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台东镇与台西镇
  现在,人们经常说“台东”、“台西”或“东镇”、“西镇”,却很少有称“台东镇”和“台西镇”的。原因是,这些称呼都是“台东镇”、“台西镇”的简称。 据说,这些名称的出现,始于19世纪末,是以贮水山上的烽火台为坐标。贮水山原名烽台岭,自明代就建有烽火台,并有驻军。到了清朝末年,章高元驻军青岛的时候,此山就成了青岛北部防区的要道,清军还在这里设立了不少的土垒和地堡。所以,青岛人便将烽火台东面的地区称为“台东”,西面的就是“台西”了。 等到德国人占领了青岛,并且将“台东”和“台西”划成两大“平民区”,又按照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建成了最初的棋盘街:即台东一路至八路一带、台西一路至五路一带。于是,“市镇”的概念便在这两个地区出现了。所以,这两个棋盘街的范围,就被称之为“东镇”和“西镇”了。也就是说,“台东”、“台西”是大概念,“东镇”和“西镇”是小概念。 后来,随着这两个区域人口的不断增加,德国人便将贮水山以东的地方作为“台东镇”,而将青岛火车站以西的地方作为“台西镇”。可是,这两个市镇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之后,才正式划入了“市区“。再后来,就有了“台东区”和“台西区”。现在,随着青岛市区的进一步扩大,“台东区”与“市北区”合并成为新的“市北区”,而“台西区”也早在1963年2月划入了“市南区”。


1891年章高元带兵设衙,建制的青岛,因海中央一座小岛名称青岛,就把这个小岛的名字用在了城市上面,而这个小岛更名为小青岛!

TOP

名人聚集的福建路
  福建路,曾叫伏见町,它在观象山北侧、地势很高,是一条与胶州路平行的街道。福建路上以住宅为主,有三盛里、仁盛里、仁安里、天泰兴、同样里、居易里、南全盛里、福海里、广仁里、德明里、玉成里等11个里院。不长的福建路上,这11个里院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导演、表演艺术家崔嵬,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青岛,住在福建路36号。崔嵬家境清贫,他曾干过童工, 也在礼贤中学读过书。赵太侔在济南创山东实验剧院,崔嵬考人,与杜建地等是同学。剧院停办后,赵太侔到青岛大学,崔嵬也重回青岛家中,任《青风报》记者,同时在青岛大学当旁听生。 由于崔嵬学过戏剧,青岛地下党支部组织左翼剧联——对外称海鸥剧社时,他便成了骨干分子。1932年,剧社去崂山农村演出,他把陈鲤庭的舞台剧改编成广场剧《饥饿线上》,以适应农村观众。那是一部反帝名作,由崔嵬、李云鹤、杜建地主演,很受观众的欢迎,后又改名为《放下你的鞭子》,“一二•九"运动中在北平演出过,抗日战争期间更是演遍全国。 解放后,崔嵬曾任中南大区文化局长,但他后来弃官不做,当了一名电影演员和导演。他主演电影《海魂》、导演电影《青春之歌》时,都是以青岛为外景地,还组织演员举行晚会为家乡人们演出。 崔嵬在青岛期间,除参加左翼剧联的演出,还根据“剧联”的要求,到女中、文德女中、邮电局等地方指导、开展进步戏剧活动,从中认识了当时也住在福建路上的沈旭。 沈旭,原名沈育成,是邮电局职工,每天值夜班,白天有的是时间,于是也在青岛大学旁听。他爱好文学,参加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在邮电局办的《青岛邮工》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诗作,出版有诗集《饥饿线》。中国诗歌会负责人、诗人蒲风来青岛时在沈旭的家中住了半年之久,对沈旭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崔嵬家的隔壁,福建路38号是一家报社,是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民报》社。青岛《民报》是国民党人士王景西创办的,但他的总编辑杜宇具有进步思想,曾被青岛地下党吸收加人青岛左翼作家联盟,《民报》成为当时“左联”的活动中心。杜宇出版有翻译作品《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卓别林传》,由著名的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先后曾担任过《民报》副刊编辑的姜宕、于黑丁、刘芳松、孟超,都曾是中共党员,也都曾是“左联”成员。在当时,副刊部分是《民报》办的最好的一部分。 抗战胜利后,青岛地下党员张辽在福建路近胶州路处开办了一家“友联书店”,作为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解放后,福建路上一些老里院陆续被拆除,这条路也逐渐向观象山麓发展,形成了支路。2002年,青岛建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以胶州路、聊城路口为起点,因要拓宽胶州路,这使得福建路北侧部分建筑被拆除。

