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德国海军野战医院(今青医附院)设病理实验室、药局及临时检验站,主要对食品、肉类、乳制品进行卫生检验和传染病的病毒、细菌检验。1899年总督府医院(今青医附院)完善了细菌检验站,开展生物学、细菌学、化学等检验方法,并为设有实验室的各医务所兼做临床化验。1914年日本陆军医院(今青医附院)设立简易X光室及化验室,增添X光机、透热机、水银灯、石英灯、高山太阳灯等。1922年青岛病院(今青医附院)及普济医院(今市立医院)设试验室、消毒室、化验室、病理室、制剂室、化学分析室,医疗设备增加显微镜、牙钳、血清注射针、万能电疗器。1934年11月,市立医院设X光室,是当时青岛设有X线机的首家华人办的分立医院,用于辅助检验呼吸、消化系统和骨科各种疾病,当时用显像纸拍片。1946年山东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引进美式菲利浦X线机后,增设肠胃钡餐检验,并将放射线用于浅层治疗。1947年市立医院化验室改称检验科,检验仍四大常规(血、尿、粪、痰)为主,主要设备有显微镜1台、孵箱1个、水浴箱1个。建国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市级医院医疗技术科室不断发展和健全。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5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一节 X线诊断技术
建国后,X线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50年代初,X光使用范围仅限于胸透、胃肠钡餐透视、四肢小片的摄影等。山东大学医学辽附设医院、市立医院放射科已能开展支气管、肾盂、腹膜后、膝关节、子宫输卵管、泌尿系顺行及逆行造影。1954年市立医院开展口服法胆囊造影。1958年开展静脉法胆道造影及钡灌肠诊断与整复肠套叠技术。
60年代初期,各医院分别增置各种性能的X线机,相应地开展了脑血管、椎管、四肢动脉造影和胸腹部、四肢关节、骨盆、颈椎、腰椎、胸椎、胸骨、肋骨及头面部X线摄片。1962年市立医院开展了空气灌肠诊断与整复肠套叠技术,同时还开展了脑室造影、脾门静脉造影、肾动脉造影、奇静脉造影等技术。1964年开展口服法和口服加静脉法胆系造影新技术。同年,与妇科合作开展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充气造影技术。配合眼科眼球异物手术的需要,开展以改良斯维氏法,进行眼球异物定位及腮腺、颌下腺、脊髓造影等技术。青医附院最早开展X线治疗,1962年有深部X线室,配合临床治疗皮肤病及恶性肿瘤10余种。
70年代,由于先进设备的引进,各医院产射科开展的新项目有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心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眼眶无骨片、薄骨片摄影。1979年市立医院开展上腔静脉、主动脉根部和法乐式四联症右室造影成功。翌年6月,首创右室造影诊断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成功。
1984年后,市立医院、青医附院先后引进了全身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全身CT),开展了胸部、腹部、颅脑、骨骼、脊柱与脊髓等部位的CT扫描检查,提高了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5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二节 检验诊断技术
建国初期,山东大学院附设医院及市立医院检验科除一般常规外,还开展全血血清、肝功、肾功、内分泌、放免、电泳、血气分析、同功酶等多种特殊检查1950年设立在市立医院的中心检验室为配合梅毒检测的需要,建立了小型动物试验室。另外还给全市饮水、冷饮、牛奶等做抽样检查,直到1954年市防疫站成立为止。1953年各市级医院检验设备不断增加,检验项目也相应增多。同年,市立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雄性青蛙、蟾蜍妊娠试验,阳性率达99%以上。以后,各医院也陆续开展了此项检查。1961年市立医院检验科下设门诊公验室、临床检查室、生公室、细菌血清室和血库,增加了显微镜、离心器、血库冰箱、电泳仪、血氨机、581G光电比色计、二氧化碳测气机等设备。1963年青医附院检验科同北京医学科学院、北京友谊医院共同调查在胶东农村蔓延的流行性脑膜炎病因,是由波那摩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1965年又协助南京精神病防治院检验出由波那摩型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小儿脑血管栓塞病。1973年市立医院建立血液病室。1978年后,各市级医院检验科得到迅速发展,化验项目大幅度增加,其中市立医院检验项目达200多项,较60年代增加4倍,同时还增设特殊生化室。1979年青医附院检验科协助山东省外贸局研究诊断水貂钩端螺旋体病,填补了国内空白。
各医院历年检验项目主要分3项:(1)常规检验:以血、尿、粪常规检验及抽出液的理化检验为主。1950~1959年开展的常规检验项目有18项;1969年增至20项;1979年增至23项;至1986年增至25项。(2)生化检验:包括血液或其他体液成分和定量分析,各种酶类、激素、血液酸碱度(pH)与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试验等。1950~1959年开展的生化检验有22项;1969年增至39项;1979年增至110余项。(3)细菌、血清、免疫检验:1950~1959年开展的有7项;1979年增至10余项;至1986年增至20余项。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5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三节 病理诊断技术
