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性存款包括财政金库存款、机关团体存款、特种存款等。由于这些存款大部分比较规律和稳定,因而是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和平衡信贷资金的可靠保证。建国后,青岛市财政性存款增长变化基本与财政收支状况相吻合。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青岛市财政由巨额赤字转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性存款由1949年的387万元增长至914万元。1952年,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经济恢复工作完成,青岛市财政性存款增至2103万元。
1953~1978年,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情况极不平衡,财政性存款时起时落。至1978年末,青岛市财政性存款余额为11379万元,比1952年增长9276万元,年均递增6.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调动了地方财政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财政性存款增加较多。1983年全市财政性存款余额达38872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1983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财政性存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各专业银行吸收的财政性存款必须定期全额划转人民银行。1984年和198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影响,青岛市财政收支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财政性存款连续两年下降。至1985年末,财政性存款余额为28571万元,两年内减幅26.5%。
1986~1990年,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起伏较大。1988年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商品风潮,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8年9月作出了“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的决定,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财政支出了大量的补贴。1990年末,青岛市财政性存款余额为66898万元,比1985年增长1.34倍,年均递增18.5%。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8 15:28
第三篇 存 款
第一章 单位存款
第三节 农村集体存款
农村集体存款,包括集体农业存款、乡镇企业存款以及其他农村集体单位存款。建国后至1978年,青岛市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因而农村存款增长的速度不快。至1978年末,存款余额只有9811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农业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成立(1984年改称分行),专门办理农村金融业务,农村集体存款有了较快增长。至1990年末,青岛市农村集体存款余额为37955万元,年均递增18%。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8 15:29
第三篇 存 款
第二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储蓄存款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包括农村集体存款和个人存款两部分,是信用社资金的主要来源。1953年,即墨县经过试点建立了信用社,开展存贷业务。1956年,人民银行总行提出农村信用社存款要贯彻“存款自愿,替存款人保密”的原则。1958年,信用社存款由于受到“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五风”的影响,办理了实物折价存款,后经贯彻中央关于纠正“五风”的指示才得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存款工作进展缓慢。1983年,青岛市农业大丰收,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收入438.7元,为开展储蓄奠定了基础。年末,信用社存款余额达59463万元,比1982年增长50.06%。1985年,青岛市春旱秋涝,8月份又遭风灾,组织存款有一定困难。鉴此,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采取存款多渠道,储蓄多种类,服务多方式,广泛开展业务;二是多存可以多贷;三是将储蓄增长额纳入百分计奖考核,使存款余额继续上升,年末存款达89007万元,其中集体存款21210万元,农村储蓄67797万元。1986~1990年,青岛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加77734万元,年均增长33.4%。至1990年,存款余额达19.34亿元,比1985年增长1.17倍。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8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