TOP

 齐东路上故事多
  对于许多青岛人来说,齐东路只是由登州路至莱芜二路间的一小段,因为有几条公交车线在这里设有“齐东路站”。其实,齐东路比较长,有一公里多,它在信号山与伏龙山之巅,因为开发得比较晚,所以没有德国路名,只有日本路名“小仓通”。1928年的《胶澳志》上记载,当时齐东路上仅有6 座建筑。齐东路虽然已不在原青岛区范围内,但这条路的建筑几乎是单体小楼,这在原青岛区以外的马路中是少见的。 齐东路与龙山路口有一座花园,花园中间有一座洋楼,造型是欧陆风格夹杂着中国风格,是引人注目的建筑。它原有一个很大的庭院,现在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但从齐东路走进去,仍有保存得很好的一片竹林。这里曾是“丛公馆”。“丛公馆”的第一代主人丛良弼是民族资本家,在日本火柴业垄断山东的时候,他开办了振业火柴厂,苦心经营,长了民族工业的志气。他还曾是青岛红十字会会长。他的儿子丛贯一继任振业厂董事长,解放后曾是山东省政协常委。他的孙子丛兆桓改换门庭,是我国昆曲表演艺术家,曾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电影明星丛珊是他的女儿。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青岛开设分公司,与亚细亚、德士古构成青岛三大石油公司。美孚公司在馆陶路5号,在昌东路建了大型油库,总经理詹姆斯私宅在齐东路8号。1928年,他的儿子詹姆斯.罗德里克.李出生在这里,后来在这里生活了13年,读完小学,1941年回美国,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他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重来青岛看望故旧,说:“中国是我的老家,我是山东人。”解放之初,这里是青岛文联。1955年青岛市将文教局分为教育局与文化局,文化局就设在这里。 齐东路39号是“张公馆”,主人张宗援,其实这是一个日本人,原名伊达之助,他是个“中国通”。平时用中国姓名,说中国话,是一个间谍。在旧中国,青岛同其它城市一样有黑社会组织的帮派,那时全国通行的两大帮派是“青帮”和“红(洪)帮”。青岛沦陷时期,日伪不取缔黑社会,而是利用、发展黑社会组织,张宗援不但早就参加“青帮”,还在“青帮”中建了一个“黄帮”,对外公开的名称是“黄道会”,在湖南路上有一座大楼,这时期“青帮”里21代“大”字辈是高辈,张宗援找来“大”辈的郑兰亭为会长,徐铁珊、王大同为副会长,而张宗援实际上操纵着一切。张宗援在齐东路上的私宅实际上是一谍报中心。 齐东路上主要是住宅,但在31号有孙干卿医生开的一家道济医院,因医术较好,也是有一定名声的私家医院。解放后,这里做为市南区医院齐东路门诊部。由这里向南,齐东路支路可至信号山之巅。游览信号山公园,最佳选择便是乘车由这里登山,再步行到龙山路大门下山。由齐东路有一条长长的石阶路经信号山路至华山路,如果行车要绕行很远,从这条石阶路走则很近,而两侧都是漂亮小楼,是很好的观光景观。