建国后,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病理检验工作始于1952年,是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的一部分,金泽忠教授是青岛著名的病理专家。1964年青医附院病理科建立,年检验5000余例。1965年市立医院病理科成立,此后市属各医院相继建立了病理科(室)。临床开展常规病理组织检查和快速石蜡包埋病组织检查。1967年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1970年开始做部分特殊染色检查,包括网织纤维、弹力纤维、马宋法检查。同年,市立医院开展了实验动物科研病理切片检查。1975年10月,胶县中心医院建立病理室,开展病理组织检查。
1978年,市人民医院成立病理科。同年,市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羊水细胞巴氏小体、Y小体细胞内核糖核酸染色项目。1980年开展改良马宋染色法。1983年开展病理切片显微照相、录相。1985年建立免疫病理业务,开展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癌胚抗原蛋白免疫检测项目,提高了病理诊断技术。1986年开展了高铁二胺硫酸粘液染色法,提高了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同时开展了肥大细胞染色法。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6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四节 麻醉技术
建国前,医院麻醉工作由手术室护士兼施,局麻、腰麻则由外科医生负责。
建国后,各医院的麻醉工作均由外科及手术室人员兼做。1950年市立医院应用水合氟醛灌汤,施行大脑前额叶离断术3例。1951年应用间歇正压通气麻醉进行肺叶切除。此后,胸腔手术、胸廓成形术、食道切除术等均相继开展。50年代末期,各医院开展了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并逐步发展成主要麻醉方法,60年代已占全部手术麻醉总数的60%。
60年代初,各市级医院先后成立了麻醉组,开展了静脉复合麻醉,包括肌松剂的应用、人工冬眠强化麻醉、人工低温、控制性低血压等麻醉方法的实施。1969年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开展针刺麻醉和中药麻醉,对甲状腺、内风心地尖瓣闭扩、心包剥脱、肺叶切除,颈、胸、腹部多种手术取得一定效果。1970年市人民医院自制华陀挟脊针,采用脊神经取穴位,加不容穴留针,进行胃大部切除150余例,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还用针麻于甲状腺手术及少数心包剥脱术。
1978年后,各医院麻醉科(麻醉组)先后成立。市立医院同年开展氟烷、甲氧氟烷吸入的临床麻醉及小儿腰麻等,并相继开展心脏体外循环情况下的麻醉,于同年10月26日为一法乐氏三联症的少女成功地进行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80年代,市属各医院均建立了麻醉科,机器设备相应增加。至1986年,各医院均能掌握气管内、静脉内、硬膜外、针刺等各种麻醉方法,使手术顺利进行。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6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五节 同位素诊治技术
建国前,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由隶属放射科的放射治疗室做部分放射治疗浅层皮肤病,一直延续到建国后。1959年8月,青医附院建立工业卫生试验室,开始核医学诊治疾病。1964年放射治疗室改称同位素室。1980年8月扩建为同位素科。
1972年5月,青岛市水清沟医院成立后,开展了同位素治疗肿瘤的工作。1978年3月与1979年1月,胶县中心医院和青纺医院分别建立了同位素科(室)。
70年代,同位素检查仪器有:扫描仪、肾图仪、定标器、T[sub]3[/sub]、T[sub]4[/sub]等。80年代引进放免仪、彩色扫描仪等,用于治疗的主要是钴治疗机。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7
第二篇 医 疗
第四章 技术验查
第六节 理疗技术
青岛市开展理疗工作最早的是青岛病院(现青医附院)理疗科。前身是隶属于放射科的理疗室,建于1925年。30年代,福柏医院(现人民医院)开设电疗室,设备有中波、短波、超短波治疗机,用于治疗一般骨关节炎症、软组织损伤和炎症。
建国后,多数医院理疗科(室)与针灸科(室)合在一起,分别称为理疗或针灸室,理疗项目逐渐增多。50年代中期,电、光、磁、辐射的仪器已在部分疗养院(所)广泛应用。60年代增加了辐射热、红外线、离子投入、水疗、蜡疗、静电共鸣火花、电兴奋等。
70年代,各医院增加了音频电疗机,用直流感应电疗机采用药物导入治疗各种炎症和骨质增生,效果良好。70年代后期,各市级医院相继成立了理疗科,配备了远红外线、微波针灸仪、旋磁、电磁、音频冷冻、负离子等仪器。还采用消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有效率达95%。80年代初期,开展了激光治疗临床常见20余种疾病。80年代后期,各级医院的理疗工作已发展到广泛利用电、光、磁、辐射仪器,在临床上治疗50余种疾病。理疗科已从辅助治疗进入临床治疗科室。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4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