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向清Gov提出要在青岛开办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经商定此校为中德合办,管理规则由清Gov学部宣布,开办经费为64万马克,其中德Gov支出60万马克,余由中国协筹,常年经费之大半也由德国支付。
1909年10月25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学。德国人任首任监督,总稽察为中国人。该校设预备科和高等科。预备科开设德语、数学、自然、地理、物理、化学和中学(系指经学)等;高等科分为法政科、医学科、工艺科和农林科;工艺科分为建筑学、机械电气工学和采矿冶金学等专业。学制为政法科和农林科3年,工艺科4年,医学科5年。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可去法院、医院、工厂、农场和林场实习。
学校所有专业课程都使用德文课本,并由德国人担任教员。1912年该校有专任和兼任德国教师26人,中国教师6人,德国教师中有的是驻青的官员。该校学生最多时达4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学生合格毕业后可分配工作,也可以升入京师大学堂深造。1912年德皇太子亨利曾来该校参观。同年9月孙中山先生被该校请去参观和演讲。
该校校址在今朝城路(青岛铁路分局内),当时学校拥有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达1.3万余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校解散。历时5年的青岛最早的大学只有农、法两届和工科一届毕业生,尚未毕业的学生约200人归并到上海同济医工学校(今上海同济大学)。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2 21:18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二章 私立青岛大学
由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发起,1924年5月29日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成立。校址设在德占时期的俾斯麦兵营(今青岛海洋大学西北部)。学校组织了校董会,聘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等为董事,李贻燕为筹备主任。开办费由校董会募集,常年经费由督办公署和胶济铁路局补助。同年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开学,校长由高恩洪兼任,还有部分学生是来自朝鲜和南洋各地的华侨。该校于1926年增设铁路管理科,1927年设附属中学班。1928年该校有教职员17人,学生155人,商埠局补助经费年额1.2万元。1929年该大学停办,其校产由1930年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接收。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2 21:18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三章 山东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Gov教育部指令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第二年改称青岛大学筹委会,接收在济南的原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产,于1930年9月在私立青岛大学旧址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青岛本部设文、理两个学院,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3个系,理学院下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在济南设农事试验场和实习工厂。1932年经过调整,教育部将学校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农学院在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1936年在校学生411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迁往四川,后停办,学生转入中央大学等校。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下设中文、外文、数学等14个系,以后又增设历史学系。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全校教师达220人,在校学生1132人。1947年6月2日,山东大学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学生为反对南京国民Gov统治,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遭国民党当局镇压,造成“六·二惨案”。山东大学在青岛时的校址包括鱼山路(今青岛海洋大学)、泰山路(今青岛医学院二院)、武定路(今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等处。
1951年,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仍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连同新增加的政治、艺术两个直属系共18个系,另外还有历史语言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从1951年始,中文、历史两个专业招收研究生,之后又相继增设了数学、物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研究生专业。当时教师、学生分别达到486人和2366人,学校初步形成以文史见长而又重视研究和开拓海洋学科的特色。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调出工、农两学院和地矿、政治、艺术3个系。除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与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两系合并成立青岛工学院而留在青岛外,其余均迁至外地,青岛工学院于1956年迁至武汉。院系调整后,学院除暂保留医学院外,取消院一级的建制,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至此,山东大学定型为一所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成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址济南,随迁的有中文、历史、数学等6个系,所留海洋、水产和地质3个系于1959年从学校正式分出,独立建成山东海洋学院。
山东大学在青岛期间,先后由杨振声、赵太侔、华岗、晁哲甫、成仿吾等人任校长。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曾在该校任教,如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游国恩、洪深、沈从文、任之恭、童第周、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赵纪彬、杨向奎、曾呈奎、沈福彭、王淦昌、赫崇本等。
1952~1956年山东大学举办过5次科学讨论会,进行哲学、社会学、马列主义的理论建设、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的学术讨论。学术上山东大学主要是以文史见长。这一时期,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高亨的《老子正诂》、萧涤非的《杜甫研究》、童第周的《鱼类胚胎学》、童书业的《先秦七子研究》等,在全国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2 21:18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四章 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1949年9月,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在省文教局和市文教局作为大专注册备案,山东省文教局高教处委托青岛市文教局代管。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校董有陆侃如、王统照、王哲、郭梦家等人,校址设在观海一路29号,经费部分由市文教局拨给。
该校办学宗旨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学校设绘画科和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绘画科学制2年。1949年招绘画科学生30余人,1950年和1951年每年招收绘画科和先修班学生各30人。绘画科第一、二届毕业生各18人。学生毕业后由市文教局分配工作。
该校著名教师有吕品、石可、叶又新等人。教材系当时全国通用教材,课程设置除素描、水彩、解剖、美术史外,还有政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时,私立青岛美专并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作者: leon 时间: 2009-10-2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