TOP

夹岭沟村的来历
  据史料考证,夹岭沟王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琅琊迁至即墨灵山,二始祖分为四支,有两支族人迁往惜福镇荆沟(今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后金村)。六始祖王銮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迁至张村(今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张村),因靠近张村河属郑疃社,故名郑张村。在前清初期王氏又迁至张村河南立村,故名南张村。 相传,夹岭沟曾是一片荒山野岭,荆棘遍地,渺无人烟,乃虫蛇野兽出没之地。清顺治年间,南张村王氏后裔王法明、王法忠兄弟俩秋后无事,狩猎至此,环顾四周,见此处山明水秀,风景幽雅,看南山山梁高耸,形似一把太师椅的后背,观两侧,一左一右两座山头又好象太师椅的扶手,,山根有块开阔地,正是太师椅的座位,两人顿觉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叹为天赐福地,世间之佳境。 清顺治五年(1649年)王法明、王法忠兄弟二人举家来此地占山落户,老大王法明在南山脚下圈地立为祖茔,老二王法忠在小南山山根立为茔盘,分别称“大南茔”和“小南茔”。清顺治三十五年(1679年),王法明出嗣子王智刚从南张村迁来认祖归宗,辟出村西一片树林地立为茔盘,称“小西茔”。 立村后相继给村前、村后四座山起了名,大南山曰“大夹连”,小南山曰“小夹连”,西山顶上石崮多,就叫“石子山”,村后一座山叫“后山”,村庄就座落在“小夹连”和“后山”之间的山沟里,故名“夹连沟村”。从此,村庄和大南茔、小南茔、小西茔的名称代代相传,而只有村庄名称,因其名不雅,1950年由青岛市李村区政府改名为“夹岭沟村”,沿用至今。 据光绪丙午年重修的王氏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884年),王氏族人已发展到十八~二十二世。后续二十~二十七世字辈为凤、集、熙、宇、鳞、书、祯、祥。截止2002年12月,在夹岭沟居住的王氏三大支族后裔共450户,1290人。二十世“凤”字辈仅有1人,二十七世“祯”字辈现已面世。 随着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进程步伐的加快,1998年10月6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夹岭沟村村民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2000年旧村改造,昔日的夹岭沟村低矮的房屋已不见踪影,只能从照片中找到痕迹。如今,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居民小区——福岭小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TOP

即将消失的益都路
  虽然今天的黄台路曾被命名为小鲍岛路,但老青岛人把益都路一带叫小鲍岛。据说,清代时的小鲍岛村实际上在益都路、辽宁路、乐陵路一带。大港建港以前,今天的普集路一带是海滩,相传小鲍岛村是一个半渔、半农的村庄。它的东边是杨家村,北边是扫帚滩,西边是大鲍岛。 益都路建于日占时期,当时叫川畸町,早期是日商一条街。1933年统计全市的日商达939家之多,集中在聊城路、辽宁路、益都路及市场一、二、三路。益都路上日商行业齐全,但规模小于聊城路、辽宁路。 从记载上可以查到益都路上有若鹤旅馆、布袋旅馆、金屋旅馆等三家旅馆;有文化写真馆(照相馆)、铃木茶铺、中西吴服店、月冈鞋店、丸山物产馆、经营烟草的华生洋行、山东书店、泰山书店、从事中介的川本商店。益都路上也有日本料理店,有日浦、竹生庵等家;还有小西理发店、是枝美容俱乐部,博文堂、明河等文具店以及从事建筑业的梅畸组。益都路上另外还有石雁洋行、井上商社、饭田洋行、山阳商行、太阳商会、远藤商社、岩黑、上最、东光堂、浦松,但单从店名上看,现在已经考证不出他们经营的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益都路上有一家中村葬仪社。日本人在本土实行火葬,在青岛也实行火葬,在中庸路上设有火化场,而“葬仪社”负责具体火化事宜,备有殡仪汽车。另外,益都路上还有一家佐佐木齿科医院。因此,可以说居民在这条马路上可以汲取到生活中的各种所需。 抗日战争胜利后,益都路主要是一条居住街了,但还有一些商业,如东华池澡堂,这是老市北区唯一的一家澡堂;另外还有大同药房、新新茶庄、美华药房、益兴祥食品店、崇实五金行、裕泰自行车行等。新时期以来这条街上的鲍岛酒家,曾是一家以淮杨菜著称的名店。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带空出了许多日本人的住宅,女作家赵清阁来青岛,在恒台路口的一处原日本人的小楼里创作。赵清阁当时住二楼,她写道:早晨起来在凉台上深呼吸,喝上一杯香片茶,吸上一枝大前门香烟,便开始写作。12点半,放下笔出去午饭。常去的是益都路上一家叫第一春的北方饭馆,有时去一家叫“饺子大王”的饭店。这一年赵清阁年仅30岁,但当时已是知名作家。她在这里创作了小说《江上烟》,还写了许多散文。 时至2002年,益都路将成为青岛一条即将消失的马路。根据《青岛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昔日的辽宁路西段,将被建成以“科技城”为中心的“科技一条街”。这座“科技城”,东起辽宁路、西至乐陵路、北起泰山路、南抵章丘路,而益都路恰好在“科技城”的中部,于是按规划原有的房屋全部要被拆除,街道将不复存在。原益都路的中部将耸立起数码科技大楼、科贸办公的建筑群、10座高层科技住宅以及室内步行街。 2002年9月,随着挖掘机阵阵的轰鸣声,益都路上有着90年高龄的一座座老楼,纷纷坍塌,益都路开始消失,科技城开始新建。 此文可做益都路永久的纪念了。

