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田横镇的渔船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祭海节开始。
54岁的韩彩莲正在对大馒头进行装饰。
一户村民正在收拾着自己准备的海鲜。
又到一年田横祭海时,记者3月12日到即墨田横镇对今年的祭海活动内容和准备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探访。据了解,今年的祭海节,Gov部门将还节于民,由渔民原汁原味地展现民俗风情。3月13日,祭海仪式在黄龙庄村举行,3月18日,周戈庄村也将举行祭海活动。目前,渔民已做好了准备工作,等待各地客人前来。遗憾的是,由于海上风力太大,百舸争流的开船仪式 ,可能无缘这次祭海节。
今年祭海节渔民自己举办
3月12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即墨市田横镇了解到,去年祭海节期间,田横镇Gov就研究决定,以后祭海活动一年一祭、三年一节。因此,今年的祭海节完全由渔民自己组织举行 ,Gov只是负责协调、引导和安全保障工作。
田横镇Gov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的祭海节仍在周戈庄村和黄龙庄村两个渔村举行 。与往年不同的是,以前祭海以周戈庄村为主,所有活动在周戈庄村举行 。今年的祭海节完全按照民俗举办,3月13日上午,由黄龙庄村首先举行祭海仪式,周戈庄村则是3月18日才进行祭海。“今年的祭海节时间也缩减为每个村举行一天,将大大节省节庆开支。”该负责人介绍说。
随后,记者来到黄龙庄村,该村十字大街四周的街道上,摊位一直延伸到村南的海滩。正在摆摊烤肉串的商贩于德钶告诉记者,每年祭海节期间,会场上都一位难求。“我的摊位位置好,一天赚的钱绝对会超过平常一个月的收入,只可惜今年的祭海节时间太短。”于德钶说。
制作祭海馒头已形成产业
在黄龙庄村的馒头房里,老板吴彩芹正在忙着蒸馒头,大馒头出锅后,再由54岁的“面塑艺术家”韩彩莲进行装饰。记者看到,韩彩莲坐在一张小饭桌前,正在向慢头上粘贴安装花朵和枝叶。她的身旁,摆放着几个已做好的大馒头,这些馒头每个4斤重,馒头上的花、叶十分逼真。
吴彩芹告诉记者,很多渔民家忙着准备接待客人的东西,顾不上做馒头,就委托馒头房帮忙加工,在田横镇,这样的馒头房还有好几家,已形成了一项产业。吴彩芹说,自己开馒头房已11年了,每年祭海节期间都要和韩彩莲合作制作大馒头,今年渔民委托她做166个大馒头。
黄龙庄村73岁的老渔民陈丰章说,这几天的风力太大,百舸争流的场景可能无缘13日的祭海仪式。据田横镇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次祭海节不实行交通管制,届时将有工作人员在村头值班,市民开车参节,可以把车停在村头的停车位,步行百米就可到达会场。
文/图 记者 焦恭森
◎背景 田横祭海习俗有500年历史
田横镇黄龙庄村73岁的老渔民陈丰章介绍说,他19岁就出海打鱼,先辈们告诉他,以前这里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出海前,渔民们都来到海边烧香磕头,没有海参等珍品,就用面团做出各类海洋珍品的模样,和馒头摆在一起摆供,祈祷这次出海人船安全,满载而归。祭海结束后,村里的百余条渔船借着潮水驶进大海,开始一年的劳作。
据介绍,田横祭海节是源自田横镇沿海渔民传承500余年的祭海习俗。目前,田横祭海节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开始,青岛市田横镇按照既还节于民、保持祭海习俗,又保证田横祭海节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提出“一年一祭,三年一节;高端定位,持续发展;官办示范,民办主体”的办节思路,为传承、发展和开发这一历史悠久的渔民习俗奠定了基础。今年这个具有500余年历史的民俗文化节将由民间自办。
节庆活动安排
■3月13日 黄龙庄村
活动内容:8:00唱大戏,8:58祭海仪式 ;下午2:30唱大戏,晚7:00许歌舞表演。
■3月18日 周戈庄村
活动内容:6:30渔民拜访供品,7:30左右青岛秧歌、大鼓队演出;8:58开始燃放鞭炮,9:30莱阳京剧演出。下午2:30莱阳京剧团演出,晚7:00左右莱阳京剧团歌舞晚会。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