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往届回顾] 田横祭海节全由渔民操办 再现原始民俗盛宴(图)

1.jpg

3月13日8时58分,田横祭海仪式正式开始。


1 (55x400).jpg

黄龙庄渔民用传统"三牲"和最原始的方式还原祭海仪式。


2.jpg

海滩上,传统民俗节目尤其引人注目。



    黑毛公猪、大红公鸡、鲈鱼,即墨田横镇黄龙庄村渔民3月13日用传统“三牲”和最原始的方式,还原具有500余年历史的北方最大规模的祭海节——田横祭海节,表达他们对大海的虔诚和敬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田横祭海节还节于民,全部由当地渔民自己操办,原生态的韵味更加浓厚。

    >>>祭品

    传统三牲必不可少

    3月13日6时 ,虽然当地海风凛冽,即墨田横镇黄龙庄村却是热火朝天,村里张灯结彩。村民一个个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纷纷将准备好的黑毛公猪、面塑、大红公鸡以及大个的鲈鱼搬出家门,并将这些贡品陆续抬往龙王庙,准备用传统仪式展现他们对大海的虔诚和敬畏。

    记者看到,摆供的黑毛公猪陈列成两排,每排有4头。每头猪的后背前端,都留着一撮毛,借以这是一头“全猪”而寓意十全十美。每头猪除了插着红花披着彩绸营造喜庆的气氛外,猪身上还覆盖着一张网状的猪脂,表达了渔民祈求“网网捕大鱼、次次都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

    经过烹制的鲈鱼摆在供桌上,围拱着的则是各色面塑。摆供的大红公鸡则是活的,用绳子拴在供桌下。

    >>>仪式

    回归传统弘扬民俗

    记者看到,龙王庙庙门两侧以及照壁上都贴满了大红的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都与大海和丰收等相关。龙王殿里的龙王也“妆扮一新”,身上披着鲜艳的披风,“接受”着渔民们的焚香祈福。8时左右,龙王庙便迎来了纷至沓来的渔民,他们在龙王庙前焚黄表纸后行跪拜礼。

    鞭炮声过后,社火队和舞狮队在龙王庙前舞动开来,并带领人群前往海边。与此同时 ,来自莱阳京剧团的演员们 ,开始在黄龙庄村前的海滩上唱戏,随着乐器高亢的演奏声,人群开始向这里汇集。

    上百艘插着彩旗的渔船停泊在海边,清一色“娘子军”已排好队列,用热闹的锣鼓声欢迎人群的到来。

    8时 58分,上百挂鞭炮齐鸣,海边礼花随即腾空而出,将整个祭海仪式推向了高潮,这也标志着2010年田横祭海节正式开始。




    >>>主办

    原始盛宴还节于民


    “田横祭海节在Gov助推下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但祭海节既然来源于民间,它的生命力自然在民间,应该让其在民间继续生存和发展,这样民俗和原生态的韵味才更浓。因此,从2006年起,我们确立了‘一年一祭、三年一节,官办示范、民办主体’的原则,减少Gov和商业的印迹,还节于民。”田横镇副镇长刁艳艳说,这次祭海节,无论是摆供品、放鞭炮还是祭拜龙王的祭仪,都是多年传统下来的民俗内容,这次祭海节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最原始的民俗盛宴。

    记者了解到,今年田横镇黄龙庄和周戈庄分别于13日和18日举行两场祭海仪式,全部由当地渔民自己操办。据统计,共有4万余名市民参加了13日的祭海节,而去年田横祭海节吸引海内外游客30余万人,创造收入2000余万元。“我们今年自己办的祭海节可能没有往年的人多,但是感觉自己更热心,前一个多星期就开始忙乎这事。”黄龙庄渔民李京禄说。

    ■新闻延伸

    风大船待发,吃海鲜再等等

    13日上午,记者在海边看到,百余艘挂满彩旗的渔船停在海滩上,渔民们正在船上收拾着渔具,等待着出航的号令。中午时分,潮水慢慢涨了上来,很多人顾不上吃饭,站在岸边等待观看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但由于受大风影响,整装待发的百余艘渔船一直未能驶出港湾。

    渔民们表示,近海海水刚开始回暖,等过两天海上风力减弱,他们就会出海捕捞,届时 ,市民就可以吃到新鲜的当地海货了。

    品尝当地海鲜还得再等等,可传统的文化盛宴却需要细细咂摸滋味。

    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祭海节,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告诉记者,田横祭海节源于明代,是当地渔民自发组织的一项祭祀海神的活动。古代渔民可能是出于对大海的恐惧,祈求海龙王和仙姑能保佑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取得好的收成,但现在渔民举办这种活动,更多的是赋予了对大海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当地渔民李京禄说:“现在我们渔船上都装上了GPS,一些大风大浪预警通过手机短信也能及时收到,如果说单纯为保佑平安,那我们还不如祭科技。现在我们还办祭海节,一个觉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另外也是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用好这片海。”

    郭泮溪表示,现在渔民和公众仍然热衷于田横祭海活动,也是缘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大家都在寻找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根”。 文/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徐冰 记者 焦恭森 图/本报记者 陆金星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TOP

好热闹哦

TOP

好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