TOP

 登州路与啤酒厂
  登州路是市区最古老的一条路。明清两代,今大学路一带的青岛村和东镇杨家村之间,有一条崎岖小道,其中的一段就是最早的登州路。1891年章高元驻兵青岛后,修筑了四条可通行骡马车的官道,其中的一条就是从大学路上的总兵衙门经这条登州路,而到达四方、水清沟和沧口。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这条登州路进行了修整。1909年5月14日德国总督府《青岛官报》18期,刊登一则通知,德国总督府将这条路命名为“穆勒上尉街”。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条路更名为“巽町”(巽,音“旬”)。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才将该路正式定名为“登州路”,全长2412米。1924年,在原万年兵营处开办了青岛大学,又将该路南端易名为“大学路”。自此,登州路只剩下由红岛路至延安二路这一段了。 如今,只要提起登州路,便会使人联想到那里的啤酒厂和享誉中外的青岛啤酒。德占时期,那里有座“毛尔梯克兵营”,日占时期又改名为“若鹤兵营”。细说起来,这座兵营与啤酒厂还有些瓜蔓株连。 1899年5月,德国当局在登州路东端修建了一座兵营,因德国人习惯喝啤酒,德国商人便在兵营对面的登州路与宁海路拐角处,开设了一家酒吧,专门经营啤酒,生意十分兴隆。1903年8月15日,香港盎格鲁——日尔曼啤酒公司便在酒吧附近创建了“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就在今登州路56号。 初建的啤酒厂规模较小,厂房周围都是荒坡和农田。如今,在登州路上仍可看到位于工厂大门西侧的三幢红砖建筑,这就是德国高级职员的宿舍和办公楼。其中的一幢三层大楼,原为二层,后来又加盖了一层。 1916年9月,日本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该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厂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股份有限公司购得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工厂正式定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如今的青岛啤酒厂已占据了登州路的“半壁江山”,9000平方米的厂区,坐落在登州路的东端,办公楼、糖化大楼、车间、罐区、仓库等相间排列,把半条登州路搅得酒香扑鼻,熏风醉人。

