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一体育场(原名青岛市立体育场),1933年3月动工,6月落成。地处文登路南、荣成路西,纵340米,横230米;内设田径赛场一区,是篮曲式400米跑道,弯道6条、直道8条;北建门楼,环以看台,为阶15级,可容观众1.5万人。阶下区为窟室48间,周围有11个入口直通看台。田径场之东,设排球场4个、网球场6个(后改篮、排球场各2个)。
建国后,该场更名为青岛市人民体育场。1955年,又更名为第一体育场。1978年重新铺设原有足球草皮场。1982年扩建主席台及运动员宿舍。1986年增建足球场灯光设备,周立灯塔4座,每座灯塔高48.62米、重27吨。同年7月,塑胶跑道铺设工程竣工,塑胶面积为9550平方米,呈铁红色;装饰及人行部位呈翠绿色;绕场跑道边竖立1米多高的低音柱20个。各类比赛常年接待不暇,是全国利用率最高的体育场所之一。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二节 第二体育场
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原名德平路体育场。兴建于1954年初,占地2.2万平方米,设有内为 足球场的田径场,煤渣跑道,主席台,17层单面看台,篮球、排球场各2个。西北角3层楼房一幢为办公楼。1955年更名为第二体育场。1980年在田径场东边建成体操、乒乓球训练馆,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同时建起一个100平方米的简易举重训练房。第二体育场地处市北区,开展体操、举重、乒乓球、足球、排球、田径训练,是群众活动的重要场所。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4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三节 海泊河体育场
1955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在原“阳本公园”的基础上扩建成海泊河公园。同时,规划了海泊河体育场,将武林路以东、康宁路以北、康定中以西、建设路(温州路)和小村庄河以南划为体育场所,占地11万平方米,先修田径场,后跳伞塔上马,不久停建。1965年在田径场东北角建成灯光篮球场,东西长54米,南北长56米,占地3290平方米,有看台15层及围墙。1977年建起简易田径场,为36米半径圆式煤渣跑道。1981年内场地铺种了草坪。1988年4月开始进行改造。在场地东部兴建起总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田径训练馆(5层),一楼为137米塑胶跑道,二楼以上为训练室、运动员宿舍和办公室。发行工程共投资150万元,于1989年5月完工。该场地处台东、四方之间的工业区,以开展田径、足球、篮球活动为重点。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四节 工人文化宫体育场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德占青岛时期是深谷山沟。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修为“新町公园”,又称“新市区公园”,不准中国人入内。20年代中国Gov收回青岛后,该园改名为“第三公园”,并在园内兴建体育场,场内有120米长、6米宽的直跑道,跑道内设足球场,跑道外设田赛场。该场因临近学校很多,又在市区,30年代利用率较高。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这里成为军人俱乐部。1945年9月以后,第三公园成为市场。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人民Gov整顿第三公园,将说相声的地方改为篮球场、说快书的荷花池平整为足球场。1951年5月,市总工会决定在此成立工人文化宫。第三公园经过清理整修,改为工人体育场,场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成为市内居民唯一用于集会和足球赛的场所。1952年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体育场投入使用,东、西、北面均有看台。1956~1958年,加长南面看台,形成半圆形,可容纳观众6000人。1959年在体育场北,紧贴北看台修成灯光篮球场2个,是50年代为数不多的露天灯光比赛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拆除“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大舞台”。1984年建成70米看台及运动员招待所,形成成蹄形。现有篮球场、300米田径场和正规的足球场。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五节 青岛体育馆
1985年12月24日,青岛市体育馆破土动工,馆址位于汇泉广场南端,占地约6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8154平方米,其中比赛馆12180平方米,练习馆及其他辅助设施为2696平方米。1990年11月14日建成验收,共投资4530万元。
该馆外型近似舰船,平面又呈卵形。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功能齐备,设施先进。不仅可进行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多项体育比赛,而且还可安排大型文艺活动。观众座席可容纳6653人。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六节 市体校场地
1976年3月,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后,次年9月在第一体育场西部45米处平行位置,投资12万元建起简易田径场一个,周围铁栅栏,设400米煤渣跑道和标准的足球场。1979年初,5层教学大楼落成,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备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运动员宿舍。
