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通过对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担负出口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全市有278个工厂承担出口产品生产任务,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17.2%。其中,提供出口商品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个,1000~5000万元的有11个,400~1000万元的有30个。如重点改造的轻纺行业,出口数量迅速上升,纺织业的出口供货额由1977年改造前的1.8亿元,到1983年上升为4.01亿元,增加2倍多,占全省纺织品出口额的56%;啤酒生产由1977年改造前3万吨生产能力,1990年增加到10.626万吨,出口55737吨,供货额占全国啤酒出口总额的95%。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5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拳头”商品
80年代末,形成“拳头”商品88种,供货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棉纱、棉布、涤棉布、服装、针棉织品、抽纱、轮胎、胶管、啤酒、冻兔肉、花生仁、石墨、海藻酸钠等16个品种;1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有72个品种。“拳头”商品占全市出口商品供货总额的90%以上。其中海藻酸钠,70年代末开始发展,出口量仅有100多吨,总额不到100万元。到1983年,海藻酸钠猛增到1670吨,出口收购额1675万元,创汇收入425万美元,占全国出口该商品总量的56%。在国际市场上,海藻酸钠占联邦德国进口量的60%,占日本进口量的80%,与美国签订了长期供货的协议书。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5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农副产品出口源
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经营猪、牛、鸡、兔、水貂、水果、蜂蜜、刺绣、草制品等出口商品生产的专业和重点户;同时,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粮油、仪器、裘皮、制革、化工、工艺等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厂,开展就地加工、就地储藏、就地包装和发运,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1981~1983年,全市农村个体户和乡镇企业提供出口货源2.59亿万元,为农业、副业、工业出口商品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其中,1983年平度、胶县两个出口辣椒干生产基地,提供出口商品3000吨,换外汇160万美元。农民进入出口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使农副产品出口供货额不断增加,1983年已达2.6914亿元,占全市出口商品供货额的27.05%,比1978年增长120%左右。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5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出口产品升级换代
1986~1990年,共引进项目501个,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4家,总投资5.17亿美元。外商投资结构逐步转向生产领域,重点投向轻工、纺织、机械、电子、食品、建材、医药等行业。青岛第四印染厂引进一条中长纤维染整线投产后,生产的12个品种36个花色,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扩大了国际市场。轻工行业引进年产万吨能力的啤酒罐装生产线,50万箱能力的矿泉水装水线,400万个能力的纸箱联合机,1.2亿印刷能力的电子分色机、凸版印刷机、塑料印花复合机等项包装设备,提高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青岛微电机厂从日本引进一条年装配能力为150万台的录音机电机生产线,试车投产后,工艺技术达到世界80年代的水平,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5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一节 出口商品收购
出口商品收购额
1949~1958年,省市外贸一体化阶段,出口商品的生产收购均由外贸专业公司统一实施,此后青岛市的出口商品收购额,年平均约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0%~35%,有的年份达40%以上。1961年,青岛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全省的66.14%。青岛被列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并被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之后,青岛市的出口商品生产和收购额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完成出口商品收购值92.11亿元,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98.38%,平均年递增17.92%。其中,1990年完成22.62亿元,比1989年增长18.38%。在全部出口商品收购值中,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县、胶州市、胶南县和崂山、黄岛区出口商品生产收购增长较快,1990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3.19亿元,占全市出口收购总值的58.3%。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6
第一篇 对外贸易
第二章 组织出口商品
第二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出口产品生产已具规模,有承担出口产品生产的工厂企业130余个,另有近百个工厂企业为出口商品承担零件配套、包装、印刷、辅料、模具加工制造等任务。出口产品达204种(类),出口到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些产品,如啤酒、印花双面绒布、人棉绸、染色府绸、印花府绸、硅胶、鞋钉、化纤运动裤、特白弹力三角裤、“508”硫化蓝、工业乳胶手套、玛钢管件等,已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有的已成为世界名牌。 1979年3月,中共青岛市委为贯彻中央关于“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发展”和确定青岛市为全国外贸出口基地之一的指示,提出了关于加速建设青岛外贸出口基地的初步规划报告。在市区,主要是建设出口商品生产的五个行业。一是纺织工业;二是轻工业,重点发展酒(啤酒、俄得克酒)、水(矿泉水、汽水)、食品、卷烟、“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五金工具、革制品及家用电器等;三是橡胶化工业;四是电子仪表行业;五是水产行业。1981年,纺织、轻工、橡胶化工等行业,已形成收购额500万元以上的“拳头”出口商品,在全市374种出口商品中,占22种。计有棉纱、棉布、涤棉布、针织品、抽纱、球鞋、啤酒、冻猪肉、服装、地毯、麻袋、轮胎、胶管、海藻酸钠等,占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73%。
1987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已趋向体系化。一是肉食鸡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平度、崂山、莱西,年出口肉食鸡1000吨,创汇120万美元。二是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胶南、即墨、胶州、崂山、黄岛等县(市)、区,有养虾面积10余万亩,其中外贸投资联营近3万亩。1987年即供出口贝类2500吨。1988年,对虾养殖发展到13.5万亩,年产对虾4500吨,供出口成品虾2000吨,出口供货值8000万元。三是水貂养殖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胶南县和黄岛区。1987年水貂存养量70万只,年取皮25~30万张。通过引进水貂良种,实现水貂养殖生产良种化,提高水貂皮质量和加工深度。1988年,存养量达100万只,年取水貂皮65万张左右,出口供货值5000余万元。四是花生生产基地。在平度、即墨、莱西县建立“白沙1016”小花生生产基地。在胶南、莱西、即墨和胶州建立了大花生生产基地。在即墨建立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花生的加工厂。除此之外,继续办好大椒干、苹果、芦笋等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利用资源优势,在莱西和平度建立山楂、葡萄出口生产基地,开拓出口生产新领域。
到1990年,市属县(市)、区的对虾、肉食鸡、生猪和花生、棉花、果品、蔬菜、芦笋等出口生产基地,已日趋完善。平度、莱西、崂山等县(市)、区的肉食鸡生产,已从种蛋、孵化、饲养、饲料配套加工到宰杀、冷藏、加工,形成了生产体系。全市形成对虾、贝类、海参、鲍鱼、水貂、肉食鸡、肉食兔、菜牛、生猪和花生、棉花、粮食(玉米、地瓜干)、芋头、大椒、果品、蔬菜、芦笋等48处养殖、种植基地。其中部分基地已形成了深加工出口生产体系,生产出一批出口拳头商品。是年,出口供货值达2.227亿元,可创外汇4600万美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6 12:56