TOP

 中国第一条公路——台柳路
  德占青岛后,在城市规划中把旅游做为城市功能之一,1904年建了由台东镇至崂山柳树台的马路叫台柳路,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公路。根据《胶澳租借条约》,租借地的范围只包括崂山的三分之一,所以这条马路只到柳树台。 台柳路自台东镇东行,先经过太平镇,东、西吴家村。作为早期殖民城市的青岛,牛奶消费量大于其它城市,青岛有一大批“牛乳房”,其中俄国人开的几家在南海路;日本人开的几家在贵州路;中国人开的全在太平镇、吴家村,在太平镇有同顺栈、万盛永、同泰、东发祥等16家之多,在吴家村开设的有福昌和、美利、义盛永等5家。“牛乳房”产品以鲜牛乳为主,也生产奶酪、奶油等产品。 在东吴家村之南,曾有一处“海泊温泉”,是一个日本人钱板孝一郎先在这里发现温泉的,他租下了三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办了“海泊温泉”,建水塔由地下抽上温泉水,送入浴池,又建了房舍,修起十几间房屋,于1927年开业。据说,这股温泉水质很好,对皮肤病也有疗效。日本人在这里还设“猎友会”,在附近打猎,但中国人罕有到“海泊温泉”沐浴的。 1937年7月爆发芦沟桥事变,这年冬天,青岛的日本人奉命撤回本土,国民党政府炸毁了这处“海泊温泉”。1938年1月日本占据青岛,据说重返青岛的日本人面对废墟,大声哭号,但拟重建时,温泉已断流。青岛市区不再有了温泉,但这一带土壤肥沃,一直是菜地,今在旧址上建了市图书馆。 台柳路蜿蜒至双山山腰处,是广东会馆建的广东公墓,下山之后过双山村,20世纪50年代建了一个新村庄叫华光村。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些在朝鲜的华侨回国,一部分被安排在了青岛,即住在这里。 台柳路接着经河西、保儿、河南村至李村河南。1910年的英文《青岛》一书记载:“由青岛沿植林公路到河西,那里有一条翻修过的公路可到李村。流向西南方向的李村河西岸有一个大的集市,李村河宽阔的沙质河床里很少见到流水。这里的集市是每隔五天举行一次。1899年在这里设置了按察司,现在按察司坐落在李村西北600米处一个小山上的一幢漂亮的楼房里。此外这里还有基督教会、教堂和学校;华人监狱也在这一带。”“过东李村、郑疃、刘家下河,由南龙口,到风景如画的崂山谷。从这里再行2公里到(南)九水村,九水村在一条流水潺潺的山溪右岸。”(引自李厚基译文) 著名作家洪深的父亲洪述祖1913年寓居青岛,在南九水建了别墅称“观川台”,自称观川居士,1916年被日本人没收,开了一家料理店。过南九水,经弹月桥,台柳路开始上山,曲折蜿蜒,称“十八盘”,因劈山口还有一处“十八盘”,所以这里也叫“南十八盘”。从这里到了山顶即到了柳树台。 柳树台上建有麦克伦堡疗养院,“1904年由总督府建筑师普尔设计建筑,环境幽美,引人入胜。以路易莎女王的名字来命名,纪念她的生日。”疗养院有5间单人并带什役配客的客房,有5间5~7人的住房,还有营业楼,有餐厅、吸烟室、阅报室。麦克伦堡疗养院下方,有一幢简朴、优雅的小别墅,是为总督盖的。 北九水至白沙河是胶澳租借地的区界,崂山的大部分仍在中国政府管辖之下。 解放后,台柳路有了很大变化,西段由鞍山路取代,中段由308国道取代。由南龙口至柳树台的一首道路也进行了改造,小弯改为大弯,再没有了18个弯,便于行车。途中摩崖石上曾有大字“崂山自古出美女”,至今却不见了。

TOP

  武定路上说往事
  武定路在市北区西部,它南起上海路,北止包头路,全长629米,路宽14.7米,是青岛市区内最早修建的75条马路之一。 德国占领时期,随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修建,便在原先规划的大鲍岛和小鲍岛之间,又辟建了一个新的街区,其中包括武定路、甘肃路、恩县路、陵县路、宁波路、馆陶路、莱州路、上海路和吴淞路这9条马路。当时武定路的德文名称是“皇后街”。 1901年9月,德国和瑞士创办的同善教会,在武定路27号开办了“花之安医院”(又称中国福柏医院),设有40张病床。后来这座医院改名为“德华医院”。 1912年(一说为1910年)9月,德国人尉礼贤又将他在上海路创办的美懿书院迁至武定路19号,改校名为淑范女学校,有教员4人,学生20余人,学制为初级3年,高级6年。1912年10月,德国亨利亲王来青岛时,曾到这所学校视察,这些勇敢的女学生们一哄而散,并在教室黑板上留下“不欢迎亲狗”几个大字,亨利亲王及其随从看到后,十分恼火,此事曾在岛城传为笑谈。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该路更名为“花笑町”,花笑是日本北海道滨海小镇的名字。1914年12月28日,日本当局宣布向其本土居民开放青岛后,大批日侨便蜂拥而至,原先在青岛开办的一所日本小学不敷使用,便于1916年底在武定路29号建成了日本第一普通高等小学,其范围东至德平路,西到武定路,北抵包头路。这所学校,在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军兵营,青岛解放后为青岛干部学校,现为青岛警备区司令部,该小学的体育场地现为青岛市第二体育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将这条路正式定名为“武定路”。武定这个名称始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清雍正年间在山东省北部设置武定府,治所在惠民县,是清末山东十府之一。这条路在1925年时有居民120户,452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路西侧盖起了许多楼房,才逐渐繁荣起来。 解放后,武定路上有两件可值得追忆的事。一件事是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的前身青岛干部学校设在武定路。解放初期,大批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的干部都轮流来此学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市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另一件事发生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6月,当时青岛市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集合地点就设在武定路29号的干部学校,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里,各校参军的学生披红戴花,被同学们簇拥着来到这里,武定路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盛况空前。

