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往届回顾]
2010年第七届青岛红岛蛤蜊节将于4月23日开幕!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窥天下
时间:
2010-4-19 11:49
标题:
2010年第七届青岛红岛蛤蜊节将于4月23日开幕!
下载
(110.46 KB)
2010-4-19 11:44
1.装沙
下载
(82.87 KB)
2010-4-19 11:44
2.捕捞
下载
(170.97 KB)
2010-4-19 11:44
3.收网
下载
(236.58 KB)
2010-4-19 11:44
4.分离
下载
(143.01 KB)
2010-4-19 11:44
5.装车
喝啤酒,吃蛤蜊,这是典型的青岛人生活。产自红岛的蛤蜊作为青岛小海鲜的代表,因其味美价廉,不但成为市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还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可是,当您花 10元钱从市场上买回两三斤蛤蜊时,当您为了防止牙碜一遍一遍清洗蛤蜊时,当您拿起一个美味的蛤蜊放到嘴里尽情享受时,您是否想到过红岛蛤蜊是怎么从海里或滩涂上挖上来的?是否留意过在青岛市场与红岛蛤蜊混成一派的东北蛤蜊、烟威蛤蜊?又是否为蛤蜊苗的繁育、安全养殖以及五花八门的吃法而疑惑、好奇?
4月23日,一年一度的红岛蛤蜊节即将开幕,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利用十余天时间深入探访红岛、烟台、威海、辽宁大连、福建莆田等地,为您详细讲述红岛蛤蜊的故事。从今天起,“蛤蜊节前访蛤蜊”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再过几天蛤蜊就要出货了,都说红岛蛤蜊一挖一麻袋,是不是在滩涂上养满了蛤蜊,人站在滩涂上拿着铲子挖就是了?这是很多市民想象中的场景。事实上,市民吃到的蛤蜊绝大多数来自海里,渔民要驾船出海,在小船上用十几米长的耙子网把蛤蜊从海底捞上来,经过初步分离再转到大船上运上岸。蛤蜊挖上来后,在码头上,养殖户们还要将蛤蜊倒进泥沙漕里反复分离,再经过一道分拣的手续之后,才能卖给提前联系好的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
图片附件:
7.jpg
(2010-4-19 11:44, 143.01 KB) / 下载次数 140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44686&k=d843748bba6684a4f1a1fdc82ef62cfa&t=1747585430&sid=x3GkVx
图片附件:
2.jpg
(2010-4-19 11:44, 110.46 KB) / 下载次数 190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44687&k=c4a6a3924ad2243694c103ffcd241366&t=1747585430&sid=x3GkVx
图片附件:
3.jpg
(2010-4-19 11:44, 82.87 KB) / 下载次数 113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44688&k=32443dd1a0b6755e7919179a0566c7eb&t=1747585430&sid=x3GkVx
图片附件:
5.jpg
(2010-4-19 11:44, 170.97 KB) / 下载次数 145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44689&k=6697b2981391ee7b23e4d13bf9bd9092&t=1747585430&sid=x3GkVx
图片附件:
6.jpg
(2010-4-19 11:44, 236.58 KB) / 下载次数 174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44690&k=1935142398cd6bc81da263ce6aa5eb2d&t=1747585430&sid=x3GkVx
作者:
管窥天下
时间:
2010-4-19 11:49
准备 渔船出海还要带着沙土
4月7日凌晨4时30分,记者来到红岛渔港码头时,天刚蒙蒙亮 ,渔民们要赶在天亮前到码头集结 ,5时准时出海作业。在等候天亮的间隙,一些渔民拿出随身携带的馒头就着热水吃了起来。“这么早吃不下东西,但捞蛤蜊很耗体力,不吃东西很快就饿了,干不动活!”站在记者面前的一位渔民说。
这时,一艘艘养殖船向岸边驶来。据介绍,这些渔船由看海的渔民驾驶,他们每天靠在海面上,天亮时过来接渔民出海。船靠岸后,一辆铲车也开了过来,将铲斗中的沙土倒上甲板。一位姓管的养殖户告诉记者,沙土是捞蛤蜊必不可少的东西,买这一铲斗沙需要80元左右。
他介绍说,从海底捞上来的蛤蜊淘去海泥后还掺杂着蛤蜊皮、海蛎子壳、扇贝壳等杂物。渔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船上放置一只稍大的水桶,在桶里装上沙土、灌上海水,捞上来的蛤蜊放进去搅拌后,蛤蜊会漂到水面上,而蛤蜊皮则会沉到桶底从而达到初步分拣的目的。
开挖 耙子“结网”下海捞蛤蜊
人到齐了。随着船老大一声“开船”,养殖船向大海深处驶去。根据卫星定位,养殖船行驶到了指定海域。这时,从四面八方驶过来3条小渔船,捞蛤蜊的七八位渔民分别上了这3条小渔船,然后各自离去。
记者看到,每条小渔船上都放着一根竹竿,竹竿前头绑着一张耙子网,耙子用钢铁打成圆环状,顶部类似于耙地的耙子,圆环四周绑上网。“蛤蜊都在海底,这些耙子能够着海底,把它们兜进网里捞上来。”船老大说,他们一般都站在小船上拽网,水越深越费劲儿,也是个体力活。
记者看到,一位渔民将耙子伸到了海里,然后一顿一顿地拉网,这一动作有些像农民锄地。实际上,已经伸到海底的耙子是在捞海底的东西,顿了大概十几下,他开始起网,慢慢地将耙子网拉到船上。网拔上来了,里面是一小捧蛤蜊,渔民将蛤蜊倒进桶里,接着再次下网,如此反复。
上岸 先洗泥沙浴再洗清水澡
下午1时许,在宿流社区码头,养殖户吕慧良的船靠岸了 。吕慧良的产量大,前来贩蛤蜊的商贩也多。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袋一袋的蛤蜊用吊机从船上吊到岸边。接下来,蛤蜊同样要倒进一个装满黄稀泥的水槽里进行搅拌,大约需要搅10 分钟 。吕慧良告诉记者,水槽里是黄沙,搅拌后,蛤蜊会浮上来。原来,这个水槽和一些养殖船上带的水桶有着同样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洗出来的蛤蜊会被重新装到袋子里,然后用海水冲干净。而淘出来的蛤蜊皮则由渔民倒在一边再进行分拣,“里面也有一些好的蛤蜊 ,拣出来我们回家送人,也自己吃。”
释疑 挖蛤蜊渐渐变成捕蛤蜊
都说红岛蛤蜊是养在滩涂上,一挖一麻袋,怎么成了海底捞蛤蜊了?对于记者的疑问,船老大解释说,现在蛤蜊养殖量大 ,传统的滩涂养殖根本满足不了,养殖户纷纷开辟海上养殖场,而随着蛤蜊对海水生活的不断适应,即使是在15米深的海里蛤蜊也能生长,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滩涂挖蛤蜊已经逐步变成海里捕蛤蜊。
能挖蛤蜊的滩涂还有没有?有 。在红岛街道宿流社区,蛤蜊养殖户吕慧良承包的1000多亩海域中就有浅海滩涂。“我们每天只要挖上半小时就能挖上千斤。”在宿流社区码头,渔民吕师傅告诉记者,相比驾船在海上捞蛤蜊,在浅滩上挖蛤蜊则要轻松得多,渔民站在滩涂上就能下网,下网和拽网能省不少力气。因此,海上捕蛤蜊三四个小时干的活 ,滩涂上用不了一个小时。
不过,去滩涂上挖蛤蜊的渔民们同样是早出晚归。因为渔民要等退潮时出海,等到涨潮之后才能驾船靠岸。 文/图 记者 陈浩杰 马正拓
作者:
管窥天下
时间:
2010-4-19 11:50
从海底到市场,要走这几步
1装沙
养殖船出海前,要先在船上装沙土。这是为了进行初步分拣,把蛤蜊和蛤蜊皮、海蛎子皮等杂物分离开。
2捕捞
船到指定海域后,渔民把耙子网探到海底捞蛤蜊。由于这是个力气活,这项工作一般都在小船上进行。
3收网
红岛蛤蜊一年的产量在10万吨以上,这些蛤蜊大多数都是这样一网一网地捞上来的。
4分离
蛤蜊运上岸后,要先倒进泥水槽里搅拌 ,进一步把蛤蜊和蛤蜊皮、海蛎子皮等杂物分离开。
5装车
经过捕捞、两次分离、清洗等步骤,蛤蜊才能通过商贩运到市场上。
■出海测滩
一“爪子”抓下去收成好坏就知道
在每年蛤蜊集中上市前,蛤蜊养殖户都要乘船出海“测滩”。所谓“测滩”,是养殖户到自己承包的海域,通过耙子网捞上来的蛤蜊样品,来预测和分析当年的收成。4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蛤蜊养殖户兰新大 ,从红岛渔港码头乘船出海“测滩”。