1986年10月15日,游泳馆在体院内、教学大楼前动工兴建,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采用预制框架结构,建筑物呈35×35米正方形。室内高度13米,采光敞亮、恒温、干燥 、不结露,池长25米、6条泳道,装有超声波快速加热器、水下传声器、观察灯、摄像窗口等先进设备,可供教学、科研、比赛之用。一楼还有48平方米的2个室内力量练习室,二楼有长28米、宽15米的室内综合训练场,室外有200平方米的日光浴场。1988年11月1日,该馆竣工交付使用。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七节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于1960年建成,西依京山,东邻太平山,南靠中山公园,占地47890.6平方米,其中训练面积为23628.75平方米;训练馆2个,建筑面积1409.7平方米。两面积结构完全相同,每馆长368米、宽19.2米、高难度0.3米,木制地板,配有灯光设备。生活接待楼(含办公楼)面积5976.5平方米,4层建筑共128个房间,设220个床位,大小会议室3个,大小餐厅4个,能容纳300人同时就餐。1979年田径场动工,1987年建成,设8条400米跑道,内为足球场,面积1845.3平方米,用于篮、排、手、网球的训练和比赛。1986年投资11万元,在两个训练馆之间的空地上建起了健身房,长24米,宽17.8米、高7.7米。1987年3月,在原简易射箭训练场地基础上,建成草坪射箭场,长100米、宽15米,面积1500平方米。1986年12月20日至1990年7月21日,在训练基地的南面京山角下投资160万元,建成高档次多功能的京山接待训练综合楼,占地1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210平方米),内设床位136个,以及健身房、舞厅、俱乐部等。该基地是中国最早的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休整和比赛的体育场所之一。1960年10月,取名青岛运动员之家。1971年2月,更名为山东省青岛体育骨干训练场。`1979年4月更名为现名。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5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海水浴场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曾称汇泉海水浴场)建于1901年。这里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市区东部汇泉湾内,呈半月形,面广沙平,既无暗礁隐壑,又无旋涡狂涛,水域面积为580米×500米。浴场建成之初,专供外国人入浴,中国人不得入内,每年入浴者仅100人左右。1914年,浴场对国人开放,入浴者逐渐增多。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浴场陆续增添了一些设备,有官建的、民建的10多间木板房(更衣室)、备有浮台、简易跳台、舢舨、救生圈。浴场开放时,社会局派医生救护,浴场北岸设有咖啡厅、洒吧间、临时旅社。1934年以后,浴场范围扩大,有男女更衣室各30间,浴场内设饭店、冷饮室、舞厅,附近建起了东海、白马、百乐门饭店,中外官僚、资本家在此避暑,每天入浴者1000余人,使浴场出现了畸形繁荣景象。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黄色音乐充满浴场,流氓地痞横行其间,乌烟瘴气不堪入目。抗日战争胜利后,更衣室增至300多间。劳苦大众入浴者较少。后不少私人设更衣室和开办租小船业务,入冬更衣室变成住户。后更衣室遭受一次台风袭击,至解放时已破坏不堪。青岛解放后,人民Gov经过多次翻建、扩建,浴场面貌为之一新,入浴者逐年递增,成了人群众的乐园。1953年,建起了距岸20米的两个新跳台,更衣室增至500多间,设置了防鲨网,建起了救护队、医疗站和安全了望台,市财政局第年拨款3~4万元予以维修。1965年,由于更衣室过于陈旧,市Gov拨款进行了局部改建,增添更衣室3栋(每栋5间)、冲水处2处,重建了浴场办公楼,其中包括医疗室、公安派出所、广播室、会议室、了望台等设施。1983年,市Gov决定迁走浴场的144户居民,拆除更衣室,重建海水浴场,把改造第一海水浴场列为1984年的城市建设的10件大事之一,成立第一海水浴场重点工程指挥部。从1984年3月9日开工,到6月26日竣工,只用了108天就建成了造型美观、独具风格的海水浴场。新建后的第一海水浴场,有63个各种造型的单体建筑,共1.99万平方米,维修原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03万平方米,比原更衣室面积扩大一倍多。其中浴场办公室、了望塔、冲水处、厕所等公用建筑13处,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沙滩面积由原1.18万平方米扩大为2.4万平方米。新建后的第一海水浴场成为广大群众和中外游客游泳、浏览、休息、娱乐、具有特色的风景游览区。
此外,在太平湾北岸,太平角西侧、汇泉角东侧有第二海水浴场,湛山五路、太平角东侧有第三海水浴场,栈桥西侧有第六海水浴场,兴隆一路14号有四方海水浴场,沧海路有沧口海水浴场,崂山区海域有仰口和石老人海水浴场,开发区有薛家岛海水浴场。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6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三章 体育经费、科研
第一节 体育经费
青岛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建国初期每年的体育经费仅3万元,1956年由于国防体育项目上马,经费达到50万元,1958年为80万元。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困难,经费下降到30万元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瘫痪,训练停止,经费难以保证,仅能维持人员的供给。1970年,经费开始回升,达到4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财政拨款在幅度增加。随后由于青岛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原青岛体校)和军事体育学校的扩大,经费大量增加。1980年达68.9万元,1984年199.4万元,到1990年达到278万元。其中还不包括遇到全运会、城运会、省运会时的专项拨款及体育馆的部分设备投资,体育场的塑胶跑道、灯塔等。同时,发动企业赞助,吸收社会办体育的资金也相当可观。市属各县(市、区)体育经费已从人均不足1角的状况,突破2角。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6
第四篇 体育管理、设施
第三章 体育经费、科研
第二节 体育科研
青岛的体育科研起步较晚,1983~1985年曾多次派人支上海、济南参加选才学习班,在人员和器材上作了准备。1987年6月27日市体育科学学会成立,苑尧坤任理事长,理事15人,科研工作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8年科学选才研究室在市体校成立,市体委拨款2万元购置了拍摄骨龄片的X光仪、测试神经类型的微机、血乳酸测试仪等。专职科研人员深入训练和比赛第一线,对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素质测试每年可达1000人次,从运动员选才、机能与技术诊断、运动医学三个方面着手,把握主要环节,以科学选才提高育才的成才率,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体育科学研究所。同时召开了青岛市首届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发动教练人员和学会会员撰写体育科技论文,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交流。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3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