TOP

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城市~

TOP

威海路的来历
  威海路属原台东区,1994年4月市区区划调整后,改属市北区。这条路西南起自延安二路和登州路的交汇处,中间经过台东一路、台东三路、台东五路、台东六路、台东七路、台东八路、四平路、长春路、洮南路、南口路、沈阳支路、浦口路、海泊河南路、海泊河北路、台柳路等十余条马路,东北至人民路和鞍山路交汇处。威海路全长1617米,车行道宽20米,是青岛市著名的交通干道和商业街。 威海路的形成很早,到清代末年,它已是一条从东镇的杨家村通往四方、沧口一带的乡间小道。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以海泊河为界,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时在河上建桥两座,名为海泊桥,并将东镇通往海泊桥的这条威海路命名为“穆勒少校路”。1903年德国当局修建“台柳路”后,这条威海路又成了从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这条公路的组成部分。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条路更名为“隆运町”。 1922年12月我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威海路长仅803米,宽15米。据1924年统计,这条路上共有居民88户、404人。1923年,北洋政府正准备收回在英国统治下的威海卫,所以就把这条交通要道定名为“威海路”。威海的历史与青岛非常相似,明代初期都设有防御倭寇的卫、所,清末又同时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23年北洋政府与英国达成协议,拟收回威海卫,但因北洋政府总统曹锟倒台而未能签字,一直拖到1930年10月才正式收回,并成为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的行政区。解放后,威海路的面貌日新月异,当时与华阳路并称为市区的两条南北通道。1979年将该路的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段拓宽,由原来的15米展宽为30米,路东侧的平房全部拆除,建成了十几座6层住宅楼。1984年又将台东一路至延安二路段由原来的12米拓宽到30米。1999年9月在威海路东南端的马路西侧,辟建了“当代广场”,成为市北区居民集会、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如今的威海路,沿街商店林立,行人熙来攘往,车辆往来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TOP

 商河路上大事多
  商河路西南起自新疆路口铁路桥旁的陵县支路,与铁路并行,东北止于乐陵路口与泰山路相接,全长923米,路面宽16米。1899年,德国人在动工修筑胶济铁路同时,修筑了这条马路,德文名称为“黑塔街”(HERTHA STRASSE)。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这条路更名为“三条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该路定名为“商河路”。1926年时有居民78户、408人,属第二区警察分署第三分驻所管辖。商河是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一个县,现属济南市管辖,商河县的鼓子秧歌闻名遐迩,该县牛堡乡杨家庙村的鼓子秧歌在清代曾赴宫廷演出。商河路虽不长,但大事不少。商河路2号的大港火车站,是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1901年4月,该铁路通车至胶县时,始发站就是大港火车站。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才在泰安路修建了现今的青岛火车站,只供洋人使用,而将大港火车站定为华人乘车站。当时,胶济铁路沿线来青岛的客商、小贩和务工农民,都从大港火车站上下车,致使商河路和桓台路一带非常繁荣。 青岛最早的烟草企业也设在商河路。1919年,颐中烟草公司的前身大英烟草公司设于商河路,起初只承办海陆转运烟草的业务。1923年又在商河路购买5亩多地皮,建起了临时厂房,由澳大利亚运来了13台卷烟机,招收300余名工人,日生产香烟50箱,主要品牌有“老刀”、“品海”等。1925年,该厂迁往孟庄路今址。 1928年,上海茂昌蛋业公司也在商河路购得日商浪华油坊的旧厂房和空地14亩,于1930年在此建成青岛茂昌公司,其址为商河路4号,该厂全部基建费用包括土地、房屋、机器、工具、设备等支出共计银元110余万元。茂昌公司依靠取得每年运销英国蛋品总额33%的份额,苦苦支撑到青岛解放。 商河路最重大的事件,当属闻名青岛的“商河路军火库爆炸案”。1948年3月9日上午11时多,商河路29号内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三军火库发生了大爆炸,附近的房子被炸毁,弥漫的大火,延烧了许多民宅,共死伤近300人。当时的商河路北段的行人道上,排放着百余具死难者的尸体,大都血肉模糊,残不忍赌,被横飞的弹片、瓦块、碎玻璃造成轻伤者,不计其数。据说,这座仓库存放着接收日军的枪支、弹药和被服,其数量足够装备两个师,由于管理人员大量监守自盗而无法交待,故意将仓库爆炸,才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惨案。