兰新大是城阳区流亭人,这几年投入了一部分钱与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的几名养殖户合伙在胶州湾承包了800亩海域养蛤蜊、扇贝。
到了兰新大的养殖海域,便开始测滩了。帮工将几根竹竿依次连接起来,耙子网接起来有十几米长。“百余万元的投资能不能收回来,就看这一‘爪子’抓下去的情况了。”兰新大说着,站在船头上指挥帮工们下耙子。一位雇工将耙子扔到了海里,然后一顿一顿地拉网,顿了大概二三十下,开始起网。等网在海里淘干净后,倒出来的蛤蜊让在场的人都不禁唏嘘:抓上来的是一堆蛤蜊皮。兰新大让帮工继续下网,第二网同样如此,再下一网,情况也没有明显改观。兰新大脸上的神情开始凝重起来,“去年放的苗应该不在这个地方,往西试试,往西试试……”
渔船开出去几十米远,兰新大仔细确认了经纬度后,让帮工下网。等两名帮工把耙子拉出海面后,船上所有的人再次泄气:网兜里仍然只有几个蛤蜊。兰新大和合伙人都有点急了,再次确认了位置,这次下网的位置从船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这一耙子下去,帮工们拉网时比前几网都显得费劲。不负众望,被拽出海面的网兜里有小半兜蛤蜊。兰新大一脸喜色,急忙走上前去拿起一个蛤蜊,剥开壳攥在手里查看。看到蛤蜊的边缘已经长出白色的轮廓,兰新大显得很高兴:“这就是蛤蜊长肥的标志,今年的收成没问题了。”
作者:
管窥天下
时间:
2010-4-19 11:50
■关键角色
捞多少卖什么价商贩最有发言权
“每天捞多少蛤蜊上来,我提前一天要先问商贩,他们要多少我挖多少。”养殖户吕慧良说。不仅如此,蛤蜊出货后卖什么价钱,都是商贩来定,他们根据市场行情出价。
在对养殖户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关键角色——商贩。满载而归的养殖船靠岸时,这些商贩早已来到码头等候。他们才是蛤蜊价格的“幕后操纵人”。
吕慧良说,“在他的养殖场,每天要雇几十位渔民出海捞蛤蜊,但蛤蜊捞多少,前一天晚上他会给出数量。每一天晚上,吕慧良都会和提前来拉货的商贩们联系。如果哪一天商贩的进货量突然多了或突然少了,都会给他带来被动。“前几天蛤蜊一天出货2万公斤,这两天突然就降到了4000公斤,出海捞蛤蜊的渔民数量马上就要减少。”
而对养殖户来说,最关注的蛤蜊价格,商贩也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养殖户兰新大说,每年蛤蜊的价格都相差不多。如果商贩们出价太低,养殖户就会等上几天再出滩;但如果价格合适,养殖户会抓紧雇人出滩。时间长了,商贩与养殖户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商贩根据市面上蛤蜊的零售价确定收购价,养殖户根据收购价确定蛤蜊何时出滩。
■幕后故事
捞蛤蜊月入五千当地人也不愿干
在红岛街道,一年的蛤蜊总产量在10万吨以上,这些蛤蜊基本上都是靠渔民用“耙子”一点一点地从海里捞上来的。在红岛街道的东大洋、西大洋、宿流社区,没有经济实力承包滩涂养蛤蜊的当地人,成了海上挖蛤蜊的主力军。
今年58岁的赵显山是西大洋社区居民,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挖蛤蜊。挖蛤蜊的报酬根据挖上来的蛤蜊重量来计算。“蛤蜊集中的滩涂每斤3毛钱,稀少的滩涂每斤6毛钱。蛤蜊集中上市的时候,三个人搭伙一个上午就能挖2000多斤,每人能分得200多元。”赵显山说。
尽管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但挖蛤蜊这个活,红岛当地人多数是不愿意干的。养殖户雇用的挖蛤蜊帮工,有不少来自周边社区。不过“懂行”的当地渔民是最受欢迎的,而这些渔民中,有一些都曾经是蛤蜊养殖户。赵显山就是其中一位。而在挖蛤蜊的渔民中,“前养殖大户”并不少见。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作者:
山泉
时间:
2010-4-19 14:07
红岛是个好去处,只可惜今年修路,行车很难!
作者:
wztdmr
时间:
2012-8-10 14:15
好多的蛤蜊啊。。。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