神种子。
  北极科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赵进平在回答一名记者提问时说,现在都说冬天变暖了,叫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是因为来自北冰洋的冷高压大大减弱,这个家伙直接决定着我国北方地区的冷空气和春天沙尘暴的强度,对降水区域影响也很大,而这个冷高压又是与北极海洋环境密不可分的。北极科考的意义在于研究海洋与大气环境的变化,从中分析规律,研究相关对策,为保护人类生态环境造福。
  中国人第一次探险北极属于民间组织性质的行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第一阶段组队时,购置仪器设备需要钱,赵进平东拆西借,还少不了替人打工干点零活儿。一次用了大半天给别人编了套程序,干得顺,赚了2000元。买不到的,像冰钻机,就到外地去找同行;借不到的,自己设计订做。一个取冰器比二踢脚大不了多少,60个部件组成,赵进平画了57张图,并且到现场监制。这一堆东西运到北京站,占了大半节拖车。1995年4月,赵进平和四位国内同行,还有今日的央视“名嘴”毕福剑以及哈尔滨电视台一位记者,一行七人从加拿大的温尼伯踏上北极之旅。他们在北冰洋上度过13个日夜,靠滑雪和狗拉雪橇到达北极点,完成了这项重大的科学使命。
  相对于自然的强大,科考队员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首先就是恶劣的环境。温度之低令人悍然,零下20度还属于较温暖的,更厉害的是凛冽的寒风,而科考队员的家常便饭就是顶风行进,而这会严重损坏皮肤。在科考结束后,赵进平和同伴们的脸都变得难以辨认。在北极考察时,还要与冰打交道,科考队员需要寻找合适的冰缝进行观测等实验,而且要砍开冰缝。但砍冰不是易事,冰太薄了不能砍,这样会砍塌了冰,人很容易掉入冰中;冰太厚也不好,因为即使砍透了也无法扩孔,有时要用1个多小时才能砍出合适的孔。为此科考队员要大费周折,常常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
  一次做完观测是凌晨两点半,其他队员都去睡了,赵进平决定做采泥实验。采泥是一项有价值的尝试,在北极采泥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赵进平准备了7000米尼龙丝和自制的采泥器,他希望能在北极点的海底挖上一些泥。但在一切顺利进行时,雪橇上的撞击使自制绞车出了故障,当放至500米深度时,绞车卡住了。他将尼龙绳缠在一只脚上,开始修理绞车。两个小时过去了,一只鞋已冻在冰上,终因没有台钳,无法纠正仪器的变形。仪器下不去,也拉不上来,而冰漂得太快,作用在绳上的拖力比预计的大得多。一个人毫无办法,只得忍痛将绞车和挖泥装备扔入海中。赵进平意味深长地说,但愿北冰洋能记住中国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做过采泥的尝试,也希望这次失败的经历会孕育下一次的成功。就这样,恶劣的环境与严重的、超乎想象的疲倦考验着科考队员,没有足够的睡眠,没有松驰的机会,行军后要马上忘记昨夜的劳累和困倦,因为精神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赵进平经常自我暗示,昨夜休息得非常好,今天处于最佳状态。赵进平的体质是全队最差的,可在所有方面他没落到别人后面。赵进平赢得了队友的赞誉和科考的成功,但却付出了每天掉一斤肉的代价。
  赵进平与北极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在其有限的研究时间内,北极就是他的全部。“北极是我的老师,告诉我如何成为英雄;北极净化了我的思想,告诉了我人生的美好和奋斗的光荣。年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要趁年轻实现自己的梦想;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但只属于那些勤于奋斗的年轻人。每当科考工作遇到艰难困阻时,支撑我的是一种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在1999年和2003年赵进平进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考中,他的队友越来越多,他及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第三次乘坐我国“雪龙”号进行科考的队员有100多名,其中有12名是外国人。赵进平每次科考回来都会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但他仍然像以往那样谦恭,他不喜欢谈论过去的成就,他始终将目标着眼于未来。他说:“漂移的北极冰给我以启迪。我踏上北极点,随即又漂离了它。今天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像翻阅掀过的日历,像观看身后的脚印。昨日的辉煌已慢慢黯淡,我们必须开始未来的奋斗,停止了就会漂离既定的目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