TOP

为什么叫铁山路
  位于市北区的铁山路,西北起自商河路,中经青城路、长山路、邹平路、桓台路、章丘路等,折向西南与包头路交汇,全长642米,路宽13米。 德国侵占青岛后,修筑胶济铁路的起点就设在今大港火车站。因此,德国当局便在大港火车站前纵横修筑了7条马路。即现在的商河路、泰山路、青城路、长山路、桓台路、乐陵路和铁山路。那时的铁山路称“特体街”(THETIS STRASSE),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该路更名为“弓张町”。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将位于商河路、泰山路、辽宁路、包头路这个方形区域内的10条马路,全部用今淄博市附近的地名命名。于是这一带便出现了淄川路、周村路、桓台路、临淄路等许多路名,但没有张店路。其原因是在市南区龙口路附近已有了一条张店路,因而就把张店地区内铁山当作了这条路的路名。 铁山,坐落在今淄博市张店区东北12公里处,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254.6米,山下铁矿蕴藏丰富,且含铁量很高。自1898年以来,德国和日本先后在铁山设金岭铁矿,掠夺开采长达42年之久。那时,胶济铁路线上还设有一个铁山火车站和铁山支线。1937年12月,中国Our Party领导抗日民众在铁山发动了武装起义,称之为“黑铁山武装起义”。解放后,铁山就改叫作黑铁山了。

TOP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回顾
  市北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位于市南区、市北区接壤地带,它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纵横跨越6条马路,是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有“小商品王国”之称。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旧家具、旧自行车市场。自1980年11月以来,逐渐扩展成以即墨路和李村路为中心,横跨潍县路、博山路、易州路、芝罘路等4条马路,占地14800平方米,规模相当可观的小商品市场。该市场建有6292平方米的交易棚厦,划分为8个行市,经营服装、纺织品、土产、小百货、鞋帽、工艺品、家具和自行车等8大类商品,另有修理业、缝纫业等,上市商品高达20000多个品种,其中近8000个品种,是国营、集体商业不愿经营或断档缺门的商品。日上市摊位1340个,日均客流量四五万人,最多时可达10万人左右。日成交金额30万元以上,其中服装市场年成交金额可达7600万元,比中山路6家大商店的服装销售总额还高。 即墨路全长366米,宽约14米,西靠中山路,东至济宁路,是一条东高西低的下坡路。全路自西而东分为5个管理区:一区主要经营草编制品和苏杭的织锦缎面料及部分小百货;二区主要经营小百货、小五金、小家电等;三区主要经营各类时兴的手提包、背包、公文包和打火机、眼镜等;四区主要经营各类皮鞋;五区主要是批发小百货,摊户大多来自浙江义乌、温岭等地。 李村路全长464米,宽约14米,西靠中山路,东至聊城路,地势与即墨路同。全路自西而东分为5个区:一区马路南侧主要经营布匹,北侧主要经营服装,这里的摊户大都来自崂山、即墨等地,所经营的服装除西服外,各种上衣大多为自己采购原料而自产自销,被称为“三自户”;二区至四区全部是经营服装的摊位;五区为缝纫加工市,其尾端靠近济宁路处,经营沙发、木器家具等。 横跨即墨路市场的潍县路段,为经营草编制品和小百货摊位。横跨即墨路市场的博山路段,北半部为修理打火机、照相机摊位,南半部经营贝雕制品。易州路段经营服装,其北部为修鞋摊位。芝罘路段全部经营服装,只在南端的胶州路口处,有二三个书摊和修鞋摊。 自1982年5月起,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实行“三定六保”的管理制度。三定是定人员、定任务、定岗位,六保是保证市场交易秩序好、保证市场卫生好、保证亮证经营好、保证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好、保证文明管理好、保证摊户商品陈列美观好。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辐射面扩大到28个省、市、自治区,“货自四方来,广招天下客”,它不仅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且成为中外游客观察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据统计,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已先后接待了近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位外国客人,我国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视察过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TOP

历史要了解哦。 但